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42年之久,為何還是沒能消滅匈奴

2021-01-09 騰訊網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宣稱「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將匈奴定為漢朝的「九世之讎」,堅決北伐匈奴,這一年的馬邑之圍掀開了漢武帝對匈戰爭序幕。

公元前89年,漢武帝暫停對匈戰爭,下罪己詔聲稱:「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二年之後,漢武帝去世,但在武帝去世這一年,「匈奴入朔方(如今鄂爾多斯西部及巴彥淖爾西南部),殺略吏民」。

歷史上,劉邦七年建漢,李淵一年建唐,朱元璋十五年建明,抗戰八年敗日........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歷時42年之久,卻為何還是沒能徹底消滅匈奴呢?

眾所周知,衛青、霍去病在世之時,漢朝對匈幾乎百戰百勝,兩人一共斬俘收降匈奴30餘萬,打得匈奴人哀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尤其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餘裡,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北部的肯特山),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此後又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史稱「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執滷(虜)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

但鮮為人知的是,漠北之戰後,漢武帝對匈戰爭失敗居多。其中公元前103年,趙破奴率領兩萬騎兵攻打匈奴左賢王,卻全軍覆沒,趙破奴降敵;公元前90年,李廣利北伐匈奴損失慘重,當時李廣利率軍7萬,最終幾乎全軍覆滅,給國家民族造成極大的損失,此戰李廣利投降匈奴。

衛霍對匈連戰連勝,趙破奴、李廣利卻連戰連敗,打不過衰弱的匈奴,漢武帝為何不能徹底消滅匈奴?

筆者認為,第一個是匈奴改變了戰略,而漢武帝卻變得盲目自信了。

1,衛青霍去病時代,除了國家實力強大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漢武帝對匈反擊戰,是「以弱國對強國」的心態,步步為營,首先是奪取河套地區的河南之戰,其次是獲得隴西的河西之戰,第三才是漠北之戰。總之,衛霍對匈戰爭,是一步一步向前推進,有前進陣地依託,但到了衛霍之後,漢軍幾乎都是深入大漠的戰爭,缺乏後方支持。

2,漢武帝對匈反擊戰時,匈奴無懼漢朝,是「以強國對弱國」的心態應戰,一直與漢朝硬碰硬,結果遭遇一系列慘敗。經過衛霍打擊之後,匈奴進行了戰略調整,不再與漢軍硬碰硬,往往也不再用同等兵力與漢軍作戰,而是或誘敵深入大漠,或重兵圍困,或截斷漢軍糧草

衛霍之後,趙破奴兩萬騎兵攻打匈奴,遭遇派八萬騎兵包圍而慘敗;李陵5000步兵,遭遇3萬匈奴精銳騎兵圍困,最終兵敗投降;李廣利7萬大軍,深入漠北數千裡,直至如今蒙古色楞格河,軍心疲憊時遭遇匈奴5萬精銳騎兵突襲而慘敗。

第二個是在投降漢軍幫助之下,匈奴戰術水平迅速提升,也對漢軍戰術戰法更為了解。

公元前98年,李陵投降匈奴一年之後,武帝派因杅將軍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接李陵,但公孫敖回來匯報:「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意思是李陵幫助匈奴練兵以對付漢軍,所以我們接不到他。後來得知,公孫敖根本搞錯了目標,幫助匈奴練兵的叫李緒,原是漢軍塞外都尉,後來投降匈奴,對匈奴幫助極大。

其實,漢匈之戰中,如李緒這樣的漢奸又多不勝數。因此,除了通過血的教訓,認識到了漢軍戰術戰法之外,通過漢軍俘虜幫助練兵,不僅提高了匈奴人戰術水平,更加深了對漢軍的認識。

此外,還有匈奴人反覆,最典型的是趙信——匈奴人,投降漢朝後改名趙信。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漢庭復乘勝發兵出定襄北徵,雙方發生鏖戰,漢軍雖取得了斬殺19000餘人的戰績,但右將軍蘇建、前將軍趙信所率3000餘騎,幾乎全軍覆沒,趙信投降了匈奴。伊稚斜單于得到趙信後,以其在漢軍久,熟悉漢地軍情,遂封之為「自次王」,又妻以己姊,企圖利用他共同對付漢軍。趙信教伊稚斜離開陰山地區,徙居漠北,以誘疲漢兵。

