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Lens WeLens
韓國藝人雪莉走到自殺,與之前受到網絡惡評不無關係。
她離開人世已經一個月了,那些惡評者會有悔意和反思嗎?
SBS電視臺最新採訪告訴我們:幾乎沒有。
藝人雪莉這個節目叫《想知道真相》,採訪了曾在網絡上攻擊過雪莉的網民。
有人面對證據仍然試圖抵賴:「我真的發過這句話嗎?完全想不起來了啊。」
SBS節目視頻畫面還有些人至今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麼問題。在雪莉死後,也依然有充滿惡意的評論層出不窮。
比如說她「曾是間諜的玩物」「她的死是為了掩蓋財閥政治的醜聞」……
還有人冒充她的男友出來發言,等等。
有人說:「因為惡評就這麼哼哼唧唧的話,那我覺得還是不要做藝人了比較好。」
SBS節目視頻畫面對於節目組揪住他們的做法, 有人說:
「又不是昨天寫的新聞,為什麼歸咎於我」;
「如果你們抓住失誤不放,會讓我的心情很不好……」
這樣的聲音並不陌生。
演員熱依扎因為「穿吊帶露胸」、「抑鬱症」等話題遭遇網絡暴力時,很多網民也表現出了類似的態度。
他們一面在辱罵熱依扎時說:
「裝xx的抑鬱症,有本事學學雪莉」,「趕緊去死」。
一面又在被熱依扎轉發掛出評論後,「訴苦」道:
「她不停轉發微博,讓她龐大的粉絲團去網暴普通人。這樣真的對嗎?」
「大V來欺負人了。網絡暴力太可怕了,我想自殺了。」
「公眾人物就是得承受這些批評。」
他們覺得自己無需為惡評承擔責任,因為對方是明星,而自己是普通人。
網絡上的暴民,生活裡的老實人在自殺以前,雪莉也曾抗爭過。
她曾經起訴過一名攻擊自己的人,結果發現,對方是個名牌大學的高材生。
那人和雪莉年齡相同,有著「光明的前途」。
雪莉心軟了,如果她繼續起訴下去,這個年輕人的未來可能就完了。
雪莉最終放過了他。
雪莉在節目上說下次不會再手軟了。在匿名的網絡上,很難通過言論猜出一個人的真實身份。那些鼓吹暴力、欺辱捉弄別人的傢伙,在現實裡可能是一副人畜無害的模樣。
在NHK的一部紀錄片裡,律師唐澤貴洋被稱為「全世界遭受網絡暴力第二嚴重的人」,僅次於賈斯汀·比伯。截至紀錄片播出,他已經收到過超過100萬次死亡威脅。
唐澤貴洋的卡通頭像被P上「無能」、「變態」等字樣,貼在他上下班的必經之路上。他因為幫助一位高中生應對網絡暴力,而惹上麻煩。
為了詆毀唐澤貴洋,那些網暴者先是編造他莫須有的「黑歷史」。
後來,當有偶像明星被刺傷後,網暴者發帖謊稱:「我是唐澤貴洋的爸爸,犬子做出了這樣的事,實在對不起……」。
還有人打著唐澤貴洋的旗號,做出一款電腦病毒,讓不少人中了招……
唐澤一直猜測這個犯人「應該是一個長得很兇狠的人。」但當犯人落網時,出現在唐澤面前的卻是一個年僅17歲、看上去弱不禁風的少年。
電腦病毒製作者在那以後,又有十幾個曾經威脅過唐澤的人被警方陸續逮捕。
有人說,想向唐澤當面道歉。
到了約定的日子,一個看上去內向溫和的人出現在唐澤面前。他一進門就先恭恭敬敬鞠了一躬,完全看不出是個會說出死亡威脅的人。
唐澤貴洋與施暴者見面。他向唐澤解釋自己的動機:
「唐澤先生在網上就像是一個動畫角色。大家都玩得很開心,所以連帶我也覺得做這些事情沒什麼關係。我當時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犯罪。」
「在網上發布內容就能夠得到他人回復,我感覺這很有意思。現實生活中我沒有什麼朋友,網絡算是我唯一的容身之處。所以不知不覺就上癮了。」
生活裡沒朋友,想要開開玩笑……這位網暴者的內心獨白能代表不少人。
有時,就是因為想給自己創造一個網絡上的身份,比如,為了表達對某個名人的忠誠,就會頻繁去攻擊他的競爭者們。這樣的案例我們同樣不陌生。
而想要中傷他人,又不願意因此感到愧疚怎麼辦呢?那就在罵人的時候,多給他們加上「罪名」標籤。
然後,在新人源源不斷加入的過程中,這些「罪名」就成了很多人信奉的事實。
還有一類施暴者則是出於無知和自負。
他們把跟自己不一致的想法都看作錯的。
他們在網暴他人時感受不到內疚,因為他們誤以為自己在主持正義。
如何對付網絡暴力者在反擊網暴者的名人裡,熱依扎是少有高調、直接的。
這個月初,她曾在15個小時裡轉發了240多條微博,把那些對她的咒罵曝光出來。
如今再看,原博大多都已被刪除,他們一定感受到了壓力。
其中既有道德被檢視的壓力,也少不了來自熱依扎支持者們的壓力。
可悲的是,如果網絡暴力的受害者不做得像熱依扎這麼絕,她們就很難形成威懾。
今年宋慧喬和宋仲基離婚一事鬧得沸沸揚揚,流言蜚語、「蕩婦羞辱」都奔宋慧喬而來。她向警方舉報了15個網絡ID,結果其中13名迅速註銷了帳號,警方無法核實被舉報人的身份,所以無法訴諸法律。
只需換個馬甲,他們又能接著去傷害別人。
沒有有效的懲治渠道,被害者們就只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有人利用報紙狗仔隊的能力,挖出網霸者,讓他因此丟掉工作;還有人選擇了古老的「告訴你家長」。
這麼做的是美國的一個地方議員,因為同性戀身份遭到網絡羞辱,他在網暴者的帳號裡尋找線索,發現了他奶奶的電話號碼,於是打了過去……
沒過太久,那位「鍵盤俠」就打來電話,承認自己做了錯事。
「聽得出來,他情緒很不好,估計是被奶奶訓了一頓。
選擇「告家長」的布萊姆·辛姆斯與網暴者的抗爭並不總是大快人心,更多的時候是讓人疲憊、憤怒,甚至是心碎。
女孩艾米因為長相甜美,6歲那年就被一家時尚品牌選中,成了廣告模特,卻也伴隨著在網絡上看她長大的人的嘲諷。
尤其是到她青春期發育的時候,她在社交媒體上發一張溫馨的家庭合影,也會有人嘲笑她長殘了,變胖了。
14歲那年,不堪其辱的艾米選擇自殺。
艾米做模特時的照片艾米死後,爸爸埃弗裡特在推特上發了封公開信。他邀請那些罵過自己女兒的人,來參加艾米的葬禮:
「如果有人認為這只是開玩笑,喜歡不斷通過欺凌和騷擾他人而使自己獲得優越感,請來看看這篇文章,來參加我們的儀式,來看看你到底毀了什麼。」
引來噴子的家庭合影,最右是艾米。但是,僅有譴責與哀悼是不夠的,受害者們需要更切實有效的舉措,是法律、制度的保護。
他們需要在被霸凌時,不必再單槍匹馬,像堂吉訶德一樣去戰鬥。
如果遇到網絡暴力,
你會怎麼辦?
原標題:《網暴雪莉的那群人沒有悔意:「受不了惡評,那就不要做藝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