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佛教的啟示:僧伽教育的現狀與反思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臺灣的僧伽教育(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教育之於佛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佛陀作為大覺者也是教育家而被尊稱為「人天導師」。

在臺灣,由於佛教團體的勃興,從而產生了許多佛教團體興辦教育的現象,也引起了多方的關注,這種現象被稱為「佛教興學」。臺灣佛教團體所辦教育體中有綜合性大學,比如佛光大學、華梵大學等,這些大學都設有宗教系所,培養佛學研究人才,在佛教教育之外,其專業門類也十分廣泛,並且文理兼顧;還有專門的佛教學院,如法鼓佛教學院。這些大學和學院具備完整意義上的現代大學的設置和課程安排,並不強調其宗教背景,可以看做是臺灣的宗教性財團法人所創立的民辦或者私立大學,即以佛教的資源投入世間法的教育,以興學的渠道參與社會、深入人間。

除了高等教育外,臺灣佛教興學還有多種形式,慈濟在2000年完成了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完全化教育」設計,同時還開展廣泛的社區教育。中臺禪寺也建立了中小學,並且推廣社會教育,這些教育機構和組織以佛法精神為指導,以廣泛的社會大眾為教育對象,都是佛教團體弘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上情況的概述是就廣義而言的佛教教育,包括了佛教對社會的教育,然而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對僧團內部出家眾的教育,亦即僧伽教育,才是佛教教育的根本。其培養目標是通常所說的「僧才」,有別於佛教團體的興學和佛教研究系所的研究人才的培養,更有別於佛教的大眾化教育。因為僧人是住持正法的根本,缺乏僧才就無法支持佛教團體的發展,其他形式的佛教教育也難以為繼。

就僧團教育而言,如何培養合格的僧才?是延續傳統的叢林教育,還是開展學院式的教育,又或者是兩者相結合?這已經成為了現代僧伽教育思索的方向,也是兩岸佛教團體共同關心和關注的焦點。筆者在臺灣訪學期間,通過對臺灣幾大宗教團體負責人、相關工作人員的走訪和與學界專家座談,對於臺灣僧伽教育發展的情況開展了廣泛深入的了解,並對其發展方向進行了反思。

一、 臺灣僧伽教育的模式

目前臺灣僧伽教育仍以佛學院的影響最為廣泛,但不同的僧團對於此方式做出了相應的改進和補充,還有些僧團依然保持著相對傳統的教育方式。歸納起來看,臺灣當前僧伽教育的模式主要有如下三種:

(一)系統化的佛學院教育

臺灣很多佛教團體都建立了佛學院來進行僧團的系統化教育,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福嚴佛學院、圓光佛學院、中臺佛學院、香光尼眾佛學院、佛光山叢林學院等。這些叫做佛學院的機構,有些是道場為了自身的僧團教育而組織成立的內部教育組織,有些是佛教教育界的有識之士為開展僧伽教育而專門成立的教育機構。與傳統意義上的叢林教育存在區別的是,這些佛學院設有固定的課程,根據僧團建立者或者導師的教育理念不同而有各自的規劃。

比如福嚴佛學院始於印順法師在臺灣建立「福嚴精舍」之後,有許多法師追隨印順法師研習佛學義理,發展到1961年3月成立了「福嚴學舍」,是當時臺灣唯一的男眾僧教育機構。依照印順法師在《論僧才之培養》一文中所說:「佛教的弘法人才,不單是對於佛教知識有所認識,因為弘法不是知識的灌輸。尤其是身為宗師的出家眾,要想真正能夠攝受廣大信眾,給予佛教的真利益,除教知識外,必須要有高尚的德行和精勤的修持。」福嚴佛學院的辦學理念為「教導佛法的正知正見、陶冶高尚的宗教情操、指導如法的修學方法、力行和合的僧團生活」,在課程設置上最初按照印順法師的規劃,以經律論佛典研讀為主,其中僧伽戒學的燻修成為教育的重點,還有禪修、任事能力、宗教情操和弘化技巧的培訓。起初分為初級部、高中部、研究部三級,後改為「大學四年,研究所三年」,並從1993年起復歸為一所純粹的男眾佛學院,學員大都是來自各個道場的比丘。

