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島·那人·那所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那島·那人·那所

  堅守孤島三十二年,伶仃洋深處有位「魯濱遜」

(謝堅及妻子蔡麗妝。繪圖:劉新華)

下班後,謝堅在廣東珠海市外伶仃島海邊望著遠方(2020年4月21日攝)。 本報記者鄧華攝

  海風帶著溼熱的水汽吹過外伶仃島,山間雲霧瀰漫。崖邊,一粒種子,掉落在石頭縫裡。石頭越硬,地勢越險,海風越強,它根扎得越深、枝抱得越緊。這就是羅漢松,蒼勁、挺拔,生命力蓬勃。

  他,像極了羅漢松,紮根海島,任憑風吹雨打,向陽生長。

  他是謝堅,人如其名。

  謝堅是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廣東珠海市外伶仃島郵政所的一名普通投遞員。1988年,他退伍後進入這個郵政所,紮根邊防海島,32年如一日,視海島為家,一心一意為駐島軍民服務,譜寫了一曲共產黨員甘於寂寞、艱苦奮鬥、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人生高歌。

  伶仃洋深處有位「魯濱遜」

  打開中國地圖,隸屬於廣東省珠海市的萬山群島,呈東西走向,猶如一條鎖鏈,扼守在南海進入珠三角的唯一通道。外伶仃島是其中最偏遠的島嶼之一,與香港、澳門隔海相望。

  1988年,在南海艦隊當了4年通信兵的謝堅退伍了。當時,珠海市水文局、海監、漁政、海關、郵政等單位均向他伸出了「橄欖枝」,最後他選擇了郵政,來到外伶仃島郵政所。

  「惶恐灘頭說惶恐,伶仃洋裡嘆伶仃。」700年前,愛國詩人文天祥被俘路過伶仃洋,抒寫了此地的險惡和內心的孤苦。32年前的外伶仃島,條件也好不到哪裡去。

  長期以來,外伶仃島交通不便、通信落後、水電短缺、文教衛生事業落後,條件之艱苦,超乎了謝堅的想像。

  「當時仍然沒有通電,點的是煤油燈,蔬菜、淡水必須從陸上運過來,供應很不正常,碰到颱風、大霧等惡劣天氣停船,吃的都遇到困難。」謝堅說。

  其實,上島第一天,謝堅就遇到了困難。

  本來只是想提前了解點情況,謝堅空著手就上了島。接他的人是賴伯,島上唯一的郵遞員,在島上工作了8年,年近退休,謝堅就是來接他班的。賴伯把謝堅領回郵政所,簡單交接班後,就拎著早已打包好的行李上船走了,包括唯一的一口鍋,只留給謝堅一間10平方米的石頭房、半桶淡水和一個鋪著破涼蓆的木板床。

  「我當時整個人都懵了,待在原地瞅著船一點點消失在海平面下。」謝堅說,這意味著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僅業務上要自己摸索,還將面臨無換洗衣服、被褥和糧食等生存難題。

  為了充飢,謝堅曾試著在海邊礁石裡撿螺吃。有一次一個海浪拍過來,把他壓到海底礁石縫裡,差點出不來。後來,在島上一位醫生的幫助下,靠一個熱水壺和幾包方便麵,謝堅度過了最初的「生存危機」。

  10多年後,謝堅在珠海開會時遇見賴伯,賴伯一把拉著他的手,漲紅著臉,開口第一句話就是道歉:「對不起你啊,沒教會你我就走了。」

  原來,謝堅不是賴伯的第一位接班人。之前有幾個人上島後沒待幾天就跑掉了,賴伯擔心謝堅也是個吃不了苦的人,就「出此下策」。

  吃水難,用水洗澡更不敢想。經常是一下雨,謝堅抓起毛巾、肥皂就往後院跑,衝雨水澡。有時天公不作美,剛抹上肥皂雨就停了,只能擦乾。

  島上常年悶熱,為了睡著覺,除了下雨天,謝堅都搬床睡在外面;夜裡蚊蟲叮咬得厲害,他就喝酒催眠,結果每天醒來都是滿身包。

  常年在高溫度、高溼度、高鹽分的海島生活,讓1967年出生的謝堅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大許多:皮膚黝黑,發稀且白,一笑,臉上就擠出幾道深深的溝。十根手指的關節因風溼而腫大彎曲——這是海島留給謝堅最明顯的印記。

