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悠久,姓氏也是源遠流長,在《中國姓氏大辭典》中記載,我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單姓有6931個,雙字姓有9012個等,而這個姓氏只有三筆,多數人張口就會讀錯,後人無奈紛紛改名換姓。
這便是彡姓,可讀作「shǎn」與「xiǎn」,據《姓源》記載彡(xiǎn)姓是姜姓的後裔,也就是炎帝的後人,《姓氏考略》記載「彡姓」為彡且氏所改,彡且又作「彡姐(xiǎn zǐ)」,是戰國末期至秦、漢時期西北甘肅地區羌族的一個氏族部落。
彡且氏的後人將姓氏簡化為「彡」姓或是將上下合為一字,秦朝時期「彡」姓人依附於匈奴,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北擊匈奴,一部分西遷去了歐洲,還有一部分匈奴人融入了漢族,「彡」姓人便和漢人共同生活。
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彡」姓人又跟著大部隊南遷,明代明英宗期間,1464年,有一位名叫彡茂的人在殿試上考中了進士,明英宗在御批名次時,但卻不認識彡茂的姓氏,大學士李賢學識淵博,便告訴明英宗:「彡,與『陝』同音。」
明英宗嫌「彡」複雜又不多見,因而改「彡」姓為「陝」氏,不過還是有部分「彡」姓人,到新中國成立後,需要辦理身份證,以及2006年開始辦理二代身份證,因為「彡」為生僻字,多數人不認識這個字,還念成了「san」。
近年發生過幾起姓名中有生僻字,在保送研究生時無法將名字成功錄入系統,只得改名換姓,除了彡姓,還有亓(qí)姓,殳(shū)姓,雖然字體簡單,卻也常是讓人念錯的姓氏。
亓(qí)姓,出自複姓亓官氏,亓官是春秋戰國的官職名,古時,「亓」通「丌」和「笄」字,《姓氏尋源》記載:「亓與笄同,掌笄官之後。」
春秋戰國時期,少女滿十五歲時即為成年,就會舉辦成年禮,十分莊重,儀式上,長輩會為少女插笄(簪子),稱為「及笄」,意思就是少女,你成年了,那麼就必須承受周禮與各朝代法典的制約,也可以成婚了。
各諸侯國王族和貴族等將這一儀式舉辦得十分隆重,並且有專門的笄官負責,擔任笄官罐子的後人並以「笄」作為姓氏,也有「亓」姓。
殳(shū)姓,是以兵器名作為姓,古時,每年開始的第一天,就會舉辦盛大的慶祝活動,迎接新年的來臨,活動中,有殳仗隊和兵甲遊行接受檢閱,殳便是一種竹製的兵器,長一丈二尺,殳仗隊將軍的後代,遂以「殳」作為姓氏。
姓氏在秦漢之前並不是合稱,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才合二為一,姓即氏,氏即姓,姓氏的最初來源是圖騰,後來通常會將先人的姓、先人的字國名、邑名、鄉亭之名、居住地、兄弟次第、官職、職業等作為姓氏,因此生僻字姓氏在古時還比較常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少見了。
這個姓氏只有三筆,多數人張口就會讀錯,後人無奈紛紛改名換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