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是《漢書》對漢武帝的評價,這位與秦始皇齊名的千古一帝,文韜武略都是中國歷代君王中的佼佼者。並且在漢武帝身上,還有很多聖明之君最缺乏的一點,那就是大膽。漢武帝改變漢朝百年以來的和親策略,把用武力驅逐匈奴當作畢生夢想。他也慧眼識才,敢讓騎奴出身的衛青和17歲的霍去病獨自掌兵出徵,這樣的魄力,古今罕有。
衛青和霍去病都是擅於長途奔襲,孤軍深入的軍事奇才,對於一直遵守保守戰略的漢朝人來說,這是突破性的創舉。漢武帝的信任和放權,也造就了衛霍大漢雙璧的橫空出世。但對於漢武帝來說,他對於將領的培養和大膽啟用,無異於一場賭博。賭博必然有贏有輸,一手帶出來的霍去病是他最成功的戰果。而另一位他傾注了更多心血培養的少年將軍,卻成為了漢武帝心中最耿耿於懷的失敗,他就是李陵。
作為李廣之孫,三代將門的李陵可謂是英雄少年,一手騎射深得爺爺真傳,被漢武帝誇讚「有廣之風」。漢武帝特別喜歡年輕將領,李陵和霍去病身上都有他最欣賞的一點,那就是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情。為了培養李陵,漢武帝封其為「建章監」,將自己最心愛的建章宮羽林軍交給了李陵。而這個官職也是衛青曾經擔任過的,漢武帝希望李陵照著前輩的足跡迅速成長起來。
而在漢武帝眼裡,實戰才是最好的訓練場。他撥給了李陵800騎兵,讓其擁有完全的軍事自主權,可以自由捕捉戰機,尋機殲敵,相當於最精銳的特種部隊。年輕將領能有這樣的信任,整個漢武帝時期僅有兩人,一個是李陵,另一個是霍去病。元朔六年,霍去病曾跟隨衛青出徵,也是獨自率領800騎兵,孤軍深入數百裡,斬首兩千,一戰成名,被封冠軍侯。
同樣的配置,差不多的年紀,唯一不一樣是李陵沒有霍去病那麼幸運,他深入匈奴腹地兩千餘裡,卻連匈奴的影子都沒看到,只能悻悻而還。但是漢武帝還是給了這位小將軍很大的鼓勵,升他為「騎都尉」,統率漢軍中最精銳的五千軍士。之後還經常讓李陵擔任一些接應和運輸糧草的任務,來培養他的領軍才能。
天漢二年,一直呆在後方練兵的李陵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向漢武帝請戰說「所率領的屯邊將士,都是荊楚勇士、奇材、劍客,力可縛虎,射必中的,望能自成一軍獨當一面。」漢武帝也看出李陵的傲氣,便同意讓他出戰。李陵出徵前還立下軍令狀,說只率5千步兵,就能直搗匈奴王庭。
李陵熱血青年,漢武帝卻也不敢讓他太過冒險,便讓強弩都尉路博德率軍給他做後援。李陵率軍北出一個多月,在浚稽山遇到匈奴單于3萬主力。兩軍初次交鋒,漢軍以戰車作為壁壘,憑藉強弓硬弩擊退了匈奴數十次衝鋒,取得大勝。
李陵手下的5千軍士是漢軍最精銳荊楚勇士,弓弩嫻熟,訓練有素,對陣數倍於己的匈奴騎兵並不落下風。但是因為叛徒的出賣,漢軍的弱點被匈奴探得。他們堵住漢軍退路,居高臨下用弓箭相對。李陵部50萬支箭全部射光,只能用短刀對抗騎兵,最終兵敗被俘。
李陵聽從屬下建議,向匈奴詐降,想之後尋機再逃回漢朝,但這樣的作法,只能說李陵不了解漢武帝。對匈奴恨之入骨的漢武帝,絕對不能忍受自己傾注全部心血培養的將軍,竟然沒有自盡殉國,而是選擇了投降。憤怒之下的漢武帝下令將李陵誅滅三族,連求情的司馬遷受到牽連。得知消息的李陵,無奈之下詐降成了真投降,一生都留在了匈奴。
白居易在自己的《李陵論》中寫了這麼一段話「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隴西士大夫以李氏為愧。」不僅是漢武帝,幾乎所有的漢朝人,都對李陵投降的行為感到不恥,認為其丟掉了氣節。或許誰都可以投降,也可以選擇詐降,但李陵不行。他是漢武帝一手帶出來的,也是名將李廣的後人,他的投降,對漢朝無異於聲望和實力上的雙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