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鳴最大的朋友和敵人:都是其內心的野望

2021-01-13 荔枝網新聞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土妖

  在移動資訊領域狂飆猛進了四年後的今日頭條,終於遭遇了流量增長的天花板。QuestMobile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示,從去年11月到今年4月六個月時間裡,今日頭條日活用戶數就蹣跚不前,分別為6555萬、6669萬、6896萬、7438萬、7478萬、7521萬,在小數十萬量級增幅上波動。可見,今日頭條流量開始放緩已成現實,不少頭條號作者也吐槽獲取流量越來越難了。這意味著搶了新浪、網易等媒體生意的今日頭條或許開始進入了拐點階段。

  探究箇中原因,人口紅利消失只是一個表面因素,比這更要命的是今日頭條的產品定位、品牌調性和創始人「人設」三個層面上的問題,背後則是以張一鳴為核心的創始團隊內心的野望。這才是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將今日頭條從神壇上「拉下馬」。

  產品定位問題:移動資訊平臺還是內容生態全域平臺?

  4年時間,日活用戶量突破了7400萬,月活用戶超過1.4億。今日頭條在移動資訊客戶端領域,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蹟。在新浪、騰訊、百度等網際網路大佬的環伺下,硬生生地成為了資訊行業裡的主流入口,並從資訊開始,延伸出問答、直播、短視頻、微頭條等功能。

  但是光鮮的成績只屬於過去,當下,今日頭條面臨著嚴重的問題:

  首先是遭遇了流量增長的天花板。今日頭條之所以能崛起,既得益於移動網際網路人口、流量紅利的大爆發,也與其所推崇的技術算法推薦內容的創新產品邏輯相關。這一打法契合了三四線城市新興人群對娛樂、低俗內容的早期需求。但進入2017年後,人口紅利消失了,產品形態各家大同小異,增量市場的競爭就變為了存量市場的拉鋸戰。今日頭條很難從騰訊、微博、百度手裡搶用戶和流量。有人預測,天花板問題可能會困擾今日頭條數年。

  其次是產品標籤問題,最早今日頭條以資訊為主,而後第三方自媒體的瘋狂入駐,讓頭條內容變成了娛樂、八卦、獵奇等內容的大雜燴,這還不要緊,相對比較清晰。但如今,今日頭條幾乎每一個「風口」都插一腳,從頭條號、圖集、直播,到問答、短視頻、微頭條,今日頭條的APP變得越來越「臃腫」,在用戶眼裡的定位也開始變得模糊了,不同用戶被分割成了一個個的「孤島」,幾乎覆蓋了內容生態的全域。以往是移動資訊,如今的今日頭條又是什麼?恐怕已經沒人能說得清楚了。

  再次是今日頭條存在明顯的流量上左右互搏的問題。說白了,同樣大小的用戶和流量的池子,隨著問答、直播、短視頻、微頭條的相繼上線,今日頭條頻繁改變著流量的分配機制,新上線的功能與最早的新聞資訊、頭條號,是左手倒右手的關係,存在明顯的左右互搏的現象。5月5日,虎嗅網發布的一篇標題為「今日頭條的流量哪裡去了?」的文章裡,生產圖文內容的頭條號創作者大吐苦水,稱圖文流量急劇下滑,就鮮明地指出了這一點。

  深層次的原因是,今日頭條用戶和流量的「池子」,沒有同步保持增長。QuestMobile公布的數據顯示,從去年11月到今年4月,今日頭條月活用戶的增長有點慘不忍睹,分別為1.673億、1.69億、1.708億、1.72億、1.728億、1.779億,從數據上看,其增長大幅放緩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品牌調性問題:LOW俗黃抄?自黑容易洗白難

  對於一線城市的白領精英人群來說,今日頭條資訊內容的「LOW」是深入骨髓的,但LOW是一把雙刃劍,早期確實能吸引用戶,特別是今日頭條通過超強的技術和智能推薦算法,在發掘人們感興趣的內容上,幾乎做到了無人出其右的地步。但這種低俗內容扎堆的「LOW」,長期來看,卻會對頭條品牌調性造成極大的傷害,特別是隨著內容消費的升級,用戶品位會抬升,LOW終究會被民智開化的中國網民所拋棄。

  除了LOW,今日頭條問答的「俗」也是出了名的。打開問答頻道,「女人需要的時候,會有多騷?」、「為什麼很多貪官的情婦都長得不好看?」、「什麼是悶騷型女孩?」等撲面而來,諸如此類低俗的內容比比皆是。以致於今年1月份,因問答內容涉嫌低俗傳播,今日頭條遭到了北京網信辦的約談,要求立即整改。

