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1 20:2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徐小翔 通訊員 張玥潔 張媛
前兩天,60多歲的章大伯睡覺時總感覺左耳裡面有東西滾來滾去,咕嚕嚕響。老伴用了好幾種不同型號的挖耳勺,還輔助了小頭燈,可算是把大伯耳朵裡的一顆耵聹勾了出來。可第二天,章大伯卻感覺耳朵裡又癢又疼,還有點悶悶的感覺,趕緊去找醫生。
耳朵真的越「乾淨」越好嗎?最近,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慈軍在門診接診了一位因為採耳,導致耳朵「長毛」的大伯,讓她唏噓不已。
慈軍用視頻耳內鏡進行了檢查,鏡子一伸進去,章大伯就在顯示屏上看到自己的的耳道裡長滿了白白的「毛」。「醫生,我這耳朵怎麼跟發黴了一樣!」慈主任解釋,這是外耳道真菌病,就是耳道內滋生了黴菌。「最近有沒有自己掏耳朵或者採耳過?」「有的。」章大伯坦白交代。
「挖耳朵是很容易引起外耳道真菌感染的,要先取一點分泌物,明確是哪種真菌感染,以便『對菌下藥』。如果確診了是真菌感染,一般需要治療三周左右,而且容易復發。」慈主任說,「我們的耳道表皮上有一層保護膜,如果盲目掏耳朵,可能會弄破保護膜,當時覺得舒服,但可能造成細菌、真菌的入侵。」
大多外耳道真菌病的病人會感覺耳癢、耳痛,耳道表面還可能會覆蓋有白色分泌物。少數嚴重的患者會因真菌的大量繁殖引起疼痛,甚至眩暈或耳鳴、聽力下降等。所以,遇到以上症狀要儘快就醫。
環境溫度和溼度增加,長時間佩戴入耳式耳機導致外耳道內不通風,耳道進水,不合理用藥,炎症,耳炎等也有可能引起外耳道感染。
那麼,到底要不要掏耳朵呢? 掏是可以,但是一定要科學掏耳,並避免過度挖耳。正常人的外耳道分泌物——耵聹,也就是俗稱的「耳屎」是弱酸性的,有抑制真菌生長的作用,對耳道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如果頻繁掏耳朵,將耳道清理得過分乾淨,就會使耳道失去一層保護屏障。再進一步說,如果技術欠佳,掏耳時使耳道表皮黏膜破損,就極有可能因為器具消毒不嚴格而將病菌帶入耳道,最終引發外耳道真菌感染。
教你科學掏耳:
1、耳道本身有自排自潔能力,大部分人的耳屎會在說話、吃飯、咳嗽、打哈欠時自動排出。所以,在保持外耳道乾燥同時,要減少掏耳頻次。
2、注意掏耳的工具的潔淨。如果用挖耳勺,則要在掏耳前用50%~75%的酒精進行消毒,並注意不要與他人共用掏耳工具。
3、掏耳朵力度要輕,以免損傷耳部黏膜。
4、最好不要用棉籤清理耳朵,因為棉籤可能會將外耳道內的耵聹推入更深,導致外耳道內深部存積大量的溼潤耵聹,促進黴菌生長。可使用一次性包裝碘伏棉籤,輕輕在耳道口轉幾圈即可,深度也不宜超過2釐米。
5、耳道內進水時,應及時將耳道烘乾(可用吹風機,低檔溫熱風吹乾),避免繼發感染。
16068256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