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個圖譜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21-01-10 人民網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化和升級版,是推進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定星盤、指南針、行動令和願景圖,是中國之治宏觀頂層設計的歷史豐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僅使中國模式的制度圖譜日趨系統,而且使中國現代化的路徑圖譜愈加完整。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僅有助增強制度自信,而且開闢了中國現代化的全新境界。

中國之治的制度圖譜日趨系統,回答了「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凡治國,必先定其制。在文明的結構中,制度文明反映和體現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應變能力,直接規定並影響其他文明維度的深度與廣度,正所謂:社會變遷,必合於律呂。制度前進一小步,社會進步一大步。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黨的歷史上首次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大會的鮮明主題。所謂「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就是通過系列的制度安排和宏觀頂層設計,使國家的治理體系日趨系統完備、不斷科學規範、愈加運行有效的過程。所謂「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現代性能力不斷獲取並逐漸強化的過程。其中,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體現國家的制度設計能力,治理能力現代化體現貫徹治理體系的執行能力。設計能力最終要通過執行能力來體現,制度的威力和效力歸根結底要通過執行方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因此,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一定內含著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基本訴求,兩者是同向同行的有機統一體。如果長期存在治理能力不足的風險,那麼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也就不能從紙上走到路上。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次「入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入「解題」階段。從「入題」到「解題」,既恰逢其時又具備充分的條件,既「動善時」又「事善能」。

所謂「動善時」,是指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在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複雜局面下,迫切需要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進一步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課題,迫切需要運用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來應對各種風險與挑戰。

所謂「事善能」,是指從過去完成時的角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呈現出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已經展示出「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越性。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包括「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國、集中力量辦大事、各民族一律平等、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改革創新、培養造就更多更優秀人才、人民軍隊絕對忠誠於黨和人民、一國兩制、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等,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新中國成立70年經驗的總結與提煉,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以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為基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了一系列制度設計,與時俱進地提出了「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制度、『一國兩制』制度體系、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在內的13項制度建設的實踐路徑,使中國之治的制度圖譜更加系統。

結構折射關係,結構決定功能。綜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制度圖譜的結構,其特點清晰可見:首先,借用恩格斯的「合力論」,可以把13項制度視為創造歷史的互相交錯的力量。將它們組合在一起所釋放出來的制度之光,集中投射到一個歷史定點上,就形成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合力。其次,就13項制度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而言,其中的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不僅具有首位性、根本性和統領性,而且貫通於其他制度體系中。最後,13項制度基於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和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的理論和實踐定力,從內政外交等不同層面系統地回答了「堅持什麼、鞏固什麼」「完善什麼、發展什麼」的重大政治課題,不僅指明了制度建設的前進方向,而且提出了制度建設的工作要求。如果說,「動善時」和「事善能」是從「為什麼解題」的層面回答「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何以必要」的問題,那麼,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就是從「怎麼樣解題」的角度回答了「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問題。

中國現代化的路徑圖譜愈加完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大家族的新成員

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現代化、怎樣實現這樣的現代化?這是近代以來一以貫之的時代之問。圍繞這樣的時代之問,仁人志士進行不懈探索。19世紀下半葉的洋務運動是對器物現代化的探索,之後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是對制度現代化的探索,「五四」新文化運動使中國的現代化深入至心性層面。由於變遷的單向性和片面性,使近代中國的現代化逡巡曲折、屢屢受挫。新中國成立後,現代化的目標歷經不斷動態調適過程,主要有:「一化三改」,即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及資本主義工商業所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三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和科學文化的現代化;「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明確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社會建設」,「社會建設就是建設社會現代化」,「社會建設」的提出將中國現代化的總布局由「三位一體」延展至「四位一體」;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生態現代化為旨歸,「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將中國現代化的總布局由「四位一體」擴展至「五位一體」;黨的十九大報告圍繞「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進行系統論述,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包括:陸海空三軍的現代化、戰略支援部隊的現代化和火箭軍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基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總布局,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系統研究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把這一全新的現代化維度具體化。可以說,直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隆重出場和不斷實踐,中國現代化的路徑圖譜才愈加完整。