  低俗之外,火山直播的「黃」也被曝光。今年4月份,今日頭條大流量加持的「火山直播」被央視連續曝光。報導稱,經過3個月的調查發現,今日頭條被疑主動向用戶推送「豔俗」直播,大量女生穿著暴露,火山直播平臺上涉及裸露身體、色情表演。對此,今日頭條似乎並無「悔意」,一方面積極應對,另一方面反而開始挖快手的牆角,被曝出2000萬身價挖角MC天佑的消息,還列出了一批粉絲500萬以上的主播挖人計劃。可見,在「俗、黃」的道路上,今日頭條為了流量增長,已經漸行漸遠。

  值得強調的是,不少人可能對今日頭條的「抖音」產品了解不多,實際上,抖音算得上「舶來品」,其高度的模仿甚至是抄襲,讓被模仿者Musical.ly很無奈。而這並非偶然。回顧一下,今日頭條除了在資訊、自媒體頭條號上領先一步後,後續相繼上線的直播、短視頻、問答、微頭條都可以歸到「模仿」的路線上。但這也是無奈之舉,今日頭條需要上馬新概念產品,持續刺激用戶的神經,只能什麼火爆了,就插一腳,為的是保持用戶的熱度,延續流量增長的態勢。

  如今,今日頭條已經被一些用戶「LOW俗黃抄」的帽子,在享受完流量爆發紅利後,幻想著某一天能把這一帽子摘下來,其實難度已經變得很大。之前,豌豆莢創始人王俊煜就指出過,運行在機器上的技術是冷冰冰,但算法是人設計的。當你不僅設計了一套算法來鼓勵高點擊率,還用廣告分成激勵點擊率高的內容創作者時,這就是價值觀的體現。而價值觀上的東西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帶來的後果就是內容生產、分發、變現整個鏈條都是有瑕疵的。短期能獲得流量上的快速增長,但長期看跟飲鴆止渴並無二致。

  創始人人設問題:正面進攻還是迂迴前進

  實際上,這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的「堅持」與「抗爭」。之前,他就表態過,價值觀並非是第一位的,相信技術、算法更懂用戶的興趣偏好。這體現出的恰恰是張一鳴霸氣的一面。談到這點,不得不承認,在眾多網際網路新生代、中生代裡,張一鳴是最有骨氣的人之一。我最佩服兩個人,一個是美團的王興,另一個就是張一鳴。雖然我經常不知天高地厚的批評他們。

  為何佩服呢?王興為了謀求美團點評的獨立發展,不惜與阿里「決裂」,為了拿獨立支付牌照,推支付工具,面對「乾爹」騰訊,也敢於「互懟」。而張一鳴和今日頭條同樣拒絕了百度、騰訊拋過來的橄欖枝。他曾經高調地表示,創立今日頭條不是為了成為騰訊的員工。毫無疑問,他們都是有野望的人。

  有野望是好事,從一定程度上講,中國網際網路能夠高速發展,並在移動網際網路上超越美國,成就中國現象,往往也是由那些網際網路大佬的野望所推動的。只不過,當能力沒趕上野望,當野望跑不過現實的時候,這種野望就會變成「貪嗔痴」,就會陷入佛法所說的「不慧」的地步,成了「夜郎自大」。

  張一鳴與今日頭條不肯「妥協」,不願意認乾爹,結果,有野望的他必然會遭騰訊、百度、微博等既有力量的聯手「絞殺」。5月17日,微信實驗室推出的「看一看」刷爆了朋友圈,其直接瞄準了今日頭條。不少人認為,微信「看一看」的邏輯同樣是技術算法的個性化推薦,不同的是,已有9億用戶的微信,攢了6年的用戶數據,畫像囊括了用戶行為和偏好、用戶關係、公眾號的內容、社交鏈的分享、消費生態等多元化標籤,甚至還綜合了地理位置數據。簡單講,一個人朋友圈的品位可以兜住內容質量的底線,這打的恰恰是今日頭條的「命門」。

  說到這,讓我想起了網際網路行業的很多有道理的規律。比如方向、節奏和速度都非常重要,但相比來說,方向比節奏重要,節奏又比速度重要。很多公司都是崛起於「方向」,成長於「速度」,但往往卻是衰敗於「節奏」。

  某種程度上,今日頭條走上了與美團點評一樣的「與全行業為敵」的華山一條路,這很容易讓野望最終化為泡影。對張一鳴而言,最大的朋友和敵人都是其內心的野望。只要掌握好節奏,自然有大量的機會,但是節奏亂了,可能所有事情都會被功虧一簣,甚至分崩離析。所以,決定今日頭條未來命運的,不是風口,不是估值,也不是超越BAT等等,而是面對野望時,是否能夠經常想起清朝三代帝師翁同龢的話——每臨大事有靜氣。

