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歡迎各國貴賓的晚宴致辭中動情地說道:「……人類生活在共同的家園,擁有共同的命運,人類歷史始終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發展。
「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輩們就是懷著友好交往的樸素願望,開闢了古絲綢之路,開啟了人類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時代。」
張騫 雕塑
古絲綢之路首位開拓者,是漢朝傑出的外交家、探險家張騫。
兩千一百多年前,張騫奉漢武帝之命,率領一百餘人組成的龐大外交團隊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通往西亞諸國的道路。
一
《漢書》記載:張騫,字子文,漢中郡城固(陝西城固縣)人。「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意思說張騫這個人身體素質很棒,為人寬厚,講信用,因此受到西域各國人民的愛戴。
漢武帝時期,一次偶然機會,武帝在一個匈奴俘虜的口中得知,西域有個大月氏[ròu zhī]國(甘肅張掖、敦煌一帶),國王被匈奴老上單于殺害,還侮辱性以他的頭顱做成酒器。
西漢疆域圖
大月氏無法忍受匈奴的殘暴統治,便遷徙到天山北麓伊犁河流域,又遭遇烏孫國(哈薩克斯坦境內巴爾喀什湖東南)的襲擾。大月氏部族再度遷徙媯水流域(土庫曼斯坦境內阿姆河),新上任的月氏國王想報殺父之仇,希望有人相助。
漢武帝認為這是一次機遇,就打算聯合大月氏以砍斷匈奴的右臂,於是決定派遣張騫出使大月氏。此舉成功,將打破匈奴獨霸蔥嶺東西的局面,進一步孤立並削弱匈奴侵略勢力,樹立漢朝在這一地區的威信和影響力,極具戰略意義。
二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以匈奴俘虜堂邑氏奴甘父為嚮導,開始了西域之行的漫漫徵程。一行人從隴西(甘肅境內)出發,曉行夜宿,艱難跋涉。
陽關
途中,大使團小心翼翼躲避匈奴人,最終還是被匈奴人截獲。老上單于之子軍臣單于得知張騫等人想要出使月氏國,就對張騫很不滿地說:「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大月氏是俺的北部鄰國,你大漢咋能去交往呢?假如俺去你們南方的越國搞外交,你們會同意嗎?
匈奴人將這些俘虜分開軟禁。為了腐蝕拉攏張騫,軍臣單于為他娶了匈奴妻子,後來又生了兒子。這些計策統統失靈,雖然扣押長達十年之久,張騫完成國家使命的決心卻始終毫無動搖。十年之間,他學會了匈奴語,並詳細了解了通往西域各國的通道。
三
十年後,元光六年(前129年)的一個夜晚,張騫等人終於得到機會擺脫看守控制,成功逃離匈奴。一行人取道車師國(吐魯番盆地)來到焉耆,稍作休整又沿著塔裡木河一路西行。途經龜茲(新疆庫車)、疏勒(新疆喀什)翻越蔥嶺抵達大宛國(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地區),在大宛嚮導的指引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大月氏國。
十年後的大月氏國發生了很大變化,定居媯水流域之後,徵服了鄰國大夏(阿富汗北部)。樂不思蜀的國王已經年老不能做主,大臣們認為漢朝距離太遠,幫不上自己,同時也不想得罪惡鄰匈奴國。
張騫聯合大月氏對抗匈奴的目標沒有實現,在當地考察一年後,於元朔元年(前128)動身返回祖國。為了防止匈奴人中途搗亂,張騫一行的歸國行程改變了路線,由南道出發。路過羌人聚居區時,鬼使神差般又被匈奴騎兵發現,一行人再次被扣押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匈奴內部政變,張騫與妻子及嚮導甘父三人乘亂逃跑,前後十三年,一百多人的團隊只剩下了兩個人,輾轉回到大漢帝國都長安。
