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後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詞典選為「2016年度英文詞彙」,它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會產生相對小的影響。」其中的「後」字,表明了人們對信息真實性的渴求已經降到了次要位置,更傾向於關注和選擇他們偏好的信息。
2016年,英國的脫歐公投以及出乎大多主流媒體預料的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真相」這一詞的使用頻率比前一年激增了2000%。在如今的媒體大環境下,傳播生態與現實環境時常脫節,使傳統媒體頻頻陷入公信力困境。隨著時代數媒信息的迅猛發展,社交媒體成為新聞來源的新窗口,謠言和虛假新聞也以令人畏懼的速度在社交媒體上傳播。
與此同時,政府在公眾平臺宣傳的信息內容通過網絡輿情發酵升溫,也給假新聞提供了生長土壤。情緒的渲染和影響力逐漸超過嚴肅事實,人們更在乎的是一種情緒上的爆發和情感上的共鳴。當情緒如洪水湧入閘口,安全可靠的新聞信息就像是一道屏障,將虛實交錯的信息源分隔開來。
安全可靠的新聞信息也需要自由呼吸。2020年12月9至10日,世界新聞自由會議(WPFC)在荷蘭海牙舉辦。自1993年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每年制定不同的主題,在不同國家的城市組織舉行這一全球會議,為新聞記者、民間社會代表、媒體機構、國家主管當局、學者和廣大公眾提供討論的平臺,探討實現新聞自由的策略、推廣媒體獨立性的發展空間,以及對新聞記者和媒體工作者的保護。
今年WPFC的主題為:「Journalism without Fear or Favour」(無畏無私的新聞)。會議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同探討維護新聞自由、安全和獨立的媒體的必要性,並保護新聞業不受新形式媒介傳播的控制。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也在此次會議的閉幕式強調:「捍衛新聞自由,向公眾提供無畏無私的新聞報導對於戰勝流行病,對人類提供一個和平與人權的未來至關重要。」在許多國家,媒體的獨立和自由仍然受到威脅,今年的疫情驅使各類虛假信息橫飛,使得這一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和緊迫。
民眾對媒體的信任也為新聞自由提供發展空間。2019年路透社發布的《數字新聞報告》對38個國家調查後顯示,所有國家對新聞的信任度與去年相比平均下降了2個百分點。而在這一項調查中,荷蘭民眾對當地主流新聞機構發布的新聞仍然具有相對較高的信任度。
在世界範圍內,荷蘭是對「錯誤信息」(misinformation)或「虛假信息」(disinformation)擔憂程度最低的國家(錯誤信息和虛假信息的區別在於生產或分享不實信息的意圖。前者是出於幫助他人的目的,傳播自認為真實、實則不實的信息的行為;後者則指出於個人盈利等目的故意炮製不實信息的行為)。在參與調查的荷蘭人中,僅有31%的荷蘭人對在線虛假新聞報導感到擔憂,大大低於巴西(85%)、英國(70%)和美國(67%)。
荷蘭新聞媒體享有的高信任度從何而來?
荷蘭的主流新聞平臺有著非常高的滲透率。路透社2016年的《數字新聞報告》顯示,只有8%的荷蘭人認為社交媒體是他們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來源;2019年的的路透社《數字新聞報告》顯示,公共廣播公司NOS是最受荷蘭人信任的媒體品牌。由此可見,強大的公共新聞媒體為商業新聞品牌樹立了高規格的質量標準。除此之外,荷蘭新聞工作者對假新聞隨時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也限制了假新聞在當地的傳播。這使得假新聞的潛在支持者很難獲得發展動力。
其次,荷蘭的媒體格局並不複雜——既沒有悠久的小報傳統,也沒有明顯的黨派新聞媒體。良好的媒體生態減少了人們只獲取單方面新聞的濾泡(filter bubbles)風險。(濾泡風險,是指社群網絡中的一種現象,由網際網路活動家Eli Pariser首次提出。網站內嵌的算法會透過使用者的地區、先前活動記錄或是搜尋結果,給予使用者想要的或是觀點一致的結果。這種結果可能會導致使用者越來越看不到他們不同意的觀點或資訊,最終導致使用者對事物的認知過於單向,並逐漸陷入他們的文化、意識形態氣泡之中。)
荷蘭國家的規模構成也使其避免成為大規模假新聞製造者的目標。在網際網路上,假新聞製造者常用的手段,是將具有煽動性的假新聞發布到網站上,通過社交平臺的窗口迅速擴散,為網站或個人帳號帶來巨大的流量並從中獲取暴利。而在荷蘭,由於只有大約1700萬的人使用荷蘭語,因此,很少有假新聞製造者能夠用荷蘭語母語與荷蘭民眾交流編造的故事。市場規模小,金融潛力不大,這些特點讓假新聞製造者很難從聳人聽聞的新聞中迅速賺一大筆錢。
多方參與,對虛假新聞說「不」!
