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位家長的提問:「小孩剛上小學,回來說老師太兇了,太嚴厲了,不想去學校。我該不該找老師談一談,安撫下她的情緒?」
由於曾有過類似經驗,不吐不快,於是撰文:《小學一年級新生遭遇疾言厲色的老師,恐懼上學,該找老師談談嗎?》,沒想到「炸」出一眾小學老師,紛紛在評論區訴說「冷臉」的無奈。
我首先聲明立場:我並不反對老師實行嚴厲教育。
尤其在親自輔導孩子功課的那些雞飛狗跳的日子裡,在作為家委參與協助班級的一些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我更加能體會老師們的不容易。
畢竟咱只面對一隻神獸,還是親生的,都常常難以控制洪荒之力,將心比心,所以我會先反思自身的不足,修正自己的孩子,並積極配合老師的管理。同時我會注意方式方法。
看看老師們的留言,了解「背後的故事」
有位老師提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
「一年級是『立規矩』的最佳時期,雖然打壓了個性,但如果整個班級統一起來了,將為以後打下紮實的基礎——
一年級規矩立好了,二年級就順暢了,可以適當寬鬆、溫柔、微笑;
一年級規矩沒立好,二年級整體一窩蜂,嗓子喊劈叉了也不管用;
三年級的孩子開始『老油條』,他們逐漸摸清了老師的脾氣,心裡開始暗戳戳地算計著如何應對;
四年級開始,孩子逐漸形成自覺自律,想學的孩子自然會跟緊老師的步伐,不想學的則分成兩種情形,一種是在一年級形成一定規矩的孩子,哪怕學不進去,一般也不太會影響課堂紀律;另一種則是早期沒被「馴化」好,隨著年齡增大,更加自我、叛逆,完全對老師的教導不管不顧,甚至有些可能還惡作劇欺負溫柔的老師。
這就是為什麼一年級老師總擺一張臭臉的原因了。」
作為一個陪伴孩子走過小學五年曆程,進入第六個年頭的母親,我對這位老師的分析深以為然!
老師評論留言
這位老師坦言,孩子和孩子是有區別的,有的孩子能自我驅動的能力,有的孩子隨大流,還有的孩子整天神遊。雖然老師們在辦公室也會討論不同孩子的特性應如何引導,但大方向上仍然只能按照集體的方式去管理。
其實,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間的不同真正源於家長的差距。
有的家長溫和智慧,善於因勢利導,能引導孩子逐漸找到學習的興趣和成就感,乃至指引孩子人生的方向和目標;
而有些家長比較激進,不注重教育的過程卻一味追求結果,孩子成績不理想,親子關係疏離,甚至甩鍋給學校和老師;
還有的家長放養不管,卻問為什麼我的孩子成績不好?
這位老師,從剛開始帶班到資深,她的經歷和感悟與上面這位老師的觀點不謀而合
有時候不在其位,真的很難理解對方的難處,與這位老師描述相近的畫面感,我在評論區中看到不少
老師:我太難了!
有位老師說,孩子回家後向家長表示老師很溫柔,家長遂來電要求老師「嚴格對待」;
另一位老師則說,對孩子一視同仁,規範要求,又有家長發信息來,表示幼升小階段,希望能給孩子一點時間慢慢適應。
確實,處於幼升小階段的家長們往往更容易焦慮,有些孩子頑劣不受控制,家長巴不得送進小學請老師嚴加管教後,得到一個溫良恭順的孩子;有些孩子天性膽小內向,家長又擔心他難以適應新環境,生怕經受不住打擊,心理陰影……
家長難當!老師更不易!
有位從教幾十年,多次被評為區級優秀班主任、受到班級家長的好評、孩子們喜愛的資深班主任告訴我們:
「一年級剛開學的第一個月,是小學階段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老師的嚴厲是為了孩子各種好習慣的養成。
開學第一周基本不上新課,練坐姿,站姿,學習小學生守則。
小學不同於幼兒園,幼兒園以保育為主,大多幼兒園老師對孩子態度很好,每天笑臉相迎。而小學以教育為主,每天有教學任務,而且人數多,如果老師不嚴厲點,不給孩子們訂規矩,就很難帶好班。
所以希望各位理解嚴厲的老師,當9月份一過,孩子們的好習慣養成了,老師的態度就會好很多,作為一個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為了管好自己的班,雖然她們表面兇巴巴,但內心是很愛孩子的。
當了幾十年班主任,我一直是『給個好心,不給個好臉』。」
「對孩子存一顆好心,但不給一個好臉」,這大概也是很多小學老師在多年實踐上摸索出來的經驗,也是無奈之舉吧!