  「拿著當兵時的照片對比,誰都認不出是同一個人。」謝堅說。

  生活環境艱苦,到島上工作被人視為畏途,駐島機關部門多採取輪休輪換制,但謝堅從未想過放棄,一幹就是32年。時間久了,他對城市的記憶一直停留在上島前。一次回珠海參加勞模會,在賓館過旋轉門時,他轉了好幾圈就是走不出來。

  海邊思鄉石 記錄對親人的愧疚

  謝堅說,最難熬的還不是生活條件艱苦,而是孤獨。

  「一個人,一個島,一個郵政所,時間一久,那個孤獨、那個寂寞能把人逼瘋。」他回憶起當初的日子連連擺手。

  因為需要每天接收電報,上島的前5年,謝堅沒離開海島回家一次。他告訴記者,最怕的是逢年過節,漁民都走了,遙想陸上萬家燈火,瞅瞅海島一片黑寂。

  「難受到了極點,我常爬到海邊一塊礁石上,望著陸地的方向哭,哭完了大喊,喊完了還哭。哭累了,就在石頭上睡覺。」他說。

  那塊礁石,成了謝堅的思鄉石。

  白天忙著還好,晚上最難熬。以前島上沒電視、電臺,供電也不穩,晚上他只能點著煤油燈看舊報紙雜誌,翻了一遍又一遍。

  日升日落,潮退潮漲。

  32年裡,謝堅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都獻給了海島。血氣方剛的他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一生半輩子、虧欠三代人的代價。

  說起島上的苦,謝堅像是講故事,每到「精彩處」都會爽朗地笑幾聲,但一講到父母和妻女時,他淚水難止。

  1993年春節剛過,5年沒見到兒子的父母說什麼都要來島上看看他。兩人從湛江一路奔波來到珠海,又轉坐人貨混載的木殼船。船開了六七個小時,母親也吐了六七個小時,暈得躺在船板上起不來。到岸後,謝堅把她背到住處,躺到第二天才張口說話,第一句就是:「兒啊,你真的太會騙我了,這就是珠海特區嗎?怎麼比我們鄉下還差,你跟我們回去吧。」

  謝堅抱著母親,哭著說:「你看我這不是挺好的嗎?你們要支持我,像我當初來海島當兵一樣的支持。」

  母親擰不過他,幾天後含淚離島。從此父母再也沒來過。

  2001年,父親因車禍去世,幾年後,癱瘓了的母親坐在輪椅上走了。謝堅都沒來得及見上最後一面。

  「這麼多年,我對不起我父母。」謝堅哽咽道。

  其實,這份愧疚的對象不僅有父母,還有妻女。

  1998年,登島第十個年頭,「大齡青年」謝堅與海島姑娘蔡麗妝結婚了。婚後有幾年,蔡麗妝在珠海做生意,謝堅在島上送郵件,夫妻倆聚少離多。後來,還是蔡麗妝妥協了,辭別城市回到海島。這樣一來,收入少了,生活成本加大。2006年,單位了解到謝堅的困難後,將蔡麗妝吸收為勞務工。就這樣,夫妻倆一個主內一個主外,把郵政所服務做得有聲有色,成為海島上「模範夫妻搭檔」。

  2010年,海島小學因生源不足而部分停辦,謝堅的三個孩子不得不回市區上學。從小生長在海島的孩子能不能適應城市環境?誰來照顧她們?……一系列問題等著夫妻倆做出抉擇。

