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不動腦子」?培養「思考的習慣」,從三個家庭儀式做起

2021-01-10 楓糖媽媽

「你能不能動動腦子?」

大概沒有什麼比一個孩子不愛動腦、死氣沉沉更讓家長著急和無助了。無論學什麼、記什麼,孩子如果不能主動的動腦,不能主動的思考,再怎麼花時間都是白費。

但您是否想過,「勤於思考」本身是一種習慣,對於一切遇到的問題、事件,都習慣於問個為什麼,想想怎麼辦,大腦始終處於一種興奮的狀態,而不是「抑制」的狀態。

這裡所說的「大腦興奮」,指的是前額葉皮質區域,它負責的是我們的自控力、專注力、邏輯思維、統合能力等等最複雜的思維力。

當這部分區域被激活,我們就表現得更專注、思維能力更強、辦法也更多,也就是咱們俗稱的「動腦子」或者「注意力集中」、「勤於思考」。

無論是上課聽講效率、記憶課文或單詞,大腦動起來才是問題的關鍵,否則就算抄100遍、讀1000遍,都是無用功罷了。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勤於思考」的習慣,如何讓孩子的大腦習慣於「興奮」狀態,避免抑制狀態呢?

首先,從生理上,我們要確保孩子大腦的興奮。

除了保證營養,特別是蛋白質的攝入以外。讓孩子的大腦興奮起來,很重要的一點,是讓他們參加足夠的體育運動。有研究表明,一個在教室裡做了半天的孩子,僅僅參加2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就可以讓大腦的含氧量提升4倍。

所以,下次孩子寫作業之前,可以考慮讓他先跑一跑,運動一會兒。

其次,從行為的角度,我們要培養孩子「勤於思考」的習慣。

不過,培養思考的習慣可不容易。許多家長要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就規定他每天讀書30分鐘以上,培養作業的習慣,就要求他回到家必須坐在書桌前。可是思考是孩子主動的行為,逼是逼不出來的,要如何培養呢?

這裡就介紹三種家庭儀式,可以幫助孩子更多的動腦,養成思考的習慣。

1、家庭「思辨」沙龍

周末的下午茶時間,或者一家人都在的晚餐時間,常常會進行一次「思辨」沙龍。簡單的說,就是跟孩子一起討論身邊的或者社會實施,從各個角度,聽大家的意見,說自己的看法。

比如,小兒子跟好朋友吵架了,我們就曾經一起討論「什麼是真正的好朋友」;前一陣子聖誕節,我們又一起討論「該不該過聖誕節」的議題。

聽上去只是席間閒談?

