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眼︱晚年漢武帝與漢朝的「守文」轉向

2021-01-13 澎湃新聞
史家之眼︱晚年漢武帝與漢朝的「守文」轉向

澎湃新聞記者 石偉傑

2016-03-31 14:40 來源:澎湃新聞

【編者按】

2015年,辛德勇教授的《製造漢武帝》出版,該書是由其論文《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與司馬光的重構》發展而來,從這兩個標題就可以看出辛教授的問題意識所在。那麼,關於漢武帝晚年的政治取向,歷史學者們是如何論述的呢?本期「史家之眼」就聚焦於此,將各方觀點一一呈現。

民國以來的學者如何評價漢武帝的晚年

張蔭麟先生的名著《中國史綱》主要完成於抗戰前夕,他在「武帝開拓事業的四時期」一節中說道:

武帝對外的第四期——包括他最後的十五年(前101至前87年)。在這一期,匈奴巨創稍愈,又來寇邊。而中國經了三四十年的徵戰,國力已稍疲憊,屢次出師報復,屢次失利。……禍不單行,是年武帝又遭家庭的慘變,太子冤死。次年,有人請求在西域輪臺國添設一個屯田區,武帝在心灰意冷之餘,便以一道懺悔的詔書結束他一生的開拓事業,……又二年,武帝死。(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197頁)

張先生使用了「心灰意冷」、「懺悔」、「結束」等詞,可見他認為武帝晚年是有一個轉變的。

唐長孺先生在《秦漢史講義·武帝事業的結束》一節中首先介紹內憂外患的局面——內有人民起義,對外則戰事累次失利,雪上加霜的是宮內發生了巫蠱之禍。在這節的末段,唐先生總結道:

人民起義給武帝一個教訓。前八九年(徵和四年),他對群臣說道:「我從即位以來,所作所為,狂妄無理,使得天下困苦,現在後悔莫及。」因此他遣散了方士。這一年,有人建議在輪臺(今新疆輪臺縣附近)設立屯田,他下了一紙詔書說明他不願意再煩擾天下(這是有名的輪臺之詔)。從此以後,他不再出兵。(《唐長孺文集·講義三種》中華書局2011年版,87頁)

看來,唐先生也是認為武帝晚年有了轉變。

漢武帝雕像

由白壽彝先生任總主編的《中國通史》,出版於改革開放後,在涉及武帝晚期時,歷數弊政導致的社會動蕩,於是:

面對連年徵伐造成海內虛耗、社會動蕩的局面,武帝晚年頒布了著名的輪臺詔,「悔徵伐之事」,承認自己的政策過失。……「輪臺詔」標誌著武帝末年政策的轉折點,改正自己的過失,停止連續三十二年的大事徵伐。從此不復出軍,強調「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轉變到重視生產、減輕民眾負擔、恢復民力上來,因而出現了社會安定的轉機。(《中國通史·第四卷·中古時代·秦漢時期(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334-336頁)

在這段論述中,「轉折點」一詞已經很好地概括了作者的態度。

綜合以上三種論述可以發現,大家都注意到了武帝晚年停止對外的軍事行動,轉向對內的發展。田餘慶先生的專題論文更加詳細地說明了武帝晚年的這個轉變。

田餘慶:《論輪臺詔》,《歷史研究》1984年第2期

漢武帝在反擊匈奴的過程中開邊興利,但也因此耗費了大量民力,使得民怨沸騰,所以田先生指出:

政策的轉折出現於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也就是漢武帝死前二年。這一年,漢武帝所頒布的輪臺「哀痛之詔」,是中國古代帝王罪己以收民心的一次比較成功的嘗試,它澄清了紛亂局面,穩定了統治秩序,導致了所謂「昭宣中興」,使西漢統治得以再延續近百年之久。

那為什麼要到這一年才出現轉折呢?由於史料不足,田先生推測道:「一個原因是,漢武帝對開邊之事心裡無數,不知道該在什麼地方適可而止;另一個原因是,漢武帝與衛太子的矛盾制約著轉變政策這件事情。」田先生認為,漢武帝一邊要開疆拓土,一邊又擔心秦亡的歷史教訓,所以選擇了「吾當其勞,以逸遺妝」的道路,希望由「生性寬厚」的衛太子繼位後來改變政策。與此同時,在武帝和太子身邊逐漸聚集了兩撥政見不同的大臣。但經過巫蠱事件,衛太子一系被清除;隨後更為弔詭的是「巫蠱事件中以迫害衛太子得功封侯的全部五人,他們在漢武帝統治的最後三兩年內,又全部被殺或被逼自殺」。

