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不養雞,沒「六畜」,《匈奴歌》是偽作?

2021-01-09 蝸牛情感家居

匈奴人可能不養雞,但並不等於他們沒見過雞。在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中曾經出土過中國最早的雞,距今已經有8000年,而匈奴人的牧區曾經一度到達今寧夏固原一帶。所以,雞的問題應該不是個問題。「六畜」在匈奴人那裡一定是存在的。而拿這個來斷定《匈奴歌》是偽作顯然有些牽強了。

《現代漢語詞典》六畜指「豬、牛、羊、馬、雞、狗」,「六畜」在這中國可謂一個婦孺皆知的詞。《三字經》中說:「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但《三字經》的作者王應麟是南宋的南宋官員和學者,「六畜」這個詞不可能產生這麼晚的。《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周禮·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看來「六畜」在先秦時期就有了。

然而,豬、牛、羊、馬、雞、狗這六畜並不是人們都養的。《漢書·地理志》:「民有五畜,山多麋鹿」唐顏師古註:「五畜:牛、羊、豕、犬、雞。」看來,在馬比較金貴的時候也有「五畜」的說法。因為,如果有牛,馬對老百姓而言確實也沒有什麼用處。

《匈奴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這裡也有一個「六畜」。有人據此說,匈奴生活在草原上,牛馬羊狗是畜養很多的,雞和豬就沒有了,因為至今發現的匈奴墓葬和巖畫牛馬羊狗都有,卻未發現過雞和豬。言下之意除了匈奴人不養雞和豬,還在說《匈奴歌》並非出自匈奴人之手,極有可能是偽作,即是漢族人摸仿匈奴人口氣所寫的。

這個問題看起來非常無聊,但實際上很有意思。咱們先把《匈奴歌》的事情放一放,說說匈奴人的「六畜」。

《史記·匈奴列傳》:「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扆、驢、騾、駃騠、騊駼、驒騱。」意思是,匈奴人養得較多的牲畜是馬、牛、羊,養的比較奇特的牲畜是橐扆、驢、騾、駃騠、騊駼、騨騱。較多的即是常見的,在匈奴和漢地基本都能見到;「奇特」可能有兩層意思,即是漢地不常見,匈奴飼養;而匈奴人也養得相對「馬、牛、羊」的數量來說較少。匈奴人養的牲畜基本全在這裡了。

橐扆是駱駝,驢和騾對我今天的人來說都不陌生;駃騠是公馬與母驢所生的雜種力畜,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馬騾」;騊駼、騨騱都是良馬,《山海經》:「 北海內有獸,狀如馬,名騊駼。」這兩種馬毛色都以青為主的野馬,中國古代的名馬。這樣一說,匈奴人的「六畜」應該是馬、牛、羊、驢、駝、狗。

這裡面的確是沒有雞的,但很顯然的是沒有雞不等於匈奴人不養「六畜」。「六畜」泛指家畜,雞屬於禽類。雖說,禽類是指鳥類;畜類指除鳥類之外的主要指哺乳類。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畜類意思是禽獸之類,在禽、畜之間,古人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區分。在這裡,「六」只是一個概數。

匈奴人可能不養雞,但並不等於他們沒見過雞。在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中曾經出土過中國最早的雞,距今已經有8000年,而匈奴人的牧區曾經一度到達今寧夏固原一帶。所以,雞的問題應該不是個問題。「六畜」在匈奴人那裡一定是存在的。而拿這個來斷定《匈奴歌》是偽作顯然有些牽強了。(文/路生)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本文章謝絕其他媒體轉載】

