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張一鳴:年輕人走向成功的五個能力

2021-01-12 搜狐網

  摘要: 「Stay hungry」,就是年輕人要保持一顆好奇心、求知若渴的上進心。「Stay young」,則是年輕人做事不設條條框框,沒有太多自我要維護,經常能打破常規,不妥協也不圓滑世故。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年輕人能夠走向成功的五個重要能力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在「2016今日頭條Bootcamp」上,對研發&產品部門應屆畢業生的一席寄語,引起無數畢業生感喟。

  當畢業生在面臨人生的起轉時,迷茫和疑惑自然是紛紛而至。所以張一鳴特意在自己的演講中分享了自己的剛畢業時的工作狀態,以及他看到的一些同學、同事和朋友們的成長經歷,希望可以激勵眾多徘徊和猶豫的年輕人。

  畢業生需要好奇心和責任心

  在演講中,張一鳴將自己的演講主題和對畢業生的寄語概括為簡單的幾個單詞,即「Stay hungry, Stay young」。這句話來源於賈伯斯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被張一鳴改成「Stay hungry, Stay young」是因為在他看來:

  「Stay hungry」,就是年輕人要保持一顆好奇心、求知若渴的上進心。「Stay young」,則是年輕人做事不設條條框框,沒有太多自我要維護,經常能打破常規,不妥協也不圓滑世故。

  張一鳴在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中,稱從南開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叫酷訊的公司迅速成長。不是因為自己有多麼豐富的經驗和技術,他將自己成長的原因歸屬為,一是工作時,不分哪些是自己該做的、哪些不是自己該做的。用他的話說:「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後,對於大部分同事的問題,只要我能幫助解決,我都去做。」

  二是做事不設邊界。在張一鳴看來,你的責任心,你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動力,會驅動你做更多事情,讓你得到很大的鍛鍊。

  當畢業生們在抱怨剛入職的繁忙時,張一鳴卻用切身經驗告訴他們,

  「工作前兩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點一點回家,回家以後也編程到挺晚。確實是因為有興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從負責一個抽取爬蟲的模塊,到負責整個後端系統,開始帶一個小組,後來帶一個小部門,再後來帶一個大部門。"

  什麼樣的年輕人更容易受到面試官青睞?

  在過去面試了上千人之後,張一鳴看來,優秀年輕人總結起來有五個特質:

  1.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技能。

  2.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即使事情最後也許不一定做成,或者沒有完全做到,但這個過程也會很有幫助。只要你對事情的不確定性保持樂觀,你會願意去嘗試未知。

  3.不甘於平庸。張一鳴所言的不平庸,並不是專門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術很好,而是你對自己的標準一定要高。

  4.不傲嬌,要能延遲滿足感。「不甘於平庸」是你目標要設得很高,「不傲嬌」是你對現狀要踏實。

  5.對重要的事情有判斷力。選什麼專業、選什麼公司、選什麼職業、選什麼發展路徑,自己要有判斷力,不要被短期選擇而左右。

  張一鳴舉例稱,很多人願意去外企,不願意去新興的公司,所以錯過了很多快速成長的機會。

  「06、07年,很多師弟、師妹問我職業選擇,我都建議他們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軟。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是出於短期考慮:外企可能名氣大、薪酬高一點。」

  在工作競爭壓力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每一個年輕人都不能置若罔聞。時代和機遇共存,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成長,抓住機會。在聽過無數的道理後,改變人生的主要因素還是在自己的手上。

  以下是張一鳴演講全文:

  大家好!

  各位都非常年輕,我今天來的時候挺有壓力。因為我畢業快11年了,看到你們,真是覺得「長江後浪推前浪」。

  我去年參加了武漢的校招,感覺新一代年輕人的素質確實都非常好。我昨天就在想,今天應該跟大家分享什麼。想了想,先把題目擬出來,把賈伯斯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改成「Stay hungry, Stay young」。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畢業後的工作經歷和體會。另外,我作為面試官,過去10年裡,可能面試過小2000個年輕人。有的和我在一家公司,有的去了別家公司,他們發展差別其實非常大。從算法層面上講,我們把這叫做「正例」和「負例」。我想分享一下:為什麼「正例」和「負例」發展差別這麼大?

