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與李治是如何相愛的,專家給出了分析,一位宰相因此而死

2020-11-15 騰訊網

當年武則天進宮成為李世民的才人,在李世民去世後,武則天和其他未生育的嬪妃一起到感業寺出家為尼。幾年後,李治到感業寺見到了武則天,把武則天重新召入宮中,開始了一代女皇的傳奇生涯。

但武則天最初與李治是如何相識的,如何迸發出愛情的火花,並使李治念念不忘多年,這段歷史史書上並無記載,只能通過史書中的隻言片語中補齊邏輯鏈條。

【唐高宗李治如是說】

按李治自己說,《立武昭儀為皇后詔》中「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侍從,弗離朝夕。宮壺之內,恆自飭躬。嬪嬙之間,未嘗迕目。聖情鑑悉,每垂賞嘆,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后。」(《全唐文》)

意思是說,當年我照顧老爹的時候,小武就和我白天晚上在一起。但我們是純潔的,眼神都沒對上過。老爹知道之後,很讚賞我們之間的無私,就把小武賞賜給我。

這種官樣文章聽聽就過去了,算是幾個當事人之中的一個的態度,可供參考。

李治總不好意思說當年我是背著老爹在他後宮裡搞三搞四,只能說李世民當時就知道我們是天生一對,並且是李世民把武則天轉讓給了李治,二人之間的關係是得到李世民承認的。

但這句話中透露了一個信息,就是武則天與李治是在共同侍候李世民的時候勾搭上的,這個時間節點,就是李世民出徵遼東高句麗的時候。

【這段時間前後李世民幹了什麼】

貞觀十八年,李世民御駕親徵遼東,在定州(現河北定州)集結,第二年再前往遼東。這個過程中,長孫無忌勸諫李世民要多帶些服侍的人,李世民說:「度遼者十餘萬人,皆離家室,朕將十人,猶慚太多,夫自厚其身,必勞百姓」(《古今圖書集成》),意思是說十萬大軍出徵遼東,我帶十個人服侍就不少了。

「十八年,太宗將伐高麗,命太子留鎮定州。」「太宗徵遼,令洎與高士廉、馬周留輔皇太子定州監國」(《舊唐書》),這兩句話確定了太子李治是先隨同李世民一起到了定州,又留在定州鎮守。宰相劉洎是輔政大臣,負責協助李治給李世民看家。

按慣例,一批李世民的嬪妃從長安一起到了定州,而李世民只帶走了10個人隨身侍候,其他嬪妃就都留在了定州。這批嬪妃當中有沒有武則天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如果武則天當時在定州的話,李治和武則天就是這時候勾搭在一起的。

貞觀十九年年底,李世民從遼東經幽州回定州,又從定州前往并州(山西)。趁著李世民不在期間幹了壞事兒、心中有愧的李治充分表現出好兒子的孝順,一路陪同服侍,時太宗患癰,太子親吮之,扶輦步從數日。」(《舊唐書》)

然後李世民就突然暴發了,「十二月戊申,幸并州。侍中、清苑男劉洎以罪賜死。」(《舊唐書》)十月份李世民入了山海關,兩個月後就殺了宰相劉洎。李世民在位期間一共殺過三個宰相級重臣,其中侯君集和張亮是謀反,而劉洎只說是「有罪賜死」

《舊唐書》上劉洎列傳中記載,李世民從遼東回來之後生病,劉洎、馬周以及褚遂良三個人閒聊,都表現出對帝王和大唐的忠誠。而之後褚遂良單獨找李世民,誣告說劉洎在三人談話中有擁立太子的意思。李世民問劉洎,劉洎說我沒說過這種話。李世民又找馬周對質,馬周提供了對劉洎的有利證詞,但李世民在褚遂良的堅持下還是令劉洎自盡。

之後不久,貞觀二十年,李世民「寢殿側別置一院,令太子居,絕不令往東宮。」當時褚遂良還是個「正人君子」,上書勸諫說太子要好好學習,不能常居宮中。李世民聽從了褚遂良的建議,不再讓李治在自己後宮裡胡混了。

【專家梳理出完整的邏輯鏈條,很有想像力】

專家是這樣分析的:

褚遂良發現了李治和李世民後宮嬪妃的姦情,向李世民舉報,李世民盛怒之下,把負責管教李治的劉洎殺掉。劉洎死前,曾索要紙筆似乎要奏報什麼事情,而行刑的人沒給,李世民因此大怒。

因為這些人沒有給劉洎紙筆,所以劉洎沒來得及把李治勾搭的對象寫出來,李世民最後也不知道李治到底和誰給自己戴了綠帽子。

但此事有些丟人,就在正史中只記錄了褚遂良誣陷劉洎有謀反語言,相當於褚遂良背了一個黑鍋。褚遂良真正舉報給李世民的事情是後院失火,你被兒子戴了綠帽子。

馬周的態度也是個旁證,最初馬周向李世民證明劉洎是被冤枉的,但後來知道與李世民帽子顏色有關係,就再不敢發一聲,馬周是個聰明人。

而李世民之所以不懲罰李治,而只是遷怒於劉洎,是因為李治的太子位置是在李承乾、李泰二人爭皇位兩敗俱傷之後的一個無奈舉措,李治又有長孫無忌的大力支持,即使李世民覺得李治不合適準備改立李恪,也有各種原因限制未能如願。

另外,史書中用很大篇幅介紹了李世民與李淳風的一番對話,表面上是說有女子要滅亡李唐,而且殺不得。實際上是暗示當時李世民準備把與李治勾搭的嬪妃殺掉,而劉洎沒來得及透露是誰,才留下了武則天一條小命。

這個事情畢竟是個小事,李家本來就有胡人血統,唐代男女之間風氣也比較開放。而且包括武則天等人當時雖然是有身份的嬪妃,但和民間大戶人家的侍妾婢女沒什麼區別。只是後來武則天篡唐之後,編寫史書的人才把這些內容表現出來,但又不能明目張胆,只得遮遮掩掩打著李淳風的旗號。

實際上武則天和李治的關係起始點並不是什麼關鍵的重大歷史事件,分析結果正確與否也並不重要,而且這個分析過程中缺乏一些直接證據來證明。

另外,從遼東回來之後,李世民仍然讓李治居住在內宮,直到褚遂良勸諫才讓李治回東宮居住,這是這個邏輯分析過程的一個破綻。如果李世民已經知道李治在自己後宮胡搞,應該早就把李治攆出後宮了。

有意思的是,本來以為只有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員才願意用這種方法分析歷史事件,而且邏輯鏈條應該更加嚴密。但這位專家是史學博士、知名高校教授,其文章也獲得了省級哲學社科課題資助,說明這種分析方法並非我本人的異想天開。

不久之前,我本人曾用類似的方法分析過另外一個事件,文章的審核結果竟然是「內容無主題、無邏輯、無信息量」,不得不哀嘆,不同人不同命。這事兒我印象深刻。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相關焦點