  單位領導得知後,提出將蔡麗妝調回市區工作,但謝堅沒有點頭:「現在的困難再大也只是一家的困難,如果再調另一個人來海島,這個困難就變成兩家的困難,與其這樣,還是讓我獨自來承擔。」最後,謝堅說服70多歲的嶽母回市區照顧三個孩子,暫時解決了這個問題。老人病重後,孩子們一直自己照顧自己。

  就這樣,10年來,一家人一兩周才能團聚一次,三個孩子成為另一種「留守兒童」。

  有一年,謝堅獲得一個全國獎項,在北京錄製節目時,節目組給他播放了一個採訪視頻,記者問孩子給爸爸打多少分,兩個孩子一個打5分,一個打2分。

  「當時,現場人都笑了,我也笑了,可我心裡非常難受。」謝堅對記者說,我回來後問她們,你們以後會不會不養我了,她們說不會的。「很多話她們沒給我講過,我一想到女兒小小的身板,墊著凳子給自己煮飯吃的畫面,我就忍不住流淚。」

  「你選擇了一樣,就必須捨棄一樣。你選擇了海島,就得捨棄遠方的家。」後來,在一篇日記裡,謝堅這樣寫道。

  大海裡的遺囑 郵包比命還寶貴

  外伶仃島郵政所離海岸很近,距離不足100米。

  如今來到這個海島,下船首先看到的就是一棟五層樓高的郵局,然後才看到鎮政府和其他單位。在這裡,人們都視穿綠色制服的謝堅為親人,親切地稱呼他為「島主」。

  外伶仃島通信不發達,手機流行前,郵政幾乎成了漁民與外地聯繫的唯一通信方式。自從上島第一天起,謝堅就決心在小島上做一名稱職的投遞員。

  謝堅沒有經過一天培訓就上了崗,最初對郵政業務一竅不通,靠著做通信兵的基礎,他邊幹邊學,逐漸成為行家裡手。

  寄達海島的郵件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很多郵件無詳細地址,一般只寫著「珠海市外伶仃島某某收」字樣,投遞困難很大。

  外伶仃島流動人口有3000多人,以在港澳漁船務工的漁民居多。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居無定所,出海作業一去就是十天半個月。為掌握漁船漁民信息,平時一有空,謝堅就會登上漁船,爬到漁排上與漁民聊天,掌握在海島停留船隻的各種信息。

  那時的電報內容不是喜事,就是悲事,無論哪種,收報人都會激動不已。

  有一次,從廣東臺山發來一封電報,內容只有四個字「妻子順產」。經過多方尋找,謝堅終於在船上找到了收件人梁金慶。我以為他會很開心,誰想到他一把抱著我,哭得稀裡譁啦。他說:「你看我30多歲了,老婆有心臟病,懷了幾個,醫生都說不能生,這一次老婆說什麼都要生,哪怕死也要保小孩。」

  一次次看到收件人激動的表情,謝堅認為自己肩上的擔子重,來不得半點馬虎,也使他深深地體會到「家書抵萬金」的真正含義。

  憑著對工作的負責,在沒街名沒門牌號的情況下,謝堅一一地把郵件送到收件人手中。據不完全統計,32年來,謝堅妥投疑難郵件3萬多封,救活「死信」3000多封,被駐島軍民稱為海島上的「播綠使者」。

  謝堅把郵包看得比命還重。1992年春節剛過,一天,謝堅搭漁船押運2袋郵件到更遠處的擔杆島,漁船出發沒多久就拋錨了,在茫茫的外海上漂泊,真的是「一葉孤舟」。從上午漂到晚上,由於當時船上沒有通信設備,漁船又太小,來往船隻都沒有發現他們。天色漸晚,謝堅和船主陷入絕望。

