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生於漢景帝前元年(不是前元元年,而是前元年;景帝在位時三次改元,但是沒有建立年號,稱前、中、後某年。景帝前元年即前156年),生母王氏時為景帝美人(後宮妃子封號),初名彘,是景帝第十子。
景帝前四年(前153年),劉彘以皇子的身份被封為膠東王。前六年(前151年),景帝薄皇后因無子又不得寵愛而被廢。前七年(前150年)正月,景帝將太子劉榮廢為為臨江王。當年四月,景帝立美人王氏為皇后,十二天後立王皇后的獨子膠東王劉彘為新太子,改名劉徹。這就是將來的漢武帝。
景帝後三年(前141年)正月,漢景帝劉啟駕崩。皇太子劉徹即皇帝位,建年號,以明年為建元元年(前140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
漢武帝一生共使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等十一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六個年號每個使用六年,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四個年號每個使用四年,後元年號只使用二年(因為漢武帝在後元二年駕崩,所以後元年號到第二年就戛然而止了。)
漢武帝即位時十六歲(實際十四歲),駕崩時七十歲(實際六十八歲),在位五十四年另一個月,是中華歷史上在位時間第四長的皇帝。而前三位分別是:清聖祖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另十一個月;清高宗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另五個月;西夏仁宗-在位五十四年另三個月。夏仁宗僅僅以比漢武帝多在位六十天不到的時間,擠進中華歷代皇帝在位時間最長前三名,真是天意。
但和默默無聞、蟄伏西北一隅之地、施政毫無建樹的夏仁宗相比,漢武帝在五十四年的皇帝生涯裡,對內設立中外朝二元制度;開創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推行平準均輸法、算緡告緡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外則連續用兵擊破匈奴;收伏閩越、南越、衛氏朝鮮;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開闢西南夷;更是創設年號、頒太初曆沿用至今;是實實在在一代雄主,建立諸多豐功偉業,個人建樹不可估量。
但武帝晚年逐漸昏庸、好大喜功、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又窮兵黷武、歲歲用兵,導致民間疲敝,百姓困苦;同時迷信奸臣、猜忌親人,以至於巫蠱之禍爆發、父子反目,親屬罹殃,漢室江山在武帝晚年的折騰中幾乎傾覆。
在晚年諸多內外挫折的打擊下,時日無多的武帝終於醒悟悔過,頒布《輪臺詔》罪己,強調與民休息。之後在臨終前顧託得人,選定霍光輔政,使得漢家天下得以延續。武帝也得到了「雖有亡秦之禍而無亡秦之過」的評價,功過參抵,依舊不失為中華歷史上的最偉大的皇帝之一。
武帝的平生功業及人生經歷因與本文無關,所以簡略介紹後就不再細述,下面著重介紹「武帝晚年還有哪些諸侯國」。
武帝即位時,曾經尾大不掉的漢初各諸侯國已經在文帝、景帝兩代先帝的持續打擊下,被剝奪了大部分權力、同時削減分割了封地,導致諸侯國逐漸式微,再也不復當初高帝、惠帝時各諸侯國依仗疆域廣大、人口眾多,造成諸侯王們因此擁兵自重、專制一方,最終威脅到漢朝中樞的驕橫不法、乃至半獨立狀態了。
