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範志輝
兩年前,95後音樂人黃雨籬寫了一封信給網易雲音樂,信中提到,「我沒有錢去做優質的專輯,沒有資源去進行高效的推廣,我所能做的,只是好好寫歌,然後期待有人會喜歡,期待人們口口相傳,期待它們會被更多的人聽到。」
在信裡面,我們能看出獨立原創音樂人在曝光和收益上的普遍困境。當然,黃雨籬已經足夠幸運。
2016年,他被原創音樂人陳鴻宇和其團隊關注,邀請他把歌曲加入到了原創音樂合輯《民謠地圖·拾眾而歌》中,作品也在網易雲音樂上被更多的人聽到。而在最近的動態裡,可以看到他去年完成了南京、上海、杭州、濟南、北京等多個城市的個人巡演,網易雲音樂粉絲數也從2年前的2.1萬增長到如今的近6萬,仍然把音樂當成自己的生活。
上個月,網易雲音樂公布了獨立原創音樂人扶持計劃「石頭計劃」發起3年來的核心數據。數據顯示,2019年網易音樂人總數已超10萬,音樂人上傳原創作品總數超150萬首,這也標誌著,中國原創音樂人數量正式進入10萬+時代,從一個「少數」群體變成了足夠大的「多數」。
在這個背景下,網易雲音樂發布了內容創作者扶持計劃「雲梯計劃2020」,宣布將進一步加大流量和收益激勵力度,幫助解決音樂人的兩大痛點。
「雲梯計劃2020」千億播放+億元收入扶持原創
據悉,網易雲音樂「雲梯計劃」最初於2018年5月推出,面向扶持包括音樂人、視頻作者在內的原創內容創作者,致力通過音樂人點播分成、會員包分成、廣告分成、音樂人資源推廣、原創內容激勵、自助數字專輯售賣等一系列創新功能和機制,探索創作者與平臺互利共贏的商業生態。
而此次全新升級的「雲梯計劃2020」,也是網易雲音樂在宣布平臺入駐原創音樂人超10萬後,首次發布全新扶持計劃。
經過對比分析,在延續原有扶持內容的基礎上,我們發現此次升級仍然是從曝光和收益兩大痛點著手。
曝光層面,在此前基礎上,網易雲音樂將一年為原創音樂人再新增千億實際播放量扶持,幫助音樂人特別是長尾音樂人群體解決傳播困境。此外,音樂人還可以使用網易雲音樂平臺首創的虛擬貨幣「雲豆」自主兌換十億實際播放量,以實現更有針對性的宣傳推廣。
收益層面,平臺也將進一步加大收益激勵力度,將原創激勵金提升至全年超過1億元,幫助音樂人實現多元化的變現方式,逐步提高收入水平。其中,目前音樂人可獲得的會員包分成與廣告分成比例最少可達50%,數字專輯分成比例達70%,而平臺獨有的音樂人作品點播等收益模式分成比例更可高達100%。
值得一提的是,考慮到很多原創音樂人都處於獨立創作的「個體戶」狀態,缺乏對意外風險的抵抗能力,基於此,網易雲音樂也宣布將推出「網易音樂人關懷金」,為遭遇意外需要幫助的音樂人提供公益性質的關懷。此前,網易雲音樂已向音樂人吾恩提供10萬元關懷金,助其進行疾病治療。
可以看到,在各大平臺紛紛入局原創音樂後,網易雲音樂始終以平等、開放的心態出臺了各種扶持計劃,幫助音樂人出圈、變現的同時,也多了幾分難得的人文關懷。
持續加碼原創音樂背後,如何避免「倖存者偏差」?
從數位音樂誕生以來,傳統唱片業的崩壞也讓大批音樂人失去了收入來源,人才流失嚴重。與此同時,部分從業者已經開始了各種形態的自救探索。從以網蛙、愛國者數碼音樂網、巨鯨音樂網為代表的付費音樂探索,以及早年間蝦米音樂為代表的「曲線付費」模式,再到如今各大音樂平臺的音樂人扶持計劃,可以說,為了讓音樂有價、讓音樂人過得更好,這條情懷路上從來不缺實踐者。
關於國內原創音樂人的困境,前陣子也與一個業內大佬探討過。他坦然說到,自從正式從事數位音樂相關工作以來,自己找尋了很多種解決的方式,但仍然不認為已經找到了終極答案。可見,要解決問題,並非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長期的摸索和持續的努力。
正如網易CEO丁磊所言,「少數人的成功,不是繁榮。多數人的成功,才是真正的繁榮。」如今看來,其實國內的10萬音樂人其實標誌著音樂創作群體已經從「少數」走向「多數」的階段,而接下來,如何讓這多數人達成真正的繁榮,便是產業各方需要努力解決的。
網易雲音樂作為國內原創音樂重鎮,聚集了大量的原創音樂人和音樂愛好者,原創氛圍濃厚,而持續輸出的爆款案例更是助推了眾多年輕音樂人快速成長。那麼,在各大平臺持續加碼原創音樂背後,網易雲音樂可以為行業提供什麼破解思路?
