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永州訊(江永特約記者 蔣一田)地膚本是一種藥材,但通過人工栽培,其用途最廣的是將其綁紮為掃帚,成為打掃衛生,清潔環境的工具,深受廣大鄉鎮居民的喜愛,市場銷路好。在江永縣農村,老百姓就喜歡用地膚的老株做成掃把,不僅能扎的緊實,而且非常耐用,稱之為「鐵掃帚」。瀟浦鎮和興村駐村扶貧隊因地制宜,鼓勵有扎掃把手藝的留守老人種植地膚子,通過電商幫助村民銷售「鐵掃帚」。如今,和興村變成了掃把專業村,全村63戶貧困戶靠扎掃把脫貧致富。
一大早,和興村駐村扶貧隊員來到地膚基地,幫助高加宣老人對「掃把苗」打頂,提高掃把苗的產量。今年高加宣種植了6畝地膚子,每畝收入可達5000多元。
今年68歲的高加宣身患腦瘤等多種疾病,不能幹重體力活,一家人靠種植花生、玉米等農作物維持生計。夫妻倆有一手編織鐵掃帚的絕活,做出的掃帚個大、結實、耐用,但因銷路不暢致使不敢放開手腳,一年下來,他只能賣出500多把掃帚。三年前,縣廣播電視臺駐村扶貧工作隊得知情況後,通過電商平臺為高加宣銷售綁紮的所有掃帚。小小一把鐵掃帚,讓高加宣看到脫貧致富的希望。從此,他和老伴將紮鐵掃帚當成了事業。選料、綑紮、修剪……在高加宣家的大堂屋裡,他和老伴每天忙碌著,趕一制一個個訂單。
在和興村,有一批像高加宣這樣會紮鐵掃把的民間藝人,他們扎的鐵掃把不僅美觀、個頭大,而且還非常結實耐用。駐村扶貧工作隊不但動員老人們綑紮鐵掃把,統一收集銷售,而且發動村民擴大地膚的種植規模,儲存掃把原料。如今,高加宣靠著一把鐵掃帚,年收入能達到10多萬元,還帶動了周邊63戶貧困戶戶均增收5000多元。
為了讓村裡的空巢老人有一個寬敞明亮的工作環境,去年5月,駐村工作隊採取電商+貧困戶的模式,在村活動中心旁建起了一個佔地300多平方米的「電商扶貧車間」,把30多名空巢、留守老人聚集在一起組成一個和諧的「大家庭」,在家門口就業賺錢。他們一邊紮鐵掃把,一邊聊家常,其樂融融。對身體不好的老人,駐村扶貧工作隊員還開展人性化的服務,定時上門收購鐵掃帚。
扶貧工作隊每個月現金結帳一次,老百姓領著鈔票心裡樂開了花。小小鐵掃帚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今年和興村種植鐵掃帚苗2000多畝,同時輻射到了紫荊、龍眼廟等周邊村,1200多戶農戶發展掃帚苗5000多畝,可創收25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