我們的父親那一輩,很多人的教育理念貌似也是「不給一個好臉」,小時候敬他、畏他、甚至怨他,慢慢長大後,卻能從一些細節中體會一種無言的愛。
我們的童年記憶中,應該也有幾位印象深刻的老師吧?小時候又敬又怕,長大之後才慢慢體會到老師當年的要求委實是對自己未來的成長助益良多!
但,嚴厲≠粗暴≠忽視孩子的自尊心
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一年級老師在開學第一天,將遲到的孩子請到講臺上拍照」示眾「,並發家長群。類似事件並不鮮見,有因為未按時按要求完成作業被拍照的,有忘帶卷子被拍照的……
即時通訊發達的今天,老師拍一張照片到到班級群,簡短幾句話「交待」,請以上孩子家長各自「認領」,回家好好教育哦!這樣便可以省去很多一對一的溝通。
方便是方便了!卻也在無形中傷害了孩子!
再說說那次「拍照事件」背後的故事——
有一天我送兒子去上學,看到一個女孩在校門口與父親拉扯著,哭鬧著要回家。我認出她是兒子同班同學(她是那天因遲到被拍照的孩子之一),因而上前了解情況幫忙勸慰。
原來,自從拍照事件後,女孩日日擔心遲到,夜裡睡不好,每天早早就起床了,但是特別神經質,吃早餐的心情都沒有,慌慌張張,每天都一定要趕在開校門前抵達才安心。
那日,因為到達學校時,校門已開,個別早到的孩子稀稀拉拉往裡走,她覺得已經遲到了,死活都不肯進學校。無論如何寬慰,她都無法平靜下來,怎麼也不肯走進那個大門。
最終,孩子爸爸打電話給班主任,跟她說明情況,麻煩她來接一下孩子,我看到孩子哭著被老師硬拽進去的情景,心裡一陣酸楚。
評論區裡有人問我:如果中你的孩子在被拍照的孩子之列,你會怎麼處理?
我依然會堅持那個原則:站在孩子身邊,而不是站在他的對面!
我會告訴孩子,偶然一次犯錯沒什麼大不了,我並不介意更不會責怪他。
更重要的,我會告訴他,老師只是為了方便告訴家長哪些子遲到了,所以選擇用拍照的方式,雖然我不認同這種做法,但我們要相信老師並無惡意,孩子也不必覺得丟臉。
同時,我會告訴孩子身處集體,就需要遵守相應的規則,這是對集體、對老師,更是對自己的尊重。我一定會和你一起遵守班級的規定,早睡早起,做好早餐,你也要配合我,行動迅速,不要拖拉磨蹭,咱們互相不要拖對方的後腿哦!
同理,萬一遇到粗暴教育的老師,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和堅定的守護者,我想咱們應該兩條腿走路:
1、消除孩子的焦慮,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同時需要讓孩子客觀地認識到集體的處事原則,糾正自己的不足;
2、從成年人的角度,客觀判斷,相信大多數老師初心都是好的,用真誠的態度與之溝通,並表示全力配合的決心。
最近,一位初三男生因在教室打撲克被請家長,而後引發的悲劇令人唏噓。
我想說,任何時候,都請和孩子站在一起,和他一起解決問題,不要一言不合,二話不問,一個巴掌摑下去。這樣粗暴的行動是向老師表達了自己支持老師教育的立場,卻也打掉了孩子的自尊,把他推向對立面。
往往悲劇就在那一念之間,追悔莫及。
寫在最後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區別: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而父母的功課,則是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中,我們教孩子學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不卑不亢;引導他樹立目標、培養習慣;通過親子溝通和互動,讓孩子逐漸學會與人相處,與集體、社會共處的能力;可家長永遠不能替代老師的角色,就好像我們永遠不能指望把孩子送進學校,就一勞永逸是一個道理。
放下成見,彼此理解,緊密配合,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感謝閱讀!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