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王理查三世(Richard III)一直是個謎一樣的存在——在莎士比亞筆下,他專制暴虐,心狠手辣:為了謀權奪位,陷害忠良,殘殺親侄,可謂專制暴君的代名詞。在一些史學家眼中,他卻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天才和改革家, 金雀花王朝的最後一任君王。500年來,理查三世遺骸一直下落不明,他的真實形象也無法蓋棺定論。最近,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考古小組似乎又挖出了一些線索——他們在萊斯特市中心的一個停車場地下發現一具屍骨,高度疑似理查三世本尊。
說到理查三世,就不得不提及英國歷史上著名的玫瑰戰爭(Wars of the Roses)。1455年,理查的父親,第三任約克公爵(Richard of York, 3rd Duke of York)與時任英王亨利六世(Henry VI of England)之間的矛盾一觸即發,演變成以白玫瑰為代表的約克家族與以紅玫瑰為家徽的蘭開斯特家族,為爭奪王位繼承權而展開的內戰。
此時,小理查剛年滿三歲,在表兄理查•內維爾的監護下成長。戰爭讓理查相繼失去了父親和長兄,不過很快,他的另一兄長愛德華便為約克家族贏得了勝利,並於1461年登基為王,史稱愛德華四世(Edward IV)。
理查被賜予格洛斯特公爵稱號與北方大片領地,逐漸成為英格蘭最有權勢的貴族。1483年4月,愛德華四世駕崩,位高權重的理查設法剝奪了兩個皇子的繼承權,並於1483年7月6日加冕為王。在位期間,理查資助教堂和學校,建立了北方議會,還頒布了許多支持個人自由的法律。不過,他的統治僅僅持續了兩年,便被捲土重來的蘭開斯特家族推翻。1485年8月波斯沃平原一役,理查三世被亨利•都鐸(Henry Tudor)擊敗。玫瑰戰爭自此結束——這場曾為約克家族帶來無上榮光的戰爭,也將他們的最後一任君王拖入了墳墓。
執政時間雖短,理查作為一代暴君的形象卻深入人心,他最為臭名昭著的一點莫過於「殺侄篡位」事件。在莎翁名劇《理查三世》中,理查被描述成一個跛足駝背的君王,面容扭曲一如他邪惡的內心:為了肅清登基的阻礙,理查無情地謀殺了兄長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兒子:年僅12歲愛德華五世和9歲的理查。
法國學院派畫家H•保羅•德拉羅什所畫的《塔中王子》
然而,鑑於莎士比亞的寫作素材大都出自理查三世的繼任者——亨利七世的編年史官,一些歷史學家堅持,其中很大一部分描述有失公允,真實性存疑待考。我們所知道的事實是,愛德華四世駕崩之後,身為護國公的理查以暗殺罪名逮捕了愛德華五世的監護人安東尼•伍德維爾及其它顧問,並將愛德華五世及其幼弟理查送進了倫敦塔。
其後,一名主教作證,宣布先王愛德華四世與伊莉莎白•伍德維爾的婚姻不合法,兩位王子不具備繼承權,理查才是皇位的正統接班人。1483年7月6日,理查加冕為王,一個月之後,倫敦塔中的兩位王子神秘失蹤。有謠傳說兩兄弟當時已經遇害,而理查正是幕後主兇——考慮到新晉國王的處境和動機,這或許是最合理的推論,但一直以來,都缺乏強有力的證據支持。兩個王子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理查究竟有沒有殺侄篡位?這起英國歷史著名的 「塔中王子」疑案, 多年來都是學者爭論的焦點。
史料記載,1485年波斯沃平原一戰敗北後,理查三世的遺體被遊街示眾,最後葬在萊斯特的聖方濟會教堂中。1583年,隨著亨利八世上臺與宗教改革的推行,英國境內大部分修道院都被夷為了平地,理查三世的墓碑也在這場運動中被搬遷到了別處——墓穴的確切位置從此成了一個謎。還有傳言稱,早在16世紀,理查的遺骸就已被當時的民眾掘出,扔進了附近的一條河溝裡。眾說紛紜,幾個世紀過去,誰也不知道這位昔日的君王到底沉睡在何處。
