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戰爭是英法歷史上持續了將近114年之久的一場戰事,是世界上最長的戰爭,雖然百年戰爭最終是以法國的勝利結束的,但是雙方的損失都十分慘重。
然而歷史給我們留下來的,更多的是戰爭中雙方在作戰的時候,所發明的和採取的戰術,以及由此發明出來的新的冷兵器。
在這次戰爭中,英國的僱傭軍優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民團,這促使法國第一次建立了常備僱傭軍。
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一同作戰的弓箭手的作用得到了提高。
而在百年戰爭中最為著名的還要屬克雷西會戰,在這一戰中,英國的英格蘭長弓大顯神威,大破法國人的重裝騎兵。
但是這種「長弓克騎兵」的現象幾乎成為了百年戰爭的專屬,因為在此之前,世界上從來沒有弓弩手打敗重裝騎兵的現象,
這簡直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而其背後的原因首先是圍繞著百年戰爭展開的。
一、宗教思想的滲透:「禁弩令」的施行
「我們禁止那些致命的、被上帝所憎惡的射擊之術,在未來被用於基督徒和天主教徒身上,
違者將處於被詛咒之刑。」這就是中世紀歐洲施行的「禁弩令」。
在中世紀時期歐洲許多國家王權都處於弱勢之中,社會中的最高權威都掌握在教皇手中,因此,應教皇陛下的要求,歐洲整個社會都是禁止使用弓弩的。
而騎士階層在社會中的地位顯然很高,而禁弩令的推行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為了避免弓弩手對騎兵們造成傷害,實際上禁弩令在整個歐洲社會的推行對弓弩的進步也產生了影響,致使弓弩和弓弩手的實力都不足夠強大。
而在百年戰爭期間,儘管歐洲社會中教皇頒布的「禁弩令」仍然沒有被廢止,但是在戰爭緊迫性的促使之下
,英國和法國顯然都並不把這一禁令放在心上,尤其是在持續了一百多年的戰爭中,沒有什麼是比勝利更為重要的。
最為重要的是,當時歐洲的敵人們是穆斯林,同樣受到宗教思想的限制,
既然穆斯林不在意使用弓弩作為冷兵器,他們如何能夠放棄呢?
因此,在百年戰爭之前,或許是宗教在整個社會中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王權和戰爭勝敗本身,弓弩手打重騎兵的現象幾乎是不存在的。
但是在百年戰爭時期,歐洲各個國家早就已經飽受戰爭的侵害,他們急切的需要結束戰爭,而弓弩和弓弩手本身顯然就是可以利用的資源,
在實戰面前,宗教思想支配下的禁弩令根本不足以造成威脅。
二、戰爭的「實戰性」決定了「長弓克重騎」難以實行
1.真正決定長弓打敗騎兵的是英國士兵的實力和軍隊的工事
一方面,在百年戰爭前期,英國軍隊中士兵的整體實力確實高於法國,一部分是雙方的確因為戰爭損失巨大,可以用於戰爭的裝備和資金並不充足,而顯然法國的經濟實力在某種程度上稍遜於英國經濟。
另一部分是因為法國軍隊在戰爭前期根本沒有做好謀劃和策略,以致於戰事經常失利,軍隊原本的實力也不能充分的發揮出來,
所以,即使是英格蘭的弓弩手對上了法國的重裝騎兵,在實際戰爭中,利用各種巧妙的戰術策略,也能獲得戰爭的勝利。
另一部分,我們不得不承認,戰爭的成敗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地形的優勢,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明明法國的重裝騎兵實力高於弓弩手,但是在英格蘭縝密的戰術攻擊下還是以失敗告終的原因所在。
因為即使是克雷西會戰那樣的,弓箭的殺傷效率也很低,但是佔據了樹林掩蔽側翼背後的高地,
並利用好了法軍慢吞吞集結和調整進攻方向的體制性毛病挖掘了難以逾越的壕溝工事布設了拒馬,用工事擋著慢吞吞爬坡的法軍,有條不紊地持續射擊。
要是沒有這些地利和工事,即使是鐵絲襪甲騎士們也不是長弓手光靠用針箭射擊就能阻擊的。
2.百年戰爭中弓弩手大破重裝騎兵是英國軍隊戰術體系的勝利
