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關帝廟:一炷清香佑兩岸

2021-01-09 中國臺灣網

  「沒有哪座關帝廟像東山關帝廟一樣,與臺灣的關係如此密不可分。這座峙臨海峽、香火延播寶島的巍峨殿宇,每章歷史都翻滾著臺灣的風雲,每段歲月都湧動著臺灣的潮汐。」  

  鄭成功上香求得上籤

  「英雄有幾稱夫子,忠義唯公號帝君。」在東山島銅陵鎮岵嶁山東麓,倚山臨水建有一座關帝廟,隔海直望臺灣。

  這座面積只有680多平方米的關帝廟(上圖)為大陸四大關帝廟之一,歷史可以上溯至唐朝。「關帝信仰在東山,始於唐宋,盛於明清。」東山關帝廟理事會廟務負責人林定傑說。

  據史料記載,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大唐將領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領64姓將士開拓閩南,建置漳州,駐軍東山島。為安撫將士,從家鄉引來關聖帝君香火。

  關帝信仰在東山的廣泛傳播則起自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其時江夏侯周德興率兵來東山建銅山城設水寨以防倭寇,為安撫官兵情緒,在東山建關公祠,「刻像祀之,以護官兵,官兵賴之」。後幾經改建修葺,於今香火漸盛。

  肅穆莊嚴的大殿正中供奉關帝金身神像,神龕金漆木雕,光輝奪目。座前兩邊奉立跟隨關帝左右的周倉、關平、趙累、王甫四將雕像。上懸清鹹豐皇帝御筆「萬世人極」鎏金大匾。祀案上置放一隻清光緒年間,由臺灣宜蘭礁溪信眾敬送祖庭的雙耳獸頭雞血石雕大香爐。

  民族英雄鄭成功駐守銅山時,曾到關帝廟進香。相傳,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前,在東山關帝廟上香求得了上籤,因此更加堅定了他收復臺灣的決心。不到一年時間,鄭成功便如願收復臺灣。此後,東山島子弟也踴躍隨軍赴臺,為日後開發臺灣作出了重要貢獻。

  黃道周對聯解謎

  東山舊稱銅山,這座面積194平方公裡的海島,是大陸第六大島,福建第二大島。歷史上東山既是海峽西岸的兵戍重鎮,又是東南沿海對臺對外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它與臺灣一水相隔,距澎湖僅98海裡,是大陸靠澎湖最近的地方,因此,東山關帝廟歷史上一直是「澎湖善信之宗教生活重地」。

  據兩岸地方史志資料及民間所載,明嘉靖年間,朝廷復設澎湖巡檢司,東山關帝廟的香火就隨之傳入澎湖。清康熙三年(1664),明寧靖王朱術桂從銅山東渡入臺後,又在臺南王府中仿造東山關帝廟,供官員祭祀,稱為祀典武廟,俗稱「大關帝廟」,這是全臺灣關帝宮廟的「龍頭老大」,是南明政權最後在臺灣建祀的「皇家武廟」,為全臺灣十六處一級文物之一。此外,高雄文衡殿、臺中聖壽宮、宜蘭礁溪協天廟等臺灣「老字號」關帝宮廟,也都是閩南百姓和銅山軍民從銅山關帝廟分靈過海,或為銅山軍民入臺所建。

  在東山關帝廟主殿的石柱上懸掛一副明武殿大學士黃道周題寫的對聯,上聯是「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下聯是「志存一統佐熙明,降魔伏虜,威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1990年7月,臺灣宗教諮詢委員李炳南教授到東山關帝廟考察,當他看到黃道周為關帝撰寫的長聯真跡時,恍然大悟道:「臺灣關帝信仰文化正源於此!」原來,臺灣許多關帝廟「克隆」黃道周撰寫的這副關帝聯,原先不知出於何時何地何人所撰,李炳南教授東山島之行終於覓到了謎底。這副對聯也是東山關帝廟是臺灣關帝廟的香緣祖廟的歷史明證。

