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不是暴君,而是偉大的改革家,出手全是大手筆

2021-01-17 西桐居主人

立國的根基確定了,下面就需要人來執行。

什麼人來執行皇帝的命令呢?聽聽大臣們的見解。

丞相王綰一幫人的看法是像周朝分封諸王,畢竟打下來的地盤太大了,總要有人管理。當然劃入能夠分封為諸王的圈子都是皇帝的兒子。可是他忘了,皇帝才不到四十歲,他的兒子能有多大?再者說,一個政權的正常運轉需要的是一大批人,不是少數人,幾個王無濟於事。這個丞相當得不稱職,總想巴結領導個人,不為領導的事業著想,終究是小道。

秦始皇也不是神仙,覺得這件事是好事,也是壞事,拿不定主意,就拋出來讓群臣們商議。

一個話題拋出來,聰明人不少,但誰也不會得罪皇帝的兒子,也不會得罪丞相。都是神仙,關凡人何事?

事情總是一分為二的,雙刃劍,一面向外,一面向內,傷人或自傷要看握劍的手。

劍握在秦始皇手裡。這一點,誰都明白。但不見得誰都想冒風險,尤其是已經滿身富貴的人。

機會來了,超級聰明人上場了。李斯,廷尉一名,位居九卿,也是朝堂上響噹噹的人物,但是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對於李斯,強烈追求富貴的人,尋找一切機會往上爬。這一下子有了表現的機會,但也不得不說李斯是個能人。能夠發現常人沒有發現的東西,能夠在常態事物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能夠敢於脫穎而出為人所不為,所以他註定成功。但是還要說,李斯是一個投機主義者,在夾縫中拼搏,尋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沒有自己本身堅持的信念,所以註定他得之機會,失之機會。

李斯的理由一語中的,周朝分封子弟為王,後來坐大,幾代後淡薄親情,與敵人沒有什麼區別,甚至仗著血統危害更大。我們現在實行的郡縣制,子弟和功臣都是憑藉功勞來獲得富貴,大家一視同仁,都會本著建功立業,圍繞著皇帝行事,這就便於治理。天下沒有二心,都是一個標準,下層民眾也有升遷的機會,這是國家安定的根本。相比較而言,分封制的弊端太大,斷絕了廣大民眾的機會,就沒有人努力。

妙!問題的實質就在於此。更妙的是李斯站在了秦始皇的角度思考問題。與上同欲者勝。李斯通向成功的道路一馬平川。

秦始皇大加讚賞,依靠祖宗的護佑,好不容易打破了原有諸王並立的局面,改變了誰拳頭硬誰說了算的權力分散模式,現在再走回去,多年以後不又是第二個周朝,顯然與秦始皇傳承萬世的想法相悖。

天下大定,改朝換代,新政策、新氣象。每個人都憋著一股勁來建設自己努力創造出來的新國都,因為自己是新國家的主人。人心就是這麼微妙,在大家都想著國家和自己是一回事的時候,精神狀態很好,再苦再累也不覺得;在大家都覺得生活有奔頭、有希望的時候,精神煥發,自己想著怎麼把事情幹好。反之,充滿了頹廢和怨言,被動的無奈的享受自己的個人生活。這個微妙的評判是心——人心,標準是利益,準確來說利益是大家共享,還是獨享。在利益稍有差距的時候,大家都想著趕上去,成為人上人;當差距巨大時,大家都認命了,再努力也無法超越,只會抱怨不公。

利益產生的基礎是什麼?答案是資源。誰掌握了資源,誰就擁有利益。

誰掌握資源呢?當權者。

這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擁有龐大的利益而不和大家分享,那就是大家的仇人。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大家都知道的,一個朝代的開始總是欣欣向榮的,因為戰爭的洗禮,大家都不富裕,而且能夠讓付出者獲得,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時間一久,不勞而獲的資源擁有者開始出現,大家就不滿意了。

不滿意只是一個開始,反對才是終結。

秦始皇他們知道天下來之不易,也會有人反對,江山怎麼來的就會怎麼失去。怎麼辦呢?不外乎就是,儘量採取措施把反對者的力量削弱和採取措施把自己的力量增強。

削弱主要針對的是潛在的對手:不讓一方諸侯成為獨立的力量,這是一種手段。針對的是強權派或者說是身邊人;不讓糧食等戰略物資囤積到個別人手裡,這是一種手段。針對的是富裕起來的一小部分人;不讓兵器流落民間,這是一種手段。針對的是江湖遊俠等普通民眾。這就解決了戰略物資問題。

