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北京盧溝橋(資料照片)。1937年,「七七」事變在此發生。 新華社發
新華網北京7月7日電題:中國民眾在沉思與警覺中紀念「七·七」事變
新華社記者王燕萍李曉玲
當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將參拜靖國神社作為每年必為之舉之後;當中國勞工向日本索賠遭到駁回之後;當日本通過蓄謀已久的海外派兵大大突破戰後和平憲法的限制之後……「七·七」事變紀念日——這個烙在中國人心底的日子,更激起人們對歷史的沉思和對日本右翼勢力抬頭的警覺。
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盧溝橋事變」,從而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解放軍報》日前發表文章說:「因為日本國內右翼勢力對當年帶給中華民族深重苦難的那場侵華戰爭拒不認帳謝罪,那個讓中國人民蒙受恥辱的日子——『7月7日』,註定不會從我們的記憶中淡化或抹去。」
位於「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地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最近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吸引了大批參觀者和前來紀念追思的人們。100多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新黨員7日在這裡舉行了莊嚴的入黨宣誓儀式。這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已成為部隊、學校、機關、工廠培養年輕人愛國主義思想的生動課堂。
紀念館館長王新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七·七」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國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奮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鬥爭的開始。我們紀念發生在60多年前的戰爭,不是為了煽動仇恨,恰恰是為了和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雖然戰爭的硝煙已經消散快60年,但日本侵華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至今無法消除。正確對待歷史是推動中日友好和維護亞洲和平的根本所在。「七·七」也是東北人民刻骨銘心的日子。二戰期間,這片黑土地飽受日軍蹂躪。如今,齊齊哈爾市民仍然在遭受日軍遺留的毒氣彈危害。齊齊哈爾一位社會學者說,歷史不容迴避,侵略者罪責難逃。「七·七」紀念日不僅能提醒國人不忘國恥,發奮圖強,更能警醒世人對日本軍國主義抬頭保持高度警惕。
時至今日,日本右翼勢力不僅沒有坦誠面對侵華歷史,還否認南京大屠殺,甚至對戰爭罪犯頂禮膜拜。聯繫到日本自衛隊近年來一系列令人擔心的舉動,一些民眾認為,與同是二戰加害國的德國相比,日本對二戰罪行沒有清醒的認識。
有民眾7日在網際網路上批評說:「一個到別國發動戰爭卻不敢正視歷史,現在又開始突破和平憲法限制向軍事大國邁進的國家,怎麼能讓鄰國放心,又怎麼能為受害國人民所寬容呢?」
為了警示世人勿忘歷史,「七·七」事變紀念日前夕,一本真實記錄侵華日軍屠城血證的專著——《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日誌》在南京出版發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說,這本「日誌」不僅是研究南京大屠殺史的重要史料,也是反擊日本右翼勢力否定南京大屠殺的鐵證。
與此同時,來自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眾多大學的青年志願者們,已分赴南京江寧、棲霞、雨花臺、浦口等區的30多個行政村,尋找大屠殺的親歷者,展開了為期20天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證言調查」。為紀念「七·七」事變67周年,「中國民間抗戰現在時」叢書的第三本《鬼子還會再來嗎?》已經出版。前兩本《我認識的鬼子兵》、《一個人的抗戰》出版後,在全國和海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我認識的鬼子兵》作者方軍說,中日兩國人民都希望世代友好下去,但是我們不能不提過去的歷史,尤其要正視過去的歷史。只有對歷史事件進行徹底的清算,中日友好才能鞏固和發展。
接受採訪的許多民眾同時表示,應把每年的7月7日定為「國恥日」,讓子子孫孫永遠記住這個特殊的日子。眾多網民也紛紛在網際網路上發表紀念感言,「歷史的教訓不能忘記」、「以史為鑑,面向未來」成為紀念主題。一位叫傅民的市民表示,不應只記著歷史的恥辱,更應當發奮圖強,加強應對事變的能力。他說:「落後就要挨打,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