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我們的文藝生活不能停留在段子上

2020-11-27 貴州網

王蒙:我們的文藝生活不能停留在段子上

發布時間:2020-11-27 12:34:56      來源:廣州日報

王蒙在訪談現場。

  高端訪談

  作為廣州文交會重要組成部分的第11屆廣州演藝交易會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行。昨天,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長、「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蒙在廣州大劇院就「我們的文藝生活」這一主題暢所欲言。

  現場還舉辦了舞臺劇《活動變人形》的啟動儀式。對於自己的小說能「立」上舞臺,王蒙表示很幸福。王蒙說,「我們的文藝生活不能停留在抖音、手機段子上,否則就太對不起我們自己了,太對不起我們的文明了。」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素芹 文/圖

  「80後」原著,70後導演,90後編劇

  今年86歲的王蒙見證並推動了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從20世紀50年代的《青春萬歲》《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到改革開放後的《活動變人形》《蝴蝶》《布禮》等,到進入新世紀後的《這邊風景》及「季節」系列長篇小說……王蒙始終敏銳捕捉著時代脈搏,深刻剖析人們的內心世界。在67年的創作歷程中,王蒙寫了1800多萬字作品,出版近百部小說、散文、詩歌和學術著作,作品被譯成20多種文字,獲得過茅盾文學獎等國家級文學大獎和多項國際性文學大獎。2019年9月17日,王蒙被授予「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

  《活動變人形》是王蒙的代表作,對於自己的作品被搬上舞臺,王蒙表示:「在舞臺上用很接近生活本身的方式把它表現出來,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們想想,我們曾經是什麼樣的,走過了什麼樣的歷程,我們得到了什麼,又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活動變人形』那一代人基本上已經離開我們了,但他們還有眼淚沒有流完,還有美夢沒有做完,還有很多願望需要我們後世的人去做。」

  「我非常感謝廣州的藝術家們,廣州大劇院能下決心,把這個作品在舞臺上『立』起來,讓更多的人更直接地去感受這個故事。我希望這次的改編、演出能夠成功。」王蒙說。

  舞臺劇《活動變人形》還在前期的打磨中。70後的著名戲劇導演李伯男任導演,他說:「能有這個機會排這個戲,在精神上和大師對話,我感到非常榮耀。」90後著名戲劇編劇溫方伊表示:「小說中所寫的事情,放到現在依然不過時,很多衝突在今天的家庭中仍然上演。」

  70後的導演,90後的編劇,王蒙笑言:「我是80後,我86歲都過了。我現在每天走路10000步。我去年在海邊照的相,還有腹肌6塊。我要向你們二位學習,保持80後的活力!」

  《活動變人形》上舞臺,很有幸福感

  「話劇特別能感動我。」王蒙講述了一些他看話劇的感受。《雷雨》中有一些段落,「我一聽眼淚就能出來。」

  王蒙表示特別羨慕李伯男和溫方伊,「我現在出的書很多,但是也有兩次失敗的經歷,一次是寫劇本,一次是寫相聲。」

  「能有機會和各位接觸,能把《活動變人形》改成舞臺劇,我很幸福。」王蒙說,「我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想寫劇本沒寫成,最後又和自己有關係的作品在舞臺上呈現出來。」

  談到「我們的文藝生活」這個話題,王蒙表示,「我想起了英國女王說過的一句話:英國寧可失去英倫三島,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亞。這表達了英國對莎士比亞的尊敬。」王蒙說,「我們對文學藝術、對戲劇、對話劇需要應有的尊重、熱愛。你看,我們的《紅樓夢》就把中國文藝扎得牢牢實實的,就能讓後代研究幾百年。」

  聽不懂粵語,卻也愛聽粵劇

  「如今我們的文藝生活有了很大的發展,這是很鼓舞人心的,人們的參與性強了,但是我們整個的文藝生活的質量還有待提高。」王蒙說,「在歐洲,一個女士去看戲是一件大事,她出門之前要選衣服、做頭髮,是很有儀式感的。」