田先生隨後分析了西漢進軍西域的軍事步驟——先是軍隊向西佔領據點,然後是在據點的後方修築亭障,在據點的前方向更西的區域擴大聲威。據此,田先生點明了「輪臺詔」的軍事背景:

徵和四年輪臺詔前,桑弘羊等人上奏,除了請求於渠犁、輪臺設置屯田以外,還請求把鹽水亭障再向西方的烏孫延伸。按照上述漢軍西進程序,這意味著將要在更西的某個地方實現第三階段、第三步驟的戰爭。這就是輪臺詔頒布以前西域軍事形勢的背景。正是針對這種形勢,漢武帝下輪臺詔,才清除了這場戰爭發生的可能性。

最後,田先生總結道:「論輪臺之詔既竟,覺得古代史籍敘述漢武帝改弦易轍原委,比較翔實嚴謹的要算《資治通鑑》。」因為《史記》「記事不及輪臺之詔」,《漢書》則「忽視了漢武帝改弦易轍這一重大歷史向題」,而出自劉攽之手的《通鑑·漢紀》「集中寫了衛太子始末,武帝與衛太子關係以及武帝告誡後世等內容。他的目的,顯然是突出『亡秦之跡』可鑑,突出改變統治政策的必要,並把它與衛太子的升降生死結合在一起」。司馬光「理解劉攽的思想」,「非常欣賞漢武帝『晚而改過,顧託得人』」。

不過,學界關於武帝晚年的討論並沒有就此打住,以下是三篇相關的論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這一問題。

漢武帝與匈奴戰爭示意圖

辛德勇:《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與司馬光的重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辛德勇先生在該文摘要中回顧了「論臺詔」的學術史:日本學者市村瓚次郎在1930年代出版的《東洋史統》中依據《資治通鑑》的記載提出,漢武帝晚年發布的「輪臺詔」,旨在罪己悔過,體現了其治國路線的轉變,正是依賴這一轉變,使得已經動蕩的西漢王朝得以保全。其後,中國學者唐長孺在《秦漢史講義》中述及相關問題,亦持有同樣看法。至1980年代中期,田餘慶發表《論輪臺詔》一文,更系統地論述說,漢武帝劉徹在其去世前兩年,大幅度轉變政治取向,由橫徵暴斂,窮兵黷武,轉向所謂「守文」,從而「澄清了紛亂局面,穩定了統治秩序,導致了所謂『昭宣中興』,使西漢統治得以再延續近百年之久」。這一重大論斷,引起中國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讚譽,產生了相當普遍的社會影響。

但辛先生認為「上述論斷不能成立」,原因在於:(1)見於《漢書·西域傳》記載的所謂「輪臺詔」,只是一種調整對外作戰策略的權宜之計,而不是從根本上轉變漢廷的政治路線;(2)市村瓚次郎、唐長孺和田餘慶諸人認為漢武帝晚年的治國路線出現了重大轉變,主要依據的史料是《資治通鑑》,而《通鑑》相關記載不見於《史記》、《漢書》等漢代基本史籍,而是出自南朝劉宋王儉著的小說《漢武故事》,完全不可信據;(3)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採錄《漢武故事》,是刻意構建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漢武帝形象;(4)進一步追溯,可以看到,王儉在《漢武故事》所塑造的漢武帝形象,是基於他對宋文帝劉義隆與太子劉劭之間政治鬥爭的感情傾向,有意而為;(5)《漢武故事》中的漢武帝形象,雖屬藝術創作,但在西漢的歷史上自有原型可尋。

在辛先生看來,輪臺詔不宜過度解讀,「輪臺詔所針對的內容,只是有關西域輪臺地區軍事部署的局部性問題,是因貳師將軍李廣利西徵受挫所做的策略性調整 ,而不是朝廷的根本性大政方針」。那麼漢朝的「守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辛教授指出:

事實上,不僅是前面第一節談到的漢昭帝前期,整個昭帝以至宣帝兩朝,儘管在某些具體施政措施上,曾經略有調整,但從總的方針路線上來說,都在一直堅定地執行武帝以來的內外國策,即「以霸王道雜之」的所謂「漢家制度」。……直到後來元帝繼位以後,才從根本上改變了這樣的指導思想,純用儒家理念治國,從而真正轉向所謂「守文」之路。