筆者認為,戰術戰法是一方面,還有一些史書不見記載的提升,比如武器裝備、鐵器煉製技術等的提升,都可以通過漢軍俘虜來實現。據說,阿拉伯人獲得中國造紙術,就是源於怛羅斯之戰中被俘唐軍。

第三個是匈奴生活形態與自身戰術,以及茫茫草原的地理形勢,讓漢武帝難以徹底消滅匈奴。

冒頓單于在給漢文帝的信中,談及他統一北方草原的功業,就驕傲地宣稱:「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這不僅是戰術問題,而且是與遊牧族的生活形態密切相關。《史記》記載:「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射獵本身就是匈奴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匈奴可謂是全民皆兵,聚則為兵,散則為民。

這一種生活形態,又直接影響了遊牧者的戰術形式,形成了所謂「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義」,總體衡量標準不是打不打得過,而是有沒有利,損失太大的勝仗不打,不在乎面子,只在乎能不能獲利;而一旦打不過時,就會不停遷移,所以漢軍北擊匈奴多次遭遇無功而返。

此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茫茫草原的地理形勢,出兵太多後勤壓力太大,出兵太少又容易被擊敗,出兵了又面臨能不能找到匈奴主力的問題,比如李廣就曾迷路。打敗了匈奴,又無法佔領漠北之地,對領土擴張並無助益,最終遷移的匈奴再度回來,所謂「春風吹又生」。其實,歷史上中原王朝對抗遊牧民族,首先就是草原地理難題。

因此,即便漢武帝後期的趙破奴、李廣利等擊敗了匈奴,也難以徹底消滅匈奴。

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漢宣帝派遣五將軍率16萬騎兵,烏孫發兵5萬騎兵,共同出擊匈奴,取得了對匈戰爭的最後勝利。

但這一勝利是短暫的,漢匈真正的戰事一直延續了三百年之久,直到東漢永元三年(91年)大將軍竇憲、耿秉深入瀚海沙漠,大破匈奴於金微山(今外蒙古杭愛山),徹底解決漢朝歷時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不過,匈奴雖敗,卻讓鮮卑擺脫匈奴威脅而壯大,鮮卑取代匈奴成為中國的邊患。