儘管荷蘭民眾對主流新聞媒體抱有較高的信任,在虛假與真實信息混雜的當下,荷蘭也依舊面臨著比以往更嚴峻、複雜的假新聞挑戰。
特別在今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成為假新聞的沃土。荷蘭媒體KRO-NCRV的數據新聞平臺Pointer對有關新冠病毒的170萬條推文進行了調查,發現自疫情危機以來,在荷蘭已證實有50多個匿名推特(Twitter)帳戶散布了有關新冠病毒的惡意新聞和錯誤消息。除此之外,還有500多個帳戶也被懷疑曾散布虛假消息。在新冠疫情爆發時,有530條有關疫情和病毒的虛假新聞在社交媒體上被3901個帳戶在12354條推文中引用和分享。Kieskompas最近的一項研究也表明,在荷蘭近10%的荷蘭成年人相信與新冠病毒有關的陰謀論。
與聳人聽聞的假新聞相比,經過闢謠的新聞所獲得的關注度和傳播速度都大為遜色。儘管社交平臺的負責人聲稱可以限制和關閉發布假新聞的帳戶,假新聞仍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波及並影響成千上萬的人。因此,阿姆斯特丹大學政治傳播學助理教授Michael Hameleers認為,與其在錯誤信息被分享並造成影響後才進行幹預,不如將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在假新聞的預防和公眾的思想教育上。
面對虛假信息的挑戰,歐盟委員會於2018 年發布《反虛假信息行為守則》(Code of Practice on Disinformation),是全球首個抵抗虛假信息的自我監管標準。Facebook、Twitter、Mozilla、Google、廣告行業的協會和成員、微軟、TikTok先後基於自願基礎籤署,並承諾採取相應措施履行這一行為守則。通過這一行為守則的約束,歐盟委員將會推動全社會應對虛假信息,加強公共機構、新聞工作者、研究人員、檢查人員、在線平臺和民間團體等主要行為者之間的合作,並確保保護歐洲價值觀和民主制度。
在政府的推動下,社交平臺加強了對選舉前虛假信息的管理。例如2019年3月起,Facebook在歐盟加強政治廣告投放監督,以保證政治廣告投放的透明度,其中包括:在歐盟27個國家/地區,只有位於本國的廣告商能夠投放選舉廣告;Facebook將顯示誰為政治廣告付費;廣告也將在可搜索的圖書館內保存七年。這些措施也將逐步在全球推廣。Facebook,Google和Twitter等社交平臺每月向歐盟委員會報告其履行守則的情況,歐盟委員會也對平臺定期進行評估。在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之間,歐洲委員會對Facebook,Google和Twitter的承諾執行情況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監測,特別關注其是否影響歐洲議會選舉的誠信度。
荷蘭政府也投入更多資金和精力應對虛假新聞。2019年3月,荷蘭政府發起了一場名為「保持好奇心,保持批判性」(Stay curious, Stay Critical)的在線打擊虛假新聞的活動。這項活動為期4個月,貫穿3月份的荷蘭省級選舉和5月份的歐洲議會選舉。這項活動旨在告訴人們社交媒體、大數據算法是如何在網際網路平臺使用和運作,以及虛假信息如何在網絡平臺傳播擴散。政府希望通過這個活動提高人們對虛假信息和濾泡(filter bubbles)的認識,引導人們如何更好地使用社交媒體和規避算法帶來的新聞閱讀風險。
學界在公眾思想教育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萊頓大學研究員Peter Kruger早在2009年和他的學生們發起了一個新聞事實檢查項目Nieuwscheckers。在這個項目中,他們會核查各個媒體渠道的新聞事實,特別關注政客發布的新聞和言論主張。在2017年,該項目得到國際事實檢查網絡(IFCN)的認可,由最初針對學生的教育項目轉變為專業的事實檢查機構。2017年開始,Nieuwscheckers與在線新聞平臺nu.nl合作,檢查Facebook發布的新聞條目(該合作已於2019年終止)。通過Nieuwscheckers這個項目,Kruger希望教育公眾如何批判性地看待新聞消息,客觀地發表言論看法,從而提高公共討論的質量。
此外,荷蘭專業新聞媒體機構也在對抗虛假信息方面扮演關鍵角色。例如荷廣傳媒(RNW Media)作為荷蘭的媒體機構,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方案: 在線上為年輕人辨別網絡可靠信息源提供技巧性幫助,把已驗證過的信息獲取渠道提供給網際網路使用者;同時還積極致力於網際網路信息的篩查和監管,在媒體社區生成有關網絡虛假信息的數據網,以確保合法的網絡語言表達形式得到保護。今年,RNTC 與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 OSCE (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合作開發了「信息疫情 Infodemic」的工具包,致力於幫助全世界的新聞工作者打擊有關 COVID-19 的虛假新聞。
步履不停 探尋真相
《牛津英文字典》在每年公布年度詞彙之際,史無前例地宣布無法選出2020年度詞彙,原因是有太多的單詞可以概括2020年發生的事件。而在不久前,荷蘭的年度詞彙也新鮮出爐。排在第二名的「Fabeltjesfuik」,意指「神話陷阱」。這一詞彙代表了在疫情背景下使用社交媒體的人們,瀏覽閱讀了大量關於陰謀論的虛假信息,讓自己逐漸陷入虛假的泡沫中。被困在泡沫裡面的人,無法過濾獲取真實有效的信息,只能在混雜的信息海洋裡越沉越深。
在這個無法用言語形容和概括的2020,我們對真實信息的渴望比以往更加強烈。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曾公開表示,我們不僅在抗擊流行病,同時在應對信息災難。虛假信息伴隨著新冠疫情的擴散而傳播,使得保護平民和有效防止疫情都變得更加困難。困境之下,大眾媒體應如何應對?
也許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的話可以對這一問題帶來啟發性的思考:「新聞媒體為大眾提供了揭示真相的良藥——經過核實的、科學的、基於事實的報導和分析。」
在後真相時代,全球媒體從業人員仍將繼續步履不停,探尋事實真相,讓事實戰勝情緒,再次成為主導社會共識的力量。
如果您還對跨文化交流、環保與碳中和、創新與可持續發展(SDG17)等方面的內容感興趣,推薦您持續閱讀「荷蘭在線中文網」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