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他退學後騎行2200公裡的川藏線,從成都抵達拉薩,18歲,他橫渡瓊州海峽,21歲,他突發奇想,騎著一輛長江750挎鬥摩託車在全世界尋找和他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看看世界上另一個自己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他叫楊帆,1990年10月5日出生在大連,父親是央視的編導。13歲那年,父親害怕他在模式化的教育中變得平庸,就讓他退學了。春節過後,父親有位朋友要騎行川藏線,便問楊帆有沒有興趣一同前往。楊帆興奮的點頭答應了。
楊帆花了2000多塊買了輛山地車,跨越14條河流,翻越 13 座海拔 5000 米以上的高山。 從成都一路騎行到拉薩。從此,他就愛上了在路上的感覺。
他開掛般的生命歷程像極了張愛玲說的那句「出名要趁早」。
14歲一個人背著大包重回拉薩。15歲去麗江,拍攝了個人第一部紀錄片。18歲與父親一起橫渡19.5千米的瓊州海峽,19歲出版個人專著《在黑暗中奔跑》,參與拍攝完成姚明入主上海男籃的紀錄片《賽季》。
21歲這年,楊帆看了很多名人傳記,冒出一個念頭,尋找各個國家和他生於同一天的人,看看他們的生活和文化是什麼樣子的?
惡補兩個月修理知識後,2012年7月14日,他騎著摩託車開啟了「尋人」之旅。兩年半的時間,跨越歐亞大陸13000多公裡,12個國家,共找到了23個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他發現世界上其他地方的90後過得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也看到的有趣的與眾不同的文化。
第一站是蒙古,蒙古人口雖然只有350萬,但是想找一個與自己同一天出生的人如同大海撈針,楊帆嘗試各種方法失敗後不得不跑到警局查戶口,在烏蘭巴託,他遇到同齡的女孩芭森扈,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
蒙古鼓勵生育,媽媽如果生超過4個可以得到偉大母親二等獎勳章,每年可以得到國家一次性補貼360元。 超過6個可以得到偉大母親一等獎勳章,補貼也會翻倍。所以這位90後寶媽還要繼續生。
在俄羅斯,楊帆遇到了13歲被母親拋棄的馬克斯,馬克斯吃百家飯長大,無論生活多麼艱難,他頑強樂觀的活著。為了見網戀6年的女友, 馬克斯從3000公裡外的卡梅申,隻身來到新西伯利亞,不料被甩了。
在那裡楊帆發現俄羅斯人愛喝的不止伏特加,也包括中國白酒,1斤下肚沒問題。一個農民家裡有自己出版的詩集。
在比利時,楊帆遇到患有妥瑞氏症候群患者的馬丁,隨時會不受控制的抽搐,看過80個醫生,吃過130種藥,可依舊沒有好轉,但他沒有向命運屈服。馬丁健身,學鋼琴,創作,與命運鬥爭,活成精神的巨人。
一路走走停停,楊帆在貝加爾湖畔扎帳篷,和留學生在赫爾辛基的街頭賣包子,採訪了冰島的總統。不僅欣賞了美麗的風景,還領略了多元的文化。他將旅途的所見所聞拍成紀錄片《世界上的另一個我》。
有人問,人到底有什麼值得被記錄呢?楊帆說,「記錄人怎麼面對痛苦。」
騎行途中,楊帆也遇到很多痛苦的經歷,有一回,摩託車發生碰撞,漏油、車輪輻條斷裂......漏出來的油燃起了大火,警察趕到把他送進了監獄,10天後才無罪釋放。
與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90後,有著相同的人生起點,卻有著不同的命運走向。這讓楊帆有了不同的審視, 思考青春到底是什麼?
2020年90後已經30歲了,開始面臨年齡上的焦慮和危機,有的人已經打開另一個副本,有的人還在貪戀青春裡的糖。楊帆認為年齡在變老,但是自己關注的東西沒有改變。人生真的太短暫,最簡單的應對方式就是「去做」。
關於夢想,說的人多,做的人少。楊帆是拼盡全力去做,他說「作為年輕人,一定應該有去改變一些事情的決心,要有不切實際的理想,我覺得這才是年輕人。」
他在世界各地尋找到另一個自己,呈現在世界的另一端普通人的生活,告訴你生活可以有多少種樣子,什麼是青春該有的樣子。
17個和楊帆同一天出生的90後,生活在世界各地,卻同樣為了夢想而追求,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繼續奮鬥。 從他們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內心的富足並沒有用金錢去衡量,並不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要去拯救世界,而是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給別人帶來正能量,進而可以一起進步,達到內心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