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金海特大橋東引橋順利合龍

2021-01-09 人民資訊

隨著最後一車混凝土澆築,由中國中鐵珠機城際項目部三工區(中鐵六局)承建的金海特大橋東引橋現澆梁全部澆築完成,比計劃工期提前13天順利合龍,標誌著東引橋混凝土主體施工全面完成。

大橋施工現場。

為確保合龍段完成澆築,實現東引橋順利合龍,工區經理賀勇全定期組織項目部全體職工、施工班組負責人召開生產會議,研討合攏方案。在疫情施工兩手管、兩手抓的情況下,超前規劃、嚴格把關,合理組織施工方案,科學安排施工工序,確保了施工進度的超前推進。連續梁拱橫跨環島西路,交通安全壓力空前,同時需滿足掛籃施工的安全防護要求,為了確保合龍段萬無一失,項目部制定了領導班子現場排班,部門負責人到施工現場輪崗盯控,保障了施工任務的順利完成。

大橋施工現場。

據悉,金海特大橋建成後,將作為一條連接內地及珠三角地區聯繫澳門的重要客運通道,大幅減少現有交通壓力,縮短了金灣、橫琴距離,15分鐘可以從金灣到達橫琴,解決了當地群眾出行不便的難題,進一步發揮大灣區輻射的橋頭堡作用,對於橫琴鎮以及整個珠海地區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是一個很大的改善。