相關焦點

  • 匈奴人的10個秘密(上):重視人口,愛混血,喜歡給漢族人娶媳婦
    《史記》裡說,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這就是說匈奴與華夏是同祖的。但因其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很難找到一個完整的「民族樣本」,所以,也便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秘密。1.無文字,可能講古漢語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 解析匈奴戰爭:東漢時期,強悍的北匈奴為何卻走向了衰落?
    呼韓邪單于率領南匈奴投降漢朝,郅支單于率領北匈奴打殘北方三國進入西域一帶,最終被甘延壽、陳湯擊潰,北匈奴滅亡。王莽篡漢之後,試圖再度擴大對於南匈奴的弱化能力,將南匈奴分為十五個部落,瞬間引起了南匈奴的不滿。東漢建立之初,因為久經戰火,劉秀忙於恢復國內經濟。曾經臣服於西漢的南匈奴開始重新壯大,在劉秀無暇北上徵伐時,不斷在東漢邊境劫掠。
  • 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42年之久,為何還是沒能消滅匈奴
    二年之後,漢武帝去世,但在武帝去世這一年,「匈奴入朔方(如今鄂爾多斯西部及巴彥淖爾西南部),殺略吏民」。 歷史上,劉邦七年建漢,李淵一年建唐,朱元璋十五年建明,抗戰八年敗日........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歷時42年之久,卻為何還是沒能徹底消滅匈奴呢?
  • 為什麼羅馬人稱匈奴人阿提拉為「天災」?
    中亞的匈奴人看到了他的領袖。阿提拉擁有出色的軍事技能。他還擁有良好的談判和外交技巧。羅馬人稱匈奴人阿提拉為「天災」,因為他襲擊並搶劫了他們的帝國。他是西方和東羅馬帝國最可怕的敵人之一。羅馬外交官和歷史學家普裡庫斯將阿提拉描述為一個頭大,眼睛深陷,鼻子扁平,鬍鬚薄的短男人。最能描述他性格的詞語是殘忍,蠻橫和咆哮。
  • 在位54年的漢武帝,為何追著匈奴打了44年?
    但這個開國皇帝還沒有春風得意多久,那個被蒙恬痛毆過的匈奴人,趁西漢剛立,國勢孱弱之際,又開始故技重施,南下打砸搶燒了,把個漢高祖逼得沒法,只好御駕親徵,誓言把這個可惡的匈奴人打個親爹都不認識。 這時是匈奴頭領是冒頓單于,就是那個殺掉自己的老爹頭曼單于自己當家做主的傢伙,絕對一個狠角色。
  • 漠北之戰後,漢朝和匈奴打算坐下談一談
    加上衛青先前殄滅匈奴右賢王部,匈奴當初全勝時「控弦之士三十萬」。簡單算一筆帳,則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後,所剩恐怕不足十萬。匈奴是打不動了。漢朝方面,也打不動了。多年客場作戰,人員方面,因漢帝國人口眾多,或者還有拼下去的潛力,但後勤保障方面,國庫的錢、糧卻已經花得所剩無幾了。打不動了,那就坐下來談談。
  • 匈奴說:投降,給你美女當老婆;他們說:做夢,中國軍人不丟這人
    即便如此,匈奴仗著人多勢眾,仍然不肯撤軍。你不走,我偷襲。很快,耿恭便給匈奴人送去了一個噩夢。匈奴人萬沒有想到,只有幾百人的漢軍,會神不知鬼不覺地組織起一支敢死隊,在他們毫無防備之下,趁著夜色潛入他們的軍營,將熟睡的他們砍瓜切菜般蹂躪了一番。為此,匈奴人心惶惶,匈奴首領「震怖」,哀嘆說:「漢兵神,真可畏也!」下令撤軍。
  • 匈奴、契丹、柔然、突厥、女真、韃靼,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國人對北方古代的少數民族記憶比較深刻,因為這些少數民族時常侵犯中原地區,可每次前來侵犯的民族卻不同,比如突厥、匈奴等等。那麼匈奴、契丹、柔然、 突厥、女真、韃靼,這些遊牧少數民族你全搞懂了沒?到底是什麼意思?匈奴這個民族在中國先秦時期就出現了,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就是因為抗擊匈奴而揚名四海。
  • 蘇武持節被匈奴扣留19年,讓人傳頌千年,其實他被扣一點都不冤
    蘇武牧羊是一個令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講的是漢臣蘇武奉詔持節出使匈奴,但是蘇武卻被匈奴人扣下,放逐到北海牧羊。在這期間,匈奴人不停的威逼利誘,想要蘇武投降於匈奴。但是蘇武始終不屈,保持著作為漢使的尊嚴,直到19年之後,匈奴與漢朝之間達成和議後才被放回。
  • 中國古時候的「匈奴」,如今後代在哪裡?學者:分布非常廣泛
    久而久之,這裡形成了匈奴帝國。由於該地區生存環境的惡劣,這些遊牧部落便起了侵略鄰國的野心。戰國時期,北境匈奴時常南下,掠奪土地和糧食,甚至綁架百姓給他們做苦力。燕趙自古,四處皆是英雄豪傑,面對匈奴的攘據,燕國、趙國、秦國皆派遣軍隊奮勇殺敵。匈奴武裝和人手皆都不佔優勢,因此,他們並不敢過於囂張跋扈。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曾經讓匈奴大傷元氣,這使得十年之間,趙國的邊境鮮有匈奴作祟。
