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今日頭條「原罪」:創始人張一鳴格局決定企業命運

2021-01-12 畢舸財經時事點評

我眼中的今日頭條「原罪」2—創始人張一鳴格局決定企業命運

日前,第一財經周刊推出了有關一家風頭正勁的企業的專題報導,這家企業就是正處於監管及輿論漩渦的今日頭條,暴露出其內部的更多問題。

有意思的是,之前一直堅持「不讓價值觀先行」的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在今年頭條年會上宣布,,現階段今日頭條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社會更多的信任,才能更好地開展業務。自此,今日頭條的價值觀正式出爐:正直向善、科技創新、創造價值、擔當責任和合作共贏。

然而,從今日頭條被有關部門連續約談、媒體連續曝光來看,新的價值觀似乎在今日頭條沒有發揮任何作用。今日頭條2018年被披露的新問題,恰恰是其價值觀宣言的行動反面。而今日頭條問題百出的現狀,誰來為此負責呢?

有一句流行於企業界的話,叫做「有什麼樣的創始人,就有什麼樣的企業」,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的履歷很漂亮,是一位連續創業者,而且年紀輕輕就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張一鳴最初似乎是個相信「技術萬能」的人,創辦的今日頭條最初沒有編輯團隊,不對內容進行人工幹預,全靠算法學習進行個性化的機器推薦;也不進行內容的生產加工,只做內容分發渠道。

後來,他在接收媒體採訪時,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技術是中立的,不幹涉可能是最好的分發信息的原則,今日頭條拒絕價值觀先行。然而,這句話本身就存在致命的邏輯漏洞。因為這陷入了一種價值觀虛無主義。價值觀是人或者組織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而今日頭條所謂拒絕價值觀先行,不過是利用人性弱點投其所好,推送大量低俗乃至色情信息,從而不加節制而是不斷放大人性中的「小惡」,最終演變成 「大惡」。

在某種程度上,今日頭條也是在製造技術之「惡」——技術本來是中性的,但利用大數據、算法、用戶畫像乃至智能推送引擎,今日頭條可以讓數百萬乃至更高量級的用戶,陷入到頭條製造的信息汪洋情境中無法自拔。技術反覆推送用戶本來需要一定自制力才能抵禦的「信息鴉片」,使得其逐漸放棄抵抗,成為滿足於垃圾信息狂歡的感官奴隸。

這恰恰是比其他行為更令人恐懼、也是需要社會高度重視並加以約束的現象。說的好聽些,張一鳴過於崇拜工具理性,凌駕於價值理性之上。他缺乏明確的是非

判斷,

所謂唯算法論,是沒有真正建立起創立一家企業究竟應該給用戶和社會帶來什麼樣服務的價值觀。在這樣的創始人管理理念下,今日頭條所僱傭的工程師數量越多,算法等技術手段越先進,給整個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就越大,如果不加以嚴管,就會變成無法控制的市場怪獸。

今日頭條已經有超過2萬名員工,然而正如第一財經周刊所披露的,一萬多名銷售人員每天所做的,是向客戶無底線兜售廣告投放計劃,為此不惜欺騙客戶,也縱容大量虛假廣告上線。上萬名工程師每天加班研發,所推出的優化引擎24小時向用戶推送色情、低俗、侵權信息。我相信,這些不乏名校畢業出身的銷售人員和工程師,也會想報導中的那位頭條銷售人員一樣,內心深處不時泛起愧疚之心,畢竟這麼做對不起客戶,對不起用戶。而最糟糕的結局,是所有銷售人員、工程師都想張義民一樣,拒絕「價值觀先行」,為了賺錢什麼都不顧。

所以,如果今日頭條有兩萬個小張一鳴,或許對於頭條本身也是最壞的選擇。因為這意味著頭條內部無法形成有效的自我約束機制,很可能因為創始人不斷偏離軌道而走向沉淪。今日頭條號稱估值已經上百億美元,但這又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呢?不過是堆砌在沙礫上的城堡,隨時都可能土崩瓦解。