與福嚴佛學院不同的是,中臺佛學院是一所以中臺禪寺僧團為培養對象的佛學院,並不對外招生,其課程體系的理念被稱為三環一體,即「教理、福德、禪定」相結合。中臺佛學院目前有男眾佛教學院和女眾佛教學院,都設有研究所和大學部,學院課程包括佛學和世學,佛學方面兼備戒定慧三學,世學部分有國學、美術、資訊、外語、書法、武術等課程。除了上課之外,僧眾還有早晚靜坐、定期的禪修等行門功課。

此外最突出的例子是佛光山,在佛光大學、南華大學等綜合性大學之外,佛光山建立了叢林學院來進行專門的僧伽教育。佛光山叢林學院也就是佛光山系統的佛學院,建立於1973年,其前身是壽山佛學院,起初的培養對象都是出家眾,但後來成為不附屬於寺院的獨立教育機構,教育對象也演變為兼顧僧俗二眾,並且不僅限於佛光山僧團。佛光山叢林學院其建構和組織系統都比較龐大,分為國際學部和專修學部,僅專修學部就包括佛光山男眾佛學院、佛光山女眾佛學院和香港、馬來西亞等地的佛學院,屬於大學教育級,佛光山叢林學院學制四年,學員完全按照鍾板作息,每日早晚課、出坡勞動、大寮輪值,作息和規範都是以出家眾的標準要求,並且注重學生的生活教育,從日常來進行僧格的養成,旨在培養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專業佛教人才。

這些佛學院,無論是只針對僧團內部開展教育還是對外進行招生,都已經具有了和以往的叢林中僧伽教育不同的現代化特徵,逐漸建立為系統化、學制化的教育模式。在臺灣佛教界,很多僧人都會選擇進入這類佛學院來進行學習。

(二)學院化教育結合僧團教育

臺灣的佛教院所「分別以兩種形態展開,其一是以僧伽教育為主的佛教教育,為隸屬內政部管理的小型佛學院;其二為向教育主管部門立案辦理的佛學思想研究機構。」其一就是在第一種模式裡談到的有系統課程安排和學制的佛學院,其二則是更加接近世俗大學的培養機構,學生既包括出家眾也包括在家眾,培養的人才更接近佛學研究人才。在此基礎上,臺灣還出現了另一種僧伽教育模式,即學院化教育與僧團教育結合的模式。

以法鼓山為例,法鼓山僧團除了向「教育主管部門」立案成立的法鼓佛教學院之外,還有僧團內部的僧伽大學,兩者一併構成了法鼓山的僧教育體系。法鼓山僧團的形成就來自於聖嚴法師成立的「三學研修院」,最初以養成佛教青年人才為宗旨,在僧團成立並規模壯大之後,為了系統開展僧團的教育,於2001年正式成立了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並定位為隸屬法鼓山三大教育中「大學院教育」的僧才養成機構。

法鼓山僧伽大學有著明確的目標,就是培養合格的宗教師,即「為了培養足以代表漢傳佛教的精神內涵,並能夠為國際宗教、學術界奉獻心力的僧才」,而建立的僧團教育機構,期許以重視宗教情操、宗教生活與宗教信仰之學風,培養出年輕一代的佛教棟梁人才。目前有四年制佛學系和六年制禪學系,課程設計兼具慧業、福業和德業,慧業包括解行雙修,福業是弘化和作務,德業則是身心和僧格的培養,招收35歲以下的佛教青年。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法鼓山僧伽大學的第一年報名來學習者可以是對出家有興趣或者志願的在家眾,在入學一年之後,即需考慮是否正式剃度出家。出家之後,則可以繼續在僧伽大學修學,如果經過一年的學習了解,決定不出家則自動退學。而出家者即成為僧團的一份子,在僧團裡繼續接下來的三到五年的學習,參與僧團的早晚課誦、遵守僧團的共住規約。因此,法鼓山僧團內部分為尚在僧伽大學學習和已經畢業的僧眾,而對外統一招生的法鼓佛教學院裡的出家眾不一定是法鼓山僧團的成員,他們可能來自臺灣其他宗教團體,錄取為法鼓佛教學院的學生,除了出家眾的身份之外,他們在學業要求上與在家眾的學生一樣,也需要修滿學分和通過考試。

