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2020-11-24 人民網

原標題: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著眼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個戰略目標而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性舉措。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內涵和戰略重點之一。能否順利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直接取決於能否順利建成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

其一,從經濟活動類別看,經濟體系主要由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組成,生產環節構成經濟體系的先決環節。從系統論角度看,經濟體系包括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產業體系等方面。

其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內含著經濟現代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內涵之一,是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

其三,學界通常認為,一般意義上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其含義因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國家而不同,因國家處於不同經濟發展水平而不同。筆者認為,區別於通常意義上的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是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相呼應和相適應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類型,並且與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相銜接,是專指與當前我國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適應的產業體系,它具有先進性、動態性、開放性、可持續性和以人民為中心等重要特徵。

其四,現代化產業體系著眼的是供給側和結構性,瞄準的是提高質量、效率和效益。西方經濟增長理論強調勞動、資本、技術三要素,認為經濟金融化甚至虛擬化是發展水平較高的標誌。但是,國際金融危機和中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我國不可能重走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老路。我國的現代化徵程,離不開實體經濟的大發展,更加依賴經濟投入三要素的質量和效率,不能任由經濟的無限制虛擬化,要開發質量更高的人力資源,依靠現代金融給現代化經濟體系注入強勁的血流,追求自主創新能力基礎上的科技創新,特別是促進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

其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產業發展總體質量和效益還不夠高,核心競爭力還不夠強,與世界先進水平和國內發展需要相比還有差距。面對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新形勢,特別是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意義十分重大。

著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領域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以實體經濟為主體的產業體系。我國是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製造業水平。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著力點是實體經濟,戰略任務是加快建設實體經濟,戰略措施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和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因素既有供給問題也有需求問題,既有結構問題也有總量問題,但供給側和結構性的問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供給結構失衡,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供給質量不高,不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金融、人才等資源配置存在「脫實向虛」現象,影響了發展基礎的鞏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要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培育更多經濟新增長點,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堅持「三去一降一補」,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本動力源是科技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是全面創新的主要引領,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科技發展成就顯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目前,我國研究與開發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超過2%,達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與經濟實力相比還不相稱,與經濟建設主戰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還顯滯後。科技創新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資源分配不合理、科技創新激勵機制不足、科技與實體經濟「兩張皮」、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倡導創新文化,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作為支持,發揮科技創新對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獨特作用,使科技創新成為產業升級的持續驅動力。

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血脈是現代金融。目前,我國金融總資產已達200多萬億元,總體實力明顯增強。但還存在著供給約束和資金配置扭曲的問題,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產或在金融系統內空轉,產能過剩行業佔有大量資金,新興產業和中小微型企業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致使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得不到金融供給的有效支持。要大力發展現代金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防止和治理各類經濟泡沫,降低過高的槓桿率,化解金融風險,以現代金融為保障,更好發揮資本市場、綠色金融、風險投資、併購投資、保險等金融工具的功能,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為實體經濟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供高效便捷、功能多樣、成本合理的融資服務,強化金融的實體經濟輸血功能。

人力資源是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最寶貴的資源。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目前,我國勞動從業人員超過7億人,其中各類知識和技能人才超過1.5億人,已經具備了相當的人力資源基礎。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勞動力資源總量呈現下降趨勢、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科研人員隊伍大而不強、高精尖人才相對缺乏、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同生產和創新脫節等。必須以人力資源培育為支撐,為各行各業轉型升級提供符合需要的高素質人力資源和各類實用型人才,以人力資本提升彌補勞動力資源總量下降的不足。要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要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實現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全面發展和整體協同

