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不靠譜,更多是取決於它的目標有多大。
內容平臺應當如何做社交?最常規的思考路徑無非是兩條:
第一,如何讓好友之間的內容分享和傳播,無需藉助於第三方社交平臺就能夠進行?
打個比方,我在頭條上看了一篇文章,十分認同,於是分享到朋友圈:我的好友看到了,於是評論+點讚。
在這個典型的社交分享過程當中,如果事先可以知道我和哪些人之間存在好友關係,那麼,其實完全可以不藉助於微信朋友圈這個載體,直接在今日頭條的體系內完成閉環。而這個好友關係來源,最容易想得到的,就是手機通訊錄。當然,技術允許的話,也可以直接從微信或者QQ上往外拉——搞得定的話。
實際上,今日頭條每天會產生海量的評論和點讚數據,假設我們允許這些行為被我的好友看到的話,那麼單純靠:某某某和某某某都看了這篇文章、某某某評論說什麼什麼,像這樣的社交化的信息流,就可以攢出一個跟朋友圈有些類似的社交功能出來。
第二,如何藉助於頭條已經積攢起來的個人興趣圖譜,建立有效的陌生交友匹配體系。
以很多人熟悉的探探為例,如果在翻牌子的過程中,系統可以告訴你,這個人在過去的一周裡,跟我看了N篇相同的文章/點了N個相同的贊,在興趣圖譜中有 自駕遊、姜文和三體幾個興趣關鍵詞與我相同,系統預測Ta跟我的投緣度是74%,這樣的人,你會不會高看一眼?
關鍵在於,基於不斷更新的頭條興趣圖譜,建立陌生交友匹配算法,這件事還真的只有做信息流的老大才能做。
這些都屬於誰都能想得到的常規打法,不稀奇。那麼,非常規的打法有沒有?
打個比方,在陌生社交領域,男多女少屬於常態,並且男性往往比女性主動,而這種主動在女用戶看來則成為一種騷擾。那麼我們設想一下,女用戶養一個類似於ZEPETO那樣的替身娃娃,並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設定一些考試問題,讓每一個想要加好友的陌生男性用戶回答——如果正確率高,就代表這個人值得聊一聊,如果正確率低,你還是別浪費姑娘的時間了。
其實這種問答在朋友圈上曾經流行一時,但如果想要正經的做一個陌生社交的匹配模式來使用,就還是得有海量興趣圖譜的平臺才能做得到。
不過,陌生社交也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就是一旦把焦點集中在新社交關係的發現環節,那就很難避免已經建立起來的關係轉移到微信和QQ上去。據說,這也是探探最大的苦惱之一,怪不得最後要賣給陌陌。
其實,任何的社交產品(指微信、QQ這種)無非是要解決三個問題:好友之間如何交流、關係鏈條如何管理、新的好友如何發現。也可以簡稱為形式、關係、發現三大要素。
頭條在形式上肯定可以藉助於已經形成的興趣圖譜,關係鏈的處理上則未必能做出什麼新意,而勝負的決定手,我認為是在陌生社交關係的發現和建立環節上。
因為很簡單的邏輯,在公事有釘釘、私事有微信的大環境下,做一個熟人社交產品(也叫即時通信工具)看不出有什麼發展空間;然而陌生人社交產品,只要不斷的有年輕人進入青春期、產生強烈的社交需求,那麼就不斷的會給新產品以嘗試的空間和機會,尤其是當你能提供一種全新的關係發展和建立的邏輯的時候,可以說雖然騰訊很恐怖也很龐大,但陌生社交市場永遠都會給後來者留下一扇窗戶的。就如前幾年的陌陌。
然而,我們仍然需要回到一開頭的那個問題。頭條做社交這件事,到底靠不靠譜,更多的還是取決於它的目標定的有多大。
譬如,陌陌,本身絕對是成功的社交產品。然而今日頭條的體量,多做一個陌陌出來,戰略上的意義有多大?這是值得懷疑的。
也就是說,如果張一鳴把進入社交領域,看成是對抗騰訊系的一張牌,甚至是一種戰略上的主動出擊的話,那麼他就必須打造一個理論上能夠接近微信體量的怪物出來,而這樣的體量,靠純粹的陌生交友打法應該是做不到的。
而一旦進入微信的固有領地,這個問題就會變得相當複雜,釘釘固然依靠細分化和場景的再定義,吃下了一部分企業內的即時通信工具的份額,然而這種細分化本身也讓它失去了全面對決微信的可能性。
或者換一個說法,如果頭條的目的,僅僅就只是在社交市場上打一個城池、插一根釘子上去的話,這件事,或許並不太難。然而,如果真的想要發動巴巴羅莎計劃,一舉佔領莫斯科的話,那麼,除非未來出現某種巨大的黑天鵝事件,否則,張一鳴的勝算,應該是很小的。
無論如何,願上天保佑所有的揭竿而起者。畢竟,企鵝的壟斷,已經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