筆者認為,能消滅草原遊牧民族的,往往還是另一個遊牧民族,而農耕文明的中原王朝很難做到。

參考資料:《漢書》、《史記》

相關焦點

  • 在位54年的漢武帝,為何追著匈奴打了44年?
    閼氏還真會忽悠人,晚上就對冒頓單于說,當家的,你看我們都圍了劉邦這麼久,還沒有打下來,說明的天意,天意不可違啊,咱們還是放了他們一條生路吧,這樣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就在匈奴勒索下,被迫送去了漢朝第七位和親的公主,不過這個時候的漢武帝還是竇太后的關懷之下,自己還沒有親政。
  • 解析匈奴戰爭:東漢時期,強悍的北匈奴為何卻走向了衰落?
    西漢建國初年,中央王朝的大軍大多以車騎為主,即便出塞,也無法順利與匈奴展開交戰。及至漢武帝時期,他下令大肆鼓勵民間飼養戰馬,中央王朝的騎兵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長途奔襲追殺開始將匈奴一步步的逼向絕境。公元前54年,因為西漢王朝對於匈奴長期性的戰略打擊,加上遊牧民族經濟的脆弱,匈奴內部爆發出前所未有的矛盾,遂分為南北匈奴。
  • 秦始皇卻匈奴700裡,源於「亡秦者胡」預言?嬴政:我信你個鬼!
    一種說是秦帝國北方大漠草原上的胡人,也就是匈奴;另一個版本,則充滿了宗教因果輪迴般的色彩,講這個「胡」就是秦二世皇帝「胡亥」。 敢情是秦始皇沒把兒子的名字給取好,所以才給亡了國啊!
  • 漢武帝兵分四路北伐匈奴,衛青一戰封侯,李廣全軍覆沒
    前129年,匈奴再次興兵南下,等待十年的衛青,終於有了上場表演的機會。面對匈奴的挑釁,漢武帝吸取了馬邑之謀失敗的教訓,放棄不切實際的境內作戰,轉而開展一次試探性的主動出擊。為何說是試探性的出擊?原因在於這次的行動目標不是殲滅匈奴主力,而是考察新選拔的四位將領: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
  • 漢武大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漢武大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劉徹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生於漢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生母為王太后,公元前140年即位,年僅16歲(少年天子),為漢武帝,公元前87年病死於五柞宮,在位54年,終年70歲。
  • 漠北之戰後,漢朝和匈奴打算坐下談一談
    漠北之戰,衛青擊潰伊稚斜單于與趙信部主力,霍去病兩千裡奔襲,連敗左賢王,橫掃單于王庭。加上衛青先前殄滅匈奴右賢王部,匈奴當初全勝時「控弦之士三十萬」。簡單算一筆帳,則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後,所剩恐怕不足十萬。匈奴是打不動了。漢朝方面,也打不動了。
  • 17歲受封冠軍侯,斬殺匈奴數萬人少年將軍霍去病,最後結局如何?
    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只用短短6年時間,就長驅直入到匈奴腹地,把匈奴王氏一併殲滅。並且深受漢武帝劉徹的喜愛。可惜就是這樣一個驚才絕豔的人,年僅23歲就過世了。有人這樣評價他,如果他沒有英年早逝的話,那麼漢朝也不可能那麼快就消亡。
  • 他被匈奴軟禁13年,終逃回國,成中國「絲綢之路」第一人!
    兩千一百多年前,張騫奉漢武帝之命,率領一百餘人組成的龐大外交團隊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通往西亞諸國的道路。一《漢書》記載:張騫,字子文,漢中郡城固(陝西城固縣)人。「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意思說張騫這個人身體素質很棒,為人寬厚,講信用,因此受到西域各國人民的愛戴。
  • 橫掃漠北的漢朝名將,卻在24歲英年早逝,霍去病的死因之謎
    漠北之戰,消滅匈奴主力部隊七萬多人,封狼居胥。 作為一代戰神,他卻在24歲的時候英年早逝。這在讓後人嘆息的同時也對霍去病去世,疑惑不解。 霍去病少年出徵橫掃匈奴,殺了非常多的匈奴人,因此古代人迷信地認為他得到了不能承受的惡報。 漢武帝下的黑手 有人認為,霍去病的死,很有可能是漢武帝下的黑手。 這種猜測肯定是純粹的陰謀論,但也並非沒有道理。
  • 將軍率五千人馬擊退八萬敵軍,漢武帝聽後滅了他全家,成千古罪人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筆者終於明白,蘇武誓死不歸順匈奴,並不是糾結到底要選擇榮華富貴還是忠於漢朝,僅僅是因為他的身份,他是個漢人,所以不能做背叛漢朝的事情,匈奴曾多次勸降蘇武,而蘇武卻用四次自殺來反抗匈奴。
  • 史家之眼︱晚年漢武帝與漢朝的「守文」轉向