增強主要針對的是內部工作機制。讓文官按部就班幹好活,別搗亂;讓武官們好好訓練,別出門;讓大家該種地的種地,該燒磚的燒磚,一句話該幹啥幹啥,就是不許搗亂。因為有戶籍,還有產品登記,誰幹的活都有登記,出現殘次品追究當事人責任。這就解決了人的問題。

秦始皇設立三十六郡,由中央委派官員治理,依靠多數人管理的中央集權制度建立起來。中央統管的各等級制度建立起來,郡一級的封疆大吏由中央直接委派,然後一級負責一級,是弱化大家權力和強化中央的高招,比推恩令還要高明。中間晉升的臺階很多,每一步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就像驢子腦門前的胡蘿蔔,每個人都在努力的爭取。關鍵是每一步都有人在監督,因為每一步都有很多人在爭取。這就解決了縱向管理的問題。

每個郡派三個主要領導:郡守、郡尉、郡監。郡守是當地的軍事政治一把手,郡尉二把手,輔助郡守幹活的,郡監則是監督幹活的。說話的、幹活的、監督的三權分立,從體制上建立了內部監督。這是人為的製造矛盾,讓一個班子內部實現橫向監督。

一管就慢,一放就散,這是古今中外面對的共同問題。誰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妙招,站的角度不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就不同。秦始皇的招法很管用,一直管了兩千多年。但是制度是好的,環境不一定允許,改革面對的是人的思想,在慣性的作用下,人們習慣了以往的認知和節奏,最主要的是利益,而改革主要是想釋放積極因素,那麼就需要損害說部分人的利益,讓利給幹活的人。在緊張的時候,連命都不一定能夠保留,人們對利益的追求比較淡,等有機會了,就開始反思,為什麼幹活的人比不幹活的要受益少。這就有了矛盾,有矛盾就有不滿,有不滿就要爆發,有爆發就有衝突。

秦始皇很偉大的,偉大的人往往看不起普通老百姓。歷史上又有幾人看得起草民呢?黔首也好,草民也罷,終究是不入眼的人。秦始皇把老百姓稱之為黔首,黔首意思是戴黑頭巾的人,不知道因崇尚水德原來就是黑色的,還是因為戴的時間長了變顏色了,或者是規範了老百姓必須戴黑頭巾,區別與上層人物。上層人物無所謂,老百姓也無所謂,反正幹自己的活,吃自己的飯。人心不在。

繼續看秦始皇的手段。一統六國,天下太平,舉國歡宴。既然沒有了戰爭,兵器多的沒有用處,收集起來,匯集在鹹陽,築成十二個銅人,每個重一千石。石既是容量單位,也是重量單位,與現在的重量單位斤的比例,沒有準確的說法,大致公認的是1石=4均,1均=30斤,那麼1石=120斤。一個銅人就重達12萬斤,也就是60噸。那麼疑問來了。秦朝時候的工匠水平能夠鑄造60噸重的銅人嗎?如果真得存在,那麼這麼大的銅人不可能悄無聲息的就從歷史上消失了,後世應該能夠見到。奇怪的是,僅有這一記載。應該是不存在。注意,說得是銅人,說明材質是銅。銅質地較軟,用作兵器的時候應該是合金,類似於青銅。青銅用處還是很大的,畢竟低下的生產力不可能有那麼大的庫存量,戍邊的戰士要用兵器,鑄造銅錢要用銅,做飯的器皿也要用銅,秦始皇腦子再傻也不會這麼浪費吧。即便是想炫耀自己的豐功偉績,也應該是仿照前人鑄就九鼎。即便是秦始皇想標新立異,鑄就了銅人,也會被後世作為國之重器,毀滅也會有痕跡存在。遷哥在漢朝的時候說了這句話,別人都沒有說,難道只有他知道?漢朝緊隨秦朝建立,並且秦朝二世而亡,不可能事件久遠得忘記,怎麼大家都不知道呢?要麼是醜化秦始皇,認為他好大喜功,要麼是崇尚秦始皇,認為他獨具一格。

大一統就要有大一統的風範。

秦始皇幹了一件流芳百世的大事情。這件事情的影響力極大,直到今天我們還享受著福利。這就是統一各項規定,讓華夏民族真正形成一個整體。統一了法律制度,所有人都一樣,從側面減弱了諸侯的權限。同意了度量衡,交流便利,促進了經濟發展。車輪的寬度都做了統一,便於壞了,別的零件隨時可以使用,交通也形成了一致,不至於腸梗阻。統一了文字,讓大家能夠都看懂所有地方的文字,交流沒有了障礙。

