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不能動動腦子?」
大概沒有什麼比一個孩子不愛動腦、死氣沉沉更讓家長著急和無助了。無論學什麼、記什麼,孩子如果不能主動的動腦,不能主動的思考,再怎麼花時間都是白費。
但您是否想過,「勤於思考」本身是一種習慣,對於一切遇到的問題、事件,都習慣於問個為什麼,想想怎麼辦,大腦始終處於一種興奮的狀態,而不是「抑制」的狀態。
這裡所說的「大腦興奮」,指的是前額葉皮質區域,它負責的是我們的自控力、專注力、邏輯思維、統合能力等等最複雜的思維力。
當這部分區域被激活,我們就表現得更專注、思維能力更強、辦法也更多,也就是咱們俗稱的「動腦子」或者「注意力集中」、「勤於思考」。
無論是上課聽講效率、記憶課文或單詞,大腦動起來才是問題的關鍵,否則就算抄100遍、讀1000遍,都是無用功罷了。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勤於思考」的習慣,如何讓孩子的大腦習慣於「興奮」狀態,避免抑制狀態呢?
首先,從生理上,我們要確保孩子大腦的興奮。
除了保證營養,特別是蛋白質的攝入以外。讓孩子的大腦興奮起來,很重要的一點,是讓他們參加足夠的體育運動。有研究表明,一個在教室裡做了半天的孩子,僅僅參加2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就可以讓大腦的含氧量提升4倍。
所以,下次孩子寫作業之前,可以考慮讓他先跑一跑,運動一會兒。
其次,從行為的角度,我們要培養孩子「勤於思考」的習慣。
不過,培養思考的習慣可不容易。許多家長要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就規定他每天讀書30分鐘以上,培養作業的習慣,就要求他回到家必須坐在書桌前。可是思考是孩子主動的行為,逼是逼不出來的,要如何培養呢?
這裡就介紹三種家庭儀式,可以幫助孩子更多的動腦,養成思考的習慣。
1、家庭「思辨」沙龍
周末的下午茶時間,或者一家人都在的晚餐時間,常常會進行一次「思辨」沙龍。簡單的說,就是跟孩子一起討論身邊的或者社會實施,從各個角度,聽大家的意見,說自己的看法。
比如,小兒子跟好朋友吵架了,我們就曾經一起討論「什麼是真正的好朋友」;前一陣子聖誕節,我們又一起討論「該不該過聖誕節」的議題。
聽上去只是席間閒談?
其實遠沒有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