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去做一場街頭隨機採訪,名字就叫你最想吃年夜飯媽媽做的哪道菜?我估計有很多人想著想著就會眼圈泛紅聲音哽咽。
身在異鄉的遊子們背負著各自的理想闖蕩天南海北,每天都是不停奔波,對於一天的工作來說吃啥怎麼吃去哪吃每天都很頭疼。點外賣是現在最流行也是最節省時間的操作。可是外賣吃久了對身體不好,同時也會有選擇困難症,飯館的衛生條件也不會太透明,但是又沒辦法,畢竟上班不像家裡那麼自由想吃啥吃啥。
過節或者辦事要請客吃飯,你會根據邀請對象來安排規格和風格。中餐還是西餐,自助還是點餐,川菜還是本土菜,火鍋還是海鮮。你看是不是每次你都會在這些問題上糾結。可是飯店再好再高檔再奢華也不過就是為了場面而不是食物本身。散場後讓你回味你也吃不出好歹來。
其實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你會拿心裡最好吃的那道菜來跟外賣比跟一大桌子的山珍海味比。比著比著就不由自主的會懷念起某一道菜餚,或許不太精緻但是絕對能把你肚子裡的饞蟲勾起然後口水還能流三尺。
其實你心裡那道菜的菜品也是普通的菜品,食材也是普通的食材,只是做這道菜的人還有吃這道菜的氛圍讓你想起來就覺得簡直比美味還美味,比山珍海味還要山珍海味。為什麼會讓你那麼垂涎欲滴那麼懷念呢?
我印象最深刻的年代還是九幾年,那時候普遍家庭條件都不好,過年對一家人來說就是大事,年夜飯又是重頭戲中的重頭戲。只因為忙碌了一年的家長們要期盼來年風調雨順,希望來年富富有餘能夠維持一家老小的溫飽,會在做菜上格外用心。
我老家在鄂豫皖交界的山區。往年冬天臘月間總會把養了一年的家豬殺了好準備過年,殺豬當天會準備一大桌的殺豬菜,那一桌滿是肉菜的大席只是過年的前菜。然後把殺好的豬肉風乾做成老臘肉,來年可以維持一家人一年的油水。說我i過年就要從進入臘八開始了一直到臘月二十三的小年夜,整個臘月都是過度。
老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三還要祭灶王,祭灶王然要吃麻糖,然後後還要做一桌子好菜來一家過個小年。由於家裡會有親人出外打一般都是趕在臘月二十五六最晚到臘月二十七八才能回家團聚,所以小年夜飯還不算太豐富,很多大菜都不會展示。直到大年三十的下午才會由各個家裡的當家的操持做年夜飯。
大年三十中午一般都是簡單的吃點,不能吃太飽,不然晚上的大餐該吃不下了。下午一兩點鐘你就會聽見各家鍋碗瓢盆翻炒的聲音。老家的習俗是誰家先做好年夜飯誰家來年發大財,一個村的鄰居們都是爭先恐後抓緊時間製作饕餮大餐。
我印象深刻的幾道菜是這樣的:一盤紅燒魚塊,一個瓦罐燉柴雞,一盤酸菜杆炒瘦肉,一盤青椒炒臘肉,還有一個肥肉燉幹豆角的鍋和排骨燉白蘿蔔的鍋。其他的菜都很普通了。兩個鍋底騰騰燃起的是來年的興旺,魚代表年年有餘都是吉祥話。
一桌年夜飯代表的不單單是家家戶戶的團聚日子,更代表家家戶戶對來年的期盼和祝福。家味年味天下味,紅紅火火中國味。祝願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祝願2020年的高考學子都能取得好成績去往自己喜歡的院校開啟新的人生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