  大陸神像訪臺首例

  在東山關帝廟,供奉著兩尊關帝神像。前面一尊稱「鎮廟神」,面如重棗,眉似臥蠶,是按《三國演義》中關公的形象雕成。後面一尊則坐在轎子裡,是可以搬動的,每逢關帝壽誕期間,轎子裡的關帝君就會被信眾請出來,在東山的大街小巷巡遊,以示恩澤百姓。

  1995年1月11日,銅陵關聖帝君應臺灣基隆普化警善堂邀請首次赴臺巡遊。當時,東山關帝神像抵臺,奉祀在基隆警善堂關帝廟。臺北信徒關勇雄攜夫人和兒子前往朝拜,跪在關帝面前叩求祈一對聖杯,結果有一個杯直立著,稱作豎杯,全臺轟動,認為這是出侯入相的聖杯,感戴關聖神靈。訪問團在臺灣臺中聖壽宮、宜蘭礁溪協天廟、嘉義鎮天宮等多個宮廟參拜時,都出現發爐祥光(即僅一支香的香爐升起一團聖火,俗稱發爐,寓吉祥之意),全臺媒體爭相報導。

  東山關帝先後巡護了基隆、宜蘭、臺中、高雄、臺南、桃園和澎湖等地;原定在臺灣駐蹕1個月,由於廣大信眾一再請留,關帝金身在臺灣巡安長達半年之久。東山關帝赴臺鑑醮與巡境,是大陸神像訪臺首例,開啟了兩岸分隔四十多年後宗教直航首舉。

  林定傑告訴記者,在2010年和今年的9月,東山關帝神像又先後赴臺巡遊。而自1991年起,東山每年都舉辦關帝文化節,是大陸舉辦屆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涉臺文化節慶活動,吸引了眾多臺灣信眾前來進香朝聖。東山關帝廟和關帝文化成為溝通兩岸民間往來的情感橋梁。(陳夢婕 朱少文 文/圖)

  記者手記>>

  跨越海峽的情感橋梁

  歷史上,東山是倭寇經常襲擾的地方。明洪武二十年(1387),在銅山(東山)築城禦寇的同時建祀了關帝廟,希冀關帝神靈庇佑戍海官兵和島上百姓。而東山人自幼就要佩帶關帝香火護身符。凡是出門,無論遠近,更需攜帶關帝香火以保平安。從明代開始,由於列強不斷侵擾我國東南沿海,臺灣逐漸成了保護民族主權與領土完整的焦點。關帝自然也就成了海峽兩岸軍民抗擊外敵,維護民族尊嚴與領土完整的保護神。

  新中國成立後,海峽兩岸由於歷史原因分隔對峙。幾十年間雖然阻斷了兩岸的往來,卻不能隔斷兩岸同胞對關帝的信仰崇拜。1987年,兩岸關係解凍後,跟隨著回鄉探親的腳步而來的,是湧向香緣祖廟的祭祀香火。1988年,臺灣高雄文衡殿即組團率先回東山謁祖進香,並奉贈給東山祖庭一方「追溯謁祖」匾。此後,東山關帝廟神像又應邀赴臺巡境,成為大陸神像訪臺首例,開啟了兩岸分隔四十多年後宗教直航首舉。

  正如東山縣政協副主席劉小龍所言:「沒有哪座關帝廟像東山關帝廟一樣,與臺灣的關係如此特殊,如此密不可分。這座峙臨海峽、香火延播寶島的巍峨殿宇,每章歷史都翻滾著臺灣的風雲,每段歲月都湧動著臺灣的潮汐。東山關帝廟永遠焚燒著兩岸同胞共祀的香火。」(陳夢婕)