尤其是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不但起兵作亂的吳楚等七國叛亂諸侯王受到致命性打擊,王國被全部廢黜(楚國除外)。其餘未參與作亂的諸侯國,也被景帝趁勢收奪原屬諸侯國所轄的部分屬郡、屬縣,以削弱諸侯王們過大的權力,以加強漢室朝廷的力量。
同時,景帝還按照賈誼當年「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先後分封自己的皇子為新的諸侯王,並安排他們前往封國就任,以削弱諸多開國時就存在的遠支諸侯國勢力。而各諸侯王在七國之亂前擁有的任免封國官員(除國相、太傅、中尉外)和徵收封國賦稅的權力,也被全部剝奪,此後諸侯王不得直接治理封國,無權處置封國政事,只能由皇帝派去的官員代管(實際就是直屬朝廷)。諸侯王們只能保持一支規模極小的王國衛隊、以及擁有按朝廷事先核算好的數量來收取自己封國內租稅作為俸祿的權力,僅此而已。
武帝登基後,在景帝已經下了大力氣削弱諸侯國力量的基礎上,把「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繼續發揚光大,採用主父偃提出的計策,頒布「推恩令」,令諸侯王們推私恩分封諸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上諸宗室子弟都受惠於此令、得以建侯國,為一方諸侯,實際上是朝廷用此策將地域寬廣、人口眾多的大諸侯國分割肢解,以削弱諸侯王的實力。
漢制:侯國隸於郡、位與縣當。推恩令下,新設立的侯國從原屬的諸侯國內分離出來,改屬朝廷直轄的郡,諸侯國的疆域因此的縮小,而朝廷直轄的土地卻因此得到擴張。這樣一來,朝廷根本不需用武力,也不要刻意去廢黜、貶損諸侯王,原本相對強大的諸侯國自己就在推恩令的謀劃下分崩離析、一團散沙了。在此之後,諸侯國轄地僅有數縣,漢初諸侯國封地過大問題被徹底解決。
至此,漢朝廷的權力和實力顯著增強,而諸侯國的力量已經大為削弱。諸侯王雖仍舊在位,但封國轄地僅有數縣,而且諸侯王們的大部分政治權力已經被剝奪乾淨,其實際地位僅相當於地方上的一個郡守而已,再也沒有如同他們的漢初先輩那樣,具有同朝廷直接對抗的軍事基礎和物質條件了。
當然,武帝只是以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們,而並沒有直接從根子上把他們消除的意思,同時漢室宗親瓜綿椒衍、卜世延長,歷代皇帝也都有皇子、皇弟受封建國。在武帝時期,諸侯王國還是繼續存在、並且數量眾多的。而按照題主所設定的「武帝晚年」這一標準,依據武帝享年七十歲這個實際情況,這裡設定武帝六十歲(傳統習慣,按虛歲算),也即天漢四年(前97年)時,作為他達到「晚年」的時段。
在漢天漢四年(前97年)時,漢室尚存的諸侯國有:
一、太上皇位下一國:楚國
楚國始封者為太上皇第四子楚元王劉交,此時在位楚王為劉延壽。地節元年(前69年),劉延壽謀反,事洩後被誅殺。楚國被廢封(後來宣帝封己子劉囂為楚王,重建楚國。)
二、高皇帝位下三國:城陽國、甾川國、濟北國
城陽國始封者為高帝庶長子齊悼惠王劉肥次子城陽景王劉章。劉章以「誅滅諸呂」而著稱於世。此時在位城陽王為城陽惠王劉武。城陽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甾川國始封者為高帝庶長子齊悼惠王劉肥第十子甾川懿王劉志。劉志原封濟北王,七國之亂平定後被景帝改封菑川王。此時在位甾川王為菑川頃王劉遺。甾川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濟北國始封者為高帝第七子淮南厲王劉長次子濟北貞王劉勃。劉勃原封衡山王,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改封濟北王劉志為菑川王,衡山王劉勃移封濟北王。此時在位濟北王為濟北成王劉胡。始元元年(前86年)濟北王劉寬犯罪自殺,濟北國除封。
