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習哥
最近一則新聞,讓學習哥看了毛骨悚然:山東青島一名15歲的高一女孩,有計劃、有預謀地,殺死了自己的母親。
「相依為命」變成了「相依要命」
5月23日,上周六晚,年僅45歲的女律師張某和她15歲的女兒在家過周末,女兒「貼心」地說要給媽媽按摩,媽媽開心地毫無防備,然後女兒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繩子,從後面活活勒死了自己的母親。
點擊播放 GIF 0.0M
這一消息隨後得到了當地警方的確認。5月26日,青島市公安局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確有此案發生,遇害者死後被裝在行李箱中,其15歲女兒有重大作案嫌疑,已被警方帶走。
張女士女兒自述稱,學習壓力大,母親對其管教特別嚴厲,自己早想殺死她。
在把母親殺死之後,女兒把媽媽塞進行李箱,反鎖了家裡的門,和母親的屍體一起度過了兩天,直到周一一早有人敲門,才東窗事發。
關於案件細節,青島警方回應稱:「案件正在調查中,因涉及未成年人,具體案情不便透露」
說起來,此類案件並非個例。
2016年,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轟動一時。
吳謝宇的父親早年因病去世,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只因母親「管的太嚴」,他殘忍弒母。
2018年12月6日,湖南12歲的男孩吳某康親手殺死了34歲的媽媽。
他竟然說,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媽......我就是恨她,管的太嚴......
2019年3月18日,江蘇省建湖縣13歲男孩邵某將母親殺害,原因是他玩手機遊戲,不服母親管教,雙方發生激烈衝突。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一個13歲男孩,小時候父親患癌去世,母親沒有再嫁,母子倆相依為命。2020年2月24日,因瑣事將36歲母親殺害......
樁樁件件,令人痛心。歸納上述案件的共性,可以得出三點:
一、單親家庭,母子或母女之間,都相依為命;
二、被害的對象都是母親;
三、被害的原因多與管教過度有關。
嗚呼,這些母親,都把相依為命過成了「相依要命」。原因何在?
(學習哥在此探討此案,只為父母們養育孩子提供一些反思和警醒,我們不為罪犯開脫,不管多大年紀,不管遭受了什麼,都一定有殺人之外其他的辦法,弒母是逃避者最冷血的選擇,女孩也必將在悔恨和痛苦中度過餘生。)
強勢的媽媽,「不聽話」的女兒
在《新京報》記者對被害張女士朋友的一篇採訪中,可以勾勒出母女的畫像和相處方式。
這位單身媽媽善良、溫和、事業心強,為了女兒,幾乎付出了所有。與此同時,她也是一位強勢的母親,對女兒要求嚴格,希望女兒的人生完全按照自己的規劃發展。
對成績高要求:
疫情緩解,女孩回學校上課,學校統一考試後,女孩在年級排十多名。媽媽認為這個成績沒達到她的要求,她希望孩子必須在前5名,最好是前3名。
她對孩子的期望是,以後必須考上清華、北大、復旦這樣的學校,大學畢業後還要讀研究生或者出國。總之就是孩子將來要比自己強,要出人頭地。
對溝通無能為力:
婦女節期間,母親在女兒學校的微信公眾號上發了一首詩,寫道「女兒,看著我,別給我你的背影」。
女兒感覺在同學面前丟臉了。加上這首詩發表前沒告訴她,她認為自己不受尊重。
母親為此很鬱悶,感覺有時候跟女兒沒法溝通。
傾注所有的愛和精力:
母親小時候就缺少愛,現在她要把所有的愛都給女兒。感覺她整個人的精力、財力都用在孩子身上。
單身的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瑤瑤身上、放在事業上,根本沒考慮再找個對象。
希望孩子聽話:
母親很要強,希望女兒聽她的話,女兒稍微有點反駁,母親就不願意了,說不行,必須按照她的思路來。孩子有時候會坐在那兒生悶氣,不說話;有時候就會犟嘴,母親覺得這就是「不聽話」。
張某自己是個很好強的人,業務優秀,榮譽加身。作為離異單身母親,她對自己的高要求如果轉嫁到朝夕相處的女兒身上,就是對他人的高標準。
對成功的極度渴望、對他人眼光的在乎、對孩子學習的焦慮、對自己工作的奮進,讓這位媽媽壓力重重,而身邊最親的人——孩子,成了她們寄託全部希望和釋放壓力的出口。
可是,如果這些壓力沒有被合適地釋放出來,就會傷人傷己:有時會表現為對孩子尖酸刻薄,口不擇言;或者乾脆把這份壓力和不安全感轉化成了滿滿的控制欲——我不允許你走錯一步,我要你按照我的方式去做。
這份以愛和管教為名的責罵和控制只會讓孩子窒息!