相關焦點

  • 「穿越喧囂」張一鳴:理性、狂熱與野望
    2010年,在「九九房」擔任CEO(第一次獨立創業)的張一鳴曾經琢磨過一個問題:團隊成員加和公司的加權平均距離是否和創業公司的成功概率統計正相關,係數是多少?今日頭條的個性化推薦也是最大程度的滿足用戶需求,並且提高信息分發的效率,才能獲得用戶的注意力、培養自己的粘性,提升自己的商業價值。
  • 倔強的今日頭條和張一鳴
    信源傳播者已經說得清清楚楚了,阿里看中了今日頭條的導流價值和抖音的帶貨能力。如果留心的人就會發現淘寶已經開闢了抖音專區。而抖音的用戶也能在觀看視頻之後,將看中的網紅同款get到自己的購物車當中。阿里近幾年不是一直想補上內容和社交的短板嗎?眾所周知,今年2月份抖音的周活躍已經超越了微博,無論是今日頭條還是抖音都已經佔到了微博和微信的對立面。阿里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不過抖音顯然不是阿里的對手,而是朋友。
  • 「恐怖的自律狂」張一鳴:長大以後,直面暴風驟雨
    38歲的張一鳴在美國市場遭遇了一場任正非式危機。 無論對於國家、企業還是個體,一旦「長大以後」,就意味著很多問題和挑戰都是新的,而『大人』的責任,就是想辦法去負責、去解決這些問題。 2012年,創立字節跳動以來,張一鳴就多次表示,自己的創業過程一直很快樂。
  • 本命年能否走出「修昔底德陷阱」 :36歲的張一鳴 VS 48歲的馬化騰
    騰訊和頭條的「狹路相逢」,某種意義上來說,確實是「天註定」——和阿里、京東的商品服務、百度的搜索、廣告服務不同,騰訊和頭條提供產品,本質上都是信息服務,如果把社交也看成是信息交換的話。所以長期的、穩定的收入模式還應來自企業付費和廣告收入,包括搜索付費和電子商務。」如果我們把12年前馬化騰的這段話和他最近的「產業網際網路」觀點做一個對比,似乎可以看出這位70後工科男內心對娛樂的天生排斥。看上去犀牛般巨大的騰訊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統一自己的步調。
  • 深入分析馬雲和張一鳴另造一個微信的可行性!
    其中最讓年輕人惱火的是:刷了個令自己興奮不已的抖音視頻,居然沒辦法通過每天用的朋友圈和即時信息發送給自己朋友。騰訊的公關近期需要進一步消化以下幾個問題:一、和張一鳴的口水其實,張一鳴和馬化騰都應該歸類到技術男的範疇,本該是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結果在朋友圈一個相對公開的空間"你來我往"。
  • 張一鳴:不甘平庸的年輕人,全都有同一個特質
    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接觸過諸多成功的創業者,他說,「即使這一批人當中,張一鳴的學習升級能力也顯得非常出眾。」他可以像機器一樣工作,並曾像馴化算法一樣調試自己。經過反覆實驗,他得出自己的調試結論:專注且高效的最好狀態,是在輕度喜悅和輕度沮喪之間,不太激動,也不太鬱悶,並且睡眠充足。他極其克制,說話時語調和語速幾乎沒有情緒起伏,高興和沮喪都不輕易示人。
  • 張一鳴與弓一口,字節跳動與字節跪動,火星人與火星公司都是什麼鬼?
    後來才發現弓一口原來是指張一鳴, 而字節跪動是指字節跳動, 火星人和火星公司指的是字節跳動。 網友的創意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呀!
  • 第7期:朋友和敵人
    並不是每個朝你微笑的人都是你的朋友。 親近你的朋友,但更要親近你的敵人。 假朋友從不會當面背叛你,都是背後。
  • 範冰冰的朋友和敵人(圖)
    人民網娛樂頻道訊今天在網上走走,一不小心,就發現了一條讓我啼笑皆非的消息,大意是範冰冰不承認自己說過「趙薇只會當評委」和「兩天掙100萬」,指責趙薇和重慶衛視「第一次心動」炒作,範冰冰的經紀人穆小光更是聲稱「這些炒作的人,讓冰冰草木皆兵,現在她連朋友都不敢交,因為沒準誰又要借她炒作!」  我不禁為之莞爾。
  • 我眼中的今日頭條「原罪」:創始人張一鳴格局決定企業命運
    我眼中的今日頭條「原罪」2—創始人張一鳴格局決定企業命運日前,第一財經周刊推出了有關一家風頭正勁的企業的專題報導,這家企業就是正處於監管及輿論漩渦的今日頭條,暴露出其內部的更多問題。今日頭條2018年被披露的新問題,恰恰是其價值觀宣言的行動反面。而今日頭條問題百出的現狀,誰來為此負責呢?有一句流行於企業界的話,叫做「有什麼樣的創始人,就有什麼樣的企業」,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的履歷很漂亮,是一位連續創業者,而且年紀輕輕就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 騰訊起訴今日頭條,張一鳴對立BAT,激烈對抗原因是
