交匯點訊 你聽說過60年代和80年代較流行的骨科外固定方法「中醫正骨小夾板固定」嗎?因不用開刀手術且注重功能恢復,這種骨科外固定方法正被越來越多的患者認可。
江蘇省中醫院骨傷科魏成建主任醫師告訴交匯點記者,雖然當下各種現代骨科手術技術日新月異,但中醫正骨保守療法仍具有明顯的優勢,四肢骨折通過我們拔伸、折頂等手法進行閉合復位,再用小夾板外固定,既減少患者的損傷與痛苦,又方便調整鬆緊、外敷膏藥、早期功能練習,臨床效果非常好。
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的流失,大多數老人都患有骨質疏鬆,在加之老人反應能力的降低,稍不留意容易外傷引起骨折,最常見的就是上肢,靠近手腕部的橈骨遠端骨折。腕關節是全身重要的活動關節之一,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方法不當,容易有很多後遺症,如創傷性關節炎等。老年患者多數年紀大、生活自理能力較差,或傷前患有高血壓、冠心病、中風、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往往預後較差。雖然骨折後手術方法較多,但由於老年人手術存在麻醉意外和感染的風險,甚至有些老年患者因身體原因不能耐受手術。
兒童和學生由於外傷導致上肢骨折,特別是橈骨遠端骨折不穩定,加上兒童生長發育快,家長擔心手術風險和手術後留下疤痕等後遺症,因而多數家長選擇小夾板固定。
小夾板固定創傷小、恢復快
「四肢骨折用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創傷小、恢復快。具有簡、便、輕、廉的特點。在骨科治療中的中醫特色體現得很明顯。」 骨傷科魏成建主任醫師分析。中醫正骨主張用一整套傳統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證功能,中醫正骨初期要對準,要消腫,要祛瘀,要止痛。中期要續骨,要和營活血。後期要補肝腎,要功能到位,要防後遺症。而小夾板外固定剛好具備:有效的防止骨折端再發生移位,便於及時進行鍛鍊,防止關節僵硬,不妨礙肌肉縱向收縮,有利於骨折癒合,取材方便,操作簡單,併發症少,需要經常調整,關鍵還費用低廉。
77歲的錢奶奶家不顧自己年事已高,為每天在田裡幹活的家人做飯,卻因下雨路滑一不小心摔倒,造成了腕關節的骨折。在當地醫院就診後,建議要進行手術治療,但考慮到錢奶奶高齡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麻醉風險大,加上病人經濟不寬裕,醫生建議病人到江蘇省中醫院骨科看看能否保守治療。魏成建接診後,經過檢查,決定先用中醫正骨手法進行復位,然後用小夾板進行外固定,外敷我院傷1膏藥,同時為其開出中藥湯劑內服,同時還可以進行功能,內外兼施加快骨折的康復。5周後經過複查骨折基本癒合,一家人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傳承創新 將傳統中醫發揚光大
早在晉代,著名醫家葛洪在《肘後救卒方》中就有了對竹夾板固定的記錄。近二千年來,一直在臨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60年代我國著名骨傷科專家提出小夾板外固定骨折的四項原則——「動靜結合」 「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把用小夾板治療骨折的理論與技術提到一個新的水平。
「在臨床使用中,我們不斷創新,發明了許多新型小夾板。尤其是將傳統方法與智能技術結合起來,首先提出了新『動靜結合』理論,獨創智能氣囊式小夾板」魏成建介紹,根據新『動靜結合』理念設計出智能氣囊小夾板。仍用原本的木質小夾板,扎帶為氣囊扎帶,有2—3個,不影響夾板的通透性,控制系統輕巧隨身攜帶。壓墊為氣囊,可隨意放置,調節壓力防止骨折再移位,如骨折手法復位後有殘餘移位、骨折再移位,調節壓力糾正移位。如有老年體弱患者不能耐受一次復位的疼痛刺激,可直接通過壓墊來復位。分次調節壓力,進行漸進式復位。該夾板扎帶壓力智能控制,安全穩定,壓墊加壓程度人為控制,是智能化的可動力加壓的新型夾板,創新了傳統的復位及外固定的概念。
「中醫骨科保守治療,需要我們不斷地傳承創新,只要臨床療效好,簡便輕廉。患者認可,雖然不是主流但我們會始終堅持。」魏成建如是說。
交匯點記者 葉真
通訊員 馮瑤 顏英傑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