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可往,我亦可往!在位54年的漢武帝,為何追著匈奴打了44年?

2020-11-25 騰訊網

看電視劇《漢武大帝》的時候,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漢武帝的:寇可往,我亦可往!簡直是霸氣之極!

如果你知道武帝這句話的背景,就知道他為什麼要花44年的時間,死揪著匈奴不放了。

在中國甚至世界歷史上,匈奴可以說是赫赫有名的遊牧民族之一了。

自從公元前3世紀在陰山一帶興起,這個以披髮左衽為標誌的民族,就成了南方農耕漢民族揮之不去的夢魘,因為他們一有機會就像一塊橡皮糖一樣死死的纏著你,燒殺劫掠,無惡不作。

匈奴第一次南下侵擾被毆,萬裡長城形成

第一個被他們侵擾的,就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王朝。但第一次他們就選錯了對象,千古一帝秦始皇豈能讓國土遭匈奴踐踏!那讓俺如何承載千古一帝的名號?

再加上方士盧生給秦始皇進獻了一本圖書,上面胡說什麼"亡秦者胡也",更讓秦始皇大受刺激!俺這個剛剛始皇帝,還沒有千秋萬代,就要亡了?而且是"胡"?這個"胡"是誰呢?秦始皇自然而然就把矛頭指向了在北方頻繁騷擾的匈奴了,因為那個這些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都被稱為胡人,而匈奴就是當時最強悍的一支。莫非就是這傢伙要亡我大秦嗎?朕必須先把他們幹掉,再不濟也要拒敵於國門之外!

於是,大將蒙恬受命率千軍萬馬出徵北上,30萬大軍勢如破竹,在戰馬的嘶鳴聲中,破開的弓箭,帶著憤怒的呼嘯,把侵擾九原的匈奴人打的是屁滾尿流,丟盔棄甲,頭曼單于麻溜地帶著殘兵敗將,逃回了陰山老家以北的漠南放牧去了。

蒙恬大軍也沒有追擊痛打落水狗,而是在佔據河套地區以後,修築了萬裡長城和秦直道。秦軍的兇猛和防禦措施的給力,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秦始皇也去掉了"亡秦者胡也"的擔憂,北方的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王朝之間維持了一段和平時期。

時間不停歇,轉眼間本想千秋萬代的大秦王朝還是亡於"胡"了,只不過此"胡"非彼"胡",而是始皇帝自己的兒子胡亥的"胡",時也命也!

西漢初立,匈奴再擾,劉邦被困白登山

經過秦末的亂戰,"斬蛇起義"的原派出所所長劉邦,終於幹掉了貴族出身的西楚霸王,一路高歌,從小小的亭長火箭般地躥升為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但這個開國皇帝還沒有春風得意多久,那個被蒙恬痛毆過的匈奴人,趁西漢剛立,國勢孱弱之際,又開始故技重施,南下打砸搶燒了,把個漢高祖逼得沒法,只好御駕親徵,誓言把這個可惡的匈奴人打個親爹都不認識。

這時是匈奴頭領是冒頓單于,就是那個殺掉自己的老爹頭曼單于自己當家做主的傢伙,絕對一個狠角色。

這貨先是趁劉邦們忙於內戰,不但把當年被蒙恬收復的河套地區又鼓搗到了自己的手裡,甚至還把勢力擴展到了及朝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東南)、膚施(今陝西省榆林市南魚河堡附近),兵峰直逼西漢在統治中心長安,把個漢高祖急得團團轉。

急沒有用,幹唄!於是乎,劉邦親率大軍一路北上,勢如破竹的漢軍,不但把那個因為剿匪不力反而投降匈奴的韓王信打了個落花流水,還把匈奴大軍趕出了被其佔領的晉陽,也就是今天的太原。

俗話說,驕兵必敗。接二連三的勝利,讓漢高祖產生了輕敵之心。在獲悉匈奴主力只剩下老弱病殘的信息之後,在己方大軍還沒有到位的情況下,決定孤軍深入,乘機幹掉對方。殊不知冒頓單于也是一個刀口舔血過來的人,知道如何順勢而為。前幾仗不是被漢軍暴打嗎?乾脆裝出一副弱不禁風的模樣迷惑引誘漢軍,卻把精銳埋伏了起來,伺機而動。