三、文皇帝位下兩國:梁國、清河國(代國)
梁國始封者為文帝次子梁孝王劉武。劉武原封代王、淮陽王,後改封梁王。此時在位梁王為梁平王劉襄。梁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清河國(代國)始封者為文帝第三子代孝王劉參。劉參原封太原王,後改封代王。劉參之孫劉義被改封清河王,此時在位(清河剛王)。地節四年 (前66年)清河王劉年犯罪被廢,清河國除封。
景皇帝位下十國:河間國、魯國、長沙國、趙國、中山國、廣川國、膠東國、真定國(常山國)、膠東國分支六安國、常山國分支泗水國
河間國始封者為景帝次子河間獻王劉德。劉德在景帝諸子中最為賢德,「實事求是」成語即出自劉德。此時在位河間王為河間孝王劉慶。河間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魯國始封者為景帝第四子魯恭王劉餘。劉餘愛好音樂,不喜文辭。此時在位魯王為魯安王劉光。魯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長沙國始封者為景帝第六子長沙定王劉發。劉發本人籍籍無名,但是他的五世孫劉秀光復社稷,中興漢室,即漢世祖光武帝,給長沙國大大增光。此時在位長沙王為長沙頃王劉附朐。長沙國王莽篡漢時廢封。光武帝中興漢室後復封,建武十三年(37年),改降臨湘侯國。
趙國始封者為景帝第七子劉彭祖,此時依舊在位(趙敬肅王)。趙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中山國始封者為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劉勝。劉勝最為後世所知的是他有一百個兒子,而後世三國蜀漢皇帝劉備自稱是其一個兒子的後代,號稱「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玄孫」。此時在位中山王為中山康王劉昆侈。
五鳳四年(前54年),中山懷王劉修去世,沒有子嗣,中山國除封。(後來宣帝、元帝都重建過中山國,漢平帝劉衎即元帝第三子中山孝王劉興獨子。)
廣川國始封者為景帝第十一子廣川惠王劉越。此時在位廣川王為劉去。劉去在本始四年(前70年)因犯罪被廢黜王爵,流放途中自殺。地節四年(前66年),劉去之兄劉文被立為廣川王。甘露四年(前50年),嗣廣川王劉海陽犯法被廢,流放房陵,廣川國廢封。
膠東國始封者為景帝第十二子膠東康王劉寄。劉寄母親為武帝生母王皇后的妹妹,兩人既是同父異母兄弟、又是姨表兄弟,年紀也相近,所以劉寄和武帝自幼關係緊密。武帝從膠東王成為太子後,膠東王位即轉封劉寄,二人關係可見一斑。此時在位膠東王為膠東戴王劉通平。膠東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真定國(常山國)始封者為景帝第十三子常山憲王劉舜。此時在位真定王為真定頃王劉平。常山憲王劉舜於元鼎二年(前114年)去世後,常山太子劉勃繼位。劉舜庶長子劉梲向前來處理劉舜喪事的朝廷使者舉報常山太后脩氏和嗣常山王劉勃於憲王病重時不按照禮儀侍奉病榻前,又在憲王去世後不遵循守孝禮儀、肆意飲酒賭博,有違國家法令。使者調查後確認屬實,向武帝匯報。武帝於是廢除劉勃常山王之位,和王太后脩氏一同流放房陵。另封劉舜第三子劉平為真定王,延續常山憲王劉舜的祭祀。
真定國傳承至王莽篡漢時被一度廢除。前真定王劉楊在新莽末年起兵,並將自己的外甥女郭聖通嫁給尚未登基的光武帝,以此發家。真定國在光武帝中興漢室時續封,建武十三年(37年),改降真定侯國。