從長遠來看,這是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從眼前來看,好多人不滿意,因為改變了誰的生活,誰短期不適應,就會不高興。

做事情難免會有人不高興,所以歷來的改革家都沒有好結果。因為看得遠,改的快,大家的思想一下子跟不上,容易離德離心,中間再有別有用心的人忽悠一下子,局面很難控制。秦始皇的豐功偉績在,強有力的震懾就在,所有人都知道和他過招只會是找死,所以都在等待時機。

秦始皇也確實應該自豪。偏於一隅的小國,成為整個天下的主人,不容易、不簡單、不持久。秦國的一統六國,步伐邁得太快,風雲際會,趕上了好時候,一下子把別人都打趴下了。趴下不一定服氣,需要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慰藉和療傷,讓大家認同自己的思想。秦國把所有的人都算上能夠有多少人,全國一分散,稀釋的更是看不到。這是一小部分人的盛宴,是勝利者的歡呼,大家恰恰相反,你的歡笑是別人的痛苦。勝利者是不會吝嗇歡呼的,失敗者也不會吝嗇仇恨的。戰爭改變了格局,沒有改變思想,一切都在沉默中悄悄轉化。

需要的只是時間,時間最終會證明一切。

秦朝就像蛇吞象一樣,地盤迅速壯大。東到大海和朝鮮,西至臨洮(現在有甘肅定西市臨洮縣,當時屬於隴西郡,屬於現在甘肅省岷縣一帶)、羌中(羌族居住區域,隴西郡、蜀郡以西的區域),南到最南端,為了向陽門朝北開的區域(這個說法不可能,我們居住在北半球,不可能門朝北開,即便有,也是個例,應該是一個地名,在象郡境內),北到黃河、陰山一線,也就是內蒙古一帶,一直到遼東。

只有北邊、北邊、北邊,還沒有納入勢力範圍,還有強大的持不同政見者,一致延續多年,形成強大的隱患。原因就在於地理。秦朝能夠不畏蚊蟲瘟疫一直打到越南,不是戰鬥力不行,也不是地形問題,重點在於地理氣候問題,沒有補給,很難拉長戰線。進攻只能被動地變為防禦。當時就應該發展騎兵、移民,逐漸向北跟進,而不是單純的防禦,部隊在徵戰六國結束後不要立即解甲歸田,而是應該在北線屯兵,採取屯兵制,自給自足,培養一支與北方民族相同習慣的虎狼之師,逐漸北移,資源向其傾斜,每佔領一塊地,就鞏固一塊地,不著急,慢慢來,耗也耗得投降或遷移。沒有一代人或者幾代人的付出,會是千古之患。

秦始皇的戰略不是把北方拿下,而是鞏固內部,攘外必先安內,道理也說得過去,但是安內的招法很不好,把天下富豪12萬戶統統遷到鹹陽去,富豪不高興,也影響了經濟進一步發展,走了一個大敗招。不知道誰出的餿主意,富豪之所以成為富豪,是因為經營資源,你把所有的富豪集中的一個地方,哪還有資源可用?打壓富豪是為了怕富豪作亂,富豪沒有錢了就不會作亂,就這麼簡單。可沒有了富豪,誰來支撐社會發展呢?小家子氣的做派。

功成名就,是享受的時候了,也是從巔峰跌下來的時候。秦國各王的陵廟以及章臺宮、上林苑(注意,據說阿房宮就是上林苑的前殿)都在渭水的南岸。秦國每滅亡一個國家,就仿照當地的宮殿在渭水的北側建一座新的,連成一片,將各國的美女、財寶都存在這裡。

這是不是有人造謠,沒有真憑實據。但要造這麼大的宮殿群,勢必會留下痕跡。沒有聽說有證據。再者秦始皇是想幹點偉大的事,不過享樂的事好像不會幹得這麼驚天動地吧,這簡直就是拉仇恨,唯恐六國的殘餘勢力不反對自己。秦始皇傻嗎?顯然不是。秦始皇想幹的事情很多,不會在享樂上停下奔波的腳步。如果阿房宮是上林苑的前殿,那麼上林苑大的就無邊無際,秦始皇在裡面愉快的玩耍,就不出去巡遊。巡遊是有政治目的的,不僅僅是玩耍。醜化一個人的時候,無所不用其極,也說明一個偉大的人物,即便被人醜化,也醜化的登峰造極。這就是身份的影響力。

