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過孩子長大之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嗎?一個高智商,高情商的人,還是一個自私冷漠的人。
你有沒有想過孩子長大之後會從事什麼職業?醫生,科學家,學者,企業家,教師?
很顯然孩子的未來是不受我們控制的,同樣我們無法判斷的,也不可預知,,決定孩子未來的因素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是智商,有人說是情商,很顯然這些都比較片面,因為一個成功的人,可能需要他智商高,情商高,還需要有很全面的思考能力,堅韌的毅力,處事不變的魄力,所以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其實是有很多種方面的。
今天給大家介紹《孩子如何思考》,這本書會教我們怎麼培養孩子的思維,讓孩子成為一個高智商,高情商,有幸福感的人。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艾莉森·高普尼克,她在兒童學習和發展的研究有很大貢獻,他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通過觀察三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也印證了她在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
《孩子如何思考》這本書會告訴你怎麼培養一個會思考,高智商、高情商、擁有幸福感的人。
1
什麼決定著孩子的智商?
首先我們來說人類的發展,人的身體相對於動物其實是不佔優勢的,我們不像獅子有那麼鋒利的爪子,甚至我們沒有貓跑的快,也不像動物一樣可以在出生後幾個小時就能自給自足。
比如小羊,出生後幾個小時就可以到處跑,很快就可以開始吃草,照顧自己。
人類卻需要經過一段幼兒時期,然後懵懂的兒童時期,甚至要到十五六歲才開始慢慢地心智成熟起來。
這是一段漫長的成長過程,兒童時期是人學習和積累經驗的時期,並且兒童時期的思想和成人有很大的差別。
兒童對周圍的一切都是無意識的學習和認知,他們沒有辦法主動學習,成人是有意識的學習,可以指定學習目標,比如我們想要做一道菜,但是從來沒有做過,我們可能會先請教會做的人,或者進行百度學習,這是屬於有目標有規劃的學習,然而孩子不是,他們的學習全部是無意識的。
什麼是無意識學習呢?其實簡單解釋就是非主動的學習,也就是被迫接受的,比如孩子看到碗從桌子上掉下來摔碎了,孩子從這樣一件事知道碗從高處掉下來是會摔壞的這,就是無意識的學習。
對無意識學習的了解讓我們知道環境對於孩子的重要性,關於環境對人的影響在20世紀60年代有個生物心理學家做過實驗,把同一窩剛出生的老鼠放在三個不同環境。
第一批老鼠放在封閉昏暗,空間較小的環境,這裡什麼都沒有,老鼠得不到任何周圍環境的影響和刺激。
第二批老鼠放在一個正常的環境,空間比較大,可以自由的跑,隨時有足夠的水和食物。
第三批老鼠放在一個光線充足又寬敞的環境,並且在裡面放有鞦韆,滑梯,小橋一類的設備,老鼠可以在這個場地攀爬,翻越,有豐富的設備運動,玩耍。
經過幾個月的觀察和培養發現,在豐富環境下的老鼠特別的活躍,在封閉昏暗環境的老鼠特別的安靜死板。
後來摘取了老鼠的大腦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豐富環境下的老鼠,腦神經元連接很多,而且比較活躍,反應也很快,在封閉昏暗環境下的老鼠,腦神經元的連接比較少而且呆板,反應慢。
這個實驗讓我們知道,腦神經元連接多的老鼠思維更加活躍,反應也比環境匱乏下成長的老鼠快,顯然環境豐富下成長的老鼠更聰明一些。
我們得出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很大,如果我們想讓孩子變得聰明,其實首先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有準備,適合孩子學習的多元化成長環境,讓環境對孩子的大腦產生刺激,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在多元化的成長環境裡父母不要過多的幹涉孩子,儘量讓孩子自己探索,這樣才能更好促進孩子大腦發育。
2
孩子是如何認知,思考的?
我們知道了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環境因素,那麼孩子在環境下是怎麼進行認知和思維的呢?
兒童是通過反事實思維進行認知和學習的,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反事實思維?我們先想一下自己有沒有遇見過這樣的事?我們去辦手續,但是趕到之後晚了幾分鐘,人家已經下班了,這時我們會很生氣,我們生氣並不是因為自己遲到,而是別人怎麼下班那麼早,這就是反事實。
或者我們會想計程車如果再快點,早點到,他們稍微晚點下班我們就能趕上了,這個想法就是反事實思維。
反事實思維也是因果關係認知,也會發生再孩子身上,孩子一個人玩的時候自言自語,一個人扮演兩個角色,左手的玩具和右手的玩具對話,這個時候孩子就是在運用反事實思維假想出一個玩伴。
那反事實思維對孩子有哪些影響呢?其實孩子通過假想玩伴可以幫助孩子判斷怎麼樣和玩伴一起玩,怎麼做能讓自己和別人玩的時候都很開心,這加強了孩子對別人心理的認知。
其實反事實思維就是因果知識,孩子通過對因果知識的掌握進行反事實思維,比如放在桌子上的蘋果孩子拿不到,但是爬上椅子就可以拿到,這都是孩子在運用反事實思維。
孩子可以通過反事實思維認知因果關係,因果關係的認知也決定著孩子在成年後的處事方式。
那麼孩子是怎麼學習因果關係的呢?