李浩:《「司馬光重構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說獻疑——與辛德勇先生商榷》,《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

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李浩不認同辛德勇教授的觀點,他反駁道:

一是武帝末年的政治轉向體現在悔過、勸農、休兵等一系列見諸《鹽鐵論》《漢書》的實際行動裡,《通鑑》敘事與上述原始史料高度吻合,不存在重構現象;二是遍檢《通鑑》全書,敘事絕不採《漢武故事》,溫公僅將其作為史料異文和批判對象列入《考異》,原書俱在,不容置疑;三是歷史闡釋不等於歷史重構,《通鑑》之敘事、議論僅是對公認史實不同視角的歷史觀察,司馬光沒有也不可能重構歷史;四是《漢武故事》作者、年代迄無定論,辛文以劉宋比附西漢系懸擬之辭。

不同於辛德勇先生將昭帝、宣帝視為武帝擴張政策的擁護者,李浩認為昭帝是跟隨了武帝晚年的政策調整:

漢武帝晚年改轍易途之舉已見上文,考之《漢書》,昭帝朝沿續了武帝晚年的戰略轉向。始元元年(前86)春二月,昭帝親耕於「鉤盾弄田」以勸農,……霍光雖然不喜歡儒生,但在反撥武帝朝過於有為的政治、輕徭薄賦上與儒家士大夫仍有共識,異於代表武帝中年政治傾向、堅持擴張主義的桑弘羊。隨著桑弘羊、上官桀元鳳元年(前80)被誅,霍光更得以貫徹武帝遺志。

楊勇:《再論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一種政治史與思想史的聯合考察》,《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講師楊勇提出要從更為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要「從武帝朝政治態勢及思想背景出發,並具體結合武帝之後霍光主政時期的政治格局及嬗變,主要在漢代政治史和思想史的框架內再進行正面探討」,那麼武帝朝政治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呢?楊勇概括為:

漢武帝朝政治的核心內容是對外持續的大規模徵伐、對內實行各種興利政策以及嚴刑峻法的酷吏政治,三者前後相續、迭為因果,構成了武帝政治三位一體的有機整體。因此論及武帝晚年政策轉折必須以這三者為主要考察對象。

所以:

由此具體分析我們即可知「輪臺詔」並沒有達到武帝經濟、司法等政治要素的轉折。田文雖然也注意到了「開邊、興利、改制、用法」是武帝「事業發展的高峰」,但其轉折之說恰恰只注意到了開邊一項,而對興利、用法兩者較為忽視。以對外政策的變化來統論武帝的整個「政策轉折」,筆者認為這是田文最大的可商榷之處。

那麼楊勇認為漢朝從什麼時候開始轉向「守文」了呢:

武帝去世六年後的鹽鐵會議才真正開啟了政策轉折及「守文」的有力呼籲。而從進一步對武帝朝後的霍光主政時代諸項內外政治方針轉換的詳細考察中更可以看到對武帝統治方略的調整是一個緩慢、複雜的過程。我們既不可否認《輪臺詔》有重民生的調整傾向,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政策轉折,但也要看到其遠未完成這一過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漢武帝,輪臺詔,匈奴資治,通鑑,司馬光,桑弘羊

相關推薦

評論(28)