發掘現場。
直到今年8月,萊斯特大學的考古小組才通過雷達探測技術劃定了挖掘範圍,他們反覆比照了中世紀和現代時期的英國地圖,推斷位於萊斯特市中心的一個委員會停車場很可能就是當年埋葬理查三世的方濟會所在地。
挖掘工作持續了三周,考古小組負責人理查•泰勒(Richard Taylor)坦言,剛開始他們也沒有確鑿的把握,一度擔心等待他們的只有一些維多利亞時代的殘磚瓦礫。不過,隨著工程的進行,中世紀修道院的迴廊遺蹟日漸清晰地呈現出來,理查明白,他們找對了地方。
9月12日,一副完整的人體遺骸出土,這讓工作人員興奮不已。初步檢測表明,這副骨架屬於一名成年男子,他的一部分頭骨被利刃削開,背部的脊椎骨間還嵌著一個倒鉤的箭頭:這說明他的傷是戰爭所致。此外,他生前還患有嚴重的脊柱側凸,導致右肩比左肩高出很多:這一切特徵都與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理查三世高度相符。目前,理查三世的遺骸鑑別工作已從挖掘現場轉移到了實驗室。工作人員從骨骼裡提取了DNA樣本,將與現存的金雀花家族後裔的DNA進行比照分析,整個過程要花費12周。據悉,這名理查三世的現代血親叫邁克•易卜生(Michael Ibsen),現年55歲,是一名居住在倫敦的家具製造商。
工作人員對邁克•易卜生進行DNA採樣。
萊斯特大學的發現又引發了關於理查三世名譽的新一輪熱議。問題的核心仍在於,理查是否要對「塔中王子」神秘失蹤一事負責。鑑於當時愛德華五世及其幼弟處於理查三世的嚴密監控之下,很難相信另有其人能夠在理查渾然不覺的情況下將兩個王子偷運出倫敦塔。況且,就動機和時機來看,理查也是嫌疑最大的一個。
據傳在理查死後的第六年,一個他過去的親信——詹姆士•蒂雷爾爵士(Sir James Tyrell),也站出來供認,當年他正是在國王的授意之下,夥同另外兩人謀殺了王子。但這一情況並無任何文字記載。在歷史學家託馬斯•莫爾(Thomas More)撰寫的編年史中,理查三世首次被刻畫成一個喪盡天良的暴君。打那之後,理查的負面形象便被不斷放大——除了我們所熟知的莎翁,歷史學家阿麗森•威爾(Alison Weir)在她的《塔中王子》一書中也曾斷言,「要為王子之死承擔責任的,除了理查別無他人」。
老維克劇團版本的莎翁戲劇《理查三世》,由凱文·斯派西主演。
不過,即使到了現代,這位中世紀的國王也不乏死忠的支持者。好萊塢知名律師,伯特•菲爾德(Bert Field)就堅信理查無罪——至少,在法庭上,這些指控都無法成立。他還親自展開了一項專門調查,寫出了一本名為《皇室血脈》的書。在書中,菲爾德反駁了阿麗森的論斷,認為她採用來給理查定罪的材料都無法鑑定真偽。根據菲爾德的調查,塔中王子被謀殺的可能性在50%-70%之間,也就是說,理查有罪的可能性僅僅在25%-49%之間,況且,作為一個老奸巨猾的國王,很難想像理查會做出謀殺親侄這樣自毀形象的愚蠢行為,從法律上講,他缺乏真正的殺人動機。而協助此次挖掘工作的理查歷史學會也發起呼籲,希望人們能夠客觀公正地評判一個中世紀的國君,全面地了解理查的生平及貢獻,而不僅僅把他的形象定格為一個殘忍的暴君。
12周後,真相揭曉,如果遺骸真的屬於理查三世,我們便能確認他的外貌特徵和死亡原因,根據他下葬的地點和方式,也能推測出他受擁戴的程度。而人們最感興趣「塔中王子」疑案的真相,也有望在學者進一步研究之後被破解。如果說歷史都是勝利者的書寫,那麼考古就是一個重現真相的過程,讓我們拭目以待!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