愛得太拼,被愛窒息
在網傳的一篇《弒母女孩寫給被殺母親的一封信》中,女孩寫道:
雖網傳這封信是弒母女兒所寫,但以學習哥來看,倒不像出在15歲孩子之手,太過透徹深刻和成熟了。
但我們依然可以從這封信中看出很多感悟,如信中所言,女兒用的繩子是物質的,而媽媽用的繩子是精神的。如果精神上的繩子套得過緊,物質上的繩子就會現身,這也是因果所致。
愛是無條件的!切忌不能把孩子的表現作為自我情緒的「晴雨表」。
要懂得:孩子觀察能力特強,而表達能力很弱。當你的愛附加了條件,孩子自然能感覺到,只是他們不知道或者不敢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久而久之,就成為橫亙在親與子之間的一道藩籬。
當孩子變成了證明父母能力和報復他人的「工具」,自我價值感也被狠狠地摔在地上,踩在腳下。如此遭遇,何談自尊?又哪裡來的自信?
信中說:而我扮演這個角色的代價就是:除了被要求、被期待、被控制,我從來就沒有自己的自由和生活。我生活的色彩只剩下:焦慮、壓力、擔心媽媽失望、害怕媽媽指責。
一項調查顯示,孩子產生心理問題與父母的職業有一定的相關性。其中,教師、律師、會計師、警察、企業高管等職業的子女問題相對較多。
一方面,這與家長的工作性質和有效養育時間有關;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切換的問題,這些職業的父母在工作中相對都比較強勢,同時,他們會不知不覺將這種強勢狀態帶回到家庭中,成為強勢父母。
而強勢父母在當今時代的家庭教育中,遇到了諸多問題和挑戰。
當母愛變成枷鎖
電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中一個單元《茉莉的最後一天》講述的也是母親極端追逐分數的教育理念導致扭曲的親子關係。
媽媽是海歸碩士,不甘心為家庭付出所有變成家庭主婦,把期望寄托在兩個女兒身上,於是她在家裡各個地方都安裝了攝像頭,隨時隨地監視女兒們的生活學習情況。
大女兒在這種高壓下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的花好年華。
我們多少次被教導「為你好」,被迫服從於長輩的自以為是。父母總是將自己未完成的目標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必須成為父母所期望的更好的人。
儘管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但正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條件,所以才會有情緒勒索。
成龍的私生女小龍女今天生活悲慘,與她母親吳綺莉不無關係。
身為單身母親,她在成龍不認女兒,不付生活費的現實面前,辛苦賺錢,送女兒去最好的貴族學校讀書,給她最好的生活。
她說,「我和女兒是好朋友,但有時我也很兇,比如必須晚上11點睡覺,我說三遍五遍她還不睡,我說,好,你不要睡了。那天真的沒有給她睡,全部燈開著,拿了很厚的紙,讓她在那裡寫我不睡,停下來我就打,寫到第二天早上5點多,從此以後她再也不敢說不要睡。」
一個有愛,有責任感,家教嚴格的母親,將愛化作了念念不忘的執著,製造了一出母女相愛相恨的悲情。
結果呢?小龍女曾試圖割腕自殺過,吳綺莉只是笑說「不知道是不是現在流行割腕。」
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曾說: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
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一個孩子完美的人生,是擁有選擇權。
一個能決定自己人生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他擁有了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
一個能讓孩子自己做選擇的父母,是明智的,因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控制欲,敢於讓孩子過自己的人生。
學會放手,讓孩子獨自面對生活的真相,才是父母最大的智慧。
就如女孩寫給媽媽的信中所說的:如有來世,我做您的母親。我一定會讓您生活得輕鬆、快樂。因為輕鬆、快樂才是幸福,才是生活,爭強好勝、成功、壓力不是!
希望張媽媽一路走好,在九泉之下安息。安息吧,生前您一定太累了……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