  王蒙認為,文藝生活的崇高性、嚴肅性需要培養。「起碼別穿著拖鞋、短褲進劇場。服裝正規一點,要在態度上對藝術有一種嚮往,希望人們端正、高雅。」 事實上,在廣州,進廣州大劇院的觀眾,已經從多年前的不太懂禮儀,到著盛裝來觀看歌劇聽音樂會。

  另一方面,文藝工作者拿出來的作品要對得起觀眾,「這樣才能在劇場裡挺直腰杆。」王蒙說。

  說起中國文化,人們想到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我們這一代能留下什麼?「20年前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人們開玩笑說我們有電視小品,後來變成了段子,現在變成了抖音。看抖音我也不反對,但是我們得想辦法,把高端的、正經的舞臺藝術包括交響樂、歌劇、話劇、京劇、崑曲帶給人們。」王蒙說。他特別提到:「我聽不懂廣東話,但我也愛聽粵劇,尤其是對紅線女一生對戲劇藝術的追求充滿敬意,她是個了不起的人。」

  「創造人們喜聞樂見、又能對人們有所引領的作品,這是文藝工作者的本分。」王蒙說,「我們的文藝生活不能停留在抖音、手機段子上,否則就太對不起我們自己了,太對不起我們的文明了。」

相關熱詞搜索:人形 文藝 廣州

相關焦點

  • 王蒙:文學是「硬通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
    王蒙說,在手機時代,文學依然是「硬通貨」。在今天,我們要更要追求能代表我們時代巔峰的高級作品,決不能永遠停留在抖音、段子水平上。「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水平上,上無法對祖宗,下無法見兒孫。」王蒙說。 在開場白中,王蒙表達了對人們看手機時間越來越多、看文學作品越來越多的擔憂。
  • 王蒙:在手機時代,文學依然是「硬通貨」
    而當王蒙在臺上演講時,記者就坐在觀眾席上他妻子的座位後面,演講前,臺下的妻子向他揮揮手,王蒙眼中含著笑意點了點頭。這位八旬老藝術家依然享受著自己甜蜜的愛情。他認為文學也創造著生活,比如懂文學可以教人談戀愛、寫情書。「如果沒有文學,愛情還能剩下什麼呢?只剩下動物的本能。」他幽默地說,「通過文學的閱讀,能大大提高我們的智商、情商,各個方面的知識,改善我們的品德,改善我們的生活方式,作用太大了,你怎麼估計他的作用都不為過。」
  • 外人眼中王蒙與莫言的交往:莫逆之交惺惺相惜
    他在海大那次活動,我們都從會場出來上車了,他還站在那兒給同學們籤字、合影好久,對於那次自己沒得茅獎,他顯得非常淡然,即使這次他得了諾獎,也一樣地淡然與從容。在那次換屆會的閉幕式前,我在北京飯店再次見到他,他與王蒙先生談笑風生,我拍下了那個瞬間。照片上王蒙先生正指著他笑,近日王蒙先生在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節目中談到莫言時,還把這張照片展示了一下。竇文濤就說,看樣子你當時就在預言他會得諾貝爾文學獎!
  • 「人民藝術家」王蒙——熱情澎湃地書寫時代書寫生活
    王蒙的文學創作與新中國的行進步履緊緊相連。 從上世紀50年代的《青春萬歲》《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到改革開放後的《蝴蝶》《布禮》《活動變人形》等,到進入新世紀後的《這邊風景》及「季節」系列長篇小說……王蒙始終敏銳地捕捉著時代的脈搏,關注現實、反映現實。他的作品清晰描繪了新中國半個多世紀的社會生活變遷,深刻剖析人們的內心世界。
  • 王蒙讚美周嘯天背後:令人失望的「無所畏懼」
    所謂敗壞之處和拙劣程度,那也是一種成果,正如歷史上的讓民不能聊生的苛政,那也是一種政治成績一樣,當代漢語文學的那股子又酸又臭且還在庸俗腐爛的過程中沾沾自喜的勁兒,又怎麼是一兩個文學獎能夠全面概括的呢。即便魯迅文學獎近年因為跑獎、跪舔、體制內互毆等笑話頻出,那也是文學腐爛敗壞之氣中的一個局部。而這些局部當然不能有效地反映出整體。