  什麼是「Stay hungry, Stay young」?「Stay hungry」,大家都知道,就是好奇心、求知若渴、上進心。但為什麼要說「Stay young」?

  我覺得年輕人有很多優點:做事不設條條框框,沒有太多自我要維護,經常能打破常規,非常努力、不妥協、不圓滑世故。

  10年過去了,有的年輕人,依然保持著這些很好的特質。我覺得這就算「Stay young」。

  「Stay young」的人基本沒有到天花板,一直保持著自我的成長。相反,很多人畢業後提高了技能,但到一個天花板後,就不再成長了。

  我先分享一下自己畢業後的個人經歷。

  2005年,我從南開大學畢業,加入了一家公司叫酷訊。我是最早期加入的員工之一,一開始只是一個普通工程師,但在工作第二年,我在公司管了四五十個人的團隊,負責所有後端技術,同時也負責很多產品相關的工作。有人問我:為什麼你在第一份工作就成長很快?是不是你在那個公司表現特別突出?

  其實不是。當時公司招聘標準也很高,跟我同期入職的,我記得就有兩個清華計算機系的博士。

  那我是不是技術最好?是不是最有經驗?我發現都不是。後來我想了想,當時自己有哪些特質。

  第一個,我工作時,不分哪些是我該做的、哪些不是我該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後,對於大部分同事的問題,只要我能幫助解決,我都去做。當時,Code Base中大部分代碼我都看過了。新人入職時,只要我有時間,我都給他講解一遍。通過講解,我自己也能得到成長。

  還有一個特點,工作前兩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點一點回家,回家以後也編程到挺晚。確實是因為有興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從負責一個抽取爬蟲的模塊,到負責整個後端系統,開始帶一個小組,後來帶一個小部門,再後來帶一個大部門。

  另外還有一點:做事不設邊界。當時我負責技術,但遇到產品上有問題,也會積極地參與討論、想產品的方案。很多人說這個不是我該做的事情。但我想說:你的責任心,你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動力,會驅動你做更多事情,讓你得到很大的鍛鍊。

  我當時是工程師,但參與產品的經歷,對我後來轉型做產品有很大幫助。我參與商業的部分,對我現在的工作也有很大幫助。記得在07年底,我跟公司的銷售總監一起去見客戶。這段經歷讓我知道:怎樣的銷售才是好的銷售。當我組建頭條招人時,這些可供參考的案例,讓我在這個領域不會一無所知。

  以上就是我剛畢業時的特點。

  後來,我陸續加入到各種創業團隊。在這個過程中,我跟很多畢業生共處過,現在還和他們很多人保持聯繫。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一些好和不好的情況。總結一下,這些優秀年輕人有哪些特質呢?

  第一,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技能。今天不太謙虛,我把自己當做正例,然後再說一個負例。我有個前同事,理論基礎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他在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但對網上的新技術、新工具都不去了解,所以他非常依賴別人。當他想要實現一個功能,他就需要有人幫他做後半部分,因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

  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後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話,那麼很多調試分析,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做。

  第二,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比方說頭條最開始時,我跟大家講:我們要做1億的日啟動次數。(當然,現在不止1億了,我們現在的日啟動次數已經差不多5億。)很多人覺得,你這家小公司怎麼可能做得到呢?大公司才能做得好。所以他就不敢努力去嘗試,只有樂觀的人會相信,會願意去嘗試。

  其實我加入酷訊時也是這樣。那家公司當時想做下一代搜尋引擎(最後也沒有做成,只做了旅遊的垂直搜索)。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的,我自己覺得很興奮。我確實沒有把握,也不知道怎麼做,但當時就去學,就去看所有這些相關東西。我覺得最後也許不一定做成,或者沒有完全做到,但這個過程也會很有幫助——只要你對事情的不確定性保持樂觀,你會更願意去嘗試。

  第三,不甘於平庸。我們在座各位,在同學中已經非常優秀了。但我想說,其實走向社會後,應該再設定更高的標準。我見到很多大學期間的同學、一起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錯的人才,技術、成績都比我好。但10年過去,很多人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我覺得他應該能做得很好,但他卻沒有做到。

  很多人畢業後,目標設定就不高了。我回顧了一下,發現有同事加入銀行IT部門:有的是畢業後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時間後加入。為什麼我把這個跟「不甘於平庸」掛在一起呢?因為他們很多人加入,是為了快點解決北京戶口,或者當時有些機構有分房補助,可以購買經濟適用房。