這時有些輕飄飄的劉邦果然中計,不顧看破匈奴詭計郎中劉敬的警告,執意發兵進攻。劉邦率輕騎先到達平城(今天的大同)附近的白登山時,陷入了冒頓單于率40萬匈奴大軍在此設下的伏擊圈。

雙方經過七天七夜的攻防之戰後,雙方損失慘重,漢軍已經處於彈盡糧絕的狀態,而援軍還沒有到達。

重金賄賂逃出生天,公主和親換來屈辱和平

眼看就會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還是謀士陳平的眼光犀利,居然從冒頓單于和老婆閼氏的親密中發現了突圍的機會。

陳平建議劉邦派使臣悄悄地下山用金銀珠寶賄賂這個閼氏,畢竟高祖是打仗過來的主,在刀光劍影裡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危險,陳平的建議讓他看到了希望。

閼氏還真會忽悠人,晚上就對冒頓單于說,當家的,你看我們都圍了劉邦這麼久,還沒有打下來,說明的天意,天意不可違啊,咱們還是放了他們一條生路吧,這樣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英雄一世的冒頓單于此時在閼氏面前簡直成了傻白甜,居然同意網開一面,把包圍圈開了口子,讓劉邦大軍在迷霧之中順口溜走了。

閼氏得到了金銀珠寶,漢高祖撿了條命,冒頓單于則得到了劉邦提供給他的和親公主,一舉三得。

不亦樂乎的結局,讓冒頓單于樂開了花,但被迫獻出公主和親才求得暫時安寧的漢王朝,從此在心裡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屈辱。

武帝親政,整飭內政平息邊亂,前恥再繞心頭

這屈辱一忍就是80年的光景,西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來到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的時代,匈奴靠和親和搶掠過上的好日子也走到了盡頭。

在武帝之前,已經有六位公主和親,對象全部是匈奴,武帝繼位之初的建元元年,剛剛16歲的少年天子漢武帝,就在匈奴勒索下,被迫送去了漢朝第七位和親的公主,不過這個時候的漢武帝還是竇太后的關懷之下,自己還沒有親政。

當然,這七位公主,都不是皇帝親生的,只不過是宗室之女,被冠以公主稱號之後,送到了匈奴。這匈奴人也不管是不是皇帝親生的,是老劉家的女人就行。

竇太后去世,此時已經21歲的漢武帝終於可以親政了。他在整治了一系列內政問題、平息百越之地內亂以後,就把目光對準了那個曾經讓漢室備受屈辱的匈奴,他要一雪前恥,他要保護漢室子民,不讓漢室的女人再被匈奴蹂躪,唯一的辦法就是幹掉匈奴。

漢武帝對匈奴恨之入骨是有道理的,除了先祖劉邦被困白登山,公主被迫和親之外,驕橫無比的匈奴冒頓單于還在劉邦死後給其遺孀呂后寫了一封長長的信,畢竟人家剛死了老公,去信問候一下也是人之常情,再說,這個冒頓單于還是漢室的女婿嘛,看起來挺懂禮數的。

但這封信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慰問信,而是一封赤裸裸的調戲與恐嚇信,其對象就是呂后!言辭之間十分不敬,大致意思就是,呂后啊,這你老公也死了,你成了寡婦,而我呢,也是個鰥夫,不如來我這裡,由我來安慰你吧。

根據《漢書》記載,匈奴冒頓單于給呂后的國書中寫的原話是這樣的:孤憤之君,生於沮澤,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憤,兩主不樂,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這冒頓單于赤裸裸的調戲,但呂后也沒有辦法,咋的了呢?無非是當時匈奴勢大,一時半會兒奈何不得,只能忍氣吞聲了。

雖然時間過去幾十年了,冒頓單于也已經嗝屁了,但漢武帝卻忘不了先祖所受的恥辱,這仇,咱必須得報!