  • 81歲王蒙去年娶新妻今年發新小說 高齡少年被誇「像18」
    「我在2012年的冬天,我的妻子去世了,她和我同齡,結婚55年,相識快60年,精神上受的刺激太大了,」王蒙稱,這就好比是「悶」,發出來了就是「狂」。去年十月,據《晶報》報導,80歲的王蒙再婚了,新婚妻子是《光明日報》的資深文藝記者單三婭,年近六旬。據悉,王蒙和崔瑞芳早年一見鍾情,那時他18歲,她19歲,他對前妻幾十年如一日的深愛。
  • 王蒙:世上沒有任何曆法可以同時涵蓋太陽和月亮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民以食為天",早年間的中國是完完全全的農業國家如果不能創造出適合耕作的曆法,那麼很難做到旱澇保收。此外小農經濟十分脆弱,若是播種或者耕種的時間掌握不好,就很有可能會導致歉收,一家人來年可能就要忍凍挨餓。
  • 王蒙:我不會做孫子的語文題 很擔心語言的處境
    走到哪裡,王老的人氣都是高得不能再高,上周六王蒙在武漢圖書館一場「《紅樓夢》中的政治」的講座,引得外場一百多觀眾頂著寒風傾聽。昨天的武大法學院一樓報告廳內座無虛席,能落腳的地方都站滿了學生,還有不少人席地坐在講臺兩側。王老也表示,這場講座是自己的「保留節目」,「語言的魅力無窮,我關注很久了,經過不斷的思考和提煉,這個話題越積越豐富。」
  • 著名作家王蒙:世界上沒任何其他曆法可以相比
    王蒙稱讚中國農曆即使到了現在,古代人所研究出來的這種曆法,依然可以幫助農民進行耕種,說到中國古代曆法,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了,他就是中國著名作家王蒙,他也經常出現在中國作家富豪榜的榜單中,影響力非常大,就是這樣一個權威人士,曾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稱讚古代曆法的神奇之處,他還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曆法種同時涵蓋太陽和月亮,因此也沒有任何曆法能比得上中國農曆,這是唯一一個。
  • 王蒙在吳中開講,送給青年八字箴言!
    在活動現場,王老深入淺出,從思想、方法和價值觀念上做了一個極簡版的「傳統文化」的分享,他將深厚的「傳統文化」概念用幾個簡單生動的小故事串連起來,幽默詼諧,引得現場觀眾笑聲不斷。   傳統文化「四個三」   王老用「四個三」來講述了中華傳統文化,中華文化三性、中華三尚、中華三道和中華三合。
  • 王蒙對兩任妻子都一見鍾情,前妻陪伴一甲子,現任交往半月就結婚
    很多人勸崔瑞芳考慮各方面的影響離開王蒙,但是崔瑞芳堅持認為王蒙是好人,頂著壓力與王蒙成婚,放棄在北京的一切,陪王蒙在新疆戴著帽子生活,生了兩兒一女,一家五口住在8平米的土屋。王蒙和崔瑞芳生性樂觀外放,「在生活中我快樂地向前,多沉重的擔子我不會發軟……」一家人沒有自怨自艾,反而在新疆生活很愉悅,王蒙和崔瑞芳自學了維吾爾族語,與新疆和維吾爾族群眾打成一片,結下了深厚友誼。
  • 王蒙對兩任妻子都一見鍾情,前妻陪伴一甲子,80歲遇現任交往半月就...
    很多人勸崔瑞芳考慮各方面的影響離開王蒙,但是崔瑞芳堅持認為王蒙是好人,頂著壓力與王蒙成婚,放棄在北京的一切,陪王蒙在新疆戴著帽子生活,生了兩兒一女,一家五口住在8平米的土屋。王蒙和崔瑞芳生性樂觀外放,「在生活中我快樂地向前,多沉重的擔子我不會發軟……」一家人沒有自怨自艾,反而在新疆生活很愉悅,王蒙和崔瑞芳自學了維吾爾族語,與新疆和維吾爾族群眾打成一片,結下了深厚友誼。
  • 王蒙:內心安詳,從不荒涼,才能有條不紊,真實的肆意