相關焦點

  • 漢武帝晚年時,因巫蠱之禍,聽信小人讒言,害死了自己的親人
    漢武帝即位以來,漢朝在其治理之下走向了繁榮,他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為國家選出多位優秀的代表,致力於抗擊匈奴,為國家清理周邊的障礙,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漢朝與各地的聯繫,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驚人的壯舉,總之,他為漢朝的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但是,他一生的雄才大略,卻因為晚年時期聽信小人的讒言而付之東流,引發了「巫蠱之禍」也因此冤枉了當時的太子劉據。
  • 漢武帝晚年的失落宮鬥:李夫人、衛子夫最後敗給了誰?
    巫蠱之禍巫蠱是當時流行的一種用巫術詛咒別人的手段,常用的手法就是扎小木人埋在地下。事情的經過大概是這樣的:有個叫江充的人,瘋狂誣陷太子,罪名是太子在用巫蠱之術詛咒漢武帝。太子沒辦法,只好起兵造反。漢武帝讓丞相劉屈氂指揮軍隊和太子在長安城裡大戰,死了好幾萬人。太子戰敗逃走,最終在外面死掉了。
  • 有人問:雄才偉略的漢武帝,為何被人惡意冠以「窮兵黷武」罵名?
    漢武帝的「窮兵黷武」的罵名不是惡意加給他的,本來就是事實。只不過窮兵黷武說的是晚年的漢武帝,對於漢武帝的綜合評價,也都是功大於過的。漢朝從劉邦開始,就被匈奴給欺負慘了,之後漢朝採取和親政策,得到邊境安寧,國內休養生息。漢朝經歷「文景之治」後,國力逐漸強盛。
  • 漢武帝為何不再信奉黃老之學,而開始推崇儒學,答案藏在3個字裡
    「獨尊儒術」的千年傳承,那麼他為什麼放棄當時已經在漢朝上層紮根的黃老之學。 老太太年事已高,不想在晚年再有什麼變故,於是就用「黃老之學」的理論,以及信奉「黃老之學」的「
  • 漠北之戰後,漢朝和匈奴打算坐下談一談
    漠北之戰,衛青擊潰伊稚斜單于與趙信部主力,霍去病兩千裡奔襲,連敗左賢王,橫掃單于王庭。加上衛青先前殄滅匈奴右賢王部,匈奴當初全勝時「控弦之士三十萬」。簡單算一筆帳,則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後,所剩恐怕不足十萬。匈奴是打不動了。漢朝方面,也打不動了。
  • 相士說長安獄中有天子氣,漢武帝追殺,獄吏死守不開成宰相
    看到這句話,就會想到漢朝,想到漢武帝。漢武帝劉徹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在位54年,讓領土面積擴大了一倍,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但是,在漢武帝晚年,一味迷信相士,造成了巫蠱之禍。筆者今天要說的這件史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漢武帝晚年脾氣暴躁古怪,疑心很重。一次睡夢中,夢見有好幾千木頭人手持棍棒想要襲擊他,從此感到精神恍惚。
  • 橫掃漠北的漢朝名將,卻在24歲英年早逝,霍去病的死因之謎
    漠北之戰,消滅匈奴主力部隊七萬多人,封狼居胥。 作為一代戰神,他卻在24歲的時候英年早逝。這在讓後人嘆息的同時也對霍去病去世,疑惑不解。 漢武帝下的黑手 有人認為,霍去病的死,很有可能是漢武帝下的黑手。 這種猜測肯定是純粹的陰謀論,但也並非沒有道理。以當時的情況來說,漢武帝確實是有殺霍去病的動機的。
  • 漢武帝的四個女人,個個是苦命人,但其中一個好歹獲得了真愛
    漢武帝與陳皇后的結合,完全是母親為他鋪平道路而構建的政治婚姻。那句「金屋藏嬌」的童言猶在耳邊,漢武帝卻在大權在握後將她廢黜。拳夫人即鉤弋夫人,漢武帝晚年時入宮,給年邁的皇帝帶來的極大的慰藉,也為他生下了繼承人劉弗陵。然而,在漢武帝確認劉弗陵為太子之後,就殘酷地殺害了拳夫人。雖然帝王的心思是為了避免主少母壯,後宮幹政,但如果感情深厚,實在是無法下手的。那麼衛皇后呢?
  • 漢室宗親、社稷屏藩——漢武帝晚年時,尚存多少諸侯王國
    但武帝晚年逐漸昏庸、好大喜功、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又窮兵黷武、歲歲用兵,導致民間疲敝,百姓困苦;同時迷信奸臣、猜忌親人,以至於巫蠱之禍爆發、父子反目,親屬罹殃,漢室江山在武帝晚年的折騰中幾乎傾覆。在晚年諸多內外挫折的打擊下,時日無多的武帝終於醒悟悔過,頒布《輪臺詔》罪己,強調與民休息。之後在臨終前顧託得人,選定霍光輔政,使得漢家天下得以延續。
  • 西漢歷代皇帝順序,漢武帝原來排第十位
    漢文帝——劉恆劉恆(前203年—前157年),即漢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后。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 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42年之久,為何還是沒能消滅匈奴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宣稱「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將匈奴定為漢朝的「九世之讎」,堅決北伐匈奴,這一年的馬邑之圍掀開了漢武帝對匈戰爭序幕。