  後來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如果自己不甘於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話,其實不會為這些東西擔心:是否有北京戶口,是否能買上一套經濟適用房?如果一個人一畢業,就把目標定在這兒:在北京市五環內買一個小兩居、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這上面,那麼工作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他的行為會發生變化,不願意冒風險。比如我見到以前的朋友,他業餘做一些兼職,獲取一些收入。那些兼職其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而且對本職工作有影響,既影響他的職業發展,也影響他的精神狀態。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哎,快點出錢付個首付。我覺得他看起來是賺了,其實是虧的。

  不甘於平庸很重要。我說不平庸,並不是專門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術很好,而是你對自己的標準一定要高。也許你前兩年變化得慢,但10年後再看,肯定會非常不一樣。

  第四,不傲嬌,要能延遲滿足感。我在這裡舉個反例:兩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年輕人,素質、技術都蠻不錯,也都挺有特點。我當時是他們的主管,發現他們在工作中deliver的情況始終不好。他覺得其他同事比他做得差,其實不是:他們確實可以算作在當時招的同事裡面TOP 20%,但他們覺得自己是TOP 1%。所以很多基礎一點的工作,比如要做一個調試工具,他就不願意做,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就配合得不好。

  本來都是資質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聰明、動手能力也強,但沒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嬌情緒。我覺得這和「不甘於平庸」不矛盾。「不甘於平庸」是你目標要設得很高,「不傲嬌」是你對現狀要踏實。

  這2000個樣本當中,我見到很多我原來覺得很好的,其實沒有我想像中的發展好,我原來覺得不好的,其實超出我的預期。這裡我也舉個例子。當時我們有個做產品的同事,也是應屆生招進來,當時大家都覺得他不算特別聰明,就讓他做一些比較輔助的工作,統計一下數據啊做一下用戶反彈啊之類。但現在,他已經是一個十億美金公司的副總裁。

  後來我想想,他的特點就是肯去做,負責任,從來不推諉,只要他有機會承擔的事情,他總儘可能地做好。每次也不算做得特別好,但我們總是給他反饋。他去了那家公司後,從一個用戶量不到10萬的邊緣頻道負責起來,把這個頻道越做越好。由於這是一個邊緣頻道,沒有配備完整的團隊,所以他一個人承擔了很多職責,也得到了很多鍛鍊。

  第五,對重要的事情有判斷力。選什麼專業、選什麼公司、選什麼職業、選什麼發展路徑,自己要有判斷力,不要被短期選擇而左右。上面一些例子,也都涵蓋了這一點。比如當時很多人願意去外企,不願意去新興的公司。06、07年,很多師弟、師妹問我職業選擇,我都建議他們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軟。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是出於短期考慮:外企可能名氣大、薪酬高一點。雖然這個道理,大家都聽過很多遍。剛畢業時薪酬差三五千塊,真的可以忽略不計。短期薪酬差別並不重要。但實際上,能擺脫這個、能有判斷力的人,也不是特別多。

  這些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

  謝謝!