    今日頭條張一鳴2018年6月1日,騰訊起訴今日頭條系索賠1元並要求公開道歉。張一鳴懟了馬雲再懟李彥宏,如今死磕馬化騰,BAT三座大山被他懟一遍。網際網路巨頭廝殺為何如此劇烈?原因皆在「內容」流量,2017年微博封殺了今日頭條,百度自2017年開始發力信息流內容分發,內容分發作為今日頭條的最大蛋糕被人挖了一大塊。而騰訊作為社交內容分發壟斷霸主,2018年5月份封殺今日頭條連結、短視頻,繼而推出自家的微視頻,可以說是在今日頭條的蛋糕上又補了一刀。
  • 能與敵人握手言和的星座,一旦與敵人成為朋友,會比朋友更可靠
    2020-11-13 12:38:33 來源: 隨遇淺安 舉報   能夠和敵人變成朋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今日頭條張一鳴:我當然想做龍頭
    他要想辦法讓今日頭條和內容生產者和諧共存,利益分配是關鍵。  和今日頭條的平臺有關聯的,他秉承「誰對用戶貢獻大,就給誰分配得多」。  自媒體頭條號是張一鳴為自媒體創作者提供的創作工具和平臺,並且給他們的文章廣告分成,目前,這些自媒體帳號單月分成超過300萬元。
  • 最不能發展為敵人的三大星座,潛力無窮,內心夠狠,從不心慈手軟
    文/安妮 有些人,就算不能成為朋友,但萬萬不可成為敵人。 這就好比我們生活中,從來不會缺少這樣一類存在。他們潛力無窮,且內心足夠狠,就算他們現在不是你的對手,可一旦讓他們成長起開的話,那麼他們對你,必然不會心慈手軟。
  • 最不能發展為敵人的三大星座,潛力無窮,內心夠狠,從不心慈手軟
    文/安妮有些人,就算不能成為朋友,但萬萬不可成為敵人。這就好比我們生活中,從來不會缺少這樣一類存在。他們潛力無窮,且內心足夠狠,就算他們現在不是你的對手,可一旦讓他們成長起開的話,那麼他們對你,必然不會心慈手軟。
  • 2008-2012,張一鳴在豆瓣書影音為字節跳動埋下的5個彩蛋
    張一鳴顯然就是那個在即刻享樂的關頭選擇克制、以期獲得兩顆棉花糖的人。大學四年,除了上課,他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碼代碼和幫別人修電腦上,避開淺顯的娛樂;畢業後,沒有跟風進入當時最熱門的的銀行IT崗(給北京戶口),選擇去小型網際網路公司研究信息檢索分發技術;創業後,也願意長久保持低空飛行的姿態,避免過早地被資本裹挾。
  • 張一鳴:從內涵段子到TikTok,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2017年11月,張一鳴收購了美國一款大受歡迎的音樂短視頻軟體musical.ly。2018年夏季,musical.ly與海外版抖音合併,向美國市場發起了強烈的攻勢。這波攻勢的一大特點就是砸錢。為了投放廣告,僅在美國,TikTok 就聘請 RPA、IPGInitiative、Sid Lee 和 Channel 四家廣告公司負責其廣告業務。
  • 拼多多的朋友和敵人
    來源:藍洞商業(ID:value_creation) 作者:翟文婷馬雲攜阿里巴巴B2B業務前往香港上市,劉強東拿到今日資本的第一筆融資,這兩個意義重大的事件都發生在2007年。如今,阿里和京東是國內最大的兩家電商公司。
  • 《風聲》——朋友與敵人之間的關係
    朋友是什麼?朋友是在危難關頭總能為我們挺身而出的人,朋友是總能在你氣餒時為你打氣的人。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本該單調的人生之旅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可以說,朋友是調色盤,是在人生中增添色彩的畫筆。敵人是什麼?敵人是一次又一次把我們推向危難關頭的人,敵人是總能讓我們感到氣餒讓我們受傷的人。
  • 仁者無敵黃飛鴻:他身邊的朋友和敵人都在這裡
    梁寬在性格上的頑皮和黃飛鴻性格上的真正形成了鮮明對比,都是也是完美互補,很多黃飛鴻不可能使用的偏門手段在梁寬這裡成了家常便飯,並且往往能收到奇效。鬼腳七:黃飛鴻手下最強的徒弟鬼腳七本來是《獅王爭霸》裡的反派人物,後來被黃飛鴻收留成為了他的徒弟。論武功他是黃飛鴻手下最強的一個,自從第三部出現以後,立馬取代梁寬成為了黃飛鴻身邊最得力的助手。但論性格他卻是一個自卑的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