文景之治積累實力,招兵買馬,武帝傾力斬匈奴

不得不說,南朝梁國太子蕭統的韜光養晦一詞是個了不得的發明,漢朝雖然還沒有這個詞,但武帝之前的幾位皇帝幹的都是這個活,任你匈奴張牙舞爪,我也不搭理你,專心致志地休養生息,雖然也遭到了不少不解與詬病,但終於給漢武帝積攢下了足以能夠痛毆匈奴的資本。

這個時候的武帝,從景帝那裡接手的是這樣一個"爛"攤子:五穀豐登,新糧壓陳糧,一直堆到了艙外,有些都放爛了;府庫裡的堆著用不完的銅錢,放得時間久了,連穿錢的繩子都漚爛了,這得有多少錢啊。

打仗就是打後勤,現在如此,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更是如此。看著這麼多的錢糧,這後勤保障妥妥的,劉徹還不樂開了花?

有錢就是好辦事,朝廷也看到了匈奴作戰的優勢及自己的劣勢,大力發展軍馬養殖,使漢朝武帝時期,可以用於作戰的軍馬數量急劇上升。要不然靠步兵,基本上還是被匈奴虐的份。

錢糧有了,軍馬有了,剩下的就是人了。這人自然包括有意志打擊匈奴的皇帝、敢於也有能力率千軍萬馬打仗的將軍和能徵善戰的士兵。

恰好,這個時候三要素都具備了。

發出"寇可往,我亦可往!",就是漢武帝個人政治意志的最好宣言。

他的目的,就是要讓那些頻繁侵擾中原的匈奴臣服於中原。

天助武帝的是,他手下有了大將軍衛青、少年英雄霍去病,飛將軍李廣等等無數讓匈奴人聞風喪膽的赫赫戰將。

三次戰略反擊之役,漢王朝完成了徹底打垮匈奴的戰略準備

萬事俱備的漢武帝,於元光六年起,開始了他一生中長達44年的徵伐匈奴之戰。

之所以長達44年,自然與匈奴的戰鬥力和自然條件有關,作戰都是苦寒之地進行,其困難幾乎是許多人不可想像的。

但再大的困難,也沒有讓漢武帝的意志有絲毫減退,幹掉匈奴,那是必須的。

在幾個幾番小規模的戰鬥試探以後,漢武帝就開始了大規模地打擊匈奴作戰,這裡面主要是三次規模性的戰役。

河南地之戰

公元前127年,在衛青、李息率領下,採用大迂迴包抄的戰術,把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包圍在河南地(今內蒙古伊克昭盟一帶),二王被打得丟盔棄甲,被漢軍消滅數千人,俘獲3071人及牛羊百餘萬頭。漢朝在河南地設置朔方、五原兩郡,並築朔方城,加強防衛。

此戰意義非同小可,不但收復了河南地全部土地,而且打通了與隴西的聯繫,把防線北推千裡之外,基本上解決了匈奴對關中地區的直接威脅。

漠南之戰

匈奴自然不甘心失去對河南地的控制,幾次進行反撲,都遭到了漢軍的狙擊。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發動了漠南之戰,目標是匈奴右賢王,統帥依然是衛青、李息。衛青主攻,李息配合,長途奔襲包抄了右賢王的王廷。毫無防備的匈奴右賢王部被漢軍打得措手不及,丟下萬餘人後狼狽北逃,漢軍完勝,鞏固了漢軍對朔方的威脅,徹底消除了匈奴對長安的直接威脅,並將匈奴左右兩部一分為二,切斷了他們之間的聯繫。

此後,衛青更是率軍兩次襲擊匈奴,殲滅敵軍萬餘人,把匈奴的主力趕到了漠北。

河西之戰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決定繼續收復河西走廊的河西之戰,這個時候的統軍主帥,就是讓匈奴聞風喪膽的天才少年霍去病了。

霍去病是匈奴人的天然剋星,當年兩次率騎兵千裡奔襲,打得匈奴元氣大傷,直接動了他們的根本。

三月第一戰,霍去病率精騎萬人出隴西,越烏鞘嶺,採取長驅直入,突然襲擊的策略,在六天內連破匈奴五王國後,翻越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大黃山)千餘裡,在皋蘭山下,殲滅匈奴近9000人,斬殺匈奴名王數人,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多人,可謂大獲全勝。