相關焦點

  • 倔強的今日頭條和張一鳴
    26日有自媒體爆料說阿里打算拿出數十億美元參與今日頭條的融資,傳言出來後,一石激起千層浪,今日頭條在重壓之下還是沒躲過被BAT收割的命運?張一鳴沒能成為騰訊的員工,卻要投入阿里的懷抱?對此傳言,今日頭條當即表示:「不予置評」,網友用自己的經驗稍稍一看,就從這回覆中看出一行大字:多半是真的了!
  • 今日頭條張一鳴:我當然想做龍頭
    現在的今日頭條上有30000多個自媒體頭條號,創作的作品佔今日頭條文章總數的30%以上。今日頭條為創作者提供創作的工具和平臺,就連沒有匹配廣告的自媒體頭條號也給他們廣告分成。  有同事反駁他「明顯和商業利益不對等」。而張一鳴的目的只有一個——繁榮整個內容生態。  當然,他取了經。
  • 張一鳴:不甘平庸的年輕人,全都有同一個特質
    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接觸過諸多成功的創業者,他說,「即使這一批人當中,張一鳴的學習升級能力也顯得非常出眾。」他可以像機器一樣工作,並曾像馴化算法一樣調試自己。經過反覆實驗,他得出自己的調試結論:專注且高效的最好狀態,是在輕度喜悅和輕度沮喪之間,不太激動,也不太鬱悶,並且睡眠充足。他極其克制,說話時語調和語速幾乎沒有情緒起伏,高興和沮喪都不輕易示人。
  • 我眼中的今日頭條「原罪」:創始人張一鳴格局決定企業命運
    有意思的是,之前一直堅持「不讓價值觀先行」的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在今年頭條年會上宣布,,現階段今日頭條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社會更多的信任,才能更好地開展業務。自此,今日頭條的價值觀正式出爐:正直向善、科技創新、創造價值、擔當責任和合作共贏。然而,從今日頭條被有關部門連續約談、媒體連續曝光來看,新的價值觀似乎在今日頭條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 今日頭條:張一鳴管理下的今日頭條為什麼這麼爛?
    今日頭條,也就是一個神奇的存在。身份證等都證明不了我自己認證的帳號是我的,現實版的「我爸是我爸?」大家好,我是袁京京。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因為新書《親愛的你》將要出版,想增加宣傳渠道,想到自己曾經實名認證過的頭條號「袁京京笑長」,可是原手機號註銷(我也不記得自己哪個註銷的手機號註冊的),於是開啟了漫長的找回之路。我沒有想到一個公司能夠管理差到這個地步!
  • 騰訊起訴今日頭條,張一鳴對立BAT,激烈對抗原因是
    2018年6月1日,今日頭條官方稱「已經對騰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提出訴訟」。今日頭條張一鳴2018年6月1日,騰訊起訴今日頭條系索賠1元並要求公開道歉。馬化騰2018年5月16日,海澱法院受理了今日頭條訴百度侵權《一郭匯》案。2017年8月份,今日頭條懟微博(馬爸爸的社交平臺)。
  • 頭條老闆張一鳴轉行當演員?仔細一看原來,原來是這麼回事
    明天將要上映的西洪市首富關注度在不斷的提高,其中演員陣容中的張一鳴特別的吸引人。可以說大部分的觀眾都不知道演員張一鳴,只知道今日頭條的創始人張一鳴,乍一看還以為頭條老闆改行當演員了。其實兩個人只是同名同姓,可以說是個巨大的誤會。
  • 今日頭條做社交,靠譜嗎?
    打個比方,我在頭條上看了一篇文章,十分認同,於是分享到朋友圈:我的好友看到了,於是評論+點讚。在這個典型的社交分享過程當中,如果事先可以知道我和哪些人之間存在好友關係,那麼,其實完全可以不藉助於微信朋友圈這個載體,直接在今日頭條的體系內完成閉環。而這個好友關係來源,最容易想得到的,就是手機通訊錄。
  • 今日頭條改名「字節跳動」還是不能轉運,要不要再換個名字?
    經調查發現,字節跳動公司通過其運營的「今日頭條」手機端應用程式以短視頻的方式傳播影視作品《延禧攻略》,短視頻的內容系該作品的劇集內容,且短視頻單片播放量已超過80萬次。當然,今日頭條的麻煩並不只是短視頻業務。比如剛剛上線不到2個月的信貸平臺放心借就被自媒體人凌建平實名舉報。凌建平的關鍵質疑點是今日頭條在在沒金融牌照、沒電信服務服務許可證的情況下涉嫌非法借貸。
  • 深入分析馬雲和張一鳴另造一個微信的可行性!
