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30歲患乳腺癌 原是基因突變作怪

2021-01-09 東南網

福州新聞網1月8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朱丹華 通訊員 戴軍)女子小玲(化名)的母親和外婆都是乳腺癌患者,年僅30歲的小玲近日也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原來,小玲體內有一種名叫BRCA1/2的遺傳基因存在突變。

最近,小玲去體檢,B超檢查顯示她的左側乳腺有個不良腫物。她隨後到福建省第三人民醫院對腫物做進一步穿刺活檢,被證實患了早期乳腺癌。「難道是中了什麼家族詛咒嗎?」小玲既憂愁又納悶。

該院乳腺外科王文武副主任醫師詢問小玲的家族病史後,安排她接受乳腺癌遺傳基因篩查。結果發現,她的遺傳基因BRCA1/2存在突變。

「BRCA基因突變攜帶者的患癌風險不容小覷!」王文武介紹,在乳腺癌患者中,有5%~10%的患者具有明顯的遺傳基因突變,他們的乳腺癌被稱為遺傳性乳腺癌。有研究表明,女性BRCA1基因突變攜帶者,在70歲以前患乳腺癌的累積風險為57%~60%;女性BRCA2基因突變攜帶者,在70歲以前患乳腺癌的累積風險為49%~55%。而女性BRCA1/2基因突變攜帶者的乳腺癌發病風險比一般人高了10倍~20倍。這類人群佔遺傳性乳腺癌患者的15%左右。

哪些患者需要做BRCA基因檢測呢?王文武說,國內外乳腺癌診治指南對於BRCA基因檢測人群的選擇主要基於以下因素,即患者確診乳腺癌時年紀較輕、有高風險家族史或患三陰性乳腺癌。

鑑於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王文武建議,女性最好從18歲開始進行乳房自檢;從25歲開始,每半年到一年進行一次乳腺檢查。若家族中有人在30歲前確診乳腺癌,應每年進行一次乳房X線和乳腺MRI篩查。已接受過乳腺癌治療並查出存在BRCA基因突變的女性,應繼續每年對側乳腺做乳腺X線和MRI檢查。

王文武說,肥胖、酗酒、月經初潮早、從未生育、第一胎生育年齡較大等也是患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女性應保持良好情緒和精神狀態,控制體重、戒菸戒酒、母乳餵養, 儘量不使用口服避孕藥和激素類藥物。

