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很多家長在各種群轉發這樣一條消息:《教育部通知:2019小學入學政策有新調整,關乎孩子上學,家長必看》。
這條消息稱:「2019幼升小入學年齡有變化」,由原先的「入學前須年滿6周歲,即8月31日以前,滿6周歲可以報名」,變更為「入學前該學年內須年滿6周歲,即在12月31日前,滿6周歲就可以報名」。
馬上又到幼升小報名時間了,最近好多家長都在問這事,「真的假的?!」微信群截圖。
朋友圈截圖
小編上網一查這樣的消息還真不少打的都是教育部的旗號。
不過,小編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這是一條假消息!
那麼,這條「新聞」是如何出爐的呢?
早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2017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裡面明確提到,就讀小學一年級兒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法律規定和實際情況統籌確定。
有網友猜測
根據這個通知,是不是就是說8月31日有可能不再是小學入學鐵定的截止日期了。
小學入學年齡由各省統籌確定
以往,有一個讓所有媽媽都犯愁的問題:教育部門規定,8月31日前滿6周歲的兒童可以上小學,出生日期晚一天都不行!
因此,媽媽們最怕生到處女座(出生於8月23日到9月22日)寶寶,甚至有的趕在9月1號前剖腹產,就怕寶寶晚上學一年。
鑑於這種心理,家長們對政策是否會改變保持了極高的關注度。
那麼,到底「8.31」上學好?還是「12.31」上學好呢?
「遲一年上學最幸福」
廣州蔡女士的女兒涵涵目前就讀華景小學,因孩子出生在2006年10月,涵涵比同年出生的幾個小夥伴晚了一年上學。她認為,無論將截止時間定在9月1日前或者是12月31日前,「都會有家長糾結,不滿」。
「就現在的小學生現狀而言,8月31日後出後的小朋友遲一年上學,其實是名正言順、最幸福的一年。
「12月31日比較合理」
林女士的女兒甜甜就讀5年級。因為女兒是10月初出生的,當年為了孩子是否提早一年讀書,好一番糾結。
甜甜出生在2005年的10月初,2011年5月,林女士面臨孩子是否報讀一年級的問題。如果要報家附近的公辦小學,孩子年齡沒滿7歲,報不了名。如果一定要讀,選一家民辦小學讀一年,才轉入公辦。「花錢讀一年,打聽了一下,學費要1萬多元,」林女士說,讀一年後,再轉入公辦,手續也複雜。可是如果不讀,她又覺得有顧慮「比同年的孩子晚了一年才上學,很吃虧。」
她支持放寬截止年齡:「12月31日,比較合乎情理,讓同年出生的孩子,可以同年上學。
「不管定哪個時間,都有人不滿」
吳女士的孩子才1歲多,但她對入學年齡的問題也在密切關注。「有家長說12.31好,可我女兒是1月的,差不了幾天,怎麼辦?我也不想晚一年上學。」
吳女士認為,「8.31」是一個維持多年的鐵律,家長們也早已習慣,「不管定哪個時間,都有人不滿,還是不變算了,大家都能接受。」
老師看法:不支持調整
「孩子讀書年齡,不能再提早了」
肖老師(廣州天河某小學老師):「8.31」這個時間點,挺好,建議不要調整了。
以前,孩子都是7歲上學,相比而言,如今的孩子6歲上一年級,已經提早了整整一年了。我帶過不少一年級,個人感受是:同一個班裡,相差幾個月大的孩子,在知識的接受程度、能力方面,有一定差距。比如同年8月底出生的的孩子,比起1、2月的孩子,普遍有差距。
另外,從生活自理能力來說,有的孩子太小了上學,還會發生尿褲子等行為,也就是說,老師們不但要上課、教知識,還要在生活上照料上投入精力,這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老師,都帶來了很大壓力。
「不支持調整到12月31日」
某小學一年級級組老師:
該小學一年級級組的眾老師們對此態度一致:不支持變動,更不支持調整到12月31日。老師們認為,將入讀時間再往前推,孩子的生理、心理條件都未準備好,「一年級的系統化學習,對於不滿6周歲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難完成,無論是從握筆、專注力、模仿力、理解力等方面考慮,「實在不適合再提前入讀年齡」。
「8月31日前須年滿6周歲才能入學」的規定從何而來?
《義務教育法》規定:
凡是滿6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應當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以推遲到7周歲入學。《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寫明
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入學年齡和年限,以及因緩學或者其他特殊情況需延長的在校年齡,由省級人民政府依照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和本地區實際情況確定。以教育部名頭髮文,明確小學生入學出生截止日期的最新文件是2017年印發的《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7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
其中第五條明確提出,就讀小學一年級兒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法律規定和實際情況統籌確定。小編又認真地翻看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其中關於入學年齡,只提到「切實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未有涉及入學年齡變更的說法。
不管定在哪一天,讓所有人都滿意確實很難!是不是有個區間,前後寬裕一點會好一些?對此,你怎麼看?
歡迎下方留言!
來源:廣西新聞網、教育部官網、福州教育、廈門日報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