相關焦點

  • 今日頭條張一鳴:我當然想做龍頭
    "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   「你是哪種老闆,想做龍頭還是想分一杯羹?」  「我當然想做龍頭啊!規模越大就有越多的資源來提高技術。」  回答《中國青年報》記者的提問時,張一鳴簡單直白。  現在的今日頭條上有30000多個自媒體頭條號,創作的作品佔今日頭條文章總數的30%以上。今日頭條為創作者提供創作的工具和平臺,就連沒有匹配廣告的自媒體頭條號也給他們廣告分成。  有同事反駁他「明顯和商業利益不對等」。而張一鳴的目的只有一個——繁榮整個內容生態。  當然,他取了經。
  • 倔強的今日頭條和張一鳴
    26日有自媒體爆料說阿里打算拿出數十億美元參與今日頭條的融資,傳言出來後,一石激起千層浪,今日頭條在重壓之下還是沒躲過被BAT收割的命運?張一鳴沒能成為騰訊的員工,卻要投入阿里的懷抱?對此傳言,今日頭條當即表示:「不予置評」,網友用自己的經驗稍稍一看,就從這回覆中看出一行大字:多半是真的了!
  • 頭條老闆張一鳴轉行當演員?仔細一看原來,原來是這麼回事
    明天將要上映的西洪市首富關注度在不斷的提高,其中演員陣容中的張一鳴特別的吸引人。可以說大部分的觀眾都不知道演員張一鳴,只知道今日頭條的創始人張一鳴,乍一看還以為頭條老闆改行當演員了。其實兩個人只是同名同姓,可以說是個巨大的誤會。
  • 今日頭條:張一鳴管理下的今日頭條為什麼這麼爛?
    今日頭條,也就是一個神奇的存在。身份證等都證明不了我自己認證的帳號是我的,現實版的「我爸是我爸?」大家好,我是袁京京。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因為新書《親愛的你》將要出版,想增加宣傳渠道,想到自己曾經實名認證過的頭條號「袁京京笑長」,可是原手機號註銷(我也不記得自己哪個註銷的手機號註冊的),於是開啟了漫長的找回之路。我沒有想到一個公司能夠管理差到這個地步!
  • 騰訊起訴今日頭條,張一鳴對立BAT,激烈對抗原因是
    2018年6月1日,今日頭條官方稱「已經對騰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提出訴訟」。今日頭條張一鳴2018年6月1日,騰訊起訴今日頭條系索賠1元並要求公開道歉。馬化騰2018年5月16日,海澱法院受理了今日頭條訴百度侵權《一郭匯》案。2017年8月份,今日頭條懟微博(馬爸爸的社交平臺)。
  • 艾瑞今日頭條數據之爭:誰的統計分析最可信?
    央廣網北京2月5日消息(記者趙珂)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導,第三方數據機構艾瑞諮詢今天上午發布微博長文,標題是《今日頭條艾瑞事件真相完整版》。這篇文章開頭就說:「昨天「今日頭條」的張一鳴先生及團隊,在朋友圈上公開抨擊一份關於艾瑞行業排名的數據,迅速引爆朋友圈。大過年的,是時候需要給您一份完整版真相了!」
  • 張一鳴最大的朋友和敵人:都是其內心的野望
    探究箇中原因,人口紅利消失只是一個表面因素,比這更要命的是今日頭條的產品定位、品牌調性和創始人「人設」三個層面上的問題,背後則是以張一鳴為核心的創始團隊內心的野望。這才是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將今日頭條從神壇上「拉下馬」。  產品定位問題:移動資訊平臺還是內容生態全域平臺?
  • 「穿越喧囂」張一鳴:理性、狂熱與野望
    2012年,張一鳴開始籌備「今日頭條」,投身於信息內容領域,這或許與他一直以來對信息的狂熱需求有關。張一鳴一直相信技術的力量。那年底,在錦秋家園 6 樓辦公室。張一鳴叫上所有的產品經理和研發主管開會。這場會議上張一鳴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要做基於機器學習的個性化推薦引擎。
  • 今日頭條張一鳴:年輕人走向成功的五個能力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年輕人能夠走向成功的五個重要能力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在「2016今日頭條Bootcamp」上,對研發&產品部門應屆畢業生的一席寄語,引起無數畢業生感喟。  當畢業生在面臨人生的起轉時,迷茫和疑惑自然是紛紛而至。
  • 「恐怖的自律狂」張一鳴:長大以後,直面暴風驟雨
    張一鳴也說過類似的話:「每當想放低要求的時候,我就提醒自己一定不能往低走而要往高走,我們要做得出彩,而不是完成事情。而尤其在早期,核心幾個人的能力素質態度是最關鍵的。很多企業失敗的時候,總說是政策的變化、市場的變化、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技術發展的變化等等,導致了失敗,其實這都是瞎說,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原因,都是因為人不行。可見,人才對於一個企業的重要性。」