同時,法鼓佛教學院在學術研究方面,儘量融合漢傳、南傳與藏傳佛教的精華,嘗試開創佛教研修的新典範,並重視梵、巴、藏之佛典語文的訓練,及加強英、日語之學習,培育佛典翻譯與研究人才。而在實踐修行方面,融合了僧伽大學的朝暮課誦、禪坐或定期共修為平常定課,以養成修行習慣,以醞釀研究與修行並重的學風,以及學業與志業結合的發展。儘管佛教學院主要為研究機構,但也積極融入僧團教育之精華要素,以期從學術轉入實修與生命體證。

由此可見,法鼓山在僧教育上存在兩個體系,法鼓山並沒有因為有對外招生的法鼓佛教學院,就廢棄了僧團內部教育體系的建立。這種兩者結合的模式,特別是與法鼓佛教學院並行的僧伽大學的存在,一方面保證了僧團僧眾的來源,另一方面也為僧眾的培養建立了完善的學制。

(三)傳統叢林教育的現代延伸

雖然臺灣存在數量眾多的佛學院和佛學研習機構,但也依然有許多的僧團目前並沒有採取佛學院的方式。這其中可為代表的是慈濟,慈濟作為全球最大的慈善組織之一,一直以慈善團體形象面世,但是慈濟的創辦者證嚴上人作為出家人,也有自己的弟子和以她為核心的慈濟僧團,那麼慈濟的僧教育是如何開展的?這在此前是被較少關注的部分。

筆者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慈濟並沒有建立系統的、學院式的僧伽教育,而是以證嚴上人每日開示的方式來教育僧眾和義工。每日的早課之後,如果證嚴上人在精舍,她就會為大眾開示,開示的時候僧眾坐在前面,俗眾坐在後面,秩序井然。證嚴上人的每日開示會有專人整理成文字,在半個小時之後就迅速共享至網際網路,並且會被定期整理成書,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卷出版。

此外,慈濟組織裡非常突出的一點就是慈濟功德會作為慈善團體,與慈濟僧團在組織、財務各方面完全分開,僧團的經濟來源就是僧人自身的勞動所得。慈濟僧團有自己的蠟燭作坊等小型手工工廠,還有自己的菜地等田地,僧人通過勞動自給自足,這種類似農禪的方式與百丈懷海最初建立叢林的規矩十分類似,對傳統的保持性十分明顯。

臺灣許多僧團中在學的出家眾每日也有類似的出坡勞動並參與為僧團服務的工作要求,比如中臺禪寺的僧人就被分成不同的組,包括寺務處、法務組、知客室、書記室、資訊中心、文教中心、環保組、衣缽室、交通組、庫房等等,寺內一切生產勞務都由出家眾親力親為,每日都需要勞作,真正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除了上面提到的幾個較大規模佛教團體之外,臺灣還有不少小型寺院,這些寺院裡採取的方法就與傳統的叢林方式更為接近。雖然其中一些寺院也會讓自己的弟子去報考佛學院,但是大部分小型寺院採用的還是傳統的師徒傳授的方式,通過師父的「語錄」、身教和日常生活教育進行僧伽培養,注重僧人個人的體悟,而非像現代化學院那樣建立一些客觀化的考試標準。

在以上這三種模式裡,我們可以看到臺灣佛教僧伽教育的開展中,無論是採用哪種方式,都以適應僧團自身的發展為原則,以培養符合佛教弘法要求的宗教師為追求,並且在作息時間、課程安排、教育方式等方面從傳統叢林教育中吸取養分。

二、臺灣僧伽教育的發展方向

(一)趨向學歷教育

臺灣的僧伽教育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與時代的需要相適應,僧教育開始出現對學歷的需求。

目前,中國內地的佛學院都還不具備頒發教育部認可的學歷證書的資格。在臺灣,最初由宗教團體創辦的單一宗教專業的學院同樣也只有教界內部的認同,而不能頒發社會認可的學歷。隨著社會的發展,由於僧人更加廣泛的參與國際佛教學術交流和參與社會活動,需要一定的學歷證書,如果想進入大學教書,一紙文憑更是必要的條件。而有些信眾對於出家眾的學歷也存在著期待。基於如上幾個因素,臺灣的僧伽教育出現走向學歷教育的趨勢。

