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今日頭條「原罪」2—創始人張一鳴格局決定企業命運
日前,第一財經周刊推出了有關一家風頭正勁的企業的專題報導,這家企業就是正處於監管及輿論漩渦的今日頭條,暴露出其內部的更多問題。
有意思的是,之前一直堅持「不讓價值觀先行」的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在今年頭條年會上宣布,,現階段今日頭條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社會更多的信任,才能更好地開展業務。自此,今日頭條的價值觀正式出爐:正直向善、科技創新、創造價值、擔當責任和合作共贏。
然而,從今日頭條被有關部門連續約談、媒體連續曝光來看,新的價值觀似乎在今日頭條沒有發揮任何作用。今日頭條2018年被披露的新問題,恰恰是其價值觀宣言的行動反面。而今日頭條問題百出的現狀,誰來為此負責呢?
有一句流行於企業界的話,叫做「有什麼樣的創始人,就有什麼樣的企業」,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的履歷很漂亮,是一位連續創業者,而且年紀輕輕就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張一鳴最初似乎是個相信「技術萬能」的人,創辦的今日頭條最初沒有編輯團隊,不對內容進行人工幹預,全靠算法學習進行個性化的機器推薦;也不進行內容的生產加工,只做內容分發渠道。
後來,他在接收媒體採訪時,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技術是中立的,不幹涉可能是最好的分發信息的原則,今日頭條拒絕價值觀先行。然而,這句話本身就存在致命的邏輯漏洞。因為這陷入了一種價值觀虛無主義。價值觀是人或者組織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而今日頭條所謂拒絕價值觀先行,不過是利用人性弱點投其所好,推送大量低俗乃至色情信息,從而不加節制而是不斷放大人性中的「小惡」,最終演變成 「大惡」。
在某種程度上,今日頭條也是在製造技術之「惡」——技術本來是中性的,但利用大數據、算法、用戶畫像乃至智能推送引擎,今日頭條可以讓數百萬乃至更高量級的用戶,陷入到頭條製造的信息汪洋情境中無法自拔。技術反覆推送用戶本來需要一定自制力才能抵禦的「信息鴉片」,使得其逐漸放棄抵抗,成為滿足於垃圾信息狂歡的感官奴隸。
這恰恰是比其他行為更令人恐懼、也是需要社會高度重視並加以約束的現象。說的好聽些,張一鳴過於崇拜工具理性,凌駕於價值理性之上。他缺乏明確的是非
判斷,
所謂唯算法論,是沒有真正建立起創立一家企業究竟應該給用戶和社會帶來什麼樣服務的價值觀。在這樣的創始人管理理念下,今日頭條所僱傭的工程師數量越多,算法等技術手段越先進,給整個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就越大,如果不加以嚴管,就會變成無法控制的市場怪獸。
今日頭條已經有超過2萬名員工,然而正如第一財經周刊所披露的,一萬多名銷售人員每天所做的,是向客戶無底線兜售廣告投放計劃,為此不惜欺騙客戶,也縱容大量虛假廣告上線。上萬名工程師每天加班研發,所推出的優化引擎24小時向用戶推送色情、低俗、侵權信息。我相信,這些不乏名校畢業出身的銷售人員和工程師,也會想報導中的那位頭條銷售人員一樣,內心深處不時泛起愧疚之心,畢竟這麼做對不起客戶,對不起用戶。而最糟糕的結局,是所有銷售人員、工程師都想張義民一樣,拒絕「價值觀先行」,為了賺錢什麼都不顧。
所以,如果今日頭條有兩萬個小張一鳴,或許對於頭條本身也是最壞的選擇。因為這意味著頭條內部無法形成有效的自我約束機制,很可能因為創始人不斷偏離軌道而走向沉淪。今日頭條號稱估值已經上百億美元,但這又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呢?不過是堆砌在沙礫上的城堡,隨時都可能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