  • 漢武帝的小實驗證明了誰是百獸之王
    在中國歷史上,老虎似乎一直都佔據著「百獸之王」的地位,故而從先秦時期開始,包括老虎在內的各種奇珍異獸就成為了進貢給周天子的禮物,作為貢品被送到洛陽。而隨著秦漢時期中華文明的極大擴張,漢朝使用和平與武力手段完成了對西域的徵服工作。隨著絲綢之路的開拓,大量來自外國的商人湧入了漢朝之中。
  • 除了霍去病,漢武帝還培養了一位少年將軍,豪言五千步兵直搗王庭
    「雄才大略」是《漢書》對漢武帝的評價,這位與秦始皇齊名的千古一帝,文韜武略都是中國歷代君王中的佼佼者。並且在漢武帝身上,還有很多聖明之君最缺乏的一點,那就是大膽。漢武帝改變漢朝百年以來的和親策略,把用武力驅逐匈奴當作畢生夢想。
  • 美男計成功了一半,漢武帝本想藉此免於用兵南越,可惜功敗垂成
    對於漢朝,這是個重大的轉折時刻,標誌著漢初「無為而治」的政策完成了歷史使命。漢武帝正式接掌權力,大展宏圖的時代拉開帷幕。當時,南方有閩越、南越等國,在秦末戰爭時割據自立,漢武帝的主要精力放在北方匈奴上,南方暫時維持其與漢朝的藩屬關係。一、南越國質子公元前136年,南越國開國的原秦朝官員、南越武王趙佗去世。
  • 蓋棺定論,以漢武帝的諡號為例,解析中國帝王「諡號」文化
    漢武帝劇照何為諡號?  唐朝之前的皇帝諡號很簡潔,一兩個字就能概括,而且同一諡號的適用範圍不分帝王還是臣子,主要是按人物的功過是非、德行操守來評定的,比如漢武帝的諡號「武」,西漢漢朝開國功臣周勃的諡號也是「武」。
  • 漢朝皇帝星座一覽,摩羯座霸氣十足
    就拿漢朝來說:29位皇帝,結合各種文獻僅能得出10位皇帝的具體生辰,還不保證來源的可靠性。這裡要說明一下:漢朝的曆法經歷了幾種,顓頊曆、太初曆和四分曆,同期的西方曆法也經歷了重大變化,所以非常混亂,筆者只有旁徵博引才找到了1/3的數據。
  • 漢武帝是把他當寶了
    這裡與長城相隔兩千多裡,是在漢朝地圖都很少出現的蒙古山脈。這位年僅21歲的少年將軍,剛剛率領他的5萬漢軍擊破了匈奴最強大的左賢王部,一路追殺到了狼居胥山。而他的前面,只有遠方的貝加爾湖。班師回朝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和大將軍衛青都被加封大司馬一職,相對於漢軍總司令,並列軍隊一把手。對於橫空出世的霍去病來說,他的晉升速度非常之快,履歷上只有兩個官職,票姚校尉和驃騎將軍。
  •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朝憑什麼喊出這一句名揚天下的豪言
    而漢朝確實讓我們倍感自豪的朝代,在那個年代,曾喊出一句名揚天下的豪言壯語「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曾讓漢武帝時期的軍人,百姓都感到國家的強盛。即使現在,這句話也讓我們感到驕傲,而現在演變成「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更是現代社會軍人的職責。這話在吳京導演的《戰狼》裡出現過,當旅長說出那一刻,心都熱血了,領土的聖神不容外國人侵犯。那當初漢朝憑什麼底氣喊出這句話?
  • 「名人百科」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漢武帝劉徹
    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釋義:本意是一個男子對自己之原配正妻許下的諾言,是對婚後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承諾。賞析:「金屋藏嬌」典故的核心人物是兩個:一個是「想要藏嬌」的漢武帝劉徹,另一個是「被藏嬌的陳阿嬌」。陳氏的小名叫「阿嬌」,父親是堂邑侯陳午,堂邑侯府是漢朝開國功勳貴族之家;母親是漢景帝劉啟唯一的同母姐姐館陶長公主劉嫖,是當時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 巫蠱之禍中太子被冤殺,漢武帝得知真相後,如何處置那批小人的?
    在漢武帝時期,太子劉據就因「巫蠱之禍」慘遭滅門。事後漢武帝幡然醒悟,才明白是有人挑撥了他們父子之間的關係。那漢武帝又是如何懲治這些小人的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公孫賀和朱安世「巫蠱之禍」的起源漢朝的「巫蠱之禍」起源於丞相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公孫敬聲的母親是漢武帝皇后衛子夫的姐姐衛君孺,靠著這一層關係,公孫敬聲經常做些違法亂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