音樂先聲認為,網易雲音樂在扶持原創音樂上的成績,離不開平臺基於大數據的音樂傳播生態、高活躍的音樂社區氛圍和立體化的扶持計劃三大核心要素,這也是網易雲音樂區別於其他平臺的獨特之處,或者說是平臺基因。
傳播生態來看,從「人找內容」轉變到「內容找人」的時代,爆炸式的信息過載讓人們面對海量內容時選擇成本極高,如何藉助大數據來做智能分發,其實技術門檻很高。
在大數據加持下,通過歌單、樂評、動態、雲村社區等個性化推薦方式,形成了獨特的推歌機制,一方面保證平臺能不斷推火新人和新歌;另一方面也可以激活沉睡曲庫,釋放大量長尾歌曲的價值。
社區維度來看,在存量紅利時代,在線音樂平臺也逐步從傳統的純工具升級為以工具為基礎的音樂社區,用戶可以在平臺上討論、分享、同好交流,也使得在線音樂平臺成為音樂用戶的集中地。
極光《國內在線音樂社區研究報告》指出,音樂社區不但能助力音樂的傳播,還能沉澱音樂人和音樂愛好者的社群關係,並在音樂的基礎上衍生出大量的UGC內容,拓寬音樂行業的廣度。也就是說,用戶在音樂社區的自發傳播往往能推升新歌、老歌的熱度,隨著音樂社區規模的擴大,其對音樂傳播作用將明顯加強,增加爆款出現的概率。
最後是平臺對原創音樂的針對式的立體化扶持。比如,2016年網易雲音樂發起獨立原創音樂人扶持計劃「石頭計劃」,2018年網易雲音樂啟動內容創作者扶持計劃「雲梯計劃」,同時,也推出了針對潛力音樂新聲的「新聲音量計劃」、致力挖掘詞曲作者的「星辰集·詞曲創作大賽」、國內首個大型原創音樂人年度盛典「硬地圍爐夜」、原創音樂專業榜單「硬地原創音樂榜 」等不同維度的扶持舉措,涵蓋創作、傳播、創收全流程,並持續推進,讓不同風格、不同類型和不同發展階段的音樂人都能從中獲得成長。
在以上三大發力點的支撐下,網易雲音樂也在助推音樂人成長和原創歌曲傳播上有了不少成績。
數據顯示,平臺入駐音樂人從2016年11月「石頭計劃」發起時的2萬增長到了2019年12月的10萬,三年間平臺音樂人的數量翻了5倍。同時,音樂人上傳原創作品超150萬首,其中評論量達到999+與99+的原創作品分別接近5萬首、15萬首,對於中腰部和長尾音樂人比較友好。
與音樂人數量對應的是,在「石頭計劃」「雲梯計劃」等支持下,截至2019年12月,3年間平臺入駐原創音樂人作品總播放量增長13倍,原創音樂人在雲村的收入3年提升31倍,在曝光和收益問題的解決上有了初步成果,且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倖存者偏差」。
當然,持續不斷輸出的爆款音樂人和作品,也是平臺給予10萬+音樂人的信心和底氣。可以看到,近年來,隔壁老樊、顏人中、沈以誠、解憂邵帥、房東的貓、陳鴻宇、謝春花、Jony J、徐秉龍、金玟岐、AY楊佬叄、木小雅、枯木逢春、林啟得、柏松、王貳浪、煙把兒樂隊等眾多優秀音樂人都從平臺走向了大眾圈層。
同時我們也看到,《世間美好與你環環相扣》《大田後生仔》《我曾》《晚安》《寫給黃淮》《這一生關於你的風景》《再也沒有》《可能否》《白羊》《往後餘生》《紙短情長》等眾多播放量達數億甚至數十億的爆款原創作品也讓平臺成為這個時代的「爆款製造機」,而且是「人」與「歌」的同步走紅。這個尤為不易。
眾所周知,音樂行業是一門慢生意,而對於音樂人群體的扶持,更絕非一日之功,如果音樂人指望一個扶持計劃就解決所有問題,也是天真的,不切實際的。要想真正改變音樂人的生存現狀,需要音樂平臺、唱片公司、製作公司、音樂院校以及音樂人自身等各個環節的努力,才能越來越接近所謂「多數人的成功」。
排版 | 安林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