第二次,是霍去病進攻匈奴左賢王部的戰鬥,在張騫、李廣等人策應下,霍去病率主力精騎數萬,出北地郡,繞道河西走廊之北,迂迴縱深達1000多公裡達到敵後,遠出敵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大破匈奴各部,今弱水上遊地區與河西匈奴主力展開決戰,殺敵3萬餘人,共俘獲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國、將軍等百餘人,匈奴渾邪王部眾4萬投降。此戰,漢朝徹底佔領了河西走廊地區,並設置了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徹底納入直接統治之下。

河西之戰的勝利,讓中原王朝徹底打開了通往西域的戰略要道,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意義非常,影響深遠。

此戰,使匈奴士氣大受打擊,一首當時的匈奴民謠《匈奴歌》就說明了問題:"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對匈奴來說,這也是報應,當初他們不就是這樣對待漢朝的?

漠北之戰,封狼居胥,漢武帝反擊匈奴取得決定性勝利

經過三次戰略反擊,匈奴的勢力大不如前,但依然還有反擊之力。一不做二不休,漢武帝決定再打一仗,徹底打掉匈奴,這就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漠北之戰。

公元前119年,漢軍騎兵十萬,步兵數十萬, 在衛青、霍去病率領下,出定襄、代郡,在漠北與匈奴伊稚斜單于進行了一次畢其功於一役的大決戰。

衛青部飛馳千餘裡,穿過戈壁沙漠,直抵闐顏山(蒙古杭愛山脈),殲敵1.9萬餘人。霍去病率部深入1000多公裡,殲滅匈奴左賢王部於狼居胥山(蒙古肯特山),俘敵7.4萬餘人,封狼居胥,飲馬瀚海,最遠到達今天的貝加爾湖一帶。

漠北之戰,殲滅匈奴9萬餘人,對其打擊是致命的,從此"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至此,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略已經告一段落,該報的仇已經報了,也不用再給匈奴納貢獻公主了。

但漢武帝不放心啊,一直追著匈奴殘部打,一直到最後,國力消耗的也差不多的時候,漢武帝才幡然醒悟,發表了著名的"輪臺罪己詔",重拾漢初的息兵養民,輕徭薄賦的國策,算是有了較好的結局。

畢竟,在當時的條件下,徹底消滅遊牧民族也是不現實的,這也在此後的歷史進程中得到了證明。

匈奴的最終結局,除了南下融入中原的一部分外,其餘西出歐洲,在沉寂了一段時間後,匈人在上帝之鞭阿提拉的率領下曇花一現了一段時間,在他死後不久,匈奴就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當然,在中國此後的五胡亂華時期,匈奴的後裔也折騰了一陣子,但最終都被同化了。