相關焦點

  • 乳腺癌躍居全球第一大癌症 四川每年新增乳腺癌16000人
    全球乳腺癌新發病例高達226萬例,已然超過了肺癌的220萬例,乳腺癌取代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乳腺癌不是女性的「專利」,男人也可能患病華西醫院乳腺外科副教授杜正貴介紹,乳腺癌的發病人群主要集中在40至60歲的中老年女性,尤其是45至55歲達到了最高峰。除了這個年齡段之外,其他年齡階段的人群就沒有風險了嗎?不!
  • BRAF V600基因突變是什麼意思?晚期癌症還有得治嗎?
    我們總是看到基因檢測的報告單上寫著BRAF V600(+),但是BRAF V600到底是什麼意思,想必大家還不是很清楚。其實BRAF基因是一種原癌基因,V600E代表的是BRAF基因最容易癌變的一個位點。
  • 命運的不公,在基因裡就決定了
    病人B,48 歲。不到十天的時間確診兩個癌症:腦子裡的是惡性膠質細胞瘤,乳房裡的是乳腺癌。看起來完全不同互不相干的兩種癌細胞,在各自的領地裡野蠻生長。 這一期,我們來了解一下基因和癌症的關係,以及哪些人需要做基因檢測。
  • 乳腺癌的4種基因分型,品性有別,有些還可能「改頭換面」!
    同樣是乳腺癌,治療方案或有不同,生存時間也可能存在很大差異!為什麼?除疾病早晚、分期對治療及預後的影響外,基因分型或許就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了。有少數三陰型乳腺癌BRCA1/2突變,目前也有靶向治療的藥物。 乳腺癌術後確定的基因分型會變化嗎?
  • 又一女藝人患乳腺癌,乳腺癌成世界第一大癌!女性如何自救?
    多位演藝明星身患乳腺癌離世,老版《紅樓夢》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情深深雨濛濛》方瑜扮演者李鈺、臺灣歌手阿桑,而最為人知的是中國好聲音的歌手姚貝娜,在事業巔峰期被查出乳腺癌,年僅33歲就離世。
  • 24歲女孩常喝參雞湯患上乳腺癌 因刺激雌激素分泌
    核心提示:才24歲,體重就超過了150斤。更不幸的是,女孩小美(化名)患上了乳腺癌。9日,哈爾濱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接診了這樣一個患者,可是令人不解的是沒結婚、更沒對象的小美為什麼會遭遇這樣讓人惋惜的事情?在聽到小美的日常敘述後專家分析,常喝參雞湯是患病誘因。   才24歲,體重就超過了150斤。
  • 只因身體帶有這個「壞基因」!
    先是乳腺癌,再是卵巢癌,接著又攤上了卵巢癌復發和轉移。 有時患癌是命中注定,但有時也許是上天一次玩笑。因為體內突變的BRCA1基因,我經歷了一場因禍得福。在別人看來,我可能倒黴透了,但至少,我現在過得很好。
  • 英國公園現罕見白色松鼠 因基因突變
    原標題:英公園現罕見白色松鼠 因基因突變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0月25日報導,英國攝影師安德魯   此類松鼠因受白化基因影響,導致基因變異而變色,這在英國野生動物中極為罕見。其眼睛未受影響仍為黑色,視力沒有問題。   富爾頓深感幸運,他坦言:「這類松鼠未患白化病卻為白色,這極為特殊。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白色松鼠,希望不要是最後一次。」   英國有500多萬隻灰色松鼠,但是野生動物專家估測,100萬隻松鼠中僅有不到1隻帶有白化基因。
  • 基因檢測一次幾萬,可以查出癌症嗎?答案呼之欲出
    核心提示:基因檢測是利用醫學檢驗來尋找人類基因的某些突變。目前使用了許多類型的基因檢測,並且正在開發更多基因檢測。醫學上也有利用基因檢測來發現早期癌症的,但是你對基因檢測了解程度如何呢。 基因檢測是利用醫學檢驗來尋找人類基因的某些突變。
  • 血型基因突變不過是小概率事件
    血型基因突變不過是小概率事件2017-08-29 06:50 來源: 科技日報 後經江蘇省血液中心研究室通過血清學血型複查和進一步基因檢測發現,這位準媽媽的ABO血型基因存在新的突變。由此,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並報導了ABO血型系統中由於新等位基因突變導致的新的A3亞型的等位基因,已被國際基因庫收錄並公布。血型沒好壞之分「說得通俗些,新聞中這位準媽媽的血型A3亞型是由於ABO血型基因的突變產生的,屬於A型血的一種。」
  • 這種基因檢測有望預測…
    由於患病人群較少,30多年來,橫紋肌肉瘤的治療方法幾乎沒有進展,還是以手術、放療和化療為主。DNA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將這些患者中63個常染色體顯性癌症易感基因中的患病率與對照組進行比較。 在45例RMS患者中,通過15個常染色體顯性基因(7.3%)鑑定出胚系易感基因突變。
  • 乳腺癌的早期會有6個信號,如果有類似症狀,要小心了
    一旦發現自己的乳房有問題,就很擔心會出現乳腺癌。 乳腺癌已經成為一種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也是女性疾病中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其遺傳因素是發病的重要因素,多發於40歲左右的女性。了解乳腺癌的早期信號,有助於我們及早發現,把疾病扼殺於「搖籃之中」。
  • 為啥越來越多的人會得乳腺癌?早期有哪些症狀?怎麼有效預防?
    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稱,全世界罹患癌症的人數正在不斷的迅速增長,癌症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頭號「殺手」而全球已確診的女性癌症中1/4是乳腺癌,每年都呈不斷上升的趨勢。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女性患乳腺癌?早期哪些症狀要警惕?該怎麼有效預防乳腺癌?
  • 早期乳腺癌患者可選擇保乳手術,高危人群應每年做一次鉬靶檢查
    日前,武漢市中心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主任醫師江明談起乳腺癌的嚴峻形勢,如是表示。他說,目前乳腺癌每年新增發病率達十萬分之四十左右,且越發達地區的乳腺癌發病率越高。我國乳腺癌還有一大特點,即年輕化趨勢明顯,他表示,自己就曾接診了不少30歲左右的年輕人,也發現了乳腺癌的,亟待關注。談到乳腺癌的發病原因,他表示,乳腺癌的發病危險因素,包括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
  • 生活了51年才知道自己是男人 基因突變導致外形為女性
    生活了51年才知道自己是男人 基因突變導致外形為女性,從沒來過月經、沒生過孩子 臺灣電影《海吉拉》中的女主角叫劉宛婷,一次意外受傷入院,醫生發現她原來有著雙重性別,後來因為子宮病變嚴重,不得已做了手術,摘除了子宮和卵巢。
  • 黑痣過多或致乳腺癌風險增高 可定期摸腋窩自查
    有研究發現,人們有可能從外表體徵觀察出患乳腺癌的危險和徵兆。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便是「黑痣」。據報導,黑痣的數量和外觀或可作為一項指標。  黑痣與乳腺癌的關係  美、法兩國公布的研究成果來看,黑痣數越多,患乳腺癌的風險也可能越高。
  • 還在把基因檢測當「算命神器」?它可能沒你想的那麼神
    近幾年來,隨著精準醫學概念的推進,基因檢測技術在商業或醫學上的應用備受推崇,它就像給人體做了一個詳細的說明書,詳細地告訴你在哪方面有天賦,未來可能患什麼病。日前,美國《紐約時報》對該話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報導,問題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簡單。至少在眼下,指望基因檢測給你一生的天賦和健康一錘定音,還是一種奢望。
  • 6姐弟3人同患一種癌!出現這種症狀千萬當心,尤其是女性……
    而細針穿刺,則能通過抽取結節中的細胞,檢測是否有癌細胞和基因突變,從而做到比B超診斷更精準。結果通過再次穿刺發現,張阿姨52歲姐姐和47歲的妹妹也被確診。這意味著,6姐弟中有一半人都被這病盯上......是誰那麼「狠」?難道是家族性甲狀腺癌?王元陽查閱了一些文獻,得知家族性非髓樣甲狀腺癌患者,得乳腺癌和腎細胞癌的機會將增大。
  • 35歲未婚女青年乳房流出了「乳汁」 原是乳腺癌作祟
    35歲未婚女青年乳房流出了「乳汁」 原是乳腺癌作祟 時間: 2016-01-14 11:02  來源: 錢江晚報   編輯: 娜娜 昨天,35歲的劉小姐躺在病床上,看著窗外的風景,苦澀地抿了抿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