  「如果我真的死掉了,說不定郵件漂在海上,會被好心人撿到送給收件人!」想到這,謝堅就用漁船的防雨布給郵件打好包,他的心也定了很多,開始寫遺囑。

  「我人生一共寫了四次遺囑,三次在部隊,一次就是在這漁船上。」謝堅笑著說,到晚上八九點鐘,他們遠遠看見一艘大漁船。「這個時候只能賭一把了!」謝堅把自己的衣服點著了,也許是福大命大,微弱的火光被人發現,他們才成功被救。

  「每個榮譽都有它的分量」

  在外伶仃島郵政所二樓,擺著一個三層的玻璃儲物櫃,裡面全是一層層交錯疊放的獎章、獎狀。

  2010年「珠海市勞動模範」「珠海市道德模範員工」、2011年珠海市「優秀共產黨員」、201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4年「廣東好人」、2015年「中國夢·勞動美」十大最美職工、「全國勞動模範」……

  當記者問他最看重哪一個榮譽時,謝堅又憨憨地笑著,撓撓後腦勺:「都一樣!都一樣!每個榮譽都有它的分量!」

  5年前的五一前夕,謝堅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媒體紛紛報導這位獲得中國工人最高榮譽的投遞員。一夜間,這位來自袓國南海小島上的投遞員成了名人。成名後的謝堅,依舊每天登漁船、爬漁排,向漁民了解停留船信息,為準確投遞做準備。

  「我在報紙上看到你啦!」站在漁排上的一位漁民豎起大拇指說,「謝堅,勞模!好樣的!」「那都是過去的事了!」謝堅不好意思地揮著手,露出他憨厚的笑容。

  每天下午,從市區到海島的客船尚未抵達,謝堅早已等候在碼頭。近幾年,電子商務之風也刮到了小島,包裹量越來越多。郵件每天都會隨客船被送往島上,每天幾十個郵袋,謝堅要來回運載好幾趟,就這樣周而復始,日復一日。

  海島地處偏遠,運輸成本高,讓眾多快遞公司「望而生畏」,郵政依然是島上軍民與外界實物傳遞的唯一渠道。

  因為運輸不便,海島上實體店只銷售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遠遠滿足不了島上軍民的需求,在海島上搞經營的人也越來越多。「島民們採購物資基本都是通過網絡,現在郵件一天相當於以前一個月的量。」親歷海島變化的謝堅感慨地說。

  北尖島、廟灣島、橫崗島等多個不通航海島的郵件,也是通過外伶仃郵政所來投遞。這些海島上沒有商店,軍民所需的生活用品完全依靠郵寄,生活非常不便。海島不通航,謝堅就「刷臉」,找軍艦、漁船幫忙中轉郵件。

  「勞模是榮譽,更是一種責任。」謝堅不止一次這樣說。正是這種責任感,讓他救活了一封又一封死信,讓他從不拒絕漁民半夜敲門交寄來的包裹,讓他32年堅守在這個24小時服務群眾的郵政所;也是這種責任感,讓他收穫了海島軍民的信任。

  「山再高、島再遠,也阻擋不了郵政為民服務的腳步。作為一名黨員,作為一名勞模,更應該發揮模範作用,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謝堅說。

  做「永不開竅的謝傻子」

  一名黨員就是一座燈塔。

  上世紀90年代,這個距香港僅有幾海裡的小島,一下子熱鬧起來,每天靠岸的港、澳、內地船隻數百條,不少走私船混在其中。有走私分子找到謝堅,希望能通過郵政走貨並許以重金,被謝堅嚴詞拒絕。後來海島開發旅遊業,不少人靠著各種關係發了財,又有人看上了謝堅的名氣,想拉他入夥幫著平事,謝堅也謝絕了。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郵政員工,海島居民對我的信任是對我最大的肯定,我不會拿這個做交易!」謝堅說。