臺灣宗教團體創辦的單一宗教學院獲得頒發正式學歷資格,始於2004年3月,臺灣通過修正「私立學校法」第九條,即:「私立大學校院或宗教法人為培養神職人員及宗教人才,並授予宗教學位者,應依相關法規向教育部申請,經核准後,設立宗教研修學院。私立學校不得強迫學生參加任何宗教儀式。但宗教研修學院不在此限。」法鼓佛教學院於2006年依據本「法案」申請成立,成為第一家也是目前臺灣唯一一家具正式學歷教育資格的單一宗教建立的佛學院,經過發展,法鼓佛教學院現在已經可以頒發從學士到博士的文憑。

僧教育進入學歷教育的序列,則可以公開向社會招生,甚至可以向海外招生,更重要的是獲得「當局」同意在此類學校裡可以有「行門」的課程,並且計算入學分,意味著佛教的實修功課進入了國家教育體制,對於佛教教育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在法鼓佛教學院之後,臺灣陸續也有其他佛教團體的佛學院提出申請,要設立成為能夠頒發文憑的佛教學院。目前,甚至慈濟也開始籌備靜思佛學院,並且要申請正式的學歷資格。可見學歷教育對於當前臺灣的僧教育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時代需要和趨勢。

(二)注重持續教育

臺灣很多佛教團體認為,僧伽教育的實質是終身教育,重點部分在於理論學習之後的踐行,因此十分注重畢業之後的持續教育。

對於僧人來說,從佛教學院或者僧伽大學、叢林學院畢業,並不代表就已經成為一位佛教所認為的僧才。法鼓山僧伽大學提出「本校培養僧才從三個方面思考,即培養行政人才、教育人才與學術人才」,這些並非簡單的學院裡的教育可以完成。而且結束學院學習,僧人也同樣面臨畢業出路的問題,回到僧團服務是最自然的選擇。

就法鼓山的僧眾而言,畢業之後都要到僧團領執事,這些執事與過去叢林裡的八大執事並不完全相同,具有時代的特點,除了傳統的知客、維那,還有宣傳、財務等職位,出家眾也需要每日上班。而且因為吃、住都在山上,他們不像在家眾一樣有專門的休息日和薪水,只有很少的零用錢。更重要的是到哪裡執事並不能由個人來選擇,而是由僧團安排,在領受執事之後,還需要邊學邊做,以求「借事練心」,在僧團的共住生活、和合共修中,在與社會接觸、處理各種工作事務的過程中來繼續自己的修行。這些正符合聖嚴法師所說的:「為了開發佛教事業,也首先要培養人才。以人才推動事業,以事業受容人才、安置人才。」畢業後的僧眾們還可以根據需要回到僧伽大學進行進階學習和專修學習,因此,可以將其看做是一種持續不斷的終身教育過程。

其他的佛教團體的做法也非常類似,如佛光山僧眾的培養目標是:「為造就佛教專門人才,以從事佛教教育、文化、慈善等事業,住持佛教、宣揚佛法,達到人心淨化,社會之安和利樂。」佛光山為其僧眾準備了各個事業體內的工作機會,讓僧眾通過文化、慈善等事業的參與來進行弘法。而中臺禪寺的佛法五化運動——「佛法學術化、佛法教育化、佛法藝術化、佛法科學化、佛法生活化」,將佛法融入生活,也是在提倡佛法教育是一種終身的生命教育。中臺佛學院的學僧結業之後,有些在中臺山各分院精舍住持、常住執事,有些成為佛教學院的教授法師、執事人員,乃至在各大專院校、公私立機關團體擔任指導工作,這些也是在開展弘法事業,體現菩薩行精神。

三、當前存在的問題

以上這些多種形式並且持續不斷的僧伽教育,為臺灣佛教培養了人才,促進了當地佛教的繁榮發展,非常值得內地教界學習和借鑑。但是臺灣目前的僧伽教育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探討和反思。