事實上,我們所說的關於戰爭的勝利,士兵數量、質量、裝備、冷兵器、戰略戰術、地形等等都是關鍵要素,即使有一個要素沒有到達標準,戰爭註定也會以失敗告終。
所以說,長弓原本是壓制不住重裝騎兵的,這是由雙方軍隊平均實力決定的,在戰爭後期法國的反擊就說明了弓弩手和重裝騎兵的實力差距並不是一般的大,
法國以幾百騎士的數量痛擊數千長弓的現象也是常有的事情。
因此,弓弩手打敗重裝騎兵並不是雙方軍隊實力的差距導致的,事實上只是英國作戰戰術性的勝利,
而恰好這一時期法國在戰術上拖後腿,遠遠比不上英格蘭,他們行動緩慢,指揮混亂,使得原本有充分時間可以用來作戰前準備體系的流程變得混亂。
此外,在百年戰爭之前或許也有遠程部隊在各種配合之下打敗重裝騎兵的現象也常有發生,但是在百年戰爭中英國和法國雙方的情況更加特殊一點。
首先是英國的長弓兵無論是在人數比例還是在實戰中,其實力本身就遠遠高於一般的弓弩手,當然與重裝騎兵相比還要另說。
其二,弓弩手一般都是步兵進行肉搏的戰爭,而重裝騎兵的優勢在步行遠程中根本發揮不出來,而英法百年戰爭前期的遠程戰爭大部分都是步行遠程,這樣一來,弓弩手的優勢就十分明顯,因為英國人雖然也有長弓騎兵,但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是步行作戰。
所以,拋去弓弩手和重裝騎兵本身的實力對比之外,決定其在百年戰爭中成敗的更多的還是雙方在戰爭中採取的戰術。
三、「長弓克重兵」的獨特性:其說法只存在於百年戰爭中
許多歷史學家的研究表明,所謂「長弓克重騎」是倖存者偏差、以及粗略敘述扭曲比例感的產物,
因為實際上在多數時候、雙方指揮官水平差距不大的情況下,重騎兵佔優勢的一方獲勝是極大概率。
這種說法在大部分戰爭中都是人們以偏概全的說法,這種小概率事件或許也能夠佐證為什麼一直到百年戰爭時期才出現了弓弩手打敗重騎兵的現象的原因所在。
尤其是在中世紀的歐洲社會,儘管戰爭發生的十分頻繁,但是在並不發達和繁榮的經濟下,使用發達的冷兵器進行作戰還不是那麼普遍,所以重甲和肉搏是以往戰爭的中心和重點,力氣和硬實力成為英法戰爭中的關鍵要素所在。
而法國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法國軍隊在某種程度上專注於培養軍事實力,但是忽略了實戰中的地形、戰術等條件,而長弓手能夠壓制住重騎兵,
完全是因為英格蘭的長弓手十分擅長於近戰甚至是肉搏,而法國軍隊不僅小視了英格蘭軍隊的實力,在作戰準備上也是一塌糊塗。
之所以說這種現象完全只是存在於百年戰爭中的「奇蹟」是有理由的,因為當時英法雙方的兵力對比十分懸殊,當時的法國軍隊兵力大約在三萬至四萬名重裝騎兵,除此之外還有僱傭的十字弓手傭兵,反看英格拉的軍隊大約只有7000名長弓兵手和大約5000名騎兵。
顯然法國軍隊的實力遠超於英格蘭軍隊,因此考慮到兵力的不足,
英國軍隊對於戰場的布置和戰術的謀劃十分用心,放棄了原本的作戰方式,制定了適合作戰場地的排兵布陣的方式。
而法國軍隊既沒有提前觀察作戰地形,也沒有制定合適的戰術,他們只是排成了冗長的一路行軍縱隊到達了戰場,沒有任何偵查就開始作戰。
而戰爭以英軍百數傷亡對法軍幾乎慘敗而終,關鍵之處就在於其弓弩手破了法軍重裝騎兵的對戰,英國長弓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英軍擊敗了大約超過自己三倍的敵人。
四、結論
因此,從以上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英法百年戰爭中能有一出重騎兵大敗於弓弩手的事件,很大程度上都要歸結於百年戰爭發生的時間點的獨特性,
英軍由於兵力不足提前進行了謀劃,而法軍認為自己的實力強於英軍,既不觀察地形也沒有提前對戰術進行制定和謀劃。
英格蘭軍隊的勝利在於「巧」,但是也絕對離不了英格蘭軍隊本身的實力強大,而雖然法國軍隊重裝騎兵的實力遠遠超過英軍,
但一方面其輕視了對手,另一方面在作戰上完全一塌糊塗,無論是硬實力還是巧妙的謀劃,英法雙方軍隊的做法對於導致這一現象的發生都是缺一不可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