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特殊的系外行星挑戰行星形成理論

2021-01-08 科技領航人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NOIRLab設施進行的新的詳細觀測顯示,一顆年輕的系外行星繞著畢(宿)星團中的一顆年輕恆星運行,其大小和年齡都異常密集。這個系外行星的重約25個地球質量,略小於海王星,與主要行星形成理論的預測相矛盾。

圖註:NSF的NOIRLab設施進行的新的詳細觀測顯示,一顆年輕的系外行星繞著畢(宿)星團中的一顆年輕恆星運行,其大小和年齡都異常密集。K2-25b比海王星略小,它在3.5天內繞一顆M矮星運行,這是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

在基特峰國家天文臺(KPNO)使用WIYN 0.9米望遠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NOIRLab計劃,麥克唐納天文臺的Hobby-Eberly望遠鏡以及其他設施對系外行星K2-25b進行的新觀測,引起了關於當前的行星形成理論新的疑問。已經發現系外行星的大小和年齡異常密集,這引發了關於它是如何存在的問題。有關發現的詳細信息,請參見《天文雜誌》。

K2-25b比海王星略小,它在3.5天內繞M矮星運行,這是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行星系統是畢(宿)星團的成員,畢(宿)星團是在金牛座方向附近的年輕恆星團。該系統大約有6億年的歷史,並且距地球約150光年。

儘管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找不到這樣的行星,但大小在地球和海王星之間的行星是銀河系恆星的常見伴侶。在系外行星研究中,了解這些「亞海王星」行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是一個前沿問題。

K2-25b

天文學家預測,巨型行星的形成首先是通過合併一個質量為地球質量5-10倍的適中的冰芯,然後將其包裹在質量為地球質量數百倍的巨大氣體包裹層中。其結果類似木星這樣的氣體巨人。K2-25b打破了這一常規所有規則:K2-25b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25倍,大小適中,核心幾乎沒有氣體包裹。這些奇怪的特性給天文學家帶來了兩個疑問。首先,K2-25b是如何合併成這麼大的核心的,是理論預測的5-10地球質量極限的許多倍?其次,由於其高核心質量以及隨之而來的強大的引力,它如何避免積累大量的氣態包膜?

研究K2-25b的小組發現結果令人驚訝。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古德蒙德·斯特凡森(Gudmundur Stefansson)說:「 K2-25b很不尋常。」根據斯特凡森(Stefansson)的說法,系外行星的尺寸小於海王星,但質量約為海王星的1.5倍。斯特凡森說:「與其他年輕的,海王星以下的年輕行星相比,該行星在大小和年齡上都很密集。」「通常觀察到這些世界的密度很低,甚至有一些系外行星大氣層的蒸發範圍很廣。經過測量,K2-25b似乎有一個密實的巖心或富水的核,並有一個薄的外殼。」

為了探索K2-25b的性質和起源,天文學家確定了它的質量和密度。儘管系外行星的尺寸最初是用NASA的克卜勒衛星測量的,但尺寸測量是使用KPNO的WIYN 0.9米望遠鏡和新墨西哥的Apache Point天文臺(APO)的3.5米望遠鏡進行高精度測量獲得。 用這兩個望遠鏡進行的觀測利用了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技術,該技術是史蒂芬森博士論文的一部分。該技術使用了一個智能的光學元件,稱為工程漫射器,該元件只需花500元。它可以將恆星發出的光散布到相機上,從而覆蓋更多像素,從而可以更精確地測量行星運行過程中恆星的亮度,從而可以更精確地測量繞行行星的大小等其他參數。

圖註:5釐米x 5釐米(2英寸x 2英寸)工程漫射器的示例。

參與這項研究的NOIRLab天文學家賈亞傑夫·拉賈戈帕爾(Jayadev Rajagopal)說:「創新的漫射器使我們能夠更好地定義過境的形狀,從而進一步限制了行星的大小、密度和組成。」

由於價格低廉,漫射器可提供超大的科學回報。「配備了最先進但價格便宜的設備的小口徑望遠鏡可以成為高影響力科學計劃的平臺。」拉賈戈帕爾解釋說,「將需要非常精確的光度法來與空間任務和更大的地面光圈一起探索宿主恆星和行星,這說明了適中的0.9米望遠鏡在此過程中可以發揮的作用。」

圖註:基特峰國家天文臺WIYN 0.9米望遠鏡的日落美景

得益於WIYN 0.9米望遠鏡和APO 3.5米望遠鏡上可用的漫射的觀察,天文學家現在能夠更精確地預測K2-25b何時將通過其恆星。以前只能以30-40分鐘的計時精度來預測系外行星飛越,而現在以20秒的精度來預測它們。這項改進對於使用國際雙子座天文臺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等設施計劃後續觀測至關重要。

這項研究的許多作者還參與了KPNO的另一個系外行星狩獵項目:WIYN 3.5米望遠鏡上的NEID光譜儀。NEID使天文學家能夠以極高的精度測量附近恆星的運動(大約是上一代最先進的儀器的三倍),從而使他們能夠檢測,確定像地球一樣小的系外行星並對其進行特徵化。