  • 張一鳴:不甘平庸的年輕人,全都有同一個特質
    我曾總結,當自己無法選擇和判斷的時候,就要離遠一步,遠到用更重要的原則和更長時間的尺度來衡量就清楚了。2016 年,新經濟 100 人的李志剛問我,「三年多,你做了哪些關鍵決策,讓今日頭條從一億美金,做到了百億美金?」我覺得,大部分重要決策,我在創業之初頭三個月就基本做完了。延遲滿足感,決定了你做判斷時,是基於長期還是短期。
  • 張一鳴:從內涵段子到TikTok,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張一鳴肯定想不到,命運會與他連開兩次同樣的玩笑,在尖峰時刻被鐵拳擊中,如同被如來佛壓在五指山下的孫悟空,毫無還擊之力。當初的內涵段子是如此,如今的TikTok也是如此。崛起在字節跳動,內涵段子是一個元老級的產品,比今日頭條更早。2011年年底,張一鳴卸下九九房CEO的位置,開始籌備字節跳動。
  • 今日頭條做社交,靠譜嗎?
    打個比方,我在頭條上看了一篇文章,十分認同,於是分享到朋友圈:我的好友看到了,於是評論+點讚。在這個典型的社交分享過程當中,如果事先可以知道我和哪些人之間存在好友關係,那麼,其實完全可以不藉助於微信朋友圈這個載體,直接在今日頭條的體系內完成閉環。而這個好友關係來源,最容易想得到的,就是手機通訊錄。
  • 瀘州網紅「農村四哥」:「今日頭條」改寫了我的命運
    今日,這樣的「桃花源」已遠離大多數人的生活,但是瀘州納溪區大旺竹海的「農村四哥」王榮棋,卻和家人過著這樣的簡樸生活。他把生活的點點滴滴拍成視頻,並在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平臺的推送下,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裡,不僅成為坐擁380萬粉絲的「網紅」。通過視頻,也讓更多人認識了他山清水秀的家鄉和散發出泥土味的鄉土生活。
  • 英語版今日頭條到底有多不靠譜?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中國恐怕沒有幾家科技企業能比今日頭條更風光。這家幾年前還默默無聞的公司在2017年突然成了全國的焦點。今日頭條最讓投資人和我的許多中國朋友稱道的是,它會通過機器學習來為用戶推薦其所感興趣的內容,這令我自己也很感興趣。不過由於我更多是使用英語媒體來了解資訊,所以對於「原版今日頭條」,我一直無福消受——直到最近下載了TopBuzz——今日頭條母公司,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英語版今日頭條」。
  • 本命年能否走出「修昔底德陷阱」 :36歲的張一鳴 VS 48歲的馬化騰
    12年一個輪迴過去了,2019年,馬化騰將迎來自己人生的第四個本命年——雖然已沒有了抄襲者的罵名,但危機對於這位低調的網際網路大佬來說,似乎從來沒有遠離,這一次他的對手是另一個本命年選手——小自己剛好一輪的張一鳴。01競爭的炮聲並沒有因為臨近新年而稍有停歇——有關今日頭條將單獨推社交軟體的消息塵囂甚上。
  • 2008-2012,張一鳴在豆瓣書影音為字節跳動埋下的5個彩蛋
    其實,在某個角落,張一鳴已經埋下了部分答案。回顧過去4年間張一鳴3次公開演講(or全員信)和1次專訪,可以看出,隨著公司規模的猛然壯大,他始終保持著對企業文化構建、企業管理模式調整的清醒思考。四、企業邊界與「贏」的原則在企業邊界上,張一鳴坦言他受到德魯克的影響。對應在豆瓣上,他在2012年標註了彼得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並稱「講的都是根本的道理「。
  • 深入分析馬雲和張一鳴另造一個微信的可行性!
    騰訊的公關近期需要進一步消化以下幾個問題:一、和張一鳴的口水其實,張一鳴和馬化騰都應該歸類到技術男的範疇,本該是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結果在朋友圈一個相對公開的空間"你來我往"。一個是含沙射影,另一個是步步緊逼,失了君子風範,也深得用戶反感。二、「封殺」抖音在朋友圈打壓抖音,在小編看來是最爛的"臭棋"。
  • 今日頭條改名「字節跳動」還是不能轉運,要不要再換個名字?
    經調查發現,字節跳動公司通過其運營的「今日頭條」手機端應用程式以短視頻的方式傳播影視作品《延禧攻略》,短視頻的內容系該作品的劇集內容,且短視頻單片播放量已超過80萬次。當然,今日頭條的麻煩並不只是短視頻業務。比如剛剛上線不到2個月的信貸平臺放心借就被自媒體人凌建平實名舉報。凌建平的關鍵質疑點是今日頭條在在沒金融牌照、沒電信服務服務許可證的情況下涉嫌非法借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