  32年來,甘守清貧的謝堅還是那樣甘守清貧。親戚們說他太老實了沒用,一些離開海島的人說:「謝堅是個謝傻子,永遠不開竅!」

  遠離單位,遠離組織,但他一直視身上的綠色制服為生命。「制服就是約束我的『組織』,我所做的一切首先要想到對得起這身制服。」謝堅說。

  如今,外伶仃島已成為一個風景優美的旅遊小島,居民和遊客多了,外伶仃郵政所提供的服務愈發豐富。

  在投遞時,謝堅會向漁民推介「郵樂小店」,並利用休息時間手把手教他們操作,把手工晾曬的海鮮乾貨銷售到全國。每年「雙十一」,也成了夫妻倆最忙碌的日子。

  2017年8月,強颱風「天鴿」重創海島,很多居民家中受損嚴重,謝堅又當起「海島險」的宣傳員,「經歷過才知道可怕,保險是對大家的一種保護。」他說,「我只想為海島群眾做點事,讓島上群眾的生命財產不要有太大的損失。」

  2018年1月,謝堅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壓在他肩上的擔子更沉了。為履職盡責,謝堅就利用投遞郵包時登漁船、爬漁排,做好社情民意調研。

  他經常會接觸到中小微企業,發現他們負擔比較重。從2018年6月開始,在謝堅的積極聯繫與推動下,外伶仃島郵政所還與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稅務局聯合開展了「稅·郵」共建、稅收優惠進海島、郵寄稅務發票等活動。當年的送信人,再次把減稅降費的政策紅利送到外伶仃島納稅人的手中。

  「只有爬上漁排,走進漁船,才能真正聽到群眾的心聲,為群眾辦實事。」他說。

  從拍電報、送信件,到送包裹、辦業務,外伶仃島上一間小郵局,見證著時代的大變遷。

  島上,郵政所門外50米處立著一座紅白相間的燈塔,每天晚上發射著耀眼的光,為來往船隻導航。

  共產黨員謝堅就像這座燈塔,32年如一日。

  離開外伶仃島前一天,謝堅帶記者來到他的「思鄉石」。大家面朝大海,席地而坐。

  夕陽西下,天是紅的,海是紅的,映得謝堅古銅色的臉也紅彤彤的。

  遠處,在郵政所斜對面的街邊,一株羅漢松兀然聳立。這是謝堅早年間從山上移植過來的樹苗。

  島上以前長著不少羅漢松。這種松專挑海島缺水少土且風大崎嶇的懸崖來生長,惡劣的環境不僅使它生長緩慢,也造就它九曲十八彎的奇特形態。島民說,這海島上的羅漢松與陸地上的不同,即使把島上的種移植到陸地上,也長不成島上的樣子,少了風骨。

  昔日的弱苗,如今枝繁葉茂,筋骨蒼勁。(記者劉大江、毛鑫)