    我們時常說「活在當下」,但是我們好像活得不怎麼真實,肆意更是離著我們的日常很遠。最多只是在遊戲裡面肆意玩一會。亦或是內心雜亂,在網上匿名衝浪,悄悄的吐槽生活的不如意,還生怕被別人看到,成了把柄。 一起來欣賞王蒙的這篇文章《內心安詳,從不荒涼》,看一看,學習一下,在浮躁的當下,他講述所喜歡的生活狀態——安詳,他自身對於安詳一次的理解,以及如何做到能夠內心安詳的生活的。
  • 辜鴻銘倒背典籍如流,王蒙重寫小說
    其《故裡雜記》等,又將筆觸轉入市井生活的描繪,其間寄寓與文化相關的悠長恬淡的人生和質樸的人性。不錯,汪曾祺的小說避開了當代主流文化,但呈現出了普通勞動者對健康美好生活的追求,肯定他們美而恆久的人性價值。在當代文學語境中,無論從哪個角度討論八十年代文學,汪曾祺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存在,如他自己所說:「我守住了『京派小說』的遺風流韻。」
  • 王蒙:世界上沒有任何曆法同時知道太陽和月亮
    王蒙作為在中國作家富豪榜上名列前茅的一員,他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稱讚中國的古曆法,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的曆法能夠同時涵蓋太陽和月亮,那麼中國農曆到底有多厲害呢? 四、敬天探索,農曆中的精神 王蒙先生誇讚中國農曆是世界上最突出和優秀的智慧結晶,它左右著中國人的耕作以及起居。曆法囊括了太陽與月亮,表現出中國古人在農業生產當中的敬畏之心與積極的探索精神。 這體現了在當時那個殘酷環境之下,不屈的中華民族人民對於自然做出的積極適應。
  • 王蒙:初中文憑卻做到了文化部部長,多虧1953年的那個決定
    14歲入黨王蒙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長的河北滄州人。但到王蒙這一輩出生之時,他們已經走出龍堂村,到北平求學,此後一直留在北平生活居住。1945年考入北平私立平民中學後,王蒙積極從高年級師兄那裡接受進步思想,11歲的王蒙遇到共產黨人李新、何平,1948年,年僅14歲的他成為一名對共產主義有堅定信仰的「少年布爾什維克」。
  • 陪伴55年髮妻離世,80歲高齡再娶小20歲嬌妻,王蒙:愛情萬歲
    ——王蒙「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穫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後坐在輪椅上慢慢聊……」。聽到這首歌,王蒙就會想起與妻子50多年來共同走過的婚姻歷程。他感慨地說:「愛情是生活、生存、生命」,也是對幸福的尋找和驗證,是愛情讓我發現了人性的美好。
  • 王蒙對文字的見解精闢獨到,句句入心,不愧為是人民的藝術家
    2019年9月17日,王蒙被授予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王蒙是文化大家,他對「文字」二字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句句入心,給人啟迪。    王蒙從19歲開始創作,如今已經是87年的高壽他依然還在勤奮寫作,他的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等近百部小說,其作品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歷程。
  • 博君一笑 笑點段子
    保安:虧10萬才能上二樓,20萬三樓,30萬4樓,40萬五樓,100萬六樓以上,樓頂VIP都是大戶,你瞎摻乎什麼!? ?段子8小時候我一次在家寫作業,突然停電了,耶耶耶耶耶!終於不用寫作業了,可以看電視了。還特二的去開電視,在黑暗的角落裡我爸淡淡的說了說聲:醜就夠倒黴了,還這麼傻!段子9我去營業廳辦卡,問營業員小姑娘「這4g有啥好的?」