首要的是老師是否等於導師?不管如何提倡「學修一體化」,或者叢林與學院的結合,系統化、標準化的學院式教育,教師與學僧之間只是普通的老師與學生的關係,而在僧團內部,為了避免出現派系之分,很多僧團並沒有為出家眾指定專門的親授師,缺乏過去師徒傳授的緊密的心靈結合與指導。但是在僧眾的教育、佛法的教育中,很大程度上非常個性化,需要解決個人心靈成長和覺悟的問題,雖然亦會有共同的禪修課程,但是「小參」式的指導並不能完全做到親授、親傳。反觀傳統,在叢林教育中依師是非常重要的學習:「中國向來的僧教育大多是師徒相承,在叢林中完成的。隋唐以降的各宗派大師輩出,自是應歸功此一僧教育制度之優良。」學院式教育固然能夠帶來僧團的壯大,但是批量化的教育能否培養出真正的精英或者說高僧?這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不過就目前臺灣僧伽教育的發展,以上問題似乎尚未明顯浮出水面,倒是學院教育中存在一些現實的問題急待解決,比如招生名額不滿。有資格招收佛學專業本科生的法鼓佛教學院幾乎年年招生名額都有剩餘,因為許多高中在校生並不了解佛教,認為學這個專業不能夠經世致用,將來出路也會成問題,所以成為報考的冷門;而有一些需要學歷的出家眾,又無法接受4年全職學習才拿到學歷的培養過程,尤其是許多課程他們已經了解並學習過,而導致招不滿學生的尷尬局面,這已經成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再拓展到宏觀來說,目前臺灣佛教界的學院教育都存在著資源過剩和重複建設的現象,因此亦有呼籲建立像韓國那樣統一的僧伽教育大學的聲音。臺灣大學退休教授恆清法師就曾在僧伽教育研討會上和其他場合多次提出,與其建立許多的佛學院還招不滿學生,形成資源的浪費,阻礙佛教的發展,不如各大宗教團體的負責人聯合起來,建立統一的僧伽大學或者一致要求本僧團的僧眾經過四年佛教大學教育才可以受戒,這樣能夠既增加佛學院的招生人數,也能保證僧人的素養。但是這一建議目前在臺灣的實現並不那麼容易,由於佛制從來沒有要求過將大學教育與戒牒相聯繫,很多出家眾並不會接受這個新規定,而且困難在於各個佛教學院的教學思想、教材、課程設置差異甚大,對於團體自身而言,由於不同宗教團體各自有其事業規劃與人才需要,也很難聯合起來,因此目前還沒有一個良好的突破口和解決辦法。

綜上所述,從總體上來看,臺灣蓬勃發展的佛教團體為佛教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和空間,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有許多值得借鑑和學習的經驗。從長遠來說,臺灣佛教團體如果想實現僧才培養與事業體發展的正向循環,能夠聯合起來辦統一的僧伽大學當然是一個不錯的思路,這樣可以避免資源的重複浪費,實現師資力量的強強聯手,只是在操作上難度較大。另外,不妨考慮在各自僧團或者學院的教育中進行精耕細作,即改革一下現行的教師制度,更好的照顧到叢林傳統的精髓,讓事業體中真正有修證的法師成為學僧的親授師,對於學僧的修行進行更加緊密的指點,培養出一批真正的精英僧才。