【採寫】何康傑 梁涵

【通訊員】 孟慶虎 王劍強 江海明

相關焦點

  • 鄭州「南五環」南水北調特大橋今日順利完成合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林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陳浩1月9日上午10點半,伴隨最後一車混凝土的澆築,鄭州「南五環」國道310線西南段南水北調特大橋主橋中跨合龍段澆築完成,標誌著該處南水北調特大橋順利合龍,為國道310線鄭州西南段今年6月的全線貫通奠定了基礎。
  • 創黃河上大橋寬度之最 濟南鳳凰黃河大橋主橋合龍
    濟南鳳凰黃河大橋主橋鋼箱梁頂推合龍 央廣網發 通訊員 王昊 攝央廣網武漢10月15日消息(記者張卓 通訊員王秋生 劉益平)10月15日上午,由在漢央企中交二航局施工的世界最大跨度三塔自錨式懸索橋——山東濟南鳳凰黃河大橋主橋鋼箱梁頂推順利合龍。
  • 北京新首鋼大橋高塔合龍 預計9月建成
    北京新首鋼大橋高塔合龍 預計9月建成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1月17日 13:33 A-A+ 」順利完成高塔合龍,大橋主塔高度達124米。據了解,大橋預計將於今年年內建成。
  • 通訊:在疫情中合龍的孟加拉國「夢想之橋」
    新華社達卡12月10日電通訊:在疫情中合龍的孟加拉國「夢想之橋」新華社記者劉春濤孟加拉國三大河流之一的帕德瑪河上,當地時間10日12時08分,隨著中國建造的萬噸級中心架梁起重船「天一號」成功將重約3376噸、長150米的最後一跨鋼梁架設到指定橋墩上,由中國中鐵大橋局承建的帕德瑪大橋項目主橋鋼梁成功合龍
  • 濟南鳳凰黃河大橋主橋成功合龍 橋梁跨徑創世界紀錄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賀輝 濟南報導近日,濟南鳳凰黃河大橋主橋成功合龍,主橋長1332米,整幅全寬61.7米,是黃河上最寬的大橋,橋梁跨徑、梁寬均創世界紀錄。濟南鳳凰黃河大橋南起壩王路與荷花路交叉口,終點位於遠期規劃主幹路與G220交叉口處。
  • 漢江最寬鋼鐵「彩虹」合龍 漢江七橋明年5月前通車
    11月26日,礄口漢江段拐彎處,距離江面100多米的高空上,隨著合龍口最後一顆定位銷軸打入,杆件對接誤差不超過2毫米,標誌著武漢江漢七橋工程主拱順利合龍。該橋是連續鋼桁系杆拱橋,主跨408米,主跨長度在全國同類橋型中排第二。主橋橋寬47米,是漢江上最寬的大橋。
  • 自貢首座斜拉索橋梁鳳凰壩大橋已合龍
    25日,記者從市水務局獲悉,位於自貢市西北部鳳凰壩,橫跨釜溪河的我市首座斜拉索橋梁鳳凰壩大橋已於近日與釜溪河東路順利合龍,預計2021年1月與釜溪河西路合龍。「鳳凰路大橋目前已完成下部結構、引跨、主跨箱梁及主塔,邊跨箱梁鋼筋安裝和橋面正在同步施工。」
  • 國內首例雙肢V型索塔、最長掛籃懸澆節段南水北調特大橋順利完成合龍
    2021年1月9日上午10點30分,隨著最後一車混凝土的澆築,南水北調特大橋主橋中跨合龍段澆築完成,標誌著南水北調特大橋順利合龍,為G310線鄭州西南段全線貫通奠定了堅實基礎。南水北調特大橋中心樁號K42+780.7,位於鄭州市西南繞城高速南約150米處,橋面全寬34.5米,採用一孔跨越主幹渠,主橋上部結構為(85+160+85)米雙肢V型索塔單索麵預應力砼部分斜拉橋;全橋共設32對斜拉索;主梁為預應力混凝土箱型梁,採用單箱三室斜腹板斷面。
  • 鄭州「南五環」南水北調特大橋1月9日順利合龍 兩項技術系國內首次
    大河網訊(記者祝傳鵬)1月9日10時30分許,隨著最後一車混凝土的澆築,鄭州「南五環」南水北調特大橋主橋中跨合龍段澆築順利完成,為G310線鄭州西南段全線貫通奠定了堅實基礎。南水北調特大橋中心樁號K42+780.7,位於鄭州市西南繞城高速南約150米處,橋面全寬34.5米,採用一孔跨越主幹渠,主橋上部結構為(85+160+85)米雙肢V型索塔單索麵預應力砼部分斜拉橋;全橋共設32對斜拉索;主梁為預應力混凝土箱型梁,採用單箱三室斜腹板斷面。
  • 天府新區那座橋,架起來了!
    天府新區那座橋,架起來了! 目前天府新區規劃中、在建中的橋還有嗎
  • 鄭萬高鐵雲陽段這兩座大橋都有新進展...
    鄭萬高鐵雲陽段這兩座大橋都有新進展...鄭萬高鐵雲陽段這兩座大橋都有新進展...最後一個節段連續梁混凝土澆築完成實現全橋合龍湯溪河雙線大橋位於雲陽鎮境內上跨長江一級支流湯溪河受三峽庫區蓄水影響,水位變化高差大
  • 橋梁大事:黃茅海大橋打造工程「定海神針」
