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康已經83歲了,作為四川樂山當地的「名人」,他因為網上一則視頻,再度被人們關注。視頻中,他介紹了自己豐富的老年生活:學英語、彈鋼琴、練習書法……他也因此被網友稱作「學霸爺爺」。
每天清晨4:30起床後,對王大康來說,便是忙碌的一天:寫日記、讀報做摘要、學英語、看《古文觀止》、練毛筆字,還要騎行、彈鋼琴和拉手風琴……他把客廳和家裡的房間稱作「工作室」,為了準確掌握時間,「工作室」內都擺上了鍾。
「不這樣,我的事情做不完啊!」王大康直呼。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學習更多知識。老伴去世,兒女也不在身邊,他孤單嗎?「我不孤單。」王大康一臉疑惑地望著記者:「我哪有時間孤單啊?」
「學霸爺爺」的一天4:30~5:30
起床、洗澡、運動
5:30~10:00
寫日記、看報做摘要、吃早餐、收拾屋子
10:00~13:00
讀報、學英語、看《古文觀止》
13:00~16:00
騎車1小時,回家吃午飯
16:00~17:00
練習毛筆字
17:00~19:00
練習鋼琴或手風琴
19:00~21:50
看電視、吃晚飯、休息
網友點讚1935年出生的王大康,在樂山市市中區牟子鎮算個名人。他曾在上世紀80年代騎自行車環遊全國,之後一度騎車走出國門。1996年,61歲的王大康成為四川師院(現西華師範大學)中文系96級新聞專業學生,是當時國內年齡最大的在校全日制本科大學生,隨後還被保研。2008年,他又去樂山師範學院學習了音樂。
3月16日,成都商報記者輾轉找到了一處農家小院。院門半開,一棵高大的玉蘭立在院內,後面的君子蘭、茶花等透出蔥鬱的綠色。一位老人撥開樹葉後很快走近,「我是王大康。」
他招呼著記者來到客廳。在他印象裡,前幾天有人專門來給他拍了視頻。不過,王大康用著一臺老年手機,家裡也沒有電腦,他並不知道,自己在網上「火了」。
在網上,王大康被稱作「學霸爺爺」。「活到老學到老」「老人家活出了自我」,有網友為王大康點讚,也有網友自覺「羞愧」,並表示「年輕人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忙碌一天喝了一口茶,王大康饒有興致地聊起自己的生活。
「每天早上4:30起床。」王大康告訴記者,起床後他先衝個冷水澡,然後在客廳裡做活動。「做30個伏地挺身,學著廣播體操的動作,再照著打太極的樣子自己比劃。」一個小時後,王大康告訴記者,他會開始「工作」。
「寫日記,看報做摘要。」他要趁頭腦最清醒的時候做「工作」。「日記有時長有時短,記前一天的事。」這個習慣在大學期間,一度中斷,王大康畢業後才重新開始,「5年多寫了21本。」王大康翻出了一沓日記本說道。
吃完早餐、收拾完屋子後,10點再開始「工作」,這次的學習,要持續到下午1點,「繼續讀報,然後學英語。」他拿出了一本皺巴巴的《新概念英語》。不過最近他不得不大大壓縮學英語的時間,「這段時間在看《古文觀止》。」
下午一點,王大康要騎上自行車外出一小時,「騎14公裡左右。」回到家,吃了午飯,下午4點,王大康會進入另一間房,開始寫毛筆字。一個小時的書法練習後,音樂時間開始,「鋼琴和手風琴隔天練,周五的時候曾外孫女過來,我還要教她。」這兩樣樂器,都是王大康在樂山師範學院學會的。
晚上7點左右,王大康看電視、吃晚飯,之後會固定在晚9:50前後休息,直到第二天清晨4:30。「從樂山師範學院回來,我就開始了這樣的作息時間。」
爭分奪秒「這些都是我的工作室。」王大康這樣稱呼家裡的客廳和房間。臥室是看書的「工作室」,「寫日記、看報紙、讀書,都在這個工作室。」他打開臥室裡的一個柜子,記者注意到,裡面擺放著《史記》《二十四史精華》等書,「上個月新買了一套傳統文化的書,和《古文觀止》一起,花了1000多塊錢。」
一牆之隔的房間,是他的自行車「工作室」,停著五輛自行車,其中便有上世紀80年代環遊全國、90年代騎行外國的自行車。
客廳是王大康的音樂「工作室」,因為鋼琴在那裡,手風琴要在院子裡拉。說著,王大康就開始演奏,按下鋼琴鍵,《達坂城的姑娘》《愛的奉獻》陸續奏出,王大康跟著唱起了譜子,「我不會唱詞。」他不好意思地說道。
王大康練習書法的「工作室」在另一邊,屋裡的桌上放著他最近在臨摹的《唐顏真卿書多寶塔碑》;繼續往裡還有一個「工作室」,「我會在這裡寫東西。」
成都商報記者注意到,每個「工作室」裡都擺放了電子鐘。「我是靠這些鐘錶確定時間,保證每天的安排。」
無暇孤單「不這樣安排,我的事情做不完啊!」王大康直呼。「我都八十多歲了,再不學習就來不及了。」王大康臉上流露出焦急,「這麼好的傳統文化,我如果沒有了解就走了,太可惜了。」一個人住、學會不會孤單?面對成都商報記者的提問,王大康一臉疑惑:「我不孤單,我哪有時間孤單啊?」
會不會有人不理解他?「有。」王大康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們說我這麼大年紀還學個什麼,不如跟他們一起喝喝茶。」在王大康看來,和「他們」解釋不清楚,「這是我的樂趣,看完一篇文章再回味,不是很有意思的事嗎?」末了,他補充:「這是我的精神財富。」
「如果有必要,我還準備把自己的存款捐出。」採訪中,王大康提了一句。臨走前,他又一次向成都商報記者說道。
師友:他這樣不是一兩天王大康的大女兒王毅紅,在成都做環衛工人,談到父親,她大笑著表示「父親脾氣怪」。「我父親不願意跟子女生活,他一個人生活慣了。」父親緊張有致的生活,在王毅紅看來,只要過得開心、身體健康就很好,「我們願意他高高興興的。」
曾在四川師範學院(現西華師範大學)和樂山師範學院分別擔任過領導職務的譚輝旭,與王大康可以說是「亦師亦友」。「老王的這種生活方式不是一天兩天了,是長期以來的習慣。」譚輝旭表示,王大康的行為難能可貴,「他活到老、學到老,是一個終生學習的榜樣。」
(原標題:83歲獨居「學霸爺爺」:不孤單,不服老 學不夠,爭分奪秒;每天四點半起床,學英語看《古文觀止》,練書法鋼琴手風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