  • 深山裡的他們是匈奴後裔,不信你看看他們的長相
    在中國,匈奴消失之謎也一直備受人們的關注。 近年來人們通過DNA研究發現,蒙古人就是匈奴的後人,日本學者也認為自己的祖先是匈奴人。多年前,皖南東至縣南溪古寨也發現匈奴的後裔,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專家還曾對這些匈奴後裔抽取DNA進行檢測。圖為南溪古寨的村民,從他們的臉上,能夠看出匈奴人的遺痕嗎?
  • 漢章帝大舅哥竇憲僱兇殺人,事情敗露出擊北匈奴贖罪,立不世奇功
    都鄉侯劉暢從山東臨淄前往京師洛陽,參加劉炟葬禮,卻被人殺害。殺人兇手直指與劉暢素來不睦的弟弟劉剛。而經過嚴密調查,結果卻令人大吃一驚。劉炟英年早逝,年僅10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朝廷權柄完全掌握在原竇皇后、現竇太后一家。特別是竇太后的哥哥竇憲,以侍中(宮廷隨從)身份,入宮則主持機要,出宮則傳達竇太后命令,可謂權傾朝野。
  • 蘇武餓的吃野菜,為何卻不吃他放的羊?匈奴人:你吃一個試試
    蘇武牧羊想必在現在是一個眾人皆知的故事,它充分地表現了漢朝當時的使節,即便是被人所俘虜,也並沒有因此背棄國家的偉大民族氣節。而故事的主人公蘇武,更是在歷史當中享有盛名,他作為漢朝使節前往匈奴,被匈奴俘虜後拒絕投降。
  • 漢武帝兵分四路北伐匈奴,衛青一戰封侯,李廣全軍覆沒
    塵煙滾滾,戰馬嘶鳴,四路大軍出擊匈奴,卻帶回了完全不同的答卷。公孫賀這一路,一萬騎兵出塞迎敵,兜兜轉轉一大圈,一個匈奴人都沒遇到,只好打道回府。上回馬邑之謀的事就不提了,這回還打醬油,知道的是去打仗,不知道的還以為公孫賀公款旅遊去了呢。
  • 「李廣難封」是他的生不逢時,也是漢初對匈奴政策的由守轉攻之變
    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武功高強,斬殺匈奴的首級非常多,被任命為中郎將。李廣是一個神箭手,射殺匈奴非常的快且多,再加上他英勇善戰,所以在李廣駐守邊境時期,匈奴人竟不敢騷擾邊境,只要聽說了他在的地方,匈奴都會遠遠的避開。後來他隨文帝出徵,衝鋒陷陣、格殺猛獸,勇猛異常。
  • 秦始皇卻匈奴700裡,源於「亡秦者胡」預言?嬴政:我信你個鬼!
    一種說是秦帝國北方大漠草原上的胡人,也就是匈奴;另一個版本,則充滿了宗教因果輪迴般的色彩,講這個「胡」就是秦二世皇帝「胡亥」。 敢情是秦始皇沒把兒子的名字給取好,所以才給亡了國啊!
  • 他被匈奴軟禁13年,終逃回國,成中國「絲綢之路」第一人!
    兩千一百多年前,張騫奉漢武帝之命,率領一百餘人組成的龐大外交團隊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通往西亞諸國的道路。一《漢書》記載:張騫,字子文,漢中郡城固(陝西城固縣)人。「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意思說張騫這個人身體素質很棒,為人寬厚,講信用,因此受到西域各國人民的愛戴。
  • 李陵歸降匈奴後結局如何?阿巴坎遺址發現十個字,令人倍感心酸
    漢武帝時,居延已成漢朝抵禦匈奴的前哨,它屬漠南,在大戈壁之東,是一座東西長三百餘公裡,南北長兩百餘公裡的盆地。貳師將軍李廣利、強弩校尉路博德基本就在這一帶活動,李陵往南撤,本身就是想得到他們支援的。且鞮侯單于緊追不放,他實在咽不下這口氣,堂堂十餘萬匈奴鐵騎,居然吃不掉李陵這支僅有五千餘人的孤軍。
  • 「13世紀前的亞洲高原」草原的早期歷史:斯基泰人與匈奴 二
    在沉寂的夜晚,班超率小隊人馬放火燒了匈奴使者們住的小屋,進而還以喊叫聲和鑼鼓聲恐嚇附近的人,然後他們把這些野蠻人或者是燒死、或者是砍頭。事後,班超召見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頭拿給他看。這位已經處於叛逆邊沿的鄯善王,戰戰兢兢地又恢復了對中國的臣屬地位。接著班超把注意力轉到喀什噶爾的事務上。在中國和匈奴都未干涉塔裡木盆地上諸印歐小王國的事務期間,這些國家互相爭吵不休。
  • 李陵的五千步卒就能和數萬匈奴騎兵對抗許久,為何宋步兵做不到?
    這是用李陵的一場戰鬥,把大宋朝的步兵都秒殺了,之所以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大宋朝給人的整體形象就是挨揍,無論是大遼,金,還是後來的蒙古,都把宋朝揍得鼻青臉腫,其實這是有原因的。宋高宗時期,嶽飛連戰連捷,已經在戰場上取得主動權,高宗議和了,還把嶽飛害死了,皇帝不想打,戰場上也就打不了勝仗了。宋軍不能打,毛病出在皇帝身上,宋高宗重用嶽飛的時候,嶽飛用步兵大破金兀朮的鐵浮屠,拐子馬,這就是用步兵打敗騎兵的。而且這時候金兀朮的騎兵的戰鬥力,遠不是漢朝時匈奴騎兵可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