相關焦點

  • 賈誼寫《過秦論》:本想批判「秦始皇」,卻不得不先稱頌他
    不錯,秦始皇的確是「極具爭議」的一位歷史人物,但就憑他身上所承載的所有「批判」和「稱頌」,便足可證明其「千古一帝」稱號的罕見價值。 其實,現在人們評價秦始皇時陷入這樣的「二律背反」並不奇怪,也不是第一次,歷史上那些評價過秦始皇的人,也都紛紛陷入了「秦始皇二律背反」。
  • 秦朝早夭的原因是因為秦始皇過於仁慈?
    有人說是因為秦始皇的酷刑導致了秦國的滅亡,從一些史書上來看,秦始皇就是一個「暴君」,秦朝流行「酷刑」。兩千年來,幾乎所有人都是這麼認為的,縱使是一些秦始皇的粉絲,他們也只會說秦始皇的功績可以抵消殘酷治理。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史書也歷經了兩千多年,它們還真的可靠嗎?史書記載的秦始皇殘酷治理是真的嗎?
  • 秦始皇是否殘暴不仁 真相往往讓人大跌眼鏡 焚書坑儒背後有隱情
    所以當多數人都說秦始皇焚書坑儒很殘暴,他們就會相信,這的確是事實!談到秦始皇,多數人印象中他是個暴君。其中焚書坑儒這件家喻戶曉的事也許是他最大的汙點。其實那時候秦始皇的確燒了書,也殺了人,但遠沒有流傳的那麼誇張。焚書坑儒其實是兩碼事,焚書是一個件事,坑儒是另一件事。
  • 因為一個人人皆知的成語,秦始皇被痛罵了兩千年
    胡適認為,李斯的焚書抨擊復古思想,在當時代表的是一種厚今薄古的改革精神,對其大加讚賞:「政治的專制固然可怕,崇古思想的專制其實更加可怕……我們不能不承認李斯是中國歷史上極偉大的政治家。他們採取的手段雖然不能完全叫我們贊同,然而他們大膽的反對『不師今而學古』的精神是永遠不可埋沒的,是應該受我們的敬仰的。在當時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中,胡適的這一觀點也很別致。
  • 秦朝14年,不是秦始皇太「嚴格」,而是秦二世太「嚴苛」
    秦始皇的豐功偉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是,歷史的走向總是「出乎人意料」,一統天下的秦,在秦始皇去世後迅速衰敗,以至於「秦二世而亡」,秦朝只有14年,這便掩去了幾分秦朝的壯麗。 千古一帝還是千古一帝,但是這迅速衰敗的秦王朝不免成為後人議論的「談資」,讓人開始反思秦始皇豐功偉績背後的「致命弊端」。
  • 在你心中,秦始皇是一個怎樣的人?
    說起秦始皇,相信在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直到今天,依然有許多學者和歷史學家在不斷的研究秦始皇,對於秦始皇的功過是非也是各執一詞。對於我們個人而言,說起秦始皇,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他的一統天下、是他的焚書坑儒、是他修建的秦始皇陵亦或是萬裡長城。
  • 石博煢,秦始皇的骰子
    秦始皇百戲俑被世人解讀為奢靡帝王生活的象徵,但這個解釋來自於漢代的理解,而不是秦朝時期帝王文化的真實反映。秦朝與漢朝僅從文字上來看就是天壤之別的兩個不同文明性質的朝代,所謂的漢承秦制就是自欺欺人,就是掩耳盜鈴,以漢朝解釋秦朝更是本末倒置!
  • 中國最邪門的地方:歷代皇帝都害怕,趙武靈王和秦始皇皆因它而亡
    轉眼800年過去,時間又來到了戰國,現如今這個地方已屬於是趙國的地盤,自從商紂王那場大火之後,這裡已經長達近五百年的荒蕪,此時這個地方早已經沒有了昔日的繁華,甚至連樹和水源都沒有,有的只是無盡的沙丘,因此這個地方不再被人們稱之為鹿臺,而是叫做沙丘。
  • 理查三世:葬在停車場下的「暴君」
    英王理查三世(Richard III)一直是個謎一樣的存在——在莎士比亞筆下,他專制暴虐,心狠手辣:為了謀權奪位,陷害忠良,殘殺親侄,可謂專制暴君的代名詞。在一些史學家眼中,他卻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天才和改革家, 金雀花王朝的最後一任君王。500年來,理查三世遺骸一直下落不明,他的真實形象也無法蓋棺定論。
  • 大一統王朝的秦始皇都沒用「大帝」諡號,為何東吳孫權卻敢用?
    這個諡號是朝廷對這個人的「蓋棺定論」,早期的諡號多為一兩個字,好的諡號中,有的稱為「文」有的稱為「武」,壞的諡號中,如隋煬帝就被稱為「煬」,是暴君的意思。 古往今來,諡號中最好的評價就是「大帝」了,這個大帝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遼闊國家帝王的意思,而是蘇洵在《諡法》中所說的「則天法堯曰大」。意思就是能夠遵循上天的準則辦事,像帝堯那樣英明。
  • 秦始皇也許還活著?看看霍金怎麼說,尋常人根本不敢想
