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的輔導員」
——記2020年「最美高校輔導員」、燕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輔導員王銀思
圖為王銀思主持學院「機思廣益」黨建思政工作室工作。 燕山大學供圖
1月10日,由中宣部、教育部評選的10名2020年「最美高校輔導員」正式公布,燕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輔導員王銀思名列其中。
看到消息後,該校招生就業處教師李斌,第一時間轉發到朋友圈並評論「為我的輔導員老師點讚!」,隨後很多她帶過的學生點讚轉發。
李斌是王銀思帶的第一屆學生。自2002年擔任一線輔導員以來,王銀思所帶本碩博學生超過3000人,每當和同學們說出「我是你的輔導員」這7個字,她說都是一份對學生的承諾,「意味著你要去幫助他們,教會學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陪伴他們不斷雕塑自己。」
同事眼中,王銀思走路帶風,自帶氣場。去年疫情發生後,王銀思負責全院4913名學生疫情防控數據匯總工作,期間因為連續工作,腰間盤突出復發臥床不起,最艱難的一個月她忍著劇痛趴在床上完成工作,堅持服務學生不斷線。170天, 597個文檔,匯總62萬人次、410萬條信息,這些數據見證了她和學生的抗疫故事。
疫情期間,線上平臺的迅速發展激發了王銀思的靈感,網絡思政教育欄目《聽TA說》應運而生。學生講述戰疫故事、親身感受,專家教授講家國情懷、專業精神,輔導員老師們貼近生活、解決問題,很快《聽TA說》成為探索「三全育人」新平臺。截至目前,累計閱讀量超過十萬。
「要讓思政教育落地生根,需要遵循不同時期學生的成長規律,不斷摸索適合他們的工作方法。」18年一線輔導員的工作經歷,學生從「70後」到「90後」再到如今的「00後」,王銀思對思政教育的理解不斷豐富。
平時,學生們叫她「王姐」「王媽」,有時私下裡也會悄悄喊她「王姥姥」,學生李日上直言,「像高中老師,管得比較緊。」
對學生學業,王銀思確實一點不放鬆。每年新生入學,她都會讓寫學生籤一份四年的「成長協議」,讓學生寫下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做的事,列出未來目標。
「學生剛進入大學都很有想法,但走著走著可能就忘記目標了,這樣做是希望學生不忘初心。」王銀思說,籤下協議後,每學期復盤一次,每學年反饋一次,指導學生進行規劃,向目標前進。去年秋季新生入學,一共收到710份「成長協議「。
王銀思是工科生,正好也是從燕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畢業,知道學生專業學習中哪裡難掌握、哪裡難學透。剛工作時,學生遇到不懂問題常向她請教,但隨著學科課程不斷建設發展,解決專業問題就有點兒力不從心了。
「我不懂,但我能幫學生找到學霸來解決。」王銀思解釋,工科學習是連貫的,就像二維製圖沒學會,三維建模一定也建不好。因為擔心學生前邊學習內容不懂,後邊落下更多,她和同事們一起研究想辦法,通過「開學預講」「筆記超市」「義務答疑」「學霸講堂」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持續、強大的學業支持。如今學院學習氛圍日漸濃鬱,優秀率逐年提高,欠分率不斷降低,學風建設成果獲我省輔導員工作精品項目二等獎。
圖為王銀思參與指導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燕山大學供圖
工作中,了解學生專業發展需求是優勢,但解決學生學業思想困惑還不夠。作為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工作是重中之重,她坦言自己曾經思政底子薄,不斷向老輔導員學習,自己看書學習,通過實踐才慢慢摸索出如何做好「工科思政」的特點。
比如,學生理論學習積極性不高,道理要聽到心裡去,就要找巧辦法,通過開展項目式培訓,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悟道理。「智商高,能力強但嘴笨」溝通能力有待提高是工科學生的常見問題。為此,每年學生畢業前,她都設計模擬面試環節,讓學生轉換視角提高表達能力,同時幫助畢業生至少修改一遍簡歷。
「我們看起來困難的事兒,到王老師手裡,十幾分鐘就能把很複雜的一個事兒完成了。」輔導員謝銀珂這點最佩服王銀思。輔導員李安冬則形容她像寶庫一樣,有任何不懂的問題去問她,都能給到一個比較合理的處理辦法去參考。
2013年,她發起「輔導員加油站」,通過「老」輔導員指導「小」輔導員,發揚「傳幫帶」傳統,從學習理論知識,到提煉實戰經驗,累計開辦180餘期,參與教師3400餘人次。
謝銀珂講起一個讓他印象深刻的細節:「學生有問題找王老師解決,每次談完,她都會親自把學生送到辦公室門口。」王銀思則表示,在學生們最美的大學時光裡,能夠陪伴在他們身邊,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少走些彎路,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河北日報記者桑珊)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