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是指天空中位置相近的恆星群的組合。古希臘天文學家託勒密編制了48個星座,並結合古希臘神話故事對它們進行命名。
對應生日的十二星座(來源:百度)
雖然中國古代也有「三垣二十八宿」的星座理論,但這種理論與西方的48星座理論頗不相同。真正開始研究西方星座理論,並把它們翻譯成中文的科學家,是明朝的一位「國家天文臺副臺長」。故事的開頭我們從當時的「國家天文臺」——欽天監說起。
欽天監升職記
公元1470年,大明憲宗皇帝在位。在北京紫荊城的欽天監衙署裡,監正向全體人員宣布了一則人事任命:五官靈臺郎貝琳升任監副,協助監正處理欽天監相關事務。
剛過不惑之年的貝琳,面對升職,喜形不露於色。欽天監大部分同事都墨守成規,一味混日子,但他不同。到欽天監13年,貝琳兢兢業業、積極上進,從天文生到欽天監漏刻博士到五官靈臺郎再到欽天監副,一路走來,其中酸甜只有自己最清楚。
明朝東交民巷欽天監衙署位置示意圖(來源:新浪網)
欽天監是朝廷的官署,司掌天象觀測、制定曆法等。明朝以前,它的名字叫渾天監、太史監、太史局等。明朝時改名欽天監,大軍師劉基(字伯溫)就是首任負責人。朝廷定都金陵(今南京市)皇宮選址等都是劉基看風水、觀星相後定的。欽天監設負責人監正一名;副負責人監副兩名,一名為漢族人,一名為少數民族或外國人。欽天監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天文臺,監副自然就是天文臺副臺長了。
要想成為欽天監的「公務員」,如果不是世襲的話,得先從天文生做起,向朝廷的天文專家學習。天文生入職後一般任五官司晨,晉升為漏刻博士,此博士負責掌管時間、晨昏定更等;重要活動時,他們還擔任唱官,吆喝「幾更幾時」。博士往上,就是五官類官員,此類官員最高職位是五官靈臺郎,主要負責觀測天象變化,把觀測到風雷、流星、異常天象等記錄在案,上報給領導監副及監正。
影視劇裡的欽天監監正(來源:網易)
貝琳出身並非欽天監世家,小時候也沒受過專業的天文學教育。明朝初,他的祖父貝可恆以軍功從祖籍浙江定海遷到金陵。貝琳年輕時對天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家人支持下離開金陵,北上北京,拜司歷博士何洪、太僕少卿廖義仲、欽天監五官靈臺郎臧珩等為師。何洪等俱是當時的知名學者,在天文曆法上頗有造詣。名師指教,貝琳不但打下了堅實的天文曆法基礎,還因表現突出被推薦為欽天監天文生。接著,他被推薦到軍中,負責行軍佔卜等工作,因表現突出得到上司嘉獎。
1457年,從軍隊「鍍金」歸來的貝琳,被任命為欽天監的漏刻博士,正式開始欽天監的職業生涯。此時大明王朝已遷都北京。13年後,明朝發生災荒,貝琳上書,提出「彌變圖治」的改革策略,受到嘉獎,升為欽天監監副。
回回曆挽救記
話說貝琳升任欽天監監副後,沒像大部分領導一樣忙於應酬,而是抓緊時間研究回回曆法,以期將少數民族及外國的先進曆法為朝廷所用。回回曆法又稱伊斯蘭教曆,簡稱回曆,自元朝傳入我國後,部分少數民族就使用此歷。目前,我國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就採用回曆與公曆、農曆三歷並行的方式。
明朝初年,從大局出發,明太祖朱元璋讓翰林學士吳伯宗、回回大師馬沙亦黑等學者把回曆譯為漢文書稿,書名《回回曆法》。由於當時漢人對此歷不甚感興趣,統治者也不懂回文,所以《回回曆法》只是一部手稿,並未印刷發行。欽天監的天文學者製作回回曆譜時,由於對此歷的可靠性存在懷疑,所以往往依據其它的阿拉伯天文書。長此以往,《回回曆法》將「傳習頗寡,故無所校,訛脫尤甚」 。(清初梅文鼎《歷算書記》)
漢語版《回回曆法》影印本(來源:暱圖網)
「《回回曆法》以先進的阿拉伯天文學為背景,對曆法普及幫助極大,絕不能因歲久而湮沒!」 貝琳慎重考慮之後上書朝廷,建議重新編修《回回曆法》。得到朝廷批准後,他便潛心研究各種曆法,加緊修訂此歷。
經過七年的辛勤編撰,貝琳於1477年完成了我國首部系統介紹伊斯蘭教曆法和阿拉伯天文學知識的專著——《七政推步》。其間,他於1472年被派往南京任欽天監監副,定居南京。回到家鄉的他更加專心地進行研究,也因此加快了新書的創作步伐。
十二星座譯記
《七政推步》共計七卷。「推步」意即推算天文曆法,我國古代學者認為日月星辰的運行如同人之行步,可以推算出結果,故名。「七政」是我國古代天文學術語,有多種說法。其中較通行的說法是,七政包括日、月兩星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藉以指代天文學。「七政推步」聯起來就是「天文曆法推算」之意。
《七政推步》影印本(來源:國學大師網)
《七政推步》一書對277顆恆星的中西方名稱、星等等內容進行記錄、分析,並製成《黃道南北各像內外星經緯度立成表》。這是我國天文學史上第一份中西星名對照表,對中西方天文學交流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為後世天文學者學習西方天文學知識奠定了基礎。書中共記載了黃道附近的15個星座,分別是雙魚座、白羊座、人魚座、海獸座、金牛座、巨蟹座等。它們之中的12個,成為後來用於判定生日歸屬、推測個性的「西方12星座」,深受現代年輕人青睞。
古籍中的赤道星圖(來源:天文網)
《七政推步》首次記載了13幅黃道坐標星圖。這些星圖實際包括了中國傳統的軒轅、太微、角、亢等星宿的分區,被貝琳稱為「凌犯入宿圖」。黃道坐標星圖具有阿拉伯天文學的特點,在當時主要用於預報月亮及五大行星與相關恆星凌犯(凌近侵犯之意)的狀況。
後記
2016年元月,南京南站東南片區一個明代墓葬的主人身份得以確認。此墓系朝廷官員與夫人的合葬墓,形狀像「太陽、月亮、銀河」的組合。根據出土的墓誌及與史書等對照得知,墓中的朝廷官員正是明朝的「國家天文臺副臺長」貝琳。原來,他完成《七政推步》後第五年,即1482年病逝於南京。他的後人世襲欽天監職位,一直到明朝滅亡。
貝琳墓(來源:新浪網)
貝琳的生平傑作《七政推步》受到後世學者、專家的重視,其曆法部分被清初歷算大師梅文鼎收入《明史》,成為古代天文學的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沿用至今。而《七政推步》全書後來被清朝學者收入《四庫全書》,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