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結婚前不理解,成家後感觸頗深。
孟子說過一句話:「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這是什麼意思呢?在孟子看來,人這一生中,沒有一樣不是天命(決定)的,順從天命,這就意味著是接受的正常的命運。
所以呢,懂天命的人不會站立在危牆下面。盡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運;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運。
那麼問題又來了,懂天命的人為什麼不會站立在危牆下面呢?
完整的一句話是這樣的:「防禍於先而不致於後傷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焉可等閒視之。」
所謂的「君子」,在古人眼中有不同的含義。最先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
後來古人為「君子」賦予了道德的含義,所以從那以後,「君子」一詞有了德性。也就有了《尚書·虞書·大禹謨》中的:「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君子既然是道德高尚之人,為何不大膽地「立於危牆之下」?這其中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為了防患於未然,預先覺察潛在的危險,並採取防範措施;二是一旦發現自己處於危險境地,要及時離開。
在這一點上,孔子是一個很好的典型。孔子在魯國做宰相的時候,已經56歲高齡。上任短短三個月時間,就把仁政管理做得風生水起,效果那是相當明顯。
但這也引起了鄰國的齊國君主擔憂,害怕魯國變得強大之後對自己不利。所以就送了18個美女和珍寶無數給魯國君主,目的很明確,就是讓魯國的當家人整日不務正業,這樣長久下去,看似強大的國家自然也就會被瓦解。
而孔子是看在眼裡,急在心頭。魯國君主整日沉迷酒色,荒廢朝政,一旦這些美女帶著任務而來,稍微吹吹耳邊風,孔子的性命可就不保了。
為了防範於未然,孔子在感覺到有危險的苗頭之後,馬上就收拾行裝到了衛國去。生活在那樣的時代,危險時時刻刻都存在。
孔子的眼睛很雪亮,所以後來在衛國呆了十個月就跑去投奔趙簡子。在得知趙簡子將重臣竇鳴犢和舜華殺害後,又果斷回到了衛國。之後在陳國也有著大同小異的經歷,孔子把「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成婚之前,很難理解孔子這樣的做法,甚至對這句話都很難理解。不是說男子漢大丈夫,敢作敢當嗎?為何一預判到有危險,就逃之夭夭呢?
在成家之後,經歷了太多的擔憂和責任之後,這樣的想法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還記得有一個段子很經典,說的是兩個人因為停車的問題產生了真摯,其中一個人年輕氣盛,拿著傢伙就想要幹架。另外一個人見狀也毫不示弱,正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電話響起了,是妻子打來的,在詢問到哪裡了,家中的飯菜都已經端上桌了,一旁還有女兒的嬉笑聲。
就在那一瞬間,男子強忍心中的怒火,掛了電話之後,直接給對方道歉走人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幸福的家庭不能缺少他這個丈夫和父親,因為忍一時真的就風平浪靜了。
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太過於重要,自己的生命遠遠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對於父母,妻子,孩子,你將是他們的全部。
所以,做一個對自己的,對家人負責的人,也才是一個有道德的「君子」。意識到了這一點之後,自然也就不會讓自己處於「危牆之下」了。
家庭,因為完美而幸福,「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在成家後真的感觸頗深。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