相關焦點

  • ...2016亞洲佛教青年交流暨第二屆兩岸青年佛教論壇於臺灣隆重開幕
    斯裡蘭卡世界佛教僧伽青年會秘書長Ven.Anuruddha Thero Mugunuwela致辭本次活動由臺灣中國佛教會主辦,臺灣中國佛教會青年委員會、臺中市佛教會承辦、24縣市佛教會、臺灣中華佛教青年會、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福智青年聯誼會、中華佛教居士會青委會、臺中大行山法華寺、佛教在線(http://www.fjnet.com)協辦。
  • 佛教四緣說對生態建設的啟示—方立天
    一年前,筆者曾撰寫過《佛教生態哲學與現代生態意識》[①]一文,從「佛教緣起論與生態構成」、「佛教宇宙圖式論與生態共同體」、「佛教因果報應論與生態循環」、「佛教普通平等觀與生態平衡」和「佛教環境倫理實踐與生態建設」五個方面,論述了佛教有關生態哲學理念與現代生態意識的思想聯繫。因篇幅與敘述等限制,沒有直接論及佛教四緣說與現代生態意識的關係,似有缺憾。
  • 臺灣年度代表字連續5年均為負面 國臺辦:望民進黨當局反思
    來源:海外網海外網12月30日電12月30日上午,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就涉臺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有記者提問,臺灣2020代表字評選結果日前在臺北揭曉。疫情的「疫」字以三分之一票數當選臺灣2020年度代表漢字,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朱鳳蓮表示,我們注意到了這個情況。回顧一下,從2016年的「苦」,2017年的「茫」,2018年的「翻」,2019年的「亂」,到2020年的「疫」,連續5年都是表達負面情緒的字當選臺灣年度代表字,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是不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臺灣民眾對島內現狀的不滿和對兩岸關係前景的擔憂?
  • 淨耀法師高票當選臺灣中國佛教會第十九屆理事長
    淨耀法師佛教在線臺灣訊 據悉,今日,淨耀法師高票當選臺灣中國佛教會第十九屆理事長。遂於一九八二年在廣化老和尚座下剃度,並跟隨佛學泰鬥印順導師座下修習三年,更在2013年至2014年分別受法於佛光山星雲大師及臺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圓宗長老。在師長們諄諄教誨,以及佛法的薰習之下,淨耀法師始終期許自己能背負佛陀的法輪,傳播佛陀的真理到每一個角落,畢生致力於「人間佛教」的實踐,多年來積極奔走各地去做弘法利生的工作。
  • 佛教大勢至菩薩的道場
    在中國有著很多的佛教聖地,一座座名山大川和廟宇伽藍,濃縮了兩千多年來漢傳佛教的歷史,也留下過許多高僧大德的足跡。本篇文章讓我們一起走進大勢至菩薩的道場——狼山。正因為有著這樣的佛教文化底蘊,這座海拔並不高的狼山敢稱「江海第一山」。現在的廣教寺的圓通寶殿中,供奉著大勢至菩薩和十六尊者,大勢至菩薩坐像高達4.5米,佛臺用白梵石雕花鑲嵌(為1989年後重塑)。熟悉淨土宗的佛弟子,對大勢至菩薩應該不陌生。與觀世音菩薩一樣,他也是阿彌陀佛的脅侍,共同接引眾生前往西方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合稱為「西方三聖」。
  • 乾卦坤卦蒙卦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2 潛龍易用.本意是潛在水中的龍,還不能有大作為.廣義泛指事物初生階段,不成熟,不能也不該有大的作為.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針對學生的心志狀態進行教育教學,不能提高知識要求,擴大認知範圍,不能撥苗助長,適得其反.幼兒小學化.五六年級涉及初中內容等現象很普遍.另外就是小學生暑假補語數外,還有美術音樂武術鋼琴。
  • 三大語系佛教高僧在港舉行祈福盛典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新華社香港9月14日電(記者丁梓懿)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近千名來自三大語系佛教的高僧大德和嘉賓們14日齊聚香港舉行祈福盛典,凝聚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佛教界力量,表達對祖國和香港的美好祝願。當日的香港會展中心,群賢畢至、高僧雲集。在雄壯的國歌聲中,祈福盛典拉開序幕。
  • 佛教啟示:佛教六大標誌圖騰!
    佛教歷經千年的傳承,有著獨特的思想體系、哲學觀念,同樣也流傳下來屬於佛教獨特的標誌圖騰。這些標誌,不單單是一種象徵,更多的表明了其教義與文化內涵,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佛教八大標誌圖騰!一、菩提樹這個不用說,幾乎只要提到佛教,就與菩提兩個字,脫離不開,它已然成為了佛教當中獨樹一幟的印記,因為只要你提起菩提,哪怕你接下來說的事情跟任何佛家知識無關,也會在人潛意識裡種下佛的種子。
  • 瀾湄六國佛教領袖對話「法乳同源、和合共生:匯聚智慧與願力的黃金...
