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升吉的祖父張文光,年輕時,把關帝聖像供奉在書房,每天早晨起床,焚香一炷,祈禱說:「我一心恭敬,先求端正自己的心術,再求處理世務,應付人事。」後來,張文光活了69歲,四代同堂。
乾隆辛亥年,張升吉任鳳山縣令,按朝廷規矩,張升吉把封典移贈給他的父親張三槐。張三槐繼承他父親張文光的志向,終生如一日,活了80歲,也是四代同堂。張三槐於辛亥年,親自接受封典,世代沐浴神恩非常優厚。
張升吉戊子年參加鄉試,出考場後,到西湖照膽臺祈籤,得到第一籤,揭曉,果然考中舉人。後來分配到福建,在鳳山任縣令,都應驗了。
丁未年春季,臺灣土匪林爽文滋事,張升吉奉命率領義民3000人,副將丁朝雄率領官兵2000人,共同從海道到東港防守,三面都是敵人,一面是大海,非常危險。出發前,張升吉虔誠祈禱關帝,得到詩籤說:「三千法律八千文,此事何如說與君。善惡兩途君自作,一生禍福此中分。」因此他刻意行善,十一月到東港,他聽說幾個月前,賊人驅使良家婦女300人到水底寮,哭聲非常悽慘。於是率領義民到廣東,遇到司馬曾中立,調遣廣東的民兵2000人,少數民族的勇士2000人,加上東港官兵和義民,一起進軍圍剿水底寮、枋[fāng]寮、北勢寮這三個村莊。
當時,賊黨及被迫相從的人,大約一萬多。官兵暗暗派遣武將鄭其仁入莊招降。戊申年春節,有賊人的頭目十人,到官兵軍營投降順服,張升吉告訴他們,送還良家婦女才可以同意他們歸順。第二天早上,有牛車幾十輛,裝載良家婦女,全部送到官兵營帳。張升吉給她們飲食,讓她們親人領回去。
正月末,福康安大學士率領大軍南下,命令各縣殲滅賊匪,三莊的老百姓因此免去災禍。臺灣的老百姓不怕死,容易產生動亂,懷念恩德,不畏懼強暴。張升吉自己思考,在鳳山縣四年,能夠活著回來,受關帝的教導,獲得大利益。
丙辰年七月,張升吉由於守候、清查,在福建僑居,患懸癰病,請了七、八名醫生,服用各種好藥,都不能治癒。十一月二十五日,到西門關帝廟祈禱,發願持誦《覺世真經》印送《覺世真經圖說》1000部,以求祈禱疾病痊癒。回到老家,沒有一個月,瘡癰就破裂,朧血流出,新肉很快長出來。公文也發過來了。關帝的神靈與感應,僅僅一念的虔誠,就如影子和回音一樣快。現在,他焚香,淨口,虔誠讀誦《覺世真經》,一輩子銘記在心;衷心信奉。並且寫成文字,勸勉同道。
嘉慶元年十二月,張升吉(曾經擔任過福建南平市浦城縣令)謹識——《關聖寶訓圖說靈籤跋》
南潯張升吉家族
先世由震澤遷南潯。
張文光字聲遠,號剛峰,張升吉祖父,縣學生。
張三槐字佑庭,號古愚,張升吉父。歸安學生。
張升吉原名乾元,字易門,號西塞、奚疑。乾隆三十三年(1768)戊子舉人,大挑知縣分發福建,充癸卯鄉試官,補將樂縣,丙午調鳳山縣,復補寧德縣,奔父喪歸,遂不復出。嗜研易理兼善六壬數然。嘉慶八年(1803)卒,年六十五。
張丹山字儀曾,號半屏,改名夢沅,又改亥昌,張升吉孫。廩貢生。輯《潯錄蒐獵》(故裡遺逸之事)。
了解《關公文化》的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