相關焦點

  • 那鄉那人那路 回家過年路的二十年之變
    那鄉那人那路 回家過年路的二十年之變 2019-02-18 04:09:48來源:華西都市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楷欣
  • 那山洞中白骨如麻,都是神道所享用
    指著這樹問那捉來的人,他說:「這樹向來傳說是無煙木,火中燒著時,只有焰卻無煙,因此人喚他做『無煙木』。」亮祖又走了百十步,早有一陣風來,都是疏黃焰硝氣味,卻帶有腥穢難當之氣。那捉來人便說:「這風叫做『火風』。這腥臭便是時常有人不曉得的,來衝撞了神明,便燒殺他吃。那山洞中白骨如麻,都是神道所享用的。」亮祖也不回答,只是放開了腳步。
  • 楊朝東 ll《讀那山那水那人​​》(組章三)
    讀那山那水那人(組章三)        楊朝東
  • 什麼樣的人,才能滿足天蠍座所期待的那份感情?
    但還有一些人,追求的卻是一種平平淡淡,他們希望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能夠攜手共度餘生,而這個過程,他們不求什麼大富大貴,不求什麼轟轟烈烈,求的就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一起走下去。那麼,對於天蠍座來說,他們所追求的、所期待的感情,又是什麼樣的呢?天蠍座的性格想要了解天蠍座的感情觀,首先你就要先一步了解他們的性格。
  • 那鄉土,那炊煙……
    一個才出大學校園不久的人,轉眼間卻要奔三了,除了一份碼字的工作,還真是一無所有,這樣的人就是典型的「恐歸族」。因為一回到閩南的鄉村,無法逃避的就是整個家族催婚的壓力。父親有四個兄弟、兩個姐妹,所以我有數量眾多的堂、表兄弟姐妹。
  • 微小說:那人眉目如畫,儒雅溫和,段霽緊盯著那人紅了眼眶
    我不就是屠了幾個賊人嗎?」三賢輾轉佛珠的手頓了一下,他輕蹙著眉,那眉目如畫般的俊臉終於有了一絲表情。「我不喜你殺生,更不喜你受傷。」段霽歪頭看著他,指著自己手臂上的新傷,不滿道:「一點小傷,不足掛齒。」三賢那俊朗刀眉皺的更深了些,段霽還在念著他的豐功偉績。
  • 《那一刻,我長大了》:如何把「那一刻」和感受寫具體?
    你看此次習作要求:寫一件自己成長過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事情經過寫清楚,還要把感受到自己長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寫具體,記錄當時的真實感受。題目自擬。讀完,我們可知:題目不必是《那一刻,我長大了》,可以自命題。寫作的重點是:事情經過以及「那一刻」的情形,這兩點應該詳寫,事情的起因、結果略寫。明確寫作重點後,我們可以結合自己所選的素材,列出寫作提綱。
  • 網暴雪莉的那群人沒有悔意:「受不了惡評,那就不要做藝人」
    SBS節目視頻畫面還有些人至今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麼問題。在雪莉死後,也依然有充滿惡意的評論層出不窮。比如說她「曾是間諜的玩物」「她的死是為了掩蓋財閥政治的醜聞」……還有人冒充她的男友出來發言,等等。有人說:「因為惡評就這麼哼哼唧唧的話,那我覺得還是不要做藝人了比較好。」
  • 杵言:電話那頭的人(小說)
    農村人愛對小孩說「南山、北山」這兩個詞,緊隨其後的是那一句「那山上有狼哩,專吃碎娃」,以至於當小孩淘的時候,只要聽到那兩個詞和那句話,就不再淘,不敢說話。在沒有月的夜晚裡,亮著燈的房子就顯得特別明亮。小木和他爺、他婆坐在炕上看著大屁股電視機,螢屏上是一群狼在靜極了的夜晚對天長嗥,一雙雙幽綠的眼睛滲出陣陣寒意,給人一種陰森恐怖的感覺。
  • 佛教所說的六時吉祥,指的那六時?
    分別代表著那「六時」?佛教經典《吉祥經》云:「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恆吉祥,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三寶哀攝受。」佛教徒常用「六時吉祥」作為祝福語送給同參道友或護法檀越。大概的意思是說:願大家時時刻刻都吉祥如意!但這其中的「六時」代表的那六個時辰呢?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大家都知道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所以佛教中「六時」的說法源於古印度。
  • 甲午戰爭後,日本人對李鴻章說的那句話實在是太囂張了