    其中最讓年輕人惱火的是:刷了個令自己興奮不已的抖音視頻,居然沒辦法通過每天用的朋友圈和即時信息發送給自己朋友。騰訊的公關近期需要進一步消化以下幾個問題:一、和張一鳴的口水其實,張一鳴和馬化騰都應該歸類到技術男的範疇,本該是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結果在朋友圈一個相對公開的空間"你來我往"。
  • 「穿越喧囂」張一鳴:理性、狂熱與野望
    2014 年上半年,紅杉、微博等主流資本和產業力量開始入局今日頭條,此時今日頭條用戶規模達9000萬,估值超5億美金,用時兩年。現代商業被理性主義所浸潤。張一鳴也曾一度被貼上「機器人」的標籤,是喜歡在複雜的問題中尋找到最優解,在錯綜的事物中尋找到關係的脈絡。
  • 2008-2012,張一鳴在豆瓣書影音為字節跳動埋下的5個彩蛋
    此外,不少人對ByteDance這個」網際網路新貴「未來幾年的走向充滿好奇。其實,在某個角落,張一鳴已經埋下了部分答案。回顧過去4年間張一鳴3次公開演講(or全員信)和1次專訪,可以看出,隨著公司規模的猛然壯大,他始終保持著對企業文化構建、企業管理模式調整的清醒思考。
  • 本命年能否走出「修昔底德陷阱」 :36歲的張一鳴 VS 48歲的馬化騰
    12年一個輪迴過去了,2019年,馬化騰將迎來自己人生的第四個本命年——雖然已沒有了抄襲者的罵名,但危機對於這位低調的網際網路大佬來說,似乎從來沒有遠離,這一次他的對手是另一個本命年選手——小自己剛好一輪的張一鳴。01競爭的炮聲並沒有因為臨近新年而稍有停歇——有關今日頭條將單獨推社交軟體的消息塵囂甚上。
  • 張一鳴最大的朋友和敵人:都是其內心的野望
    探究箇中原因,人口紅利消失只是一個表面因素,比這更要命的是今日頭條的產品定位、品牌調性和創始人「人設」三個層面上的問題,背後則是以張一鳴為核心的創始團隊內心的野望。這才是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將今日頭條從神壇上「拉下馬」。  產品定位問題:移動資訊平臺還是內容生態全域平臺?
  • 艾瑞今日頭條數據之爭:誰的統計分析最可信?
    央廣網北京2月5日消息(記者趙珂)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導,第三方數據機構艾瑞諮詢今天上午發布微博長文,標題是《今日頭條艾瑞事件真相完整版》。這篇文章開頭就說:「昨天「今日頭條」的張一鳴先生及團隊,在朋友圈上公開抨擊一份關於艾瑞行業排名的數據,迅速引爆朋友圈。大過年的,是時候需要給您一份完整版真相了!」
  • 張一鳴:從內涵段子到TikTok,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張一鳴肯定想不到,命運會與他連開兩次同樣的玩笑,在尖峰時刻被鐵拳擊中,如同被如來佛壓在五指山下的孫悟空,毫無還擊之力。當初的內涵段子是如此,如今的TikTok也是如此。崛起在字節跳動,內涵段子是一個元老級的產品,比今日頭條更早。2011年年底,張一鳴卸下九九房CEO的位置,開始籌備字節跳動。
  • 「恐怖的自律狂」張一鳴:長大以後,直面暴風驟雨
    一本傳記帶來的啟發 張一鳴不喜歡被別人掌控,同時具備極高獲取信息的效率和能力。 紅衫資本中國合伙人孫謙這樣評價張一鳴: 「張一鳴學習能力和溝通能力非常強。」
  • 今日頭條系二類電商頻繁「露臉」聚投訴,中小商家接連被坑
    11月20日,用戶姜先生向聚投訴投訴,自己被抖音魯班系統虛假宣傳引誘進入上海巨量引擎平臺進行合作,投入大量資金虧損3個月,巨量引擎公司卻不給退還押金,押金金額達到20000元,並以各種理由搪塞,工作人員失聯,還被運營人員直接拉黑。
  • 從馬雲到任正非:擁有這五項特質的他們註定會成功
    自古英雄出少年大家有沒有聽說過,06年的時候巴菲特午餐被一個中國人拍下來了,他是步步高的創始人段永平,他去的時候還帶著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大家知道這位年輕人是誰嗎?就是後來創辦拼多多的黃崢。你看,他們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經成功了。理由很簡單,他們都有著五種成功人士的特質。
  • 京東牽手今日頭條開放新場景:今日頭條將開設購物入口
    京東牽手今日頭條開放新場景:今日頭條將開設購物入口   據了解,「京條計劃」主要涵蓋三個方面:首先,京東將在今日頭條上開設一級購物入口,「京東特賣」;其次,今日頭條將依託於個性化數據推薦能力幫助京東和京東平臺上的商家實現精準的廣告投放;第三,雙方將公共開展基於興趣閱讀的電商合作,通過導購、分傭等模式,幫助更多的頭條號變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