    民國以來的學者如何評價漢武帝的晚年張蔭麟先生的名著《中國史綱》主要完成於抗戰前夕,他在「武帝開拓事業的四時期」一節中說道:武帝對外的第四期——包括他最後的十五年(前101至前87年)。在這一期,匈奴巨創稍愈,又來寇邊。而中國經了三四十年的徵戰,國力已稍疲憊,屢次出師報復,屢次失利。
  • 蘇武餓的吃野菜,為何卻不吃他放的羊?匈奴人:你吃一個試試
    來結束多年來與漢朝的戰爭,於是派出使節前往大漢求和。而當時漢朝的皇帝漢武帝劉徹聽聞此事,也決定派出自己本國的使節前往匈奴。而蘇武便在此次行動中被任命為正使,張勝被任命為副使,兩人一同帶著大漢的使團前往匈奴。
  • 「李廣難封」是他的生不逢時,也是漢初對匈奴政策的由守轉攻之變
    李廣一離開邊境之地,匈奴便天天騷擾邊境。典國公孫昆邪一見到景帝,便號啕大哭:「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景帝一看公孫昆邪哭得那麼傷心,只好把李廣又調至與匈奴地區接壤的邊境,李廣在擔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太守時期,數次退匈奴,以奮戰而聞名天下。他曾與百人深陷匈奴大軍之中,卻從容應對,以智計令匈奴不敢襲擊他軍隊,這份膽識,一直為後人所稱頌。
  • 有人問:雄才偉略的漢武帝,為何被人惡意冠以「窮兵黷武」罵名?
    漢武帝的「窮兵黷武」的罵名不是惡意加給他的,本來就是事實。只不過窮兵黷武說的是晚年的漢武帝,對於漢武帝的綜合評價,也都是功大於過的。漢朝從劉邦開始,就被匈奴給欺負慘了,之後漢朝採取和親政策,得到邊境安寧,國內休養生息。漢朝經歷「文景之治」後,國力逐漸強盛。
  • 霍去病為何深受漢武帝寵信,17歲被封冠軍侯,21歲官拜大司馬
    他能晉升的如此之快,都要得益於漢武帝的寵信。 可漢武帝為何會如此寵幸這樣一個年輕人? 霍去病的生母是衛少兒,衛少兒的妹妹衛子夫是漢武帝劉徹的寵妃。沒過多久,漢武帝就將衛子夫立為皇后,霍去病一家也成為了當時地位尊貴的外戚家族。 衛子夫十分喜歡霍去病,常常會叫他到宮中聊天,一來二去,漢武帝也和霍去病熟絡起來。霍去病年少時就「善騎射」,這讓崇武的漢武帝十分喜歡,就讓他做了自己的近臣侍中,還想主動教授他《孫子兵法》。
  • 漢武帝晚年的失落宮鬥:李夫人、衛子夫最後敗給了誰?
    開始的時候,衛青因為是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才獲得了帶兵打仗的機會;但沒過幾年,大概就變成了因為是大將軍衛青的姐姐,衛子夫的皇后地位才沒有被撼動了。衛青武功赫赫,善於和各方面處好關係。元朔六年(前123),衛青挾兩次大勝匈奴之餘威,低聲下氣地把皇帝給他的賞賜拿出一半來,給漢武帝寵愛的王夫人的雙親祝壽。顯然,王夫人已經對衛子夫的地位構成了強有力的挑戰。
  • 祝童鞋們黃帝4715年,孔子2568年新年快樂!童鞋們蒙圈沒?
    不過歷史上存在爭議,有歷史學家認為中國第一個年號應該是「元狩」,因為此前使用的三個年號都是在元狩元年(前122年)時追記的,有點像後世「追封」的味道,比如說追封曹操為魏武帝,他根本就沒當過一秒鐘皇帝,有點像開玩笑。元朔六年(前123年)十月,漢武帝郊外狩獵,獵獲「一角而足有五蹄」的異獸,為紀念祥瑞,改元「元狩」,這裡還有另外一層意思,「狩」也有征伐含義。
  • 蘇武被流放19年,餓的時候為何不吃羊只吃草?主要有2點原因
    在漢武帝時期,北方匈奴依然是威脅大漢的重要武裝力量,漢武帝一改之前的和親態度,決心用武力對匈奴進行毀滅性打擊。因此,漢武帝先後派衛青、霍去病等多位大將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戰爭,先後奪回了河西走廊等重要戰略據點,匈奴軍隊傷亡慘重。無奈之下,匈奴單于急忙派遣使者向漢武帝求和,並且聲稱要將漢武帝作為自己的長輩來對待,當然了,這是大漢國力強盛的證明。
  • 李陵的五千步卒就能和數萬匈奴騎兵對抗許久,為何宋步兵做不到?
    咱們先看看漢武帝,他繼位後整軍經武,選拔能打仗的將領,目的就是徹底把匈奴揍趴下,漢武帝是立足於戰,所以衛青,霍去病這些將領脫穎而出,把自己的軍事才能發揮到了極致。如果衛青,霍去病生在宋高宗時期,估計也不會有什麼成就。
  • 相士說長安獄中有天子氣,漢武帝追殺,獄吏死守不開成宰相
    看到這句話,就會想到漢朝,想到漢武帝。漢武帝劉徹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在位54年,讓領土面積擴大了一倍,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但是,在漢武帝晚年,一味迷信相士,造成了巫蠱之禍。筆者今天要說的這件史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漢武帝晚年脾氣暴躁古怪,疑心很重。一次睡夢中,夢見有好幾千木頭人手持棍棒想要襲擊他,從此感到精神恍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