六安國始封者為景帝第十二子膠東康王劉寄次子劉慶,此時在位(六安恭王)。當初膠東康王劉寄暗中參與淮南王劉安謀叛之事洩露後,惶恐而發病,不久病逝,生前沒有立太子。武帝因為和劉寄以往關係親密,所以沒有追究此事,並讓劉寄長子劉賢繼承膠東王。額外再封劉寄次子劉慶為諸侯王,移封因謀反被誅殺的前衡山王劉賜封國,改名六安國。劉慶即第一代六安王。六安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泗水國始封者為景帝第十三子常山憲王劉舜第四子劉商。此時在位泗水王為泗水戴王劉賀。武帝廢黜嗣常山王劉勃王位後,除了封常山憲王劉舜第三子劉平為真定王之外,再封劉舜第四子劉商為諸侯王,移封徐州凌縣,建泗水國。泗水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光武帝中興漢室後,重建泗水國,封族叔劉歙為泗水王,建武十三年(37年),泗水國除封。
武皇帝位下三國:燕國、廣陵國、昌邑國
燕國始封者為武帝第三子劉旦,此時在位(燕剌王)。劉旦在巫蠱之禍後,主動上書要求宿衛宮廷、意圖自薦太子。武帝大怒,殺燕國使者,削燕國三縣以示懲罰。後元二年(前87年)武帝駕崩後,劉旦認為自己在武帝在世諸子中年紀最長,應該繼位卻沒有被立為新帝,心中怨恨,於是暗中勾結朝臣策劃,準備謀反篡位。
元鳳元年(前80年)劉旦勾結武帝之女鄂邑公主、輔政大臣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謀反事敗露,不得已自縊而死,燕國除封。本始元年(前73年),宣帝封劉旦長子劉建為廣陽王,延續劉旦祭祀。廣陽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廣陵國始封者為武帝第四子劉胥,此時在位(廣陵厲王)。劉胥為人好勇少智,行事沒有法度,所以不被武帝所喜愛。武帝駕崩後,昭帝繼位,年幼沒有子嗣,所以劉胥暗中覬覦皇位。昭帝去世後,宣帝登基,劉胥更加不服,多年暗中行巫蠱之術詛咒宣帝。
五鳳四年(前54年),劉胥巫蠱之事洩露,宣帝派廷尉、大鴻臚前往廣陵國審訊劉胥。劉胥在承認詛咒之事後畏罪自殺,廣陵國廢封。初元二年(前47年),元帝封劉胥前廣陵太子劉霸為廣陵王,復建廣陵國。廣陵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昌邑國始封者為武帝第五子劉髆,此時剛剛受封昌邑王(昌邑哀王)。劉髆母舅為貳師將軍海西侯李廣利,頗有戰功,為武帝後期最重要軍事將領,深受武帝信任。所以劉髆依仗母家勢力,在巫蠱之禍後,一度非常有機會繼立為太子。但是徵和三年(前90年),李廣利與左丞相劉屈氂詛咒漢武帝、謀立劉髆為帝事發,劉屈氂被誅滅全家,李氏家族也被收監。李廣利正在出徵匈奴途中,聞訊投降匈奴,導致李氏全族被殺,劉髆也因此失去武帝寵愛,抑鬱成疾,於後元元年(前88年)薨逝。子劉賀繼承昌邑王爵。
元平元年(前74年),昭帝駕崩,沒有子嗣,昌邑王劉賀被執掌朝政的大司馬霍光以上官太后的名義召入朝,先立為皇太子,然後即皇帝位。二十七天後,霍光以「荒淫無度、狂悖少德」為由,奏請皇太后上官氏下詔廢黜劉賀皇帝之位,讓他返回昌邑國,但是不再重為昌邑王,僅僅保留湯沐邑二千戶,昌邑國被廢除,改為山陽郡。霍光另選武帝曾孫、戾太子之孫劉病己承襲皇位,改名劉詢,即漢宣帝。
元康三年(前63年),宣帝憐憫劉賀當年被廢,又得知劉賀已經精神頹廢、不足為忌,所以封其為為海昏侯,封國豫章郡海昏縣(今江西南昌新建區)就國。神爵三年(前59年),海昏侯劉賀去世,海昏侯國一度廢除。初元三年(前46年),元帝封劉賀之子劉代宗為海昏侯,重建海昏侯國。海昏侯國傳承至王莽篡漢時被廢封,光武帝中興漢室時又重建,直至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海昏侯國除封。
以上,即漢武帝劉徹晚年時(天漢四年、前97年),尚存的諸侯國明細,計太上皇位下一國、高皇帝位下三國、文皇帝位下兩國、景皇帝位下十國、武皇帝位下三國,合計十九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