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的發明養蠶、絲織的國家,在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蠶、桑、絲、帛等文字的記載。到了周代,製造絲綢的手工業已相當發達,並為此設立了「典絲」的官員,專門負責絲綢製造。
到秦漢時期開始,我國就以盛產絲織物品而聞名於世,並成為向外輸出的重要商品。尤其是大宗的絲織物品傳到西方,從西漢時期的漢武帝命張騫通西域開始的。
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為聯繫西域大月氏共同抵抗匈奴而首次出使西域。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又奉漢武帝之命再次率領了龐大的使團第二次出使西域。他們帶了大量的絲綢等財物,作為饋贈各國的禮物。
張騫這次出使西域,還分遣了副使數十人,以烏孫人為嚮導,分別到訪了大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條支(今伊拉克)、黎軒(後又稱大秦,即古東羅馬帝國,在今土耳其)、天竺(今印度)等地,並與諸國進行了政治和貿易活動,從而開闢了我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交通。
隨後,中亞、西亞各國也以朝貢為名,經常派人到長安訪問並進行貿易。於是,我國古代大量的絲織物開始沿著張騫「鑿空」(司馬遷語)西域的道路,運往中亞、西亞各國。這些絲織物受到各國人民的特別歡迎,並爭相搶購。
由此,這條橫貫亞洲中西陸路的交通便以運銷我國的絲織物而聞名於世,所以中外歷史均稱這條路為「絲綢之路」。
我國的唐代,是一個封建經濟空前發達的時代。唐太宗李世民攻滅東突厥後,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唐高宗李治又滅西突厥,並設安西、北庭兩都護府。絲綢之路隨著唐朝發達的經濟更是高度繁榮繁忙起來。
從兩漢到隋唐的千餘年時間,是絲綢之路的發展和繁榮時期。唐代以後的宋朝,由於我國的政治中心南移,並且北宋、南宋在軍事上的相對疲弱,絲綢之路開始失去往日的輝煌,出現了時斷時通的現象。
到了元朝,由於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鐵騎三次西徵,給中亞、西亞的經濟、文化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在生靈塗炭的同時,絲綢之路開始衰落下去。
到明朝時,一是由於奉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二是由於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海上交通代之而起,使絲綢之路徹底結束,進而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本文參考文獻:《中國古代史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