其實遠沒有那麼簡單。

相關焦點

  • 孩子太懶了不願意動腦子,讓孩子獨立思考的4個步驟和方法
    接下來,我要教大家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我和孩子稍大一點的爸媽接觸中,很多人會說孩子太懶了,不願意動腦子,也不會獨立思考問題。比如,孩子做事情的時候,總說「媽媽來,我不會」。不僅不願意動腦,也不願意動手,本來就會的也不想做,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說多了還哭。
  • 豆瓣評分7.7《孩子如何思考》怎麼培養高情商高智商孩子?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艾莉森·高普尼克,她在兒童學習和發展的研究有很大貢獻,他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通過觀察三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也印證了她在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孩子如何思考》這本書會告訴你怎麼培養一個會思考,高智商、高情商、擁有幸福感的人。
  • 提升思考能力的竅門:什麼時候「不動腦子」,什麼時候「動腦子」
    提升「一般思考能力」其實並不難,難的是提升「高級思考能力」。很多人在提升「高級思考能力」的過程中,一味地學習思考方法,但是,卻發現通過學習思考方法來提升「高級思考能力」,收效往往不大。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搞明白:在思考的時候,什麼時候「不動腦子」,什麼時候「動腦子」。絕大多數人一般都以為,既然是思考,那就應該在思考的時候,時時、處處都「動腦子」。越是高級的思考能力,那麼,腦子就應該動得越強、越多。這其實是一個誤解!真正的「高級思考」,在思考的時候,其實是一種「不動腦子」的狀態。
  • 開學第一課:小學一年級該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讓孩子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習慣帶來好的學習結果,良好的結果又反過來促進好習慣的保持,從而讓孩子在正向的循環中,避免挫折感,積累成就感,從而愛上學習。小學一年級是兒童形成各種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重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其能力、性格的發展。
  • 基督徒父母培養孩子成長時不可缺少的三點
    比如說孩子年齡已經大了,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教孩子自己動手洗衣服,自己動手刷鞋,自己動手打掃自己的房間,自己動手學習做飯,自己動手盛飯,自己動手洗碗,而不是處處依賴父母。如果在對的年紀不去為孩子樹立標準,那麼就會錯失最佳的學習年齡,等年齡越發地長大,動手能力就更差,因為習慣了懶惰,更甚至進入婚姻之後不會照顧家庭,造成一些列的問題。
  • 孩子不愛動腦思考?心理學家:了解四大法則,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做事一根筋,有時候明明繞個彎就想通的事情卻遲遲想不明白。二、孩子不愛動腦筋的表現1. 遇到問題不思考就問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很多孩子在遇到問題後總是不思考就開始求助。小雨今年已經上四年級了,平常遇到問題只會說「我不會」,不會去思考,學數學沒有自己的思維能力,也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 孩子的閱讀習慣怎麼培養?家長們注意了,三個小習慣從小養起
    孩子的閱讀習慣怎麼培養?家長們注意了,三個小習慣從小養起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自古以來,古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飽讀詩書,這樣才能尋得黃金屋。古今中外,提到孩子的學習能力,首當其衝的就是以閱讀能力來進行判定的。
  • 孩子總是動不動就哭?「性格彈性差」的孩子,往往來自這些家庭
    其實不然,如果小孩子總是動不動就哭,大人可能馬上就會去哄這個哭得委屈巴巴的小孩子;但是長大之後,這樣愛哭的孩子受挫能力差,遇到點事就容易玻璃心,在成人世界似乎是不太受歡迎的。我們被允許喜極而泣和悲慟大哭,卻不太喜歡哭哭啼啼的方式,大概是因為大家都覺得煩吧。哭是一種很常見的發洩情緒的方式,但是被說幾句就哭哭啼啼的孩子,其實是因為「性格彈性差」。
  • 孩子有這3個特徵,說明右腦很發達,是個學霸苗子,建議從小培養
    孩子有這3個特徵,說明右腦很發達,是個學霸苗子,建議從小培養李玫瑾教授就在很多育兒專欄裡面講到,很多時候家長應該在小孩子小的時候讓其順其自然的發展,並不需要強行將小孩的行為習慣糾正,這樣更有利於孩子的左右腦發展!在很多講座當中,李玫瑾教授還說道:「孩子小的時候有這三種特徵的話,說明孩子的右腦發育很發達,長大後是個學霸的苗子,家長最好從小培養!」
  • 父母不引導孩子不思考,6個引導思考的方式,10句引發思考的話
    歡迎您來到我的專欄《家長如何說話,孩子才肯學習》,幫助家長解決左右為難的問題。父母與孩子和平共處是關鍵,10種轉化話術的思維模式,增加親子關係,提升孩子學習主動性。上節課我們分享了:孩子不信任父母,與常說不信任孩子的10句話有關,該多說信任的18句話。這節我們分享:引導孩子的思維,讓孩子學會思考,不要只為了統一的答案,或是命令式的服從。
  • 圍棋就是煉心、養習慣——真正讓孩子受益一生的財富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關注圍棋教育,更多的孩子開始步入圍棋學習的課堂,從素質教育和傳統文化的推廣傳承而言這無疑是一件讓人喜聞樂見的事。 但面對突然間出現的眾多懵懂求學的孩子,還有那些望子成才卻心懷忐忑的家長,我們是否有過真正的思考,圍棋學習的根本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圍棋? 圍棋世界 圍棋的教學簡單來說分為:做題、下棋、打譜、復盤四個主要的方式。