借用系統論研究方法,如果將中國現代化視為宏觀的母系統,那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該母系統新增容的子系統,是中國現代化大家族的新成員。現代化既是系統工程,又是互牽互制的變革過程。在現代化的演進及提升過程中,現代化諸層面之間既相互交織制約,又互為前提因果,需要綜合演變和協調發展。某一層面的長期超前或滯後,都可能導致現代化變革的失調或失敗。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僅擴展了中國現代化的研究領域和實踐範疇,而且意味著中國的現代化更具多維性、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景性的現代化維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項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現代化不同子系統之間的大合奏,只有現代化的不同維度協同發力和聯動推進,才能形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群集效應。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深層次的現代化維度。鄧小平同志曾在1992年從制度文明所具有的艱巨性的角度預言:「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慨嘆:「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可見,「難啃的硬骨頭」就是更加成熟和更加定型的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味著中國的現代化探索已經步入「攻堅期和深水期」,意味著中國的曲折的現代化實踐終於找到需要建設的現代化之「源頭」。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貫通型的現代化維度。政治、經濟、生態、軍事等其它維度的現代化,都既有賴於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又有賴於治理能力現代化。換言之,任何一個維度的現代化的探索,都需要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國家治理體系的支撐,需要不斷提高黨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水平,需要不斷提高國家機構履職能力,需要不斷提高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社會文化事務、自身事務的能力。有鑑於此,《決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因此,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入口,是不走改旗易幟邪路的必由之路。

地位決定定位,定位折射價值。關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由此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未來預期,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描繪出一幅「三步走」的制度設計的宏偉願景圖:「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這「三步走」宏偉願景圖,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現代化「三步走」戰略彼此呈明顯的對應關係:其中,第一步對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步對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第三步對應建成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為現代性標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議和黨的十九大報告之間所存在的如此肯綮相連的對應關係,充分體現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實踐價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僅事關黨的執政地位、國家的長治久安,而且事關社會的和諧穩定、人民的幸福安康,堪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保障。

(作者為黑龍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哈爾濱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相關焦點