或許,你的身上就流著匈奴人的血脈也說不定。

相關焦點

  • 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42年之久,為何還是沒能消滅匈奴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宣稱「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將匈奴定為漢朝的「九世之讎」,堅決北伐匈奴,這一年的馬邑之圍掀開了漢武帝對匈戰爭序幕。
  • 解析匈奴戰爭:東漢時期,強悍的北匈奴為何卻走向了衰落?
    西漢建國初年,中央王朝的大軍大多以車騎為主,即便出塞,也無法順利與匈奴展開交戰。及至漢武帝時期,他下令大肆鼓勵民間飼養戰馬,中央王朝的騎兵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長途奔襲追殺開始將匈奴一步步的逼向絕境。公元前54年,因為西漢王朝對於匈奴長期性的戰略打擊,加上遊牧民族經濟的脆弱,匈奴內部爆發出前所未有的矛盾,遂分為南北匈奴。
  • 漢武帝兵分四路北伐匈奴,衛青一戰封侯,李廣全軍覆沒
    前129年,匈奴再次興兵南下,等待十年的衛青,終於有了上場表演的機會。面對匈奴的挑釁,漢武帝吸取了馬邑之謀失敗的教訓,放棄不切實際的境內作戰,轉而開展一次試探性的主動出擊。為何說是試探性的出擊?原因在於這次的行動目標不是殲滅匈奴主力,而是考察新選拔的四位將領: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
  • 漢武大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漢武大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劉徹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生於漢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生母為王太后,公元前140年即位,年僅16歲(少年天子),為漢武帝,公元前87年病死於五柞宮,在位54年,終年70歲。
  • 漠北之戰後,漢朝和匈奴打算坐下談一談
    加上衛青先前殄滅匈奴右賢王部,匈奴當初全勝時「控弦之士三十萬」。簡單算一筆帳,則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後,所剩恐怕不足十萬。匈奴是打不動了。漢朝方面,也打不動了。多年客場作戰,人員方面,因漢帝國人口眾多,或者還有拼下去的潛力,但後勤保障方面,國庫的錢、糧卻已經花得所剩無幾了。打不動了,那就坐下來談談。
  • 蘇武持節被匈奴扣留19年,讓人傳頌千年,其實他被扣一點都不冤
    蘇武牧羊是一個令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講的是漢臣蘇武奉詔持節出使匈奴,但是蘇武卻被匈奴人扣下,放逐到北海牧羊。在這期間,匈奴人不停的威逼利誘,想要蘇武投降於匈奴。但是蘇武始終不屈,保持著作為漢使的尊嚴,直到19年之後,匈奴與漢朝之間達成和議後才被放回。
  • 有人問:雄才偉略的漢武帝,為何被人惡意冠以「窮兵黷武」罵名?
    到了漢武帝時期,有了強大的資本。漢武帝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禁止諸侯國鑄錢,增加中央財政收入,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在思想上獲得統一。漢武帝最值得驕傲的就是徵匈奴,解決邊患。
  • 他被匈奴軟禁13年,終逃回國,成中國「絲綢之路」第一人!
    漢武帝認為這是一次機遇,就打算聯合大月氏以砍斷匈奴的右臂,於是決定派遣張騫出使大月氏。此舉成功,將打破匈奴獨霸蔥嶺東西的局面,進一步孤立並削弱匈奴侵略勢力,樹立漢朝在這一地區的威信和影響力,極具戰略意義。二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以匈奴俘虜堂邑氏奴甘父為嚮導,開始了西域之行的漫漫徵程。一行人從隴西(甘肅境內)出發,曉行夜宿,艱難跋涉。
  • 17歲受封冠軍侯,斬殺匈奴數萬人少年將軍霍去病,最後結局如何?
    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只用短短6年時間,就長驅直入到匈奴腹地,把匈奴王氏一併殲滅。並且深受漢武帝劉徹的喜愛。可惜就是這樣一個驚才絕豔的人,年僅23歲就過世了。有人這樣評價他,如果他沒有英年早逝的話,那麼漢朝也不可能那麼快就消亡。
  • 李陵歸降匈奴後結局如何?阿巴坎遺址發現十個字,令人倍感心酸
    天漢二年,前99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人馬從酒泉出發,攻擊天山一帶活動的右賢王,右賢王,匈奴二十四長之一,多為單于子弟,右部諸王中地位最高,因此,漢武帝對這次軍事行動相當重視。特地派能騎善射,曉暢兵機的李陵,專門為大軍押運糧草,自來打仗,大軍長途奔襲,後勤相當重要,從這個層面看,漢武帝還是很重視李陵的。