相關焦點

  • 新發現「軌道逆行」行星 或顛覆行星形成理論
    這裡所有的系外行星都處於「凌日」狀態中。其中左下角為首次觀測到的沿反向軌道公轉的系外行星WASP-17b,右下角行星作為比較之用,其擁有一個「正常」的軌道方向。(歐南天文臺供圖)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4月15日(北京時間)報導,天文學家新發現多個「軌道逆行」的系外行星,即該行星圍繞主恆星旋轉的方向與恆星旋轉方向相反,這項發現幾乎顛覆了主流行星形成理論。
  • 行星是怎樣形成的?行星的排序有什麼規律嗎?天文學家給你答案
    這些粒子在引力下收縮形成星子(planetesimals),這些星子相互碰撞從而形成了固體的太陽系內層行星。同樣的,氣體凝結成巨大的球體形成外層的氣態巨行星。為什麼巖質行星離太陽較近而氣態巨行星離太陽較遠呢?一個理論認為是因為太陽風,太陽風是從恆星發出的穩定的等離子體流,最初的太陽風遠比今天強大,強大到將氫和氦等較輕元素吹離內層軌道。
  • 一張遙遠恆星系統中行星形成盤的實際圖像,蘊藏了行星形成的秘密
    當時,他們在那裡發現了一個塵土飛揚的原行星盤,上面的間隙顯示了旋臂。現在天文學家又觀察了一眼,發現了一顆非常年輕的行星正在那裡形成。像御夫座AB星這樣的年輕恆星是天文學家非常感興趣的。因為它們太年輕了,以至於還不是主星序恆星,它們仍然被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環星盤所包圍。從這些氣體和塵埃中,年輕的行星正在形成。
  • 系外超級行星確認!離奇的運行軌道或暗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
    現在,天文學家又發現了一顆巨大的系外行星,該行星圍繞著一顆雙星運行,繞行一周需要15000年。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天文學雜誌》上。 這顆系外行星被稱為HD106906b,質量是木星的11倍。它圍繞著一對被稱為HD106906的熾熱主序列黃白色恆星運行。 這兩顆恆星只有1500萬年的歷史,圍繞彼此運行一周需要約100天。
  • 超級地球:NASA發現了一顆不同於其他任何行星的已有100億年歷史行星
    近年來,人們發現了許多被稱為「超級地球」的行星,但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顆與迄今為止發現的任何行星都不同的行星。 「這顆圍繞TOI-561運行的巖態行星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巖態行星之一,」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勞倫·韋斯(Lauren Weiss)在一份聲明中說。「它的存在表明,宇宙幾乎從140億年前開始就一直在形成巖態行星。」
  • 科學家發現一顆「特殊又熟悉的」類地行星
    據外媒CNET報導,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家 René Heller領導的一項研究對恆星Kepler-160周圍的行星進行了調查,這顆行星距離地球約3000光年。數據顯示, 可能有一顆稱為 KOI-456.04的系外行星繞著這顆恆星運行,這顆行星可能是一顆類地行星。
  • 行星最初是如何圍繞恆星形成的?
    20個新的原行星盤,由高角解析度項目(DSHARP)合作的圓盤子結構成像,展示了新形成的行星系統的樣子。行星形成理論已經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但缺乏驗證。一顆年輕恆星被原行星盤環繞的景象。圍繞類太陽恆星的原行星盤有許多未知的特性,但它們都表現出紅外輻射。虎斑貓的星星沒有。
  • 宇宙間的錯誤搭配: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圍繞小行星旋轉的大型行星
    「這種行星是罕見的,因為理論形成模型表明低質量的行星通常有小行星,類似於地球或小海王星。」一個大型氣態行星圍繞一個小行星軌道運動這種罕見的例子挑戰著現存的行星形成的模型。被廣泛接受的「芯吸積理論」假定行星從被引力吸引的微粒逐漸形成越來越大的粒子,然後成為一個大星體。GJ 3512,紅矮星,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大型氣態行星的掌控者。
  • 奇特的系外行星發現為神秘的「第九大行星」提供了理由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推理太陽系中有一顆「第九行星」,它有著奇怪的軌道,現在有更多的證據表明這是可能的。研究人員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確定,距木星336光年的一顆系外行星HD 106906 b的軌道非常偏心,它的軌道經過其雙星系統碎片盤的邊緣,每15000年繞一圈。就好像木星穿越了柯伊伯帶。
  • 行星如何形成?雙星引力相互作用限制了外接行星的大小
    新的克卜勒47d行星在兩個較早發現的行星之間運行,實際上,它們三個都如此緊密地繞恆星運行,它們可以適合繞太陽公轉的地球軌道。天文學家曾經認為,圍繞雙星運行的環繞行星不可能存在,因為雙恆星引力的動態相互作用會排出穩定的行星軌道。大約8年前克卜勒16b地發現消除了這個想法,並改寫了一些行星行為模型。現在,多行星系統的確認可以進一步擴展這些模型。