漢武帝聽取張騫的關於西域各國的物產、軍力、國情、地理、風俗等情況的匯報後,十分滿意,任命張騫為太中大夫,後以功被封為博望侯;甘父為奉使君。
四
張騫出使,足跡遍布天山南北,途徑西亞、中亞數十個國家,雖然沒有達到既定目標,但客觀上為漢朝了解西亞、中亞諸國,「經略西南夷」,徵伐匈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最遠的使者在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北非等國展開了外交活動。
張騫在大夏國停留期間,發現當地出售產自中國邛山(四川滎經西部)的竹杖和蜀地細布。當時張騫很奇怪,跟當地的商人打聽得知,這些產品是從身毒(印度)購來的。
邛山竹杖
大夏國距離漢朝萬餘裡,而身毒國又位於大夏東南數千裡,這裡咋會有蜀地的產品呢?張騫分析,中國距離身毒國最近的地方一定是蜀地。他向漢武帝建議,打通西南夷道。
漢武帝採納了這個建議,命令蜀郡使者、犍為郡使者打開西南通道,蜀地使者遭遇昆明夷的阻撓,而犍為郡使者在滇國、夜郎國一代取得了顯著成效,與滇越國(在今雲南東部)建立了友好關係,為漢武帝統治西南地區奠定了基礎。
五
元狩四年(前119年),漢將衛青、霍去病滅掉了匈奴軍主力,其部族逃亡大漠以北。西域諸國見匈奴失勢,開始終止與匈奴的朝貢關係。漢武帝藉此機會,派張騫等人再度出使西域,來到烏孫國。
張騫隨從有幾個副使,三百名勇士每人帶著兩匹馬,驅趕一萬頭牛羊,裝載錢幣、黃金、布帛、綢緞等禮物結交西域諸國。
烏孫國收到漢朝大禮,雖然表示願意發展兩國友好關係,但對漢朝提出兩國聯合,共同對抗匈奴的建議不好表態,研究了幾天未能作出決定。
張騫只好打發副使分頭行動,帶著禮物前往大宛、大月氏、于闐[tián]等其他西域國家。
元鼎二年(前115年)烏孫國派遣翻譯、嚮導等護送張騫回國,贈送大漢數十匹良馬,漢武帝龍顏大悅,以張騫為大行(外交禮儀官),負責接待外國使團的貴賓。
元鼎三年,張騫去世,他派遣的副使先後走訪了三十六個國家,帶著各國使者回到長安,與漢朝建立了友好關係。此後,漢朝出使西域的使者,西域各國的使者、各國做生意的商人多次往來於大漢西域之間。
細君公主
烏孫國十分重視與漢朝的關係,請求與漢朝聯姻,漢武帝把宗室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封為細君公主,遠嫁烏孫王昆莫。細君公主和昆莫死後,漢武帝再度以楚王劉戊的孫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岑陬[zōu],兩國建立了長期互信的友好關係。
解憂公主(張歆藝飾)
六
對外交往,最基礎的信任就是互惠互利,張騫等人在出使西域過程中,為當地帶去了絲綢、陶瓷、金銀等物品,也把鑄鐵、開渠、鑿井、養蠶、紡織等生產技術傳給了西域人民,帶去了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專用工器具。
汗血寶馬
同時,他也帶回來西域的樂器、歌舞曲目等西域文化,帶來西域的天馬、汗血寶馬等動物良種,引進了石榴、胡桃、苜蓿、葡萄、胡麻、胡蘿蔔等植物的種子。
古絲綢之路路線圖
中國的絲綢、陶瓷經過西亞、中亞等國傳到了歐洲各國,張騫等漢朝使者開闢的這條連接亞歐多國的道路,被稱作「絲綢之路」,「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可以用來形容張騫了。
兩次大規模的外交活動,化解了戰爭威脅,發展了對外友好關係,各國經濟得以空前繁榮,其深遠意義至今仍影響著中國以及生活在古絲綢之路沿線的各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