    日本內閣首相伊藤博文代表日本政府提出索賠2億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島,開放通商口岸,允許在威海衛駐紮日本軍隊等一系列挑戰,當雙方見面時:伊藤博文對李鴻章說:「中堂見我此次節略,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李鴻章不服,問:「難道不準分辯?」伊藤博文冷冷地回答:「只管辯論,但不能減少。」最後迫於強權,清政府也不得不籤訂這份不平等條約。
  • 倉央嘉措《那一世》
    那一刻 我升起風馬,不為祈福 , 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那一天 我閉目在經典香霧中 , 驀然聽見 , 你誦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 ,不為超度 ,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 那記憶深處的何家嘴
    記憶中的村灣裡,一座座土坯老房,村中間的那兩囗水塘,下放到我們灣裡的那戶王姓知識分子家庭,我家老屋後面的竹園,那挑著貨物叫賣著:牙膏皮,舊鞋底換針線的賣貨郎……無不是我爛漫天真的童年見證。我的足跡曾踏遍灣子裡每個角落,多少次在夢中,我和小夥伴的歡聲笑語似乎仍在村莊周圍迴蕩。小時候的「何家嘴」共有二十幾戶人家吧,除了幾戶跟何姓有親緣關係的甘姓人家,就都是何姓本家。
  • 那一刻,那一刻我的世界充滿了溫暖!
    種子衝破束縛的土壤,嫩芽的瞬間,世界的春花盛開;沙子從蚌的固體密封中出來,形成了那一刻的明珠,世界正在綻放;蒼鷹離開母親的懷抱,翱翔藍天,世界正在綻放;我擺脫了父母的依賴,成為一個成熟的時刻,我的世界正在綻放!當我成功的時候,我的世界正在開花。
  • 已婚男人愛上你那不是愛,那是背叛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仍然有很多人仍然相信愛情的存在,只是因為很多人找不到愛人,許多已婚的人,婚後的生活不如他們想像的那麼好,有些人開始為自己尋找新的愛!已婚男人愛上你那不是愛,已婚男人愛上你的表現。讓我們跟著小編去學吧!已婚男人愛上你那不是愛。已婚男人愛上另一個女人。
  • 追尋朱自清先生的那片荷塘……
    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膾炙人口,先生的荷塘也令無數人心馳神往。跟隨朱自清先生的腳步,觀賞清華園的荷花,自有一番特別的意義。01荷意:朱自清先生與清華荷塘的情緣在清華園中,有兩處著名的荷塘,一處是近春園荷塘,另一處則是工字廳後的「水木清華」。而且,兩片荷塘都與朱自清先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 那片海灣 那座半島 那場「風波」
    直到18年後的今天,我在接到報社為紀念記者站成立30周年發來的徵稿通知時,鐫刻在記憶底片上的那片海灣、那座半島和我所經歷的那場「洋浦風波」頓時歷歷在目。  一  一場強熱帶風暴襲擊了初夏的海南島。椰城海口滿街的殘枝敗葉和不遠處傷痕累累的橡膠林、連根拔起的行道樹,無不讓我這個追隨著「建省熱」南下大特區尋夢的人傷感不已,而1989年4月圍繞海南島洋浦開發所出現的驚雷閃電,則更加令人焦躁不安。那天一早,我從海秀路盡頭華僑新村裡一棟掛有「光明日報社駐海南記者站」牌子的小樓裡走出來,按照站長給我約定的時間和地點,趕到海府路上省政府門前,鑽進了一輛越野車。
  • 那一天,那一年
    那一天,那一年
  • 聖鬥士星矢:那智華麗出場挑戰一輝,慘遭秒殺!
    但是,由於瞬不幸地派到死亡皇后島修煉,於是一輝便代替瞬去這恐怖的地方。辰巳因為一輝不守紀律,還打了一輝一頓,然後把他送到死亡皇后島.不過六年後回來的一輝已變成了充滿憎恨的魔鬼。瞬與一輝一逃慘遭辰巳毒打一輝的出現令比賽中斷,這時天狼座的那智穿上聖衣
  • 那爛陀寺七年大辯論——月宮菩薩與月稱菩薩的辯論
    有人說這個島是聖母所化現。因為月宮曾住在這裡,所以取名月洲,據說現在還存在,容得下七千個村莊。阿闍梨住在這個島中,在右上建立觀音像和多羅(綠度母)像。開頭漁民們聽見這個故事,以後,其他人也逐漸來到,形成城鎮。由於觀世音的策勵,作霍彌(官)的優婆塞(持梵行的在家人),他名字本叫「月」。以後即稱為月宮。以後商人們帶他到僧伽羅島,該地發生很多龍病。在此地建立聖獅子吼佛殿,龍病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