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是只有一件事讓你追隨,理想都實現後,然後呢?
你拼了命去實現夢想,而終於填補那個空隙,然後呢 ? 我們依然不斷自問,活著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愛嗎?是情慾嗎?還是煩惱 ?
都不是,而是感受。
有人碌碌無為,有人追夢奮鬥,有人看作是庸俗,有人認為是活著的一切。
生活裡的小細節,細微的東西,就是日常圍繞的東西,也因為只專注一件事,可能錯過了落葉的金光,遺忘了披薩的味道,忘卻了糖果帶來的愉悅,也記不住藍色衣線編織的夢想,所有在身邊隨時被堆疊在角落的東西,或許就是自己的火花。
東西和夢想一直都在,但也因為種種因由而被擱置,也許我們還不夠了解生活,目標,激情。
生活,也不會只是一個人,靈魂之間,理應相互啟發彼此,是對生命的敬禮,對萬物的愛戴。
彼特·道格特導演當年的《頭腦特工隊》將人的情緒玩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因為共情和貼切,一度令人淚淹電影院。
這部《心靈奇旅》更趨向成人世界,講述更沉重的"靈魂"主題,在前作將五種情緒擬人化的奇觀大為成功後,把靈魂具象化後反而多了一抹童趣,各種由線性和幾何圖案形成的靈魂形狀,量子空間,還有令人震撼的心靈世界,都簡單化且奇幻,沒了較為嚴謹的科學理據支撐"靈魂"這東西,則多了許多想像空間,也是皮克斯動畫的一大優勢。
男主角Joe Gardne來有幸和大師同臺演奏一場爵士音樂會,不惜天意弄人,讓他失足離世,而探索靈魂之旅的故事由此展開,並以一隻遊蕩在心靈世界,久久不願恢復原本動物之軀的貓,來成為和男主角迷失靈魂的一對相互啟發的對象。
前半段各種千奇百怪,創意十足的心靈世界,依然是大家熟悉的皮克斯操作,後半段才是令人淚奔的開始。
靈魂錯體的男主角Joe Gardne和貓22號,本來是笑料百出的橋段,也因為22號本來厭倦了在地球和人類的生活,才遲遲不願"超渡"回到自己的軀體,但在牠嘗試了Joe的人類生活後,才了解生命的火花隨處可見,角度不同了,思維寬敞了,它才重新燃起對世界的期許。
而Joe也因為從22號的角度,看到自己從未有過的"活著精彩",凡事都像初生嬰兒般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才知道自己一直追隨夢想,而淡忘了這些"火花"。
對,它依然是大家熟悉的老生常談故事,而不是專研在靈魂這等事上,你也會發現,當你追求皮克斯帶給你新映像新特效,你反而遺忘了皮克斯的火花,就是老生常談的事。
秋天落葉之際,22號發現生活的那一刻,電影緩緩抽離了前一刻還在奔放的歡樂氣氛,立即打開你的淚腺,整個人跟著22號放空,開始啜泣。
此後的每一個段落,都像對著觀眾切洋蔥一般,讓人沒處可閃,Joe在鋼琴上攤開的物件,一個音符,又是一場感觸深思,淚水一秒奪眶而出。
皮克斯深諳用最不過時,最老套的方式表達一切,同時又能滿足和觸及到靈魂深處。
故事有說服力,爵士樂令人沉醉,靈魂抽離的配樂帶著點點孤獨,絲絲悲傷,寧靜而溫暖,和劇情進展有著高度契合,紐約街頭在動畫裡竟出奇的漂亮美麗,在這個時候,這樣的治癒系故事,才是大家所需要的。
當你對世界厭倦,提不起勁,嘗試一切倒空,重新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