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是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一個整體,任何一方面出現短板,都會拖其他領域發展的後腿,從而影響整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水平。只有把資金、人才、科技等要素組合起來,以質的適應性、量的均衡性、時間的有序性、空間的聚合性和配合的協調性投入到實體經濟中去,促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實現經濟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總體而言,我國在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方面已經形成一定的基礎和競爭優勢,要素保障能力明顯增強。但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還沒有形成有效組合、向實體經濟聚力發力的協調發展格局。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作用,發揮資本、資產、資金支持產業發展的作用,發揮各類勞動者和人才投身於創業創新的作用。要把科技、勞動力與人才、資本等各種生產要素組合起來,調動好、配置好、協同好,協同投入實體經濟,注重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和相互促進,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整體發展效應,協同促進企業技術進步、行業供求銜接和產業優化發展,協同促進實體經濟和產業體系優質高效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開放的體系。只有更高水平的開放,更好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更好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才能更多地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作者系中央黨校進修部副主任)

相關焦點

  • 福州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 福州的底氣和潛力是什麼?
    福州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 福州的底氣和潛力是什麼? 2021-01-07 17:10: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瀋陽、杭州、南京等中國多個城市角逐「國家中心城市」後,地處中國東南沿海、臺灣海峽西岸的福建省會城市福州也開始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發力爭創國家中心城市。
  • 市住建局大力支持六兩河街道辦事處平安建設現代化建設
    12月25日,市住建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文峰一行到平安聯繫點六兩河街道辦事處調研現代化建設工作,實地查看了綜治中心、視頻監控室等運行情況,並聽取了六兩河街道宣傳統戰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塗群喜的工作匯報。塗群喜表示,街道辦將積極開展平安建設現代化建設工作,持續完善城區治安防控體系,遵循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原則,在轄區內不斷推進「雪亮工程」視頻監控全覆蓋建設,切實消除治安防控盲區。構建三級服務體系,打造共享新型社區,推動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業組織「三方聯動」機制,補齊城市小區的治理短板,實現共建共治共享,促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聚焦「四化」目標 加快推進創建工作——我市召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南召)現場會
    12月1日,我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南召)現場會召開。
  • 葉紅專:融入新發展格局彰顯湘西新作為 奮力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徵程
    葉紅專強調,明年是全面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徵程的第一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葉紅專強調,要瞄準現代化新湘西建設精準發力,為「十四五」發展起好步。一要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鄉村振興「十項工程」為抓手,積極探索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政策措施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有機銜接機制,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把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擺在突出位置,扛穩糧食安全重任,進一步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持續壯大扶貧產業,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美麗湘西建設。
  • 高質量發展大家談·聚焦省委經濟工作會議 加快產業扶貧與產業興旺...
    原標題:高質量發展大家談·聚焦省委經濟工作會議 加快產業扶貧與產業興旺有效銜接 築牢鄉村振興產業根基   今年是「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的一年。
  • 凝心聚力建設現代化新永州——熱烈祝賀市五屆人大六次會議開幕
    400多名市人大代表齊聚一堂,共謀經濟社會發展藍圖,共商建設現代化新永州大計。我們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2020年是極不尋常的一年。全年共完成重點項目建設投資1273.22億元,佔年度計劃的147%。深入推進「5個10」工程,全年實施重點產業項目253個,完成投資821.17億元,佔重點項目完成投資的64.5%。全市剩餘未脫貧人口14523人全部如期脫貧。全市民生支出佔財政總支出比重達到77.4%。新增城鎮就業5.74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9萬人,發放各類就業補貼3.19億元、創業擔保貸款8.5億元。
  • 數字治理助推城市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智慧化
    數字治理助推城市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智慧化 2020-04-04 11:16:00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 2018國考時政熱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要幹這100件大事
    2018國考時政熱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要幹這100件大事由國家公務員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國家公務員筆試,國家公務員考試,廣東公務員考試的內容,請關注廣東人事考試/廣東公務員考試。