孩子會通過經驗積累,概率統計掌握因果關係,比如在從平時自己做的事情中判斷什麼事情媽媽會生氣。
孩子經過模仿動作也可以學習因關係,看見媽媽吃蘋果,經過幾次後,再看到媽媽拿一個蘋果孩子的嘴巴就會動,還會流口水,他知道蘋果是用來吃的。
還有孩子八九個月,看到大人擺手再見之後就走了,幾次之後,他在別人家玩,想走的時候就會擺手,他知道再見,就是要走了,這些因果關係都是孩子通過模仿認知的。
很多人認為兒童6歲前是沒有記憶的,所以不注重6歲前的教育,其實這也是一個錯誤的認知。
兒童的記憶和成人不同,成人可以把一件事的前因後果全部都記住,比如一個人可以把自己人生經歷的事情全部敘述一遍,這類似於自傳,所以成人的記憶被稱為自傳式記憶。
但是在6歲前的事情很多不能連貫,有時只是幾個印象比較深的片段,這跟兒童的記憶方式有關,兒童是無意識的,所以他的記憶很少會有前因後果,同時兒童也還不擅長總結。
就像上幼兒園的孩子,很多家長會問孩子在學校都學了什麼?他其實是回答不出來的,他可能只記得玩了滑滑梯,或者攀爬的片段,而且很難從早上到下午連貫性的把一天的事情敘說一遍。
加強孩子因果關係的訓練,可以影響孩子成人後的處事方式。
3
給孩子創造幸福記憶,培養高情商孩子
我們知道了6歲前的兒童是有記憶的,而且6歲前的思維方式會影響孩子,我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實都是因為在七歲前形成了孩子的世界觀,思維方式,性格。
思維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多訓練因果關係來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處事方法。除了這些我們還要培養孩子的幸福感,那麼幸福感從哪裡來?
有人說「好的童年治癒一生,悲慘的童年需要一生治癒」但是我們也看到很多童年艱苦的人成為企業家,名人。
其實影響孩子未來很大的兩個因素就是基因、環境還有孩子幸福的童年,所以我們要在孩子的兒童期給孩子留下一些幸福的記憶。
怎麼才能給孩子留下幸福的記憶?首先需要家庭和諧,夫妻關係和睦,如果夫妻二人每天都在吵鬧,打架,孩子肯定是每天都被恐懼籠罩,孩子的心理壓力就會非常大,孩子長大也可能不相信婚姻,很難和人親近,建立信任感。
反之,如果父母關係很好,在家說話都是以商量和發表意見來決定家裡的事情,經常帶孩子做遊戲,讀書,出去旅遊,孩子每天都過得很開心,那麼孩子的性格也會很隨和,不會產生陰晴不定的暴躁性格。
除了和諧的家庭關係,還要尊重孩子,涉及到孩子的事情都要爭取孩子的意見,不要強行要求孩子做事情,比如孩子喜歡舞蹈,家長偏偏讓孩子學習小提琴,
這樣做孩子不喜歡,學不好是一回事,時間久了,孩子的心理會產生一種負面的思想,會認為自己在家裡是不重要的,沒有人想要聽他的想法,成年後他也很難去表現自己的意見。
還有就是要儘量減少親子關係的負面影響,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動不動就對孩子大吼大叫或者動粗,如果產生孩子對家長的信任缺失,家長要主動的幹預,消除負面影響。
親子關係需要家長付出時間和孩子產生互動,可以經常進行親子閱讀,或者每天玩一個親子遊戲,做到每天高效陪伴一小時,孩子會和對自己好的人建立愛和信任。
還可以給孩子建立一些可持續發展的規則,可以是上完廁所要洗手,睡前要刷牙,不要動手打別人,也不可以說髒話罵人,過馬路要左右看看,告訴孩子不看路可能會撞到車子,這些規則可以給孩子建立規範和共情規則。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時刻需要家長的參與,家長不能控制孩子長大一定成為什麼樣的人,但是培養的過程是家長參與的,而這個過程就會影響孩子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人,一定要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因果關係認知,提供給孩子多元化的成長環境,家庭氣氛和諧,給孩子創造童年快樂幸福的記憶,培養共情能力,做好這些相信你一定會有一個高情商,高智商,善解人意,擁有幸福能力的孩子。
@米蟲五次元 祝願天下孩子都聰明,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