  • 家長:學習好的孩子不用補,學習差的補了也沒用!孩子該補什麼?
    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最基本的是他的一個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有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關於身體、體格方面,要有強健的身體;第二是關於心靈方面,要能管理好內心情緒,做到心平氣和,這是自我管理的核心內容;第三是大腦思維方面,包括孩子的記憶、理解、分析、批判、創新等思維能力。強身健體的體格訓練,可以在家庭自主完成。
  • 智商決定不了成績,學習態度才是關鍵,好的學習態度該怎麼培養
    如果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就懂了,如果經常有人用這樣不信任和審判的口氣跟我們說話。我們的孩子肯定會反駁家長,這樣的結果就又是一場更加猛烈地批判了。所以我們在提醒孩子學習的時候一定要真誠,不要橫眉冷豎的態度。當你發現孩子沒有寫作業的時候:可以先問問孩子今天的作業量如何,打算什麼時間寫作業。
  • 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英語的學習特點
    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英語的學習特點高中學生想要培養良好的高中英語學習習慣,首先要明白高中英語學習的特點。一、漢語和英語的異同作為語言,漢語與英語之間不可避免地在某些方面存在共性,具有共同的特徵:第一,陳述句語序基本相同。兩種語言的陳述句大都遵循SVO(主謂句)的結構,因此主、謂、賓三種成分在句子中的排列順序基本一致。
  • 孩子聰不聰明,看這三個特徵就知道
    自律性強的孩子,學習不需要父母過多的操心,工作上也不需要父母過多的操心。這樣的孩子會讓父母產生一種錯覺,他們只是把孩子生下來而已。 而孩子的自律性,大多數來自家庭的影響和父母的薰陶。 在孩子小的時候給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氛圍,長大後父母要操的心自然也就會少很多。 曾看到一則新聞,講述的是住在陝西的一個農民,靠強大的自律培養了5個高材生,其中4個孩子進入清華、北大。
  • 男孩子,如何培養好的性格習慣?
    父母教育孩子,我們經常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隨意幹涉孩子的想法。比如孩子玩玩具的時候,父母會告訴孩子不能這樣不能那樣,但孩子在小的時候,他們喜歡探索,喜歡不按「常規出牌」,這時我們要善於鼓勵他們發揮想像力,愛怎麼做就怎麼做,如果孩子向我們求助才告訴他們採取正確的方法。當然,孩子的行為有不當的話,我們該嚴格制止的一定不能遷就。第四個原則是「果斷而不婆媽」。
  • 怎樣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小學基本前兩年,老師都在花大力氣培養孩子們正確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數字和字母的標準寫法,作業的清晰分類,作業本的要求,不可以在書上亂劃等,都要求很嚴格,還有一點就是「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獨立完成作業,專心做作業,作業做好再去玩兒」等,如果孩子不專心或者一面寫作業一面玩兒,家長和老師都會幫孩子糾正!
  • 孩子大腦發育黃金期有三個年齡段,家長選對方法培養,娃更優秀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孩子這個年齡段是大腦的「黃金髮育期」哈佛大學兒科心理學家教授理察通過研究發現,孩子在出生後有三個大腦發育黃金期,分別為6個月~3歲,3~6歲,7~10歲。1、黃金髮育期第一階段:6個月~3歲據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孩子3歲前大腦的開發程度約為成人的七成,大腦重量為成人九成。在這個階段,寶寶的腦部神經突觸會以每分鐘25萬個的速度在快速增長,而這些突觸的連接就形成了大腦的神經網絡,且3歲前大腦約有五成到六成的神經網絡形成,這個區域主要用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 如何培養孩子的耐心?這些方法可能有效
    耐心是一種良好的品質,有耐心的人做起事來有始有終,相對認真細膩。與之相比,沒耐心的人做起事來常常半途而廢、馬虎了事。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耐心需要後天來加強培養,父母需要用到一些好的方法。1、言傳不如身教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卻急於求成,對孩子的成長過於急切,甚至會做出許多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舉動。
  • 想培養出優秀孩子 爸媽必知7個大於號
    我們總是希望能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但是優秀孩子的培養需要家長有先進的育兒理念,學會這七個大於號,對家長來說是最基本的知識。 韓國宇宙級神童金雄熔三歲多就入漢陽大學學習,四歲到日本電視臺表演,3分鐘解決了一道不定積分的大學試題,全世界為之驚駭!但17歲參加高考[微博],在錄取生中他名列倒數。神童為社會貢獻了什麼?只不過貢獻了一個奇蹟現象,說明人類大腦的潛力無限罷了。那麼真正的教育是什麼?葉聖陶先生說:"教育簡單地說只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