  • 從兩個圖譜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在內的13項制度建設的實踐路徑,使中國之治的制度圖譜更加系統。其次,就13項制度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而言,其中的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不僅具有首位性、根本性和統領性,而且貫通於其他制度體系中。最後,13項制度基於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和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的理論和實踐定力,從內政外交等不同層面系統地回答了「堅持什麼、鞏固什麼」「完善什麼、發展什麼」的重大政治課題,不僅指明了制度建設的前進方向,而且提出了制度建設的工作要求。
  • 自貿濟南片區發力數字產業:加快建設全國最快超級計算機
    按照國務院下發的方案,濟南片區重點發展人工智慧、產業金融、醫療康養、文化產業、信息技術等產業,開展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建設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經濟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濟南市市長孫述濤介紹說,濟南片區將針對人工智慧、醫療康養、文化產業、信息技術、晶片製造等重點產業領域開展精準招商,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強度開發、高水平建設,不斷提高經濟密度,大力培育形成產業發展與片區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格局。
  • 加快對外傳播體系建設增強廣東文化輻射力
    廣東省委十屆七次全會出臺了《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提高現代文化傳播能力,增強廣東文化輻射力」和「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等具體目標、任務和要求。去年以來,廣東省充分發揮外宣工作優勢,積極整合全省外宣資源,努力健全對外傳播體系,全面提升廣東對外傳播能力,取得了積極成效。
  •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時間表」「路線圖」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出了五個方面的目標要求,即「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並提出了「兩個重要時間段」,即: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 天文科普旅遊帶 旅遊基礎設施的開發建設
    日前,貴州省印發《關於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旅遊產業化建設多彩貴州旅遊強省的意見》,要求統籌推動旅遊產業化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打造國際一流山地旅遊目的地、國內一流度假康養目的地,推進多彩貴州旅遊強省建設。按照規劃,貴州將以文旅融合為根本,以產業鏈思維做產業,創新「12345」產業鏈推進模式,推動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
  • 我市大力推進人才強市建設,加快創新人才集聚 讓人才各得其所盡展...
    近年來,江門堅持人才優先與產業發展相結合,以構建具有區域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為出發點,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西部人才高地為目標,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服務體系,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釋放,使人才各得其所、盡展其長。
  •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時間表」、「路線圖」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出了五個方面的目標要求,即「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並提出了「兩個重要時間段」,即: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 把總理家鄉建設得更美更好,江蘇這位「特長生」亮啥新招?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全方位鞏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上邁出堅實步伐,「創新淮安、開放淮安、美麗淮安、幸福淮安 」建設由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綠色高地、樞紐新城」打造展現蓬勃生機,長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確立。——加快建設要素湧動、活力迸發的創新淮安。
  • 「十四五」陝西交通建設如何規劃?加快完善以西安為中心的「米」字...
    「十四五」時期,是加快交通強省建設的第一個五年。構建高品質綜合交通網:加快完善以西安為中心的「米」字型高速鐵路網鞏固鐵路樞紐地位,加快完善以西安為中心的「米」字型高速鐵路網,鐵路建設規模約1200公裡。大力實施高速公路效能提升、通道暢通、中心強化、加密連通等4項工程,高速公路建設規模約1800公裡。
  • 善於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國家利益 加強涉外法治體系建設
    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既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也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推動全球治理變革的重大課題。涉外法治工作涉及國內法、外國法、國際法等不同領域,涉及面廣、環節眾多,在國家法治建設和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環節,都有涉外法治相關內容。
  • ①四要六堅持,將「產業興鹽...
    區委書記陳清指出,要堅持「產業興鹽」「創新驅動」,保持「跳起來摘桃子」的工作狀態,跳出鹽田看鹽田,放眼全球謀發展。區委副書記、區長鄧飛波表示,要沿著「產業興鹽」「創新驅動」的正確道路走深走實走出彩。陳清指出,2021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鹽田區將通過「四要六堅持」做好全年工作。
  • 智慧海南建設三步走_今日海南_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四梁」指國際信息通信開放試驗區、精細智能社會治理樣板區、國際旅遊消費智能體驗島、開放型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四個戰略定位;「八柱」包括打造5G和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提升國際信息通信服務能力、創新現代化治理和智慧監管新模式、構建立體防控智慧生態治理體系、優化國際旅遊消費服務智慧化體驗、推動數字政府和智能公共服務創新、加快優勢產業數位化轉型、數字新產業做優做強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