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下樓梯、下坡時,膝蓋前側就出現疼痛?
經常在登高時,膝蓋突然酸軟、無力?
蹲下撿個東西,膝蓋卻莫名彈響?
不要懷疑,如果你有以上症狀,說明你的膝關節「受傷了」。可是好好的膝關節,是怎麼受傷的?
膝關節,為什麼會出問題
膝蓋是人體最大、最複雜的關節。位於大腿與小腿之間,由大腿骨、小腿骨和膝蓋骨組成。
在這些骨骼的連接處都覆有光滑的關節軟骨,軟骨主要負責吸收我們行動時體重對於骨面的衝擊。膝關節周圍,還有肌肉和韌帶負責加固關節,增強穩定性。
膝關節十分重要,但它也十分脆弱。日常中許多不經意的生活習慣,都可能對膝關節產生傷害。導致膝關節過度勞損,影響我們的日常起居生活。
01
肌肉無力導致骨骼位置偏移
日常生活中,我們似乎坐著永遠比站著多。長期久坐再加上缺乏鍛鍊,導致下肢肌肉無力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無力的肌群無法為膝關節提供應有的穩定性。肌肉力量不足則無法固定骨骼在它原有的位置之上,使之產生偏移,導致膝關節的受力變得不平衡,引發不必要的磨損。
而強健有力的下肢肌肉,可以幫助膝關節將身體的壓力均衡的分散,幫助增強膝關節穩定性。
02
不良體態導致過度磨損
不良體態會加重膝關節間的磨損,最為常見的就是X型腿。現代人長期久坐,大腿內側的肌群往往十分緊張,然而臀部力量又過於薄弱,導致雙膝被緊張的內側肌群不斷的向內「拉」,造成X型腿。
X型腿壓縮了膝關節間的空間,導致原本不會磨損的位置開始磨損。當膝蓋內扣時會造成膝蓋骨的滑動軌跡錯誤,加大了軟骨的磨損程度,造成膝蓋疼痛。
03
體重超重導致關節壓力過大
肥胖是威脅膝關節健康的重要危險因素。根據身體質量指數(BMI)的科學研究表明,身體每增加5kg/m ,膝關節的骨關節炎風險增加35%[1]。因為體重的每增加1公斤,走路時膝蓋要承受的壓力就增加3公斤,跑步時膝蓋要承受的壓力則增加10公斤!
所以,想要為膝蓋「減負」,就得拒絕發胖。
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公式
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04
久坐不動更傷膝蓋
大家都以為跑步傷膝蓋,但其實久坐人群的膝蓋發病率更高。
在一項對11.5萬人群發起的研究中發現,非專業跑步人群的膝關節發病率僅為3.5%,而久坐人群的發病率高達10.2%,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有問題[2]。
研究人員分析得出,久坐會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良,關節滑腔液分泌減少,從而增加了膝關節損傷的風險[3]。如果本來就存在膝關節問題,這樣一來更是「雪上加霜」。
保護膝關節,你要這樣做
01
增強下肢肌群力量
別一直坐著啦,增強臀腿的力量十分關鍵。日常多做這三個動作,加強臀腿很簡單。
動作一:靠牆半蹲
此動作可以很好的鍛鍊到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肌群,有助於穩定膝蓋。
動作要點:雙腿分開比肩稍寬,膝蓋朝前與腳尖方向保持一致,背部靠牆,大腿儘可能慢慢的下蹲到與地面平行,全過程確保大腿與小腿的夾角≥90°
次數:30-60秒為一次,做5-8次
動作二:蚌殼式
此動作可以很好的鍛鍊到臀中肌,臀中肌力量的增強可以幫助穩定骨盆。
動作要點:身體側躺,並將膝蓋彎曲成90度,確保腳踝、髖部、肩部在同一條直線上。核心收緊,腳踝併攏,膝蓋開合,左右兩側都要做
次數:8-12個為一組,做3-5組
動作三:臀橋
此動作可以很好的增強臀大肌和腿部後側力量,為膝關節提供更多力量支撐。
動作要點:雙腿分開與肩同寬,膝蓋朝前,腳跟支撐,收緊腹部,勻速將臀部頂高
次數:8-12個為一組,做3-5組
///
別偷懶
保護膝蓋其實很簡單
現在就把保護工作提上日程吧
但如果你的膝關節有長期的痛感、不適感
還是快去求助專業醫生吧!
點個在看,祝大家百歲依然健康、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