    秦始皇,是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皇帝,而霍金,則是20世紀末——本世紀初的偉大物理學家。不論從所處行業還是時空方面,秦始皇和霍金都是兩個毫無交集的人。但是,霍金的一番話,卻將自己和秦始皇綁定在了一起。因為霍金說:站在物理學高度來說,秦始皇其實還活著。這讓外界感到譁然:秦始皇已經去世二千多年,霍金怎麼說他還活著?難不成霍金夢見了秦始皇?而霍金作為一個學者,當然給大家拿出了較為嚴謹的理論依據。
  • 揭秘秦孝公和秦始皇是什麼關係 秦孝公到秦始皇曆經多少位國君
    秦始皇一統天下,成為千古一帝,這是世界都知道的。但一個國家的興起,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共同完成的,而秦國的興起則開始於秦孝公。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孝公雖然不曾稱王,但是他對於秦國的崛起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山東煙臺射殺一「海神」,真的是蛟龍嗎?
    關於秦始皇這個人,千百年來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是一代暴君,苛政虐民,扼殺民智;也有人認為他是千古一帝,中國之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進行巡遊,路上甚至射殺了一「海神」,震驚世人,秦始皇自然頗為得意,但此時的他萬萬沒想到,這會是他人生最後一次巡遊。今天,我們便來說說這次巡遊中發生了什麼,以及秦始皇當年到底射殺了什麼動物。
  • 秦始皇陵墓風水之謎
    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那麼這位偉大的人他的陵墓有著怎樣的故事呢?秦始皇的死如同他的出生一樣受人爭議,史學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說死於疾病,一說死於非命。13歲當上皇帝,49歲死亡.更讓世人感慨的是死後秦始皇的墓地,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
  • 秦始皇被追問千年:焚書坑儒緣由是什麼?徐福為啥要去日本尋藥?
    ,但在登基以後創立了中央集權制,奴役百姓修建長城、獨裁專制,甚至還焚書坑儒,慘無人道,完全就是暴君的代名詞。 通過這段史料,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秦始皇下令焚燒的,並不是所有的書。
  • 1973秦始皇事件到底是什麼?秦始皇吃長生藥見到外星人
    ,再加上秦始皇對於長生不老之術十分的痴迷,所以流傳著許多關於秦始皇的謠言,其中最離譜的就是1973年軍方發現秦始皇還活著,這到底是真是假,下面就跟著探秘志一起來看看吧!其實這一傳言很大程度上來說,都是來自於秦始皇對於長生不老藥的痴迷,秦始皇可以說是從20歲開始就沉迷於「長生術」等,還不止一次的派人尋找長生藥,比如派遣徐福出海,尋找不死草等,這在秦始皇長生不老藥秘密中提到過。
  • 耗時39年,人力80多萬的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相當於金字塔的8倍
    而秦始皇在位的時間呢,也就36年,當他在沙丘病逝的時候,陵墓並未完工,而是過了兩年才終於竣工。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陵墓的主人秦始皇。秦始皇,直接的就改寫了所有的制度。他在我國的歷史上也是十分著名的存在,有很多人甚至把他稱為改變了華夏歷史的人。在公元前二四七年,他僅僅十三歲,可即便如此,他還是成為了當時秦國的君主。當時各國都在進行變革,而秦國也在一次一次的改革之中,變得越來越強大。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秦始皇嬴政被人們稱為始皇帝,正如他的名字一樣,秦始皇的一生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有人把他稱為創始者,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偉大的皇帝。通過這些評價,也可以看出秦始皇對於中國的貢獻。儘管一些人把秦始皇稱為暴君,但是都不得不承認他一生的作為是功大於過。
  • 隨侯珠難道藏在秦始皇陵墓中?但這種珠子出土,估計也沒人認得了
    有傳言道,在至今未被發掘的秦始皇陵中,就藏有一顆蛇珠——隨侯珠。隨侯珠與和氏璧並稱為「春秋二寶」,可見它十分珍貴,它到底在不在秦始皇陵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