相關焦點

  • 第二十四屆海峽兩岸東山關帝文化節舉行
    28日,「第五屆三島論壇·第二十四屆海峽兩岸關帝文化旅遊節」在東山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關帝信眾、廟友代表、書畫界人士以及旅外僑胞等3000餘人參加。  本屆文化節圍繞「緣系關帝、和諧兩岸」主題,舉行關帝祭祀活動、兩岸信眾民俗文化踩街、《緣系關帝—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紀實》首發式、首屆美麗東山島全國攝影大展、兩岸旅行商東山旅遊對接會、海峽兩岸書畫展等系列活動。  東山關帝廟是大陸四大關帝廟之一,為臺灣近千座關帝廟的香緣祖廟,也是臺灣關帝信仰的發祥地,香火遍布寶島,每年都吸引無數臺胞前來朝聖。
  • 第二十八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開幕
    第二十八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現場。東南網漳州6月15日訊(本網記者 葉同輝 蘇海森 陳惠華 文/圖)6月15日上午,第十一屆海峽論壇·第二十八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盛大開幕。
  • 第二十八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順利召開
    6月15日上午,第十一屆海峽論壇·第二十八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在美麗的漳州市東山島隆重開幕。漳州市領導、兩岸嘉賓,以及世界各地企業家、藝術家等各界人士1400人齊聚東山,共襄盛典。  開幕式以精彩的文藝節目表演啟幕,《鼓神漢舞》、《想欲吃好魚,請你到東山》、《英歌舞》等三個精彩節目相繼出場。
  • 第二十四屆海峽兩岸關帝文化旅遊節在福建舉行
    新華網福州6月28日電(記者林善傳)第五屆三島論壇·第二十四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28日在東山舉行,兩岸近3000名關帝信眾、廟友代表參加本次活動。  本屆關帝文化旅遊節以「緣系關帝、和諧兩岸」為主題,包括關帝祭祀慶典、《緣系關帝——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紀實》首發式、海峽兩岸書畫展、首屆美麗東山島全國攝影大展等活動。  歷史上福建東山既是兵戍重鎮,又是東南沿海對臺對外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東山關帝廟是大陸四大關帝廟之一。
  • 第二十七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開幕
    原標題:第二十七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開幕 東山縣縣長朱真致辭   東山縣縣長朱真在致辭中表示,兩岸一家親,東山臺灣親上親。在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關帝文化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關帝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在海峽兩岸結下累累碩果,東臺兩地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互動交流、往來合作的生動局面。
  • 訪泉州通淮關帝廟
    如果你從泉州的街頭走過,你會看到一座座莊嚴古樸的寺廟,開元寺、承天寺、天后宮、清真寺和關帝廟等等。雖歷經千百年的風雨,這些神廟依然矗立在泉州街頭,見證了泉州古城的歷史變遷,成為泉州人最值得驕傲的文化名勝古蹟。近日,本臺記者在泉州通淮關帝廟拜訪了泉州市區民間信仰研究會秘書張炳熙老先生。張老先生告訴記者,泉州是民間信仰最集中的地方,自古以來奉行多神信仰。
  • 探泰山關帝廟:開山第一廟 古樹歷百年煙雲仍散奇香
    而其中最經典的一處古建築群,則是集中國歷史文化、古典建築藝術、古樹名木於一體的關帝廟。近日,記者走進泰山,觸摸開山第一廟的歷史體溫,探尋時代發展印記。這就是位於泰山古盤道入口處的關帝廟。關帝廟與西側的山西會館是山西商人投資修建的一組建築群,具體創建年代無從考究,但作為曾經的山西會館,這裡一度晉商雲集。每年的關帝磨刀日,山西人都會聚集於此,為關帝拜壽。現在雖也有人來,但規模卻遠遠比不上明清的時候了。
  • 為什麼以前關帝廟特別多?