    01黃茅海大橋打造工程「定海神針」 中塔主墩完成首根樁基混凝土灌注1月3日,黃茅海跨海通道關鍵控制性工程——黃茅海大橋中塔主墩順利完成首根樁基礎施工及混凝土灌注,深度達107.3米,成為打造跨海工程的「定海神針」。
  • 川南城際鐵路自宜段最大跨度現澆連續梁順利合龍
    本網訊(周大要 王富康)2020年1月15日,新建川南城際鐵路自宜段最大跨度現澆連續梁合龍暨「築夢出川大通道,爭當發展火車頭」鐵路建設勞動競賽階段性總結活動在中鐵北京工程局自宜鐵路項目釜溪河雙線特大橋施工現場隆重舉行。
  • 浙江母親河再添一座跨江大橋,明年亞運會前開通
    除了錢塘江大潮,錢塘江大橋也是聞名遐邇,這座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公路鐵路兩用橋,在我國橋梁史上和社會發展中都留下了重要傑出的貢獻。目前,錢塘江上總共矗立了9座大橋,分別是錢江一橋(錢塘江大橋)、錢江二橋(彭埠大橋)、錢江三橋(西興大橋)、錢江四橋(復興大橋)、錢江五橋(袁浦大橋)、錢江六橋(下沙大橋)、錢江七橋(之江大橋)、錢江八橋(九堡大橋)、錢江九橋(江東大橋)。這9座大橋極大的促進了杭州和整個浙江的經濟社會發展,大大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出行。
  • 中老鐵路重點工程元江雙線特大橋合龍 中國中鐵承建
    7月1日下午,隨著最後一塊橋面板精準落入預定位置,標誌著由中國中鐵二院勘測設計、中國中鐵四局承建的玉磨鐵路(中老鐵路國內段)元江雙線特大橋順利實現合龍。 元江雙線特大橋位於雲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境內,是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橋梁飛跨V型紅河高山峽谷,集高墩、大跨於一體,是世界最大跨度(主跨249米)的上承式連續鋼桁梁鐵路橋;最高橋墩達154米,位居鐵路橋梁世界第一。主橋採用變桁高上承式連續鋼桁梁結構,全長768米,總共56個節間;主桁由左右兩片寬16米桁架組成,桁高由16米漸變至36米,總重約為2.1萬噸。
  • 瀘州又有四座渡改橋順利交工驗收,目前已投入試運行
    瀘州又有四座渡改橋順利交工驗收,目前已投入試運行 2020-08-28 2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濟寧一座始建於1959年的大橋,你知道是什麼橋嗎?
    始建於1959年的這座大橋,就是東西連接車站西路和105國道的重要橋梁。該橋原名叫濟寧市躍進大橋,現稱為運河之都特大橋,濟寧當地人俗稱之為八裡廟運河大橋(八裡廟大橋)。該老橋原為鋼筋混凝土薄壁式連續橋梁,大橋共 3孔,全長 134.1m,高19.9m,橋面寬13m,其中行車道10m,兩邊人行道各1.5m,通航水位17m,為當時區境內最大橋梁,載重負荷量汽車13t,掛車60t。由於年代久遠,該橋已經失去了承載運輸的功能,所以根據2009年濟寧重點城市建設項目任務分工要求進行了改建。
  • 茅以升:3年心血建成第一座現代化大橋,僅89天後,他下令:炸橋
    無數的人們慕名前來,摩肩接踵,只為觀看錢塘江大橋通車儀式。當第一輛汽車在萬眾矚目之下,順利地從錢塘江大橋上駛過的時候,兩岸簇擁著的群眾使勁地鼓掌、歡呼,掌聲經久不息,久久著迴蕩在江潮之上。然而,這群歡呼雀躍的人們卻並不知道,也不敢去想:就在他們的腳下,就在這座新建成的大橋之下,埋藏著重達數百公斤的烈性炸藥。而安排這一切的人,卻正是這座大橋的總設計師——茅以升先生。
  • 最新進展!漢巴南鐵路全線首個連續梁橋0號塊成功澆築
    好消息~ 好消息~漢巴南鐵路又有新進展啦1月8日記者從漢巴南鐵路6標段管理處獲悉在1月6日上午8點40分巴河大橋成功澆築首個0號塊混凝土澆築這也是漢巴南鐵路全線首個連續梁橋0號塊施工它的成功澆築標誌著漢巴南鐵路巴河大橋正式拉開了連續梁主梁施工的序幕巴河大橋位於巴中市巴州區,為跨越巴河而設,全長317.1米。
  • 兩座黃河大橋今年將建成!河南已有24座跨越黃河的大橋
    國道107官渡黃河大橋將於今年國慶節前建成,並具備通車條件,這一好消息讓人振奮。同時,國道234焦鄭黃河大橋也將於今年底建成。兩座跨黃河大橋的建成,將進一步完善我省國省道網結構,助推區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據統計,我省通車的黃河橋有24座,昔日天塹已成為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