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角 |「三線一單」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的定位探析

2020-11-24 中國水網

  摘要

  黨中央提出了主要包含八項基本制度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總體框架,涉及資源管理、空間管制、環境保護和考核評價等多個方面,為此需要大量的具體制度給予支撐。「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即「三線一單」)是生態環境部門大力推進的一項探索性工作,對於提高環境空間治理能力具有很大作用,但其應用實施也存在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主要集中在法律基礎薄弱、技術方法不完善、制度銜接性不強等方面。根據實踐經驗和管理需求,「三線一單」亟須進一步明確自身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的定位並加強能力建設。具體而言,下階段可重點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一是作為空間規劃體系的補充和延伸;二是作為相關制度對接的平臺;三是作為生態文明績效評價的重要依據;四是成為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抓手。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三線一單」作為一項順勢而為的探索性工作,不僅需要放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大局中去謀劃和建設,也需要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自身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中的定位。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總體要求

  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系統闡述了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等八項基本制度組成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要求。2018年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特別是自然資源部和生態環境部的組建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奠定了組織基礎。總體來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的八項制度可分別歸入資源管理、空間管制、環境保護和考核評價四個範疇,其邏輯關係(見圖1)。其中,以「三區三線」為核心的空間規劃體系不僅是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的基礎,也是自然資源確權、資源總量管理、生態補償等工作的基礎[1]。在環境保護方面,改革的總體思路是進一步發揮政府、企業、個人等各類社會主體的力量,同時更加強調市場的作用。在明確資源產權、空間屬性及其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目標的基礎上,最終通過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來監督政府和企業認真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法律法規、理論方法、管理體制等多個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其不斷完善需要較長時間,絕不可能一蹴而就[2-4]。從目前來看,大部分制度都在積極探索和推進,一些具體制度如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國家公園體制、排汙許可制度、生態環保督察制度等已經初步成型。然而,受部門利益、歷史問題、技術方法等因素的制約,很多制度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嘗試。

  「三線一單」的編制和應用現狀

  2015年4月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發〔2015〕12號)提出要「樹立底線思維,設定並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同年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再次強調了這一要求。隨後,原環境保護部將這一要求作為環境影響評價改革的重要內容寫入《「十三五」環境影響評價改革實施方案》,並從2015年起在鄂爾多斯、濟南等地開展試點探索[5-6]。2016年年初,原環境保護部頒布的《關於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加強空間管制、總量管控和環境準入的指導意見(試行)》(環辦環評〔2016〕14號)已經包含了一些「三線一單」的編制思想。2017年年底,《「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發布,隨後生態環境部從2018年開始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及青海省大力推進「三線一單」的編制工作,並於2019年將其擴展到其他19個省級行政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迄今全國「三線一單」編制工作已經基本結束,各地陸續進入成果發布、信息平臺建設和實施應用階段。

  「三線一單」的編制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研究確定2020年、2025年、2035年各地市級行政單元的環境質量目標,確定主要汙染物允許排放量和減排路徑。二是針對生態、大氣、地表水、土壤及土地、水資源和能源等環境、資源要素,分別劃定優先保護單元、重點管控單元和一般管控單元,最後統籌劃定環境綜合管控單元,並對每一單元編制生態環境準入清單(見表1)。對於該項成果的實施應用,首先是在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中的使用比較廣泛,特別是判斷規劃布局和項目選址是否涉及生態紅線等敏感區域,以及相關開發建設活動應該注意哪些生態保護和汙染防治問題。一些地方如湖南、重慶等地甚至要求在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報告中增加「三線一單」符合性分析內容。其次是為相關規劃編制提供參考,如2025年的環境質量目標、汙染物減排潛力分析、環境管控分區等均可作為環境保護規劃編制的參考資料,生態空間劃定等成果可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提供參考。三是為其他部門的項目準入管理提供參考,如一些地方政府將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作為招商引資工作的重要依據。

  「三線一單」制度建設存在的問題

  法律基礎比較薄弱

  「三線一單」是生態環境部根據國家相關文件中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等政策要求發展形成的一套技術體系,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法律基礎薄弱,這是限制其應用實施的最大障礙。一是「三線一單」迄今在中央文件中僅限於文字表述,對於該項工作的具體內容、權限歸屬、管理職能等均缺乏明確的闡釋,也沒有相應的法律規定,因此不僅與國土空間規劃對接時處於不利地位,與其他相關制度銜接時面臨的困難也很大。二是一些地方雖然在立法中提到了相關要求,但同樣存在指向不明的問題。例如陝西、湖南等地的一些法規雖然提到了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但也僅停留於概念層面,沒有明確指向。由於法律基礎不實,「三線一單」中的空間劃分、資源利用上線等內容對相關部門的約束性不強,一旦國土空間規劃和其他一些法定規劃涉及的生態空間、環境質量目標等發生變化,「三線一單」成果只能被動調整。

