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傳統節日變化巨大,過年的氛圍大不如從前,年味的逐漸淡化,或許和生活壓力有關係。小時候人們都期盼過年,長大了「混得不錯的」喜歡過年,混得差的人群逃避這次團聚佳節。這些傳統節日實際上不能因為生活壓力而逐漸淡化。
外國的節日為何那麼流行,我想大家心裡明白。我們看到的是他們歡樂的一面,而現實的一面難以看到,所以取其精華其樂融融。好似外國人看我們的年一樣,團聚歡樂。這種喜悅歡樂其實就是文明、文化的一部分。中國的年就是漢文化核心的一部分。
說到文化,就不得不談談現狀。我們逐漸復興,經濟越來越發達,科技愈來愈超前。這些繁榮背後的基礎,我想和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和我們中華文化密切相關。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在各大網絡媒體裡,經常看到一些人群諷刺自己的文化,傾慕國外的文化,恨不得自己去掉黃色皮膚,丟掉語言、漢字、飲食習慣、節日習俗等等。
就拿漢語、漢字來說,不少人覺得英語才是世界第一的,容易理解又便於書寫。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對待英語是非常的認可,認為它獨一無二的好。他們認為漢字學習難度大,還有多音字和一詞多義,給自己學習造成了一點點麻煩。英文、英語就好,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沒有太多延伸性。
甚至有一部分人提到,未來漢字、漢語會去掉!那麼的麻煩,還不如直接用英語。出現這種想法的人,我想主要是從小受到外國文化薰陶的一類人或讀書太少只看到黑暗的人。從文化、思想上去打敗一個民族是最不費力氣的戰略打法。先從文化上給予新鮮感,然後再讓他們對自己文化感到自卑!
漢語、漢字就是中華文明的基石,去掉這兩個基礎,我們完全沒有沒出。文化自卑是最近幾百年來積累的毛病。滿清的奴役思想推行之後,一輪又一輪的換血,逼到晚清才得以反省。之後山河搖搖欲墜才逐漸挽回,這幾百年的打壓,讓國人對自己文化非常排斥。外國文明抓住了機遇。
要想真正的繁榮復興,最後變成強大的民族偉大的祖國,我想必須從基礎下手。把漢字、漢語及自己各地傳統經典復興,只有基礎打牢了,未來才可期。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積累,並非一朝一夕,想要傳承精髓,必須刻苦努力。致敬為民族文化奮鬥的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