  • 漢武帝晚年的失落宮鬥:李夫人、衛子夫最後敗給了誰?
    元朔六年(前123),衛青挾兩次大勝匈奴之餘威,低聲下氣地把皇帝給他的賞賜拿出一半來,給漢武帝寵愛的王夫人的雙親祝壽。顯然,王夫人已經對衛子夫的地位構成了強有力的挑戰。電視劇《衛子夫》中的王夫人王夫人得寵的這些年,司馬遷正在宮裡做郎官。後來王夫人去世,齊地的方士少翁為漢武帝召喚王夫人的魂魄,司馬遷也是近距離觀察到的。王夫人有多麼被寵愛,他顯然印象特別深。
  • 「李廣難封」是他的生不逢時,也是漢初對匈奴政策的由守轉攻之變
    可是按照朝中規定,李廣作為中央政府的軍人,私受諸侯王的封賞是違反軍紀的,所以儘管這次勝仗李廣立了大功,回朝卻沒有得到封賞,被調往內地地區當太守。李廣一離開邊境之地,匈奴便天天騷擾邊境。典國公孫昆邪一見到景帝,便號啕大哭:「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
  • 盤點歷史上那些皇位超過四十年的皇帝!
    歷史上那些皇位超過四十年的皇帝又有哪些呢?漢武帝:在位54年,西漢第七位皇帝,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劉禪:在位40年,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網絡圖片梁武帝(南朝):在位47年,蕭衍502—549年在位,共在位48年。
  • 霍去病為何深受漢武帝寵信,17歲被封冠軍侯,21歲官拜大司馬
    他能晉升的如此之快,都要得益於漢武帝的寵信。 可漢武帝為何會如此寵幸這樣一個年輕人? 因此在17歲那年,便希望能夠跟隨衛青前往戰場,抗擊匈奴。漢武帝開始並未重視他,將其封為嫖姚校尉之後,就讓他跟著衛青踏上了戰場。就是這一次,讓漢武帝發現了一個軍事天才。
  • 蘇武餓的吃野菜,為何卻不吃他放的羊?匈奴人:你吃一個試試
    那麼,蘇武餓得吃野菜,為何卻不吃羊活命呢?而當時漢朝的皇帝漢武帝劉徹聽聞此事,也決定派出自己本國的使節前往匈奴。而蘇武便在此次行動中被任命為正使,張勝被任命為副使,兩人一同帶著大漢的使團前往匈奴。
  • 相士說長安獄中有天子氣,漢武帝追殺,獄吏死守不開成宰相
    文|和佛賞花去「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看到這句話,就會想到漢朝,想到漢武帝。漢武帝劉徹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在位54年,讓領土面積擴大了一倍,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但是,在漢武帝晚年,一味迷信相士,造成了巫蠱之禍。
  • 李陵的五千步卒就能和數萬匈奴騎兵對抗許久,為何宋步兵做不到?
    咱們先看看漢武帝,他繼位後整軍經武,選拔能打仗的將領,目的就是徹底把匈奴揍趴下,漢武帝是立足於戰,所以衛青,霍去病這些將領脫穎而出,把自己的軍事才能發揮到了極致。如果衛青,霍去病生在宋高宗時期,估計也不會有什麼成就。
  • 秦始皇卻匈奴700裡,源於「亡秦者胡」預言?嬴政:我信你個鬼!
    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秦始皇,放眼天底下還怕誰?可以說,人世間已經沒有值得這位千古一帝敬畏的東西了。那麼,讀書人拿什麼嚇唬、牽制至高無上的皇帝呢? 有了,那就是打雷、閃電、狂風、暴雪,都由不得秦始皇控制的老天爺!
  • 中國古時候的「匈奴」,如今後代在哪裡?學者:分布非常廣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從不計其數的邊塞詩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匈奴未除,何以為家」是古人秉持了成百上千年的觀念。朝廷遣派大量軍隊鎮守邊疆,維護著國家的和平與安定,防止匈奴的入侵。「匈奴」在漢朝時期後便逐漸消失了,他們去了哪裡,如今又生活在何處呢?01「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的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
  • 將軍率五千人馬擊退八萬敵軍,漢武帝聽後滅了他全家,成千古罪人
    高中時期我們都學過《蘇武傳》,看完一整篇課文,筆者想起了一句話:「如果不能驕傲地活著,我寧願選擇死亡。」 被迫留在匈奴的蘇武面臨兩個艱難的選擇,一個是繼續堅持歸漢的決心,拒絕匈奴提供的任何救濟,潦倒悽涼地度過餘生;另一個是背叛漢朝,可以享受匈奴給予的榮華富貴與錦衣玉食的生活,但要忍受世人的唾棄和謾罵。 對於筆者來說,身處惡劣的環境,同時給我兩個極端的選項,可能壓根沒法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