    如果你查看解放前的資料,很多村子、鎮子裡面,都有關帝廟,幾乎每個縣城,除了必有文廟(孔廟),都有武廟、關帝廟,老百姓俗稱關老爺廟,還有立馬關帝廟、雙關帝廟、關嶽廟,這些和關羽有關的廟,數量可比文廟多多了。不僅如此,很多買賣人家都供奉關公像,有的人家裡,也供奉關公像。大量的關帝廟還建到了海外,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帝祭拜。
  • 拜北京八大處關帝廟
    在這裡,有一座關帝廟,我和老伴專程上去,去拜了拜我們心中的武聖——關老爺。這座關帝廟位於「珠寶洞」附近,據記載,她始建於清朝,但具體年代不詳。八大處關帝廟,當地人俗稱為「老爺廟」。該座關帝廟為紅牆灰瓦,卷棚頂;面闊三間,前有抱廈一間。殿內居中,供奉著關帝坐像,兩側,是牽赤兔馬的周倉和執青龍偃月刀的關平。
  • 關帝廟裡,關公身邊都有誰
    全世界有華人聚居的地方,一般就有關帝廟,走進去,你猜最先會看到誰?告訴你吧,一般的關帝廟,過了牌坊,最先進入的當然是山門,而這山門同時又是馬殿,裡邊供奉著關公生前的坐騎——赤兔馬。後人感念赤兔的忠義,於是常在關帝廟裡給此馬分設一殿。  關帝廟的正殿裡,正面主位上當然是正在持笏板讀《春秋》的關公了,關公身後或兩側,一般是周倉和關平,其中周倉在關公右手邊,仗青龍偃月刀;關平在關公左手邊,懷裡託著關公的大印。有的地區,關公身邊還有王甫和趙累。有的關帝廟為關平專設一偏殿,在關公身後託大印的則改成王甫。
  • 法屬留尼旺:聖丹尼市關帝廟
    關帝廟前,我驚訝地看到給參觀者做關於中國歷史和文化講解的竟然是不同膚色的當地人,用法文告訴人們一段似乎屬於他們自己的歷史,因為在這個島上,節日都是不分民族的,正如留尼旺島的記者兼作家Daniel Vaxelaire在《留尼旺歷史溯源》中所描述:從第一個殖民者來到留尼旺開始,種族融合就成了留尼旺島的顯著特徵。
  • 太谷北六門村的關帝廟
    太谷北六門村的關帝廟 北六門村的關帝廟
  • 京華古蹟尋蹤——京師九門關帝廟
    所以小編整理了一些資料,從一些不見經傳的故事和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史料來向大家介紹北京城,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京師九門關帝廟。清代作家姚元之在《竹葉亭雜記》卷二中講了一個故事:北京西郊大覺寺有泉水竹木的勝境,斌笠耕太僕常去遊憩。有一天想到附近二山上去,這山很高,山頂有玉皇廟,有姓盧的太監在廟裡休養,每天下山擔水打柴。山有個洞,洞口石頭明淨,好像常有人摩掌。
  • 「一炷香」是多長時間?「一剎那」又是多久?長見識了
    我們在武俠小說或武俠電視劇上經常會聽到「一炷香的功夫」這樣一句話,武俠小說中的高手在比武時通常會以「一炷香」為時間的界限,那麼一炷香的時間是多長呢?
  • 中國極靈驗的關帝廟,求籤者絡繹不絕,距今千年沒門票
    泉州是閩南佛都,各種宗教的廟宇皆可看到,有趣的是,香火最旺盛的,卻不是名揚天下的開元寺,而是一座關帝廟—通淮關帝廟。我本意是去清淨寺的,卻因掃了一眼,見遠方人頭攢動,縈繞著嫋嫋青煙,便好奇走了過去。沒想到有這麼多人上香,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論年齡與性別,信眾自動排成隊伍,井然有序的上香。
  • 北京城為什麼有那麼多關帝廟?
    [摘要]清朝為了減少異端淫祀,就將老百姓普遍尊奉的關羽從「武安王」晉升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詔令全國各地普遍修建關帝廟。從清末新政以來,北京城經歷了多次改造,才逐漸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 中國最早的關帝廟在山西,距今1430年,為天下武廟之冠
    關帝廟是紀念關羽的廟,廣泛分布在我國及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特別是在南方,關羽被視為武財神,公信俗廣泛分布,世界上最早的關帝廟在關羽老家山西運城解州鎮,建於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從現在開始有1430年的悠久歷史。
  • 康熙聲稱自己是劉備轉世,600年前官府百姓都「迷戀」關帝廟
    赫達·莫裡遜鏡頭裡的正陽門朱棣下令建造關帝廟京城自古寺廟很多,尤以關帝廟居冠。據統計,城裡專供和兼供關公的廟宇有一百一十多座,加上郊縣的關帝廟,總數達267座。何以出現這樣的盛況,得從我國古代尤其是明清兩朝對關羽崇拜的不斷「升級」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