    楊銳,央視主持人,主持本次分論壇班德塔長老,緬甸國家高僧委員會(國家僧伽大導師委員會來自中國、緬甸、寮國、泰國、越南、柬埔寨六國的佛教領袖齊聚海南博鰲共話「法乳同源、和合共生:匯聚智慧與願力的黃金紐帶」。班德塔長老:心懷仁慈,和平共存緬甸國家僧伽大導師委員會(高僧會)委員班德塔長老指出,中緬兩國在各種場合都相互支持。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我們必須相互支持、相互輔助,將佛教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 臺灣中國佛教會舉辦祈福大法會 祈願疫情早日消退
    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臺灣中國佛教會新型冠狀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臺灣中國佛教會秉持佛陀慈悲濟世的胸懷,於2月11日,在臺南市白河區大仙寺舉行仁王護國息災祈福大法會,長老法師、各界賢達、十方善信共同祈願諸佛菩薩千祥雲集
  • 佛教咒語的來源與持咒的作用
    佛滅之後,佛教徒的分子漸漸複雜,有些本來就是外道的咒術師,皈依三寶而出家為比丘,故在《四分律》卷二十七、《十誦律》卷四十六等,有用咒治病的記載。然依根本佛法,應該是有病看醫生,有災難要懺悔、存善心、做善事,才是逢兇化吉、解冤釋結,消除業障最好的辦法,所以,原則上並不重視咒語的使用。
  • 歷史上三位母親教育孩子的事跡,對當下教育的啟示
    畫荻教子一、畫荻教子——教育的重要性畫荻教子,說的是北宋時期歐陽修母親的故事。歐陽修畫荻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的重要性,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記得筆者讀初中的時候,很多同學在寒假、暑假之後就消失了,通過他們同村的同學才知道,他們的父母讓他們輟學外出打工了。
  • 福智2015心靈教育與環境永續論壇舉行
    福智於福華國際文教會館卓越堂舉辦「2015心靈教育與環境永續」論壇史懷哲人道主義獎、綠色美國終身成就獎等的國際知名心靈環保人士約翰 羅賓斯(John Robbins)主講「新世紀飲食改革」合影留念 佛教在線臺灣訊
  • 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簡介
    1947年焦山佛學院畢業;1949年赴臺,擔任《人生雜誌》主編、「臺灣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1953年任宜蘭念佛會導師;1957年於臺北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1962年建設壽山寺,創辦壽山佛學院;1967年開創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匯今,手擬規章制度,印行「佛光山徒眾手冊
  • 「世界和平吉祥寶塔」安奉儀式在臺灣埔裡隆重舉行
    繞塔 匯聚一堂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08年6月22日,由臺灣中華佛教居士會、「佛教在線(www.fjnet.com )」主辦、圓覺宗智敏慧華上師教育基金會協辦的「世界和平吉祥寶塔」迎奉祈福大典在臺灣南投縣埔裡圓覺彌陀村隆重舉行。
  • 新式毒品「十二生肖毒包」肆虐臺灣校園
    圖片由臺灣警務部門提供  16歲高中生夾帶毒品在機場被攔截、小學高年級學生因同學請吃包裝成「小熊軟糖」的搖頭丸染毒……這些案例都讓人觸目驚心。在臺灣,青少年染毒已成為震驚全島的重要議題,影響著臺灣的青年教育與社會發展。臺灣青少年的染毒情況有多嚴重?解決這些問題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對有關防毒的法律修改要從哪些方面入手?作為對照,禁毒卓有成效的香港又有哪些寶貴經驗?
  • 法乳同源 和合共生:從佛教觀點探討中國傳統文化智慧
    不久前的3月26日,在中國南海之濱舉辦的2017年博鰲亞洲論壇期間,在宗教分論壇現場,人們滿懷期待和喜悅,共同見證了一個莊嚴和圓滿的時刻:來自瀾湄流域國家的六位佛教界長老和法師,緬甸國家僧伽大導師委員會(高僧會)委員班德塔長老,寮國副僧王、琅勃拉邦香通寺住持恩高長老,泰國副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泰國海外佛教指導辦公室部長、泰國僧伽最高委員會委員帕瑪斯提長老,柬埔寨大宗派僧王狄旺長老,越南佛教大學副校長
  • 佛說樹立正見,堅持正行,那麼佛教中「正見、正行」是什麼意思?
    作為信仰佛家的在家居士,看淨慧長老(禪者)的講述禪語書籍,我們應當深刻了解幾千年的中國佛教文化及禪宗文化,通過對禪者的《生活禪》《淨慧長老選籍》,容易讓學者更深入和了解,不僅僅學習到佛法的文化知識,更讓我們把這些知識融入到生活,融入到工作中去。
  • 一部佛教「笑話大全」,魯迅最愛的佛經,他曾親自捐錢助印!
    ——魯迅佛教經文內容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後人曾多次歸納整理《大藏經》,把佛教經文收集在一起。後人整理出來的佛經卷數達二萬多卷、字數達三億之多,經文內容包羅萬象,可謂是凝結了釋迦牟尼佛與諸位弟子的智慧精華。在現流傳了佛經中,有這樣一部經典深受魯迅先生的喜愛,它就是《百喻經》。這部經典以98個詼諧搞笑的小故事組成,通過故事直入人心的告訴人們佛教智慧和為人處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