編輯:王媛媛

相關焦點

  • ​​吉林省人民政府關於實施「三線一單」 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特別是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建立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築牢東北生態安全屏障,強化黑土地保護利用,推進東中西「三大板塊」建設,優化「一主、六雙」產業空間布局,促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制度保障。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標誌性理論文獻
    、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意涵與未來願景、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重大戰略及任務總要求等一系列核心問題的系統性闡述,從而構成了一個獨立而完整的環境社會政治理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18日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正是集中展現這一思想的主要理論成果的標誌性文獻。  對於當代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及其建設的重大意義,《講話》著重強調了如下四點:其一,這是我們對人類文明歷史發展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反思總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生態文明建設看新疆⑤】嚴守紅線底線...
    新疆地處祖國西北,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深入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讓紅線底線真正具有剛性約束。
  • 發改委解讀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戰略決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最近,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既是落實中央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基於我國國情作出的戰略部署。
  • 一文學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內涵。今年5月18日至19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作出了系統部署和安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一重大理論成果由此確立。
  • 同衡學術 | 踐行生態文明之「道」——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的...
    市級總規編制實踐中要充分體現和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核心原則,並著重開展三重探索:一是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發揚並豐富其理念內涵與實踐基礎;二是堅持底線思維,促進生態優先原則下的生態空間保護與提升;三是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推動綠色發展引領下的生態資源價值提升與空間優化。
  • 三亞出臺方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列100條分解任務
    實施方案由6項內容構成,分別是指導思想、總體目標、成立組織領導、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要求,以及附件《三亞市落實<中共海南省委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決定>任務分解表》,將任務分解為29類100項,即三亞市「生態文明建設100條」。
  • 【地評線】京彩好評:畫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延長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良性循環,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 建設美麗中國,努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擔當,直面生態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綠色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在重點突破中實現整體推進。
  • 學習習近平同志關於生態文明重要講話中的哲學思想
    習近平就生態文明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方針原則、目標任務、工作重點,深刻回答了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些講話為我們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科學指南。
  • 新華網評:生態文明建設要嚴守三條紅線
    以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共識,當前,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並不穩固。要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成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在實踐中還須嚴守「三條紅線」。  生態文明建設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核心價值
    這不僅僅體現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中,也體現在黨的十八大以前習近平總書記主政地方時期的有關論述中,而且體系非常完善,主線非常明確,相關文獻很豐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這些表述,在理論界並及其他不同場合、社會各界,概括形成涵蓋「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兩個基本範疇的「兩山論」、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條件論」「實現論」的著名科學論斷。
  • 專家研討二十四節氣的時代新生
    近日,中國民俗學會中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在京舉辦了「中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平度研究基地)品牌定位與發展規劃學術研討會」。國內研究民俗文化、氣象、農業、考古、飲食等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圍繞「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時間制度——中國二十四節氣」「中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平度研究基地)品牌定位與發展規劃」等議題展開研討交流。
  • 從兩個圖譜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文明的結構中,制度文明反映和體現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應變能力,直接規定並影響其他文明維度的深度與廣度,正所謂:社會變遷,必合於律呂。制度前進一小步,社會進步一大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黨的歷史上首次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大會的鮮明主題。
  •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珠江三角洲地區生態安全體系一體化...
    1.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做出了全面部署。
  • 書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代表作──天津市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
    為科學規劃好這一區域,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體現生態多樣性和歷史延續性。學習借鑑國內外生態建設典型案例,按照「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田則田、宜水則水」原則,集思廣益編制《天津市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規劃(2018—2035年)》。
  • 2019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實施排汙許可證制度是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條例的出臺為理順固定汙染源環境管理體系,實行「一證式」全過程監管創造重要依據,為全國排汙許可證制度改革起到引領作用。
  • 綠色發展 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樣本
    2020-11-24 來源: 金華日報 作者: 字號:[ 大 中
  • 獲國際專家盛讚!綠會副秘書長Alice介紹中國「生態保護紅線」經驗
    獲國際專家盛讚! 2020年10月16日上午,由中國綠髮會、國際地球憲章組織等聯合主辦的「生態文明」系列研討會第2場順利在線上舉辦,中國綠髮會副秘書長Alice Hughes博士作為嘉賓出席並發表演講。
  • 夏傑長:以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發展轉型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在重點突破中實現整體推進。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