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葉赫女悔婚成了努爾哈赤進攻葉赫部落的口實
葉赫部變成扈倫四部中僅存的一部以後,與努爾哈赤的關係更是勢同水火,戰爭一觸即發。葉赫部積極尋求外援,以積聚力量,與建州決死戰。「老女」也再次成為政治天平上的一顆砝碼。萬曆四十三年(1615),「老女」又被布揚古許配給蒙古喀爾喀部巴哈達爾漢貝勒之子莽古爾岱臺吉。此時,「老女」已經33歲了。按照女真的傳統風俗,流行早婚,女子多早嫁,按記載,吉林「滿人唯結婚多在十歲內,過期則以為晚」。奉天(今瀋陽)滿人「富有人家之男子十三四歲即結婚,至二十歲以上方結婚者,俱為窮人」。一個原本風華正茂、自垂髫之年即訂下婚約的美女,就這樣由於政治上的角逐和紛爭,幾次改聘,幾經蹉跎,最終淪為犧牲品,變成30多歲才得以嫁出的「老女」,並且在婚後一年而亡,讓人不能不扼腕嘆息。《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詳細記載了「老女」出嫁蒙古所引起的風波及悲劇性命運。
在葉赫「老女」出嫁蒙古之前,建州諸王及大臣都屢次向努爾哈赤建議:「聽說葉赫想將汗所聘之女嫁與蒙古,這是我們平生未曾遇到過的最大恥辱,不如趁其未嫁之時,迅速起兵,攻破葉赫城門將老女奪過來。況且此女是汗所聘之女,非諸王可比,既然知道了這件事,又豈能坐視她嫁往別處。」努爾哈赤說道:「我若是因怒興兵,你們也應該勸阻我才對。何況她是我已聘之女,難道我不痛恨嗎?不過,我已經想清楚了,已然平息了憤怒,你們卻讓我帶著怒火發兵,有何道理呢?我這個聘女的人都不怨恨了,你們還有什麼怨恨的?難道我會因為憤怒就聽從你們的建議嗎?」
「老女」死後,諸王又建議說:「此女至今三十三歲,已受聘於我二十年了。明廷派兵為葉赫部守城,葉赫又倚仗明廷將此女嫁與蒙古,可見明廷才是罪魁禍首,咱們當可以此為藉口,討伐明廷。」努爾哈赤沒有接受這一建議。此時,努爾哈赤至少在表面上還未將「老女」改適蒙古的怒火遷移到蒙古和明廷身上,或者是出於自身實力的估量,或者確實以為此事之根源在於葉赫,而與第三方無關。「老女」卻並沒有就此得以安息,僅在3年後,她的舊事又被翻騰出來,成為努爾哈赤對明宣戰的口實之理由赫然就是以前諸王所認定的「南朝」護助葉赫部,致使葉赫「老女」改嫁「西虜」。
上述這一系列事件正宛如一組可嘆、可悲、可笑的連續劇,而作為劇中悲情女主角的葉赫「老女」,就這樣串聯著哈達、輝發、烏拉、葉赫、建州和蒙古各部的戲劇性關係,並身不由主地和各部的命運深深地聯繫在起。這個貌似身系幾大部落命運,卻在歷史上連真正的名字都沒有留下來的女人,她的悲慘人生並沒有得到時人的同情,相反卻被譏為「不祥之人」。《太祖武皇帝實錄》中記錄的努爾哈赤的蓋棺定論之語頗具代表性,他認為:「蓋天生此女非無意也,因則壞哈達、輝發、兀喇(烏拉),使各國不睦,幹戈擾攘至此。大明助夜黑(葉赫),令其女不與我而與蒙古是壞夜黑,釀大變,令以此事激我忿怒,故如是也。今盡力爭之,雖得其女,諒不久而亡,反成災患。無論與何人,亦不能久,啟釁壞國已極,死期將至矣。」
誠然,在氏族制度下,聯姻即是聯盟,毀婚則成為仇敵,作為部落首領而遭到女家悔婚,是整個部落的恥辱,足以激起全部落的公憤,努爾哈赤也始終以此作為他進攻葉赫部的重要理由。但是,後世的史學家在解釋努爾哈赤攻滅葉赫的原因時,得出了近乎一致的結論。孟森先生在《清太祖所聘葉赫老女事詳考》中說:「即其爭此尤物,亦非真意。」明末清初的史學家彭孫貽在《山中聞見錄》中也說:「建州不在婿與女,特假此罪北關。」以悔婚為口實,達到進攻的目的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