  • 眼看著武則天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身為皇帝的李治,是何種心態?
    眼看著武則天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身為皇帝的李治,是何種心態?  伴隨著時間流逝,人的狀態也會發生很大程度的改變,對唐高宗李治來講,同樣如此。  要分析李治的心態,我們可以將他從開始接觸武則天,直到去世的這段時間,分為三個階段,我們從這三個階段中,分別看看李治當時的心態是怎樣的。
  • 宰相寫「青鵝」二字被滅族,群臣不解,武則天:你們把字拆開來念
    其實早在唐朝就有大臣因為文字而罹難,武則天時期的一位丞相因為寫了「青鵝」兩個字,被武則天當即斬首。很多人還在一頭霧水,武則天卻說:「把這兩個字拆開讀」,大臣們頓時恍然大悟。 女帝武則天 武則天作為我國第一位同時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她從才人到妃嬪,再到皇后太后,一路走來經歷過太多的勾心鬥角和權謀鬥爭。
  • 武則天為什麼要挖徐茂公的墳?專家:她想找的東西唯獨徐茂公有
    公元651年,武則天第二次入宮。此時她已經懷孕了。愧疚之情、相思之苦,外加有孕在身,這讓李治對武則天頗為寵愛。公元654年,武則天的長女,安定思公主突然暴卒。據《資治通鑑》記載,武則天為了陷害王皇后,親手害死了才出生一個月的女兒。但《唐會要》和《舊唐書》則認為,這種說法實在太駭人聽聞,武則天畢竟是個母親,斷不會行此齷齪之事。但書中也承認,安定思公主的確剛剛滿月就死了,而且原因不詳。
  • 文韜武略的李治,為啥那麼「怕」武則天?特殊的經歷、現實的需要
    這也不難理解,作為伴君如伴虎的人臣,你是願意服務一個強勢、霸氣的帝王,還是更希望和一位性格柔和、甚至軟弱的共事?對於那些一心想成為伊尹、霍光似人物的大臣來說,看似容易掌控的李治,顯然比跟李世民性格頗為相似的李泰、李恪更加理想(即使李恪拋去楊廣外孫的身份,他也沒什麼機會當太子)因此,這意味著李治今後的人設早已被確定:仁主,容易相處(好控制)。
  • 深度解析:武則天無字碑探秘
    從現代管理科學的角度考察,武則天具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準確無誤的判斷力、極其強大的意志力、超拔群倫的親和力、爐火純青的決斷力和強悍可畏的執行力。一位優秀管理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她全部具備,天生就該當這個女皇。  這些說法都對,每一個說法都從一個側面準確無誤地描述出了「那一個」武則天。如果我們將所有這些方面組合到一起,就會構成「這一個」武則天,成為一個真實完整的武則天。
  • 武則天上位之謎!她和高宗皇帝是如何相處的?讓對方離不開她?
    可是沒想到,雖然年齡大,楊氏夫人仍然擁有很強的生育能力,成婚後給武士彠生下了三個女兒,武則天是次女。在她的調教下,武則天5歲能文,9歲能寫詩,12歲就能引經據典評論時事。而且,楊氏夫人眼光和秉性也被武則天所繼承。在14歲時,武則天被選入宮中。有道是一入宮門深似海,母女眼看要分開,可武則天將本次入宮看作機會,根本沒有因此而落淚。
  • 武則天用一招讓李治離不開她,慈禧效仿後,果然走上巔峰
    ,她要感激丈夫唐高宗,因為李治從小就體弱多病,而且性格比較軟弱,因此他才會對獨立強勢的武則天一往情深,不僅是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甚至是朝堂大事,李治在六神無主的時候就完全依靠武則天。 因為李治眼睛不好,所以武則天經常代替他批奏章,也是因為如此,武則天學會了處理朝政,並且暗中在朝堂上培植了自己的心腹
  • 他是武則天命定之人,為證清白自刎而亡,實則武則天與他毫無關係
    今天來談談這個在電視劇《至尊紅顏》中,人設為袁天罡之徒,李建成之子,同時也是武則天的摯愛之人李君羨。在劇中,李君羨與武則天彼此相愛,最終沒能在一起的原因是李君羨為了表明對當時皇帝唐高宗李治的衷心,刎頸自殺,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真的沒有想當皇帝的意願。
  • 李世民12年沒讓武則天懷孕,為何卻能與李治一夜中獎,原因很簡單!
    再說武則天和李治在一起,時間沒多久就有了孩子,那說明武則天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那麼問題究竟是在哪裡呢?    武則天當時進宮的時候是因為她的父親,當年李淵發兵的時候,她的父親眼光毒辣,認為李淵肯定能夠成功,所以投入了很多,果不其然,李淵當上了皇帝,武則天的父親也因此當了一個侯爺
  • 八字分析有多神奇,你可能遇到了一個假武則天!
    武則天,作為我國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縱觀歷史,對其評價可謂褒貶不一。傳統社會是男權社會,士大夫對其極盡貶低之能事,所謂「牝雞之晨,唯家之索。」(母雞打鳴,預示著一個家敗落)、「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斥其陰險、殘忍、養男嬪、善弄權術,與唐中宗韋後,合稱「武韋之亂」等等。從歷史上看,武則天確實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 唐朝兩位宰相,名字和性格相似,兩個成語形容他們,很容易弄混