  • 宇宙中的例外,為什麼有的行星會逆行?
    這些科學家忽然宣布說,他們發現一顆系外行星的公轉軌道與其恆星的赤道面形成了70°的夾角,這顆行星被命名為WASP-14b。詹森說:「雖然70°還不能算是逆行,但這已經很特別了。這一現象暗示這種特別的行星在宇宙的其他地方也許確實存在。」 使用昴星團望遠鏡,詹森和溫用了一個晚上驗證WASP-14b的運行軌道,方法是觀測其主恆星發出的光的細微變化。
  • 年輕恆星周圍圓盤的圖片揭開行星形成的神秘面紗
    Herbig Ae/Be是一顆年輕的,主序前的恆星。星雲假說解釋了恆星和行星的形成。它們始於一個主要是氫聚集的分子雲,然後,就像雪球一樣雲中的物質不斷聚集,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生長,並不斷旋轉。最後,當它變得足夠大的時候,它的引力會吸引更多周圍的物質。這張照片拍攝於2018年。
  • 宇宙的錯配:天文學家發現圍繞小恆星運行的巨大系外行星
    奇怪的組合挑戰著行星形成規則一個看似不太可能的,由巨大氣體系外行星和小型紅矮星構成的組合讓科學家們重新考慮他們所了解的行星結構—-是否存在許多未被發現的大行星正圍繞小恆星運轉。加泰隆尼亞空間研究所(IEEC)的一組天文學家罕見地發現了一顆圍繞主恆星運轉的大型類木行星,其主恆星的體積看起來比其他恆星要小。
  • 一顆奇怪的行星被發現,它比海王星小,但質量比海王星大50%
    天文學家和美國國家基金會NOIRLab研究了這顆行星並將結果發表在題名:宜居帶行星探測器發現一顆高質量、低傾角海王星狀行星K2-25b的論文上。該文的第一作者是Gudmundur Stefansson,是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名博士後研究員。這篇論文將發表在The Astronomical Journal雜誌,並可通過arxiv獲取。
  • 太陽系真有第九大行星?
    三種可能的形成機制 即使我們更傾向於相信第九顆行星存在,那麼問題又來了:第九顆行星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其他兩種圖景分別為:第九顆行星本是一顆系外行星,當太陽與行星的母恆星距離接近時,它被太陽俘獲到太陽系內;第九顆行星本是一顆自由的行星,浪跡在星際空間,被太陽俘獲。這兩種圖景發生的概率更低,都小於2%。 美國猶他州大學的班傑明·布魯姆利和哈佛史密松的斯考特·肯揚的計算結果表示,李和亞當斯的第一種圖景還是有可能實現的。
  • 1400光年外的行星克卜勒452b,為何被稱為地球的「表兄弟」?
    科學家們在判定系外行星是否宜居,其標準無外乎以地球為參照,通過觀測到的行星相關參數與地球對應的指標進行對比,如果相似度較高,則被判定為宜居行星。這裡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核心參數必須要加以考慮,比如:處於宜居帶以內。這個很好理解,如果距離恆星過近,則表面溫度會很高;離得過遠,則表面溫度太低,都不適合生命生存。
  • 一顆行星能比它的恆星大嗎?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一般來說,一顆巨大的恆星被較小的行星圍繞,這是宇宙中恆星系統的標準。然而,太陽系有許多的恆星系統,會不會有一些行星比它們所圍繞的恆星還要大呢?那麼,行星能有多大?我們知道的最大的一個行星是什麼?首先,讓我們定義一個點。
  • 新照片目睹御夫座行星形成
    近期發表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一份研究稱,最近拍到的一張御夫座(Aurigae)照片,第一次展示了可能是一顆行星誕生的過程。御夫座AB(AB Aurigae)是一顆位於御夫座的變星,距離地球520光年,周圍存在一個巨大的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盤狀物。行星學家的理論認為,行星就是在這樣混沌的塵埃盤內誕生的,但從未提出過證據。
  • 飛馬座51b:引領太陽系外行星研究領域變革的行星
    飛馬座51b是第一顆被證實的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轉的太陽系外行星. 它的發現開創了一個新的天文學研究領域. 經過25年的發展, 太陽系外行星研究在國際上已經成為天文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各個國家都在此研究領域投入了大量的資源. 我們在這裡簡要介紹飛馬座51b的發現歷史, 以及此發現激起的行星形成理論和行星探測領域的變革.
  • 太陽系是否存在第九大行星?如果存在,它是如何形成的?
    可是當科學家將太陽系邊緣的一些天體套用公式之後卻發現,它們的軌道存在偏移,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並不是說這些天體有什麼特殊,它們並沒有逃脫天體軌道運行規律。之所以我們的觀測數據跟科學計算存在差異,是因為有另外巨大的天體引力影響了它們的軌道運行,科學家在計算軌道的時候,並沒有將這個巨大天體的引力考慮進行,所以才造成了異常的軌道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