  • 數字治理助推城市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智慧化
    數字治理助推城市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智慧化 2020-04-04 11:16:00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 範文:國家治理現代化歸根到底是人的現代化
    在三中全會決定裡面有這樣很重要的兩句話,一句話講,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等於就是講了總目標,怎麼樣實現總目標,決定裡面緊跟著就有一段話,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長期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兩句話都是決定的原話。
  • 生態環境部介紹推進核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有關情況
    今天,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核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是: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理性、協調、並進核安全觀,推進核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出席今天發布會的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有:核設施安全監管司郭承站司長、核電安全監管司湯搏司長、輻射源安全監管司江光司長。
  • 完善治理體系 提升治理能力
    及時回應群眾訴求,妥善化解矛盾糾紛,是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各地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推深做實密切聯繫群眾和服務群眾機制,積極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遇到不會的作業,阿姨和姐姐會教我們。」佛子嶺小學3年級學生胡馨玥高興地說。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需要調動各方積極性,最廣泛地凝聚合力。
  • 全面把握制度與治理的辯證關係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制度」和「治理」是《決定》的兩個關鍵詞。在《決定》全文中,「治理」一詞出現了83次,「制度」一詞出現了222次。深刻學習領會《決定》精神,必須正確認識和全面把握制度與治理的辯證關係。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論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天時地利人和」
    經過黨和人民接力奮鬥,2020年的我們迎來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的歷史時刻,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期盼即將變成現實。與此同時,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任務也就提上了日程。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天時地利人和」便是治理方向的「東風」。  「天時」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前進基石。
  • 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營商環境建設:以政商關係為視角
    營商環境與政商關係目標一致,旨在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手段交疊,關注制度創新與法治建設;效果兼容,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國家治理現代化。政商關係是營商環境的核心問題,深度優化營商環境要從政商關係上找到突破口:加強營商環境法治化建設,完善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的政策體系,構建全天候式政務服務模式,優化營商環境的輿論氛圍。
  • 聚焦「四化」目標 加快推進創建工作——我市召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南召)現場會
    會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和平安中國建設會議、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精神,總結交流今年以來全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分析研判形勢,安排部署下階段工作。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明體出席會議並講話,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李喬主持會議,南召縣委書記劉永國致辭,南召縣委副書記、縣長方明洋,市委政法委副書記趙麗君出席。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塑造「家國合力」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歌曲《國家》的歌詞涉及「家國同構」:「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談到對「家富」和「國強」孰先孰後的認識:「國強」才能「家富」,所謂「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還隱約透露出中國人理解的理想國家治理體系,不僅僅是一種制度之理的「物理」體系,同時還強調人心之理與人倫之理的「心理」「倫理」體系,那便是:「國的家住在心裡,家的國以和矗立」,如此,才能使「國和家連在一起
  • 「凡事三有」推進大學治理現代化
    凡事有章可循是前提,凡事有人負責是保障,凡事有序推進是目的,三者相輔相成,構建起現代大學治理體系。    凡事有章可循    建立健全制度體系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建設的基礎是制度建設。    凡事有序推進    建立健全運行體系有序治理是大學治理的基石,是實現大學治理的現實路徑,體現了大學治理的一般規律。「凡事有序推進」在大學治理的實踐中主要體現在改革、發展和穩定三個方面。凡事有序推進以「改革」為動力。
  • 論生物安全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生物安全是指國家有效防範和應對危險生物因子及相關因素威脅,生物技術能夠穩定健康發展,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態系統相對處於沒有危險和不受威脅的狀態,生物領域具備維護國家安全和持續發展的能力。1、從安全的客體看,這一涵義表明了生物安全這一「場域」既涉及傳統安全又涉及非傳統安全,且考慮到了二者相互交織的可能性。
  • 深論|走出一條超大型城市治理新路子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十三五」時期,深圳現代化城市功能和品質大幅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國際影響力實現大躍升,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市委六屆十七次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深圳要在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方面走在前列、勇當尖兵。
  • 西安高新區探索實施「一核四化」機制 推動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核四化」是高新區目前正在探索實施的一種新型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其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即所謂「一核」,並通過權力下放、機構職能整合、網格隊伍配置等多種方式推進社會治理網格化、監督指揮信息化、綜合執法屬地化、便民服務就近化,即所謂「四化」。作為西安高新區基層社會治理的一次創新和探索,「一核四化」機制明顯提升了社會治理成效,進一步拉近了政府和群眾的距離,目前正在全區推廣。
  • 參與太空治理,中國不能喪失話語權
    除了太空垃圾,人類進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的各種活動也需要規範和治理,將太空活動治理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迫在眉睫。  打開一張太陽系八大行星圖,你會發現自帶「行星環」的土星非常炫酷,格外拉風。  不久的將來,可能地球也會擁有自己的「光環」。  不過遺憾的是,構成地球「光環」的物質並不是塵埃和隕石,而是人類親手製造的「汙染物」——太空垃圾。
  • 中國鄉村治理四十年變遷與經驗
    鄉村治理制度化建設是保障鄉村治理穩定性,降低鄉村治理成本,有效防範鄉村治理風險的內在要求,也是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的客觀需要。伴隨著鄉村治理自我探索的進一步深化,國家主導下的鄉村治理制度化建設也同步展開,以此規避鄉村治理碎片化問題和防範鄉村治理實踐進路的異化風險,進而增強內生性制度的權威性,提高制度效率,避免制度失靈。
  • 「時間表」+「路線圖」 中共標定現代化歷史新方位
    這次全會的主題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內含中共對於現代化的最新理解。  從歷史看,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便提出「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四個現代化」。到了中共十八大,「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新四化」被提出。
  • 強化企業合規治理彰顯檢察新作為
    我國企業若要在對外開放中實現更好發展,需順應國際潮流,進行合規治理,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增強自身抵禦風險的能力,持續贏得發展上的優勢。在宏觀層面,企業合規治理也是我國經濟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命題之一。
  •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能否順利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直接取決於能否順利建成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 其一,從經濟活動類別看,經濟體系主要由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組成,生產環節構成經濟體系的先決環節。從系統論角度看,經濟體系包括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產業體系等方面。
  • 「一星四化」鄉村治理的平原探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鄉村治理是基層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一星四化」就是農村基層組織管理星級化、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推進土地經營規模化、「三務三資」陽光報告會實現村民自治民主化、「五整治一規範」促進鄉村治理法制化、村規民約引導村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化。「一星四化」是平原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農村的生動實踐,是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德治、法治、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績效考核,實現農村基層組織星級化管理。
  • 2020線上智博會 浪潮攜手頂級城市治理天團「渝」見城市未來
    9月16日,以「數聯智驅 引領治理新時代」為主題的2020中國城市治理創新論壇盛大召開。本論壇是2020線上智博會重要論壇之一,由浪潮聯合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重慶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中國城市治理創新聯盟和中國雲體系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