    李世民顯然還記得這個孩子,讓他擔任太子舍人,專門陪伴後來的唐高宗李治。作為太子的屬官,按理來說,等李治登基後,應該很容易被提升。然而,當時的長孫無忌把控朝政,升官與否李治並做不了主。李義府只能擔任一個不鹹不淡的中書舍人,六年都沒有挪動位置。後來,終於得到消息,可惜是壞消息,長孫無忌要將他貶謫為壁州司馬。
  • 狄仁傑勸武則天「戒色」,但武則天一句話,讓狄仁傑緊閉上嘴巴
    縱觀我國歷史上的400多位皇帝,有一位皇帝是最為特別的,除了她賢明,愛民如子之外,還因為她是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性皇帝,她便是唐朝時期的武則天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武則天自立為帝的時候,其實建立了武周的國家,但由於這段歷史不過十餘載,因此歷史上,有關於朝代的更替,依舊以唐宋元明清為主導時間。
  • 敢綠女皇武則天,從賤奴到巾幗宰相,上官婉兒活成了女人最羨慕的樣子
    從掖庭中的奴隸到位高權重的巾幗宰相,從被武則天賞識到和武則天搶男寵,她把一手爛牌打好,一步步走向大唐帝國的最高政治舞臺,活成了很多古代女人羨慕不已的樣子,這一切要從上官婉兒的爺爺上官儀說起
  • 和武則天男寵有染,從賤奴到巾幗宰相,她活成了女人最羨慕的樣子
    從掖庭中的奴隸到位高權重的巾幗宰相,從被武則天賞識到和武則天搶男寵,她把一手爛牌打好,一步步走向大唐帝國的最高政治舞臺,活成了很多古代女人羨慕不已的樣子,這一切要從上官婉兒的爺爺上官儀說起!唐高宗麟德元年,武則天引道士入宮行厭勝之術,被宦官告發,早已對武則天蠻橫專權不滿的李治,意欲將武則天廢為庶人。
  • 大臣找袁天罡算命,袁天罡說了8個字:官至宰相,客死他鄉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唐高宗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曾任命一位無才無德之人做宰相,此人就是李義府。李義府出身門第不高,但也不算太貧寒,至少祖父以前當過縣丞(縣令的副手)。不能說李義府一點才華都沒有,畢竟他早年讀過一些書,儘管未獲得任何功名,卻因文章功底不錯,恰好又得到劍南道巡察使的舉薦,在京城謀得一個官職,只是他缺少宰相之才。
  • 武則天侍奉李世民十二年,為何無子女?進宮時,李世民就出了問題
    其實,武則天沒能為李世民生下兒女,原因完全在英明的「天可汗」李世民身上,是李世民出了問題,主要原因大概有兩條,其一是李世民因身體原因或許不能生了,其二是武則天在李世民身邊沒有得到如唐高宗李治對待她那般的獨寵
  • 神算對宰相說:你將經歷三次大災,卻能活到100歲!結果奇準無比
    古代的宰相,位居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朝廷事務,但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名稱,其權力也不盡相同。唐朝時期,左右僕射、鳳閣鸞臺平章事以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官職,也被稱為宰相。唐高宗李治去世後,武則天把持朝政,後來登基稱帝,成為公認的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 唐朝最厲害的四個女人,武則天只能排第四,第一是誰?
    在某個時代碰上一位可怕的女人不算什麼,唐以前有羋月、呂雉,唐之後有孝莊、慈禧,皆是大權在握、獨掌乾坤的著名「半邊天」。而李顯與李旦最悲哀的是,他們這輩子卻一下子碰到了四個可怕的女人,結果別說權力了,連安穩的日子都過不上幾天,其中更倒黴的那個,甚至連小命都沒保住,死得既窩囊又悽慘。
  • 「名人百科」讓男性為之汗顏的女皇帝——武則天
    更多的人開始議論,這個被專家掃來掃去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通過查閱史料和一系列的分析,考古專家得出結論,這處被老百姓戲稱為武則天澡盆的遺蹟,正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建築——明堂……武則天的那位貼身女官急匆匆地來到大殿,說有祥瑞表奏。原來,有人親眼看見了有一隻鳳凰從明堂之上飛出,落在了上陽宮的肅政臺的梧桐樹上。
  • 宰相寫密信被抄家,眾人不解,武則天大怒:將「青鵝」二字拆開念
    隨著武則天不斷掌政控權,群臣進諫,高宗終於動了廢去武則天的心思,便和宰相上官儀商議。可是未曾想到武則天未卜先知,麟德元年(664年),武則天直接面聖質問高宗此事,高宗體弱,無奈之下只能作廢,並且宰相上官儀也因此被斬。三年後,高宗立太子弘監